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doc

15页
  • 卖家[上传人]:qt****68
  • 文档编号:43536209
  • 上传时间:2018-06-0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90.50KB
  • / 1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主题:民风民俗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十六个民族生活丰富多彩、 习俗独特本组教材就是围绕“中华民风民俗”这一专题编写的 选编的 4 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反映了中华 文化的丰厚博大《北京的春节》描绘的是节日风俗作者老舍先生用朴素自 然、流畅通达的语言,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再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 隆重与热闹、温馨与美好藏戏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课文讲的是藏戏 的形成和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各具特色的民居》侧重写了被誉为“世界民 居奇葩”的客家土楼和“傍水而居”的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和田的维吾尔》 介绍了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人豁达乐观的性格特征及许多饶有趣味的风俗 紧扣本组专题,“口语交际·习作”安排了交流和描写民风民俗等内容, “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趣味语文”等栏目,安排了 引导学生交流搜集民俗资料的方法,交流课文的写作特点,积累反映传统节日 习俗的古诗名篇,感受和吸收民俗文化中的智慧和营养,激发探究不同文化的 兴趣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生字新词 2、让学生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 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3、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 生动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训练重点:训练重点: 1、鼓励学生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民俗风情的材料以扩展知识面 2、加强教学内容整合 3、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方法上 课时安排:课时安排: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 10~12 课时,精读课文 2 课时,略读课文 4~5 课时, 口语交际 1 课时,习作 2 课时,“回顾·拓展”1~2 课时6、、《《北京的春节北京的春节》》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北京的春节》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一篇散文文章按时间顺序介绍了 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语言朴素而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 新年的温馨和美好 课文共有 14 个自然段,1-7 自然段介绍了老北京市民(包括大人、孩子) 忙着准备过年的情景里面详细介绍了腊八粥、腊八蒜、买杂拌、买爆竹、买 玩意儿、过小年等京味十足的风俗民情8-13 自然段详细描述了老北京市民过 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不绝于耳,吃团圆饭,守岁; 元旦男人外出拜年,女人在家待客,小孩逛庙会;元宵节观花灯,放鞭炮,吃 元宵课文从家门前、老铺、干果店、广场等多方面描写元宵节的热闹场面, 使过年的气氛达到了顶峰。

      最后一个自然段简单地介绍正月十九春节结束,一 切归于正常 这篇文章对于老北京人来说,读起来很温馨,仿佛又重过了一个欢乐祥和 的新年对于外地人来说非常新颖,眼前浮现出一片热闹的过年景象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会读本课的 14 个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情分析:学情分析: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是学习重点,学习难点 是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法与学法教法与学法 教法:诵读与品味,理解文意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学会借助工具书及相关资料来理解训练难重点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课件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一、会议交流,导入新课 我们每年是怎么过春节的?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二、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2.检查生字认读: 大屏幕出示生词认读 3.默读课文,思考: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给你印象最深的 是什么? 4.选自己印象最深的或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作者 写了什么时间人们的哪些活动?你可以用笔画下来,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

      (培养学生边听边想,读书动笔的习惯 5.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围绕春节的热闹,作者都写了哪些重要日子?按 顺序说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概括:出示表格 腊月→小年→除夕→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在这些日子里都干什么呢? 三、分清详略,练习朗读 1.分清详略: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 (1)默读思考: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 (2)集体交流:明确作者详写的是“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四个部分 四、深入详写片段,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天呢?深入地读一读,勾画出 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一些批注,准备和大家交流交 流 整个交流过程要注意读悟结合,在深入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的同时,感受 北京春节的热闹氛围,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交流重点如: 1.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1)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 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的通俗和有趣 (2)泡腊八蒜:“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 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着重突出“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两个词, 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简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也是老舍先生语 言的魅力。

      2.除夕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 (1)从人们活动的角度来体会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还有“除了很 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足以看出人们差不多全都在庆祝除夕,当然热 闹了 (2)从“味、色、音”的角度来体会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 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 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足见老舍先 生描写的细腻 3.正月初一主要通过人们的活动来体会 (1)与除夕“截然不同”:全城都在休息,多数铺户要到初六才开张 (2)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 待客人小贩们在寺庙外边摆摊,小孩子们则爱逛庙会,还有很多人参加赛马 赛骆驼的比赛呢!总之,每个人都没闲着,或者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比赛, 可谓轻松自在 4.元宵主要通过对灯的描写来体会 (1)勾画出写灯的语句,自由朗读体会 (2)谈谈自己的体会 灯的数量多:从“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 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等词句就可以感受到。

      灯的种类多:从“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家中也有灯”可以 感受到 (3)老舍先生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目的是什么? 为了突出“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突出“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 子”这也是写元宵的总起句和总结句,作者采用的是总—分—总的段落结构五、回顾全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引导学生经过讨论懂得:老舍在整体介绍春节习俗的同时,着力突出“腊 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这四天,让春节的风俗习惯给我们留下更深刻的 印象!这也是详略得当写法的好处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腊月→小年→除夕→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反思: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读体会年的味道再感知、批注这几个节日里 自己的感受指导学生运用读课文画句子的方式,边度边思考,提出问题,展 开讨论《《藏戏藏戏》》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中国的民族戏曲历史悠久, 种类繁多, 有据可考的就有 275 个剧种. 藏戏, 是藏族地区普遍流行、在祖国百花艺苑中一个独具特色的剧种. 藏戏艺术有 600 多年的历史, 比誉为国粹的京剧还早 400 多年, 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 课文按说明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 以总-分-总的关系结构文章. 先用三个排 比句概括介绍藏戏主要特点:“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时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 出三五天“。

      接下来详细写开山鼻祖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 “许下宏愿, 发誓架桥““组成西藏的第一个藏戏班子““在雅鲁藏布江上留下了 58 座铁索桥, 同时, 成为藏戏的开山鼻祖“. 紧接着介绍藏戏的重要特征──“面具“的特点及 作用. 然后简略地说明其他特色:舞台简朴;剧情靠解说、说唱来描述;开场、 正戏、结尾固定的程式;唱腔、动作丰富多彩;演出时间长等. 最后用一句话 总结全文, 点明藏戏这一民族戏剧艺术靠师传身授传承和发展. 随着作者脉络清 楚、有点有面、有详有略的描述, 绚丽多彩的藏戏以及它那不可抗拒的艺术魅 力展现在读者面前 这篇课文是一篇知识***、人文***、趣味***都较强的民俗散文. 它以准确 说明为前提, 以形象化描写为手段, 在说明角度、表达顺序、表达方法、语言风 格等方面与《北京的春节》有较大的不同. 从内容看, 《北京的春节》介绍的是 节日风俗, 而本文侧重介绍藏戏的形成及艺术特色;从表达顺序看, 《北京的春 节》以时间为序, 而本文以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从表达的方法看, 《北京的春 节》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方法, 而本文主要采用比喻、 反问、象征、夸张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从语言风格看, 《北京的春节》的 语言自然、平实、准确、精练, 京味浓郁, 耐人寻味, 而本文的语言丰富多样、 生动传神, 颇具文学色彩。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学习并积累“鼻祖、旷野、随心所欲“等词语和优美语句 2.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情分析文本为略读课文,可让学生结合阅读提示自主阅读,为学生留下充足学习的空 间 课时安排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通过网络或者图书馆等查询藏戏的由来、历史变化及主要剧目等相关信息; 藏戏面具图片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藏戏的有关图片,配乐介绍:藏戏是藏族的传统剧种,它简单到没有舞 台灯光和道具,仅一鼓一伴奏;复杂到每个角色都要带着象征身份的面具; 它漫长到要演出三五天还不会结束……藏戏,以不可抗拒的魅力,一代代传承 下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藏戏是怎样形成的,有着怎样的特色 2.板书课题 二、读文,理清思路 1.藏戏同其他剧种相比,独具魅力的地方是什么? 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画出相关语句戴着面具演出;没有舞台;一部戏演 三五天还没有结束 三、朗读品味,了解藏戏的特点 (一)读第一部分,初步了解藏戏的特点 1.找读前三自然段,说说你都听出了什么 (藏戏有三个突出特点;世界上这样的剧种很少,而藏戏是其中之一;连续三 个排比式的问句,更加突出了藏戏的特点,其中还有着民族的自豪感。

      2.练习朗读后,找学生朗读,要求分别读出藏戏的特色;藏戏剧种的稀少;中 国拥有藏戏的自豪 (二)读课文第三部分,具体了解藏戏的特点 1.默读 8 自然段到最后,找与第一部分相对应的具体描写8-16 自然段写的 是藏戏戴着面具演出的特点;17-18 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演出没有舞台的特点; 19-20 自然段写的是藏戏一部戏要演出三五天的特点 2.自由读 8-16 自然段,说说你进一步了解到了什么 3.看图片,结合具体的面具,说一说颜色象征了什么,对角色的什么特征作了 夸张 4.自由读 17 和 18 自然段,结合“不要……不要……不要……只要……“来体会 藏戏以广阔的大自然为背景,道具更是简陋到了极点 5.你想看藏戏吗,为什么?(感受藏戏的自然、古朴、神秘这些独特的魅力 结合看戏人,来体会轻松自然、随心所欲带给人们的艺术享受 (三)师生合作读,感受藏戏特点和相呼应的详略得当的表达方式 1.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生读:8-16 自然段 2.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没有舞台呢?生读:17 和 18 自然段 3.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生读: 20 自然段。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