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业生态环境评价.docx
30页林业生态环境评价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问题的产生与认识环境问题由来已久,但是作为一个影响到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摆在人类面前则是工业革命以后的事情一、环境问题的产生18世纪中叶,随着蒸汽机的发明,欧洲开始了为伟大的工业革命,从此改变了人类生活的方式同时带来的是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到了二十世纪,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特别是在50年代后,发生了一些震惊世界的环境污染事件如:日本东京、法国巴黎、美国洛杉矶等大城市的光化学烟雾事件,我国的兰州、成都和上海也出现过光化学烟雾事件世界八大公害:1、[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1930年12月,一周内60人死亡2、[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1948年10月4天内就有5900多人因空气污染而患病,17人死亡3、[英国]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12月从12月5-8日四天中,伦敦死亡人数达4000人4、[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公元1955年近400人死亡65000公顷的松林'62%受害,29%干枯5、[日本]水俣事件公元1953年截止1979年1月受害人数达1004人,死亡206人6、[日本]富山事件公元1955年到1965年底,近100人因"痛痛病"死亡尸体竟有73处骨折。
7、[日本]四日事件公元1955年截止1972年,日本全国患这种病者高达6376人8、[日本]米糠油事件公元1968年该年7-8月患者达5000多人,死亡16人,实际受害者超过10000人同时造成数十万只鸡死亡当然,环境问题不仅仅只是污染问题,生态环境的恶化是一个更为深远的问题例如森林面积减少、土地退化、沙漠扩大、湖泊面积缩小或消失、生物物种由此可见,环境问题包含了两大方面的问题: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二、环境问题的认识1972年,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认为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是关系全人类的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各国政府的责任并提出:经济发展必须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原则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公约》、《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等文件,强调应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减少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否定了过去的“告生产,告消费,高污染”的发展模式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框架公约》缔约方第3次大会通过了旨在限制各国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京都议定书》。
1992年,《框架公约》规定,《议定书》的生效时间为2002年到1998年,全球共有60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京都议定书》中国于1998年5月29日签署了议定书,美国也在当年的11月完成了签署工作,后于2001年退出《议定书》《议定书》规定,在2008-2012年期间,38个主要工业国的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排放量必须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削减5.2%,其中美国削减7%,欧盟8%,日本和加拿大分别削减6%第二节森林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中的作用一、森林在生物圈碳平衡中的作用世界上的碳在森林中的贮量为4000亿吨〜7000亿吨陆地生态系统的碳贮量为5600亿〜8300亿吨,其中90%贮存于森林中,土壤中的碳贮量为11700亿〜17400亿吨热带森林以每年1500万〜2000万公倾的速度消耗,另有500万公倾的森林管理不当,相当于3000亿吨干物质被燃烧或分解,释放5500亿吨二氧化碳,约为大气二氧化碳的1/3其中10%〜20%的二氧化碳被重新固定,40%被海面吸收缓冲,约40%保留在大气中,使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上升10%〜15%据澳大利亚造林表明,每年造林4万公倾,可吸收二氧化碳年释放量的12%,使造林和环保协调发展。
二、森林在保持水土、治理沙漠中的作用森林可以大大地减少降雨的地表径流,从而减少水份对土壤的冲刷侵蚀如在林区道路上的地表侵蚀是林分内的220倍三、森林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森林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保存地,由于森林的破坏,许多动植物已经消失了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动物已灭绝的已达数十种目前我国重点保护的濒危野生动物有400种,濒危植物为1010种我国1956年建立了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一一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截至2001年年底,我国已建立各种类型的保护区1551处,总面积1.45亿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14.4%,达到了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其中80%的自然保护区面积、1156处自然保护区是由林业部门建立和保护的,换言之,林业是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的主体四、森林在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中的作用1、森林吸收二氧化碳和放出氧气2、森林滞尘作用3、吸收有毒气体的作用4、森林的杀菌作用5、森林减弱噪音的作用第三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目的与基本内容一、环境质量评价的目的目的:通过对环境状态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从而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和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林业的生产和宏观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二、环境质量评价的分类环境质量评价可分为:从时间上分:环境质量回顾评价、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和环境质量预测评价。
从空间上分:单项工程环境质量评价、城市环境质量评价、区域(流域)环境质量评价、全球环境质量评价从要素上分:大气环境质量评价、水环境质量评价、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噪声环境质量评价从评价内容上分:健康影响评价、经济影响评价、生态影响评价、风险评价美学景观评价等三、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一)环境质量的识别环境质量的识别包括两大部分的内容:1、通过调查、监测和分析处理,确定环境质量现状2、根据环境质量的变异规律,预测在人类行为作用下环境质量的变化(二)人类对环境质量的需求应明确人类社会生存发展对环境质量到底有哪些需要三)人类行为与环境质量关系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关系从而调整人类的社会行为,在研究发展行为与环境质量的关系的基础上,预测发展行为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程度四)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不能只顾发展不顾环境,也不能只顾保护而抑制发展应是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协调持续的发展四、环境质量评价发展概况环境质量评价在国外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70年代后得到迅速发展环境质量评价的理论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美国最早作为国家制度在法律中得到体现,规定一切大型工程兴建前必须编写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并提出了大气和水体的质量指数评价方法和相关指数。
日本从70年代开始把环境评价制度作为一项重要政策,也制定了一些相关法律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大规模地进行环境质量评价工作,开展了北京、沈阳、南京等几个大城市的环境质量评价工作,一些大型工程也作了环境质量评价工作1979年共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中规定:“一切企业、事业单位的选址、设计、改建、扩建工程时必须提出环境质量影响报告书,经环保部门审批后,才能进行设计并规定“在老城市改造和新城市建设中,应当根据气象、地貌、水文、生态等条件对工业区、居住区、公共设施、绿化地带等作出环境影响评价”第四节林业生态环境评价的目的与意义一、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是环境建设的主体1、森林具有时空优势2、森林具有复杂的种类成分和结构3、森林具有最大的生物量和生产优势二、林业生态环境评价可以帮助人们加深对森林的认识通过环境评价可以全面地认识森林的功能与效益,从而更好地保护森林如:祁连山水源涵养林每年的价值:木材2.65亿元,年蓄水价值6.33亿元,年保肥价值0.60亿元,年减少库容河道淤积价值0.72亿元,年环境资源价值合计为7.65亿元,为单纯木材价值的2.78倍三、林业生态环境评价是一项基础工作林业生态环境评价是环境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环境管理工作的基础。
是制定环境保护方案和制定有关法规的依据第二章环境质量评价原理第一节环境及其特点一、环境的概念环境是相对于客观主体而言的,因此环境的含义也随着主体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含义在环境保护法中规定:”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称,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二、与环境有关的几个基本概念(一)环境要素环境要素:构成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而又服从总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组分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要素环境要素的特点:1、最小限制律2、等值性3、环境的整体性大于环境诸要素之和(二)环境结构与环境状态环境结构:环境要素的配置关系即环境要素是如何结合成一个整体的环境状态:环境结构运动和变化的外在表现形态,是环境系统的外貌三)环境系统环境系统:某一特定区域或全球性的各种环境要素或环境结构及其相互关系总和三、环境的基本特征1、整体性与区域性2、变化性和稳定性3、资源性与价值性第二节环境质量一、环境质量的概念环境质量:环境系统客观存在的一种本质属性,并能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加以描述的环境系统所处的状态。
当然环境质量更多是针对人类生存发展而言的二、环境质量价值及其体现1、人类健康生存的需要2、人类社会发展经济的需要3、维持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需要4、人类文化和美学对环境质量的需要第三节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质量评价是对环境质量的价值进行评定,是对环境质量与人类社会发展需要的满足程度进行评价为了正确地进行环境质量评价,必须做到:第一,对环境质量本身有透彻的了解第二,要正确把握人类的需要环境质量评价的对象是环境质量的价值而不是环境质量本身,即环境质量与人类生存发展需要之间的关系第四节林业生态环境评价原理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对于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各种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林业生态环境评价除了考虑森林的生产力之外,还应以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来衡量林业生态环境评价与一般的环境评价相比,其特点是:评价准则具有多维性和区域差异性必须充分考虑林业生态环境价值的多重性特点,才能客观地予以认识和评价一、林业生态环境评价的原则1、生产力原则2、生态学原则3、可持续性原则二、林业生态环境评价的类型与内容(一)林业生态环境现状评价1、根据生产力原则对林业生态环境要素如气候、土壤、水、生物、地形、污染因子等进行评价2、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评价一定区域内林业生态系统是否处于良性循环状态,以及生态系统破坏和退化的程度,以达到维护林业生态系统平衡的目的,同时也为林业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提供背景材料。
3、根据生活、审美及景观价值进行评价,为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依据二)森林的环境功能评价评价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善气候、净化大气或水质、改良土壤等方面的价值三)林业生态环境影响评价1、林业建设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2、其他建设项目对林业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3、政策对林业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第三章环境质量评价的标准第一节环境标准体系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由三类二级标准组成,及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基础标准和方法标准三类;国家和地方二级标准一)环境质量标准1、国家环境质量标准适用于全国范围,按环境要素和污染因素分为大气、水质、土壤、噪声、放射性等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因素控制标准2、地方环境质量标准是国家标准在地方的具体实施和补充,为地方环境管理提出实现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的具体环境目标二)污染物排放标准1、国家排放标准适用于全国范围,按行业、产品种类、工艺水平和重点排污设备分别制定2、地方排放标准适用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