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向职业发展的高职学牛语文素养培养.docx
7页面向职业发展的高职学牛语文素养培养 何惠(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部,广西柳州545006)[Reference]在分析语文素养与高职学生职业发展两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提出面向职业发展的高职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策略[Keys] 高职学生:语文素养:职业发展语文素养是一个人在语文学科中所达到的高度、水平和基本品质,它是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言积累、情感体验、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品德修养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就高职学生而言,语文素养的主要内容包括:掌握汉语言表达、阅读、专业应用文体写作、综合性语文活动策划的基本要求和方法;具备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能够读懂工作和生活中的制度、文件、产品说明书等文字材料,能够欣赏、分析优秀作品的思想情感与审美意蕴;能够较为准确、熟练地进行专业应用文和生活文书的写作,能够将语文基本技能灵活应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当中;具有主动与人交流沟通、团结[来自wwW.lw5u.CoM]协作的意识与能力,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念、高尚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本文在分析语文素养与高职学生职业发展两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提出面向职业发展的高职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语文素养与高职学生职业发展的关系1、语文素养是高职学生就业的基础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是学生与社会、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的基础,也是学生就业、以及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是沟通和交流的工具,所以语文素养在学生学习各门课程的时候发挥着“工具性”的作用阅读教材和专业书籍需要汉语言的阅读能力,听教师授课、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需要汉语言的倾听与表达的能力,在学生完成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时候,写作能力又表现得尤为重要现如今,大学生就业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大学生要能在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必须具备良好的语文素养,比如,掌握和较好地运用求职信写作的技巧、面试中的口语表达和人际沟通技巧等等而从近年的招聘市场可以看到,几乎每一个用人单位的招聘启事里都会列出“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一条有学者曾经做过调查,用人单位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视程度为87.1%,对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重视程度达到了95.6%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苏轼的诗句“腹有诗书气自华”不也是告诉我们,只要饱读诗书,学有所成,气质才华就能自然横溢,人也会高雅光彩吗?可见,广泛阅读并能够欣赏、分析优秀作品的思想情感与审美意蕴对一个人的形象气质何其重要,而个人的形象气质也能让大学生在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获得就业的机会。
2、语文素养是学生职业发展的必备条件职业发展是指在自己工作的领域内,能不断进步,实现自己在职位、职称等方面的目标由麦可思研究院(MyCOS Institute)独家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的《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即“就业蓝皮书”)对2007届毕业生和2010届毕业生进行了调查,调查中发现,无论是大学毕业工作三年后的2007届毕业生和才工作了半年的2010届毕业生,均认为最重要的工作能力就是有效的口头沟通能力可见,以口头沟通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养可以帮助大学生未来有更好的职业发展笔者曾参加过不同专业的多场工作分析会,在这些会议中我们注意到,企业管理人员日常工作中的大量典型工作任务都体现着他们的语文素养组织员工培训、业务培训等各类培训,组织召开各种会议都需要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文件传达、办公材料的撰写、制度的制定与传达,则需要能够较为准确、熟练地进行专业应用文的写作;事故的调查处理、违章作业纠正、组织开展生产等等体现的正是能够将语文基本技能灵活应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当中的能力所以,要更好地开展各项工作,实现职业发展,必须具备良好的语文素养二、面向职业发展的高职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策略高职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职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承担着学生语文素养培养主要功能的语文学科教育,如何更好地为学生就业、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呢?笔者认为面向职业发展加强高职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有以下策略:1、高职语文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却又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确定办学目标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找准学校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国家对高职院校建立了五年一轮的评估制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是检验学校办学水平的核心指标[] 高职语文作为高职院校的基本素质课程,不能照搬普通本科院校的教育模式,必须扭转过多强调学科性的倾向,应以就业为导向,为学生就业和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2、高职语文教育要与学生专业相结合确立了高职语文教育的“就业”导向,就必须把语文教育中的听、说、读、写能力训练与学生专业紧密结合起来,以实现高职文教育与专业教学相辅相成,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奠定基础,这是高职语文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此外,高职语文教育与学生专业相结合,高职语文教师利用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对自身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设计等做相应的调整,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的专业,突出其专业特色,这是符合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的,势必会激起学生对高职语文更浓的兴趣,增强高职语文教学的效果。
高职语文教育与学生专业相结合,要求高职语文教师主动走入学生专业,了解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了解学生未来就业行业的特点与需求,积极与专业教师和行业专业进行沟通与交流,在教学中主动把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目标与语文教育的目标结合起来,在具体的教学中,尽量选择与专业相关的案例、职业活动实施教学,应当尽可能地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来选择适合于学生需要的材料来实施语文教育,以做到为学生的专业学习、专业技能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服务,实现就业导向性与素质导向性的有机统一3、建立面向职业发展的高职语文教育课程体系“全人发展”的教育理念强调和尊重人的主体地位,把人的全面发展、潜能的充分发挥和人格的完善作为追求目标,教育内容和方法是围绕人的全面发展来选择,注重科学知识与人文精神的协调,关注知识与能力的统一,重视个性与共性的一致由此可见,全人发展的教育是当代学生就业所需的多种素质与能力聚合的综合教育,这与现阶段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职人才教育观是一致的因此,在全人发展理念下探讨课程教育教学改革是高职教育落实“育人为本”的必然要求基于此,笔者认为,具有现代意义的高职教育并非培养只会操作机器的“工具化”的“半人”教育,它应当使受教育者既具有实践技能、专业特长,又是一个在精神和心理上整全的人。
当我们培养的人作为“全人”走入社会,他知道自己作为一个生命个体需要与他人、与社会乃至宇宙和谐共生,而这是个人立足社会、在职业生涯中获得长足发展不可或缺的素质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现今高职院校毕业生文化底蕴缺失、综合素质较低下并因此对职业发展产生消极影响是一个突出的社会现象,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光靠一门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是不够的,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团队应在把握语文学科特性的基础上,通过探求学科特质与综合素质的结合点,把高职“大学语文”这一传统课程构建为一个由不同类别、系列化呈现的课程教育体系,通过系统化的课程设计实施语文教育,使之在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构架中发挥自身独特的功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其成为“全人”以及职业发展打下基础4、高职语文教学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面向职业发展的语文素养培养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传统的语文教学主要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被动学”,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往往被完成忽视教学应从“教师的教为主”转变为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的学”为主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中心任务不再是让学生“学会”而是要让学生“会学”,强调学生获取新知的经历和体验。
所以教师必须把课堂的阅读权、选择权、探究权、创造权、体验权还给学生,改变过去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状况,珍视学生独特的理解、感受和体验,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主动积极的思维,在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学生才能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情感熏陶和思想启迪,才能享受审美乐趣这样的学习方式对于提高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人际沟通的能力、以及把握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能力等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才能促进高职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在教学中,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设置适合高职学生的、与学生的生活和专业学习相关的综合性语文活动项目,要求学生分组,在小组的共同努力下,自主、合作、探究以完成任务,这不仅可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训练,也可促使学生关注自己综合素质的培养5、高职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念,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语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一致的,从广义上说.语文知识的学习、语文能力的训练,语文素养的培养,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大语文教育观就是要在学生学习、工作、生活的每个时段、每个角落渗透语文素养的培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工具的众多场合来开拓语文素养培养的空间领域,摆脱语文教育的“封闭式”格局,建立语文教育的“开放式”格局,把语文素养培养的视角延伸到课外的广阔天地里去。
鼓励学生“从做中学”,在实践中运用语文,同时,要把学生的课外活动纳入到语文教育关注的范围,通过对学生的校内外实习实训、社团活动、班级学生会管理工作、文化艺术节活动、以及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渗透语文教育,使课内和课外的语文教育活动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作者简介:何惠(1980-),女,汉族,广西柳州人,教育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语文教育、职业教育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