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懿州往事之二:髠发的懿州人.doc

9页
  • 卖家[上传人]:hs****ma
  • 文档编号:535712347
  • 上传时间:2022-10-1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8.50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懿州往事之二:髠发的懿州人 王紫晨2010 年10 月中旬,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八家子乡果树村谢烧锅屯梯子庙,发现一座辽墓经过40 余天的发掘,发现大型壁画和墓志铭,墓主人为辽代平原公主此墓为辽代皇后一族萧氏家族墓主要由墓道、甬道、前室、耳室和主室组成,墓道壁画“侍者、车骑出行仪仗图”,长13 米、高4 米,两侧共长26 米,用染料图画在5至10毫米的白灰面上画中侍者都是髡发、紧袖长衫,或牵引马匹,或执手伫立,契丹文化生活气息浓郁壁画虽然已经千余年,依旧轮廓清晰,色彩鲜亮,对辽史研究很有考古和艺术价值髡发是契丹人的显著特征髡,《说文》一书解释“髡,剃发也古代汉族建立的王朝,髡发是剃去男子头发的一种刑罚髡首,剃去头发,光头;髡钳,剃去头发,并用铁圈箍上脖子但是髡发,对于契丹人来说,却是一种风俗,而且影响了中国北方很多少数民族自从懿州由头下军州变成国家行政州以后,懿州管辖的地区就占今天阜新地区的大部或全部,因此,现代人就把懿州作为辽、金、元三朝阜新地区的代名词虽然辽代懿州地区众多的城寨主要是由汉人和渤海人(粟末靺鞨人,也就是熟女真)修建的,当时懿州总人口已达30万,汉人占懿州人口的80%,契丹人占10%,其他少数民族占10%左右,尽管也有少数汉官,但懿州的主体民族却是契丹人,也就是统治阶层是契丹人。

      髡发的契丹人和束发(把长发梳成发结盘在头顶)的汉族人和谐相处,辛勤劳作,共同开放了阜新地区这片沃土契丹人髡发并非象和尚那样把头发剃光,而是留点从已发掘的辽墓壁画看,契丹男子的髡发总体上都在两侧太阳穴上方各留有一绺头发,延续至鬓角位置,只是发式其他细节有不同:如两绺头发或长或短、或散或编,发根形状或圆或扁,额头上方有无刘海,脑后是否留发等其形式,主要有四种第一种:圈式特点是,仅剃掉头顶天灵盖处一块头发,余发自然下垂刘海修剪得较短,不遮住眉毛,其余头发长度到脖颈,两鬓各有一绺头发置于耳前,不系发辫整个发型就像头上围着一个圆圈第二种发式:门式特点是,除额头上留一道短短的刘海和太阳穴上方各有两绺头发下垂至腮部,其余全部髡掉,看起来像一个门框这种发式可算作“圈式”的简化版,两者区别只是后脑部位是否留发第三种发式:双蛇式特点:除前额至太阳穴上方留有对称中分的两片头发外,余发全部剃除,两片头发上缘呈圆弧形,中分处紧贴发际线,然后向两边升高,至太阳穴上方开始向下弯曲,从外观上看就像两条头部相对的游蛇第四种发式:蝌蚪式特点是,除头部两侧太阳穴上方各留一绺头发外,余发全部剃除,且两绺头发的发尾部分修剪成圆形,整个看起来状如蝌蚪。

      契丹成年男子不仅髡发,而且还流行剃须或剪须契丹男子很少有蓄长须的,一般留长须者,或为三绺小胡须,或为八字胡须,还有一种是只在鼻下嘴上之间,蓄一撮短须,就像“仁丹胡”契丹人只保留短小胡须的做法,也明显有别于中原人以长髯为美的传统文化习俗未婚契丹女子也髡发,但只剪去前额边缘部分,其余头发在颅顶束发,有的左侧分出一绺长发编成小辫,绕经前额与束发用绢带扎在一起成年女子根据不同年龄和身份有多种式样的发式契丹男女老幼的发式特征,追求轻便利落,与中厚地区较为守旧的发式相比,更具有灵活多变性,体现出契丹民族的勃勃生机和活力 契丹人的饮食与毡帐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大板镇平顶山辽墓壁画中,画了9名髠发的契丹男子侍者(仆人),其中6人穿白色圆领窄袖长袍,3人穿红色圆领窄袖长袍,可见圆领窄袖长袍是普通契丹人的常见服饰辽朝建国前夕,契丹族的先人活动于潢河(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及其下游西辽河)流域时,契丹人学会了种植桑麻,并将桑麻织成布匹,然后再制作成丝帛衣服,而在此之前,契丹人以狩猎游牧为业,穿的都是兽皮制成的衣服穿丝帛衣服,这比一年四季无论寒暑都穿皮衣方便多了辽代契丹人身份、社会地位不同,服饰也就大不一样。

      平民百姓为适应游牧生活,保持着固有的衣饰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契丹男子或光头,或头戴皮、毡帽,穿圆领窄袖紧身左衽长袍,束革带,佩匕刀,足登皮靴夏天穿开襟短上衣,冬天穿皮毛制成的衣服女子包头巾,或戴小圆帽、皮帽,穿与男子同样的长袍,或左衽短衫、袄,下身着长裙或裤,足穿筒靴,束帛带,冬天则穿皮衣契丹人服饰的颜色,以紫黑色为贵,青次之皇帝、贵族、达官显宦则因与汉人接触较多,在服饰上逐步汉化左衽(左侧开襟系扣),这是服饰上契丹人区别汉人右衽(右侧开襟系扣)的明显特征 辽朝建国之前,契丹人过的是“马逐水草,人仰酪,挽弓射生,以给日用”的游牧生活,契丹的饮食原始、粗放,具有游牧民族的特点主副食品的加工制作,一般来说较为简易,食品种类较少建国以后,本民族的饮食习惯仍然基本保留饮奶酪,食牛、羊肉,吃炒面粉调和的粥,这就是契丹人的日常饮食既以肉、奶为主食,对牛、羊的宰杀、储存也很考究,宰杀牛、羊多在膘肥体壮时,然后风干或腌制成腊肉储存也有随时宰杀,供日常食用的食肉的方法主要是炖食和烧烤两种乳与乳制品也是契丹人的必备食品,马、牛、羊皆有乳,乳制品则有乳粥、乳酪、乳饼等乳粥是先以茶水浸泡炒米,然后放入奶油调合而成,味道甘美。

      乳酪是以各种奶为原料制成的奶食品,乳饼是用乳类加工而成的糕点此外,炒食有炒面、炒米,饼有面饼、肉饼、煎饼等这些风味独特的乳制品已传至中原茶叶也是契丹人生活的必需品,塞北不产茶叶,辽朝往往以牛羊马之类的牲畜换茶,宋辽之间贸易以茶为大宗 契丹的名宴头鹅宴、头鱼宴,不仅为当时盛典,而且为金元所承袭契丹风俗,每当冬去春来江河解冻之前,皇帝在群臣的护卫下来到春天打猎巡狩之地,先是凿冰钩鱼,继而侍卫击扁鼓,惊起水上的天鹅,放飞海东青,擒捉天鹅,或由皇帝亲射头鹅宴与头鱼宴就是在这时举行的头鱼为牛鱼,即鲟鱼,头鱼宴是辽朝的盛典,只有皇帝、贵族、近臣以及外国使者才可参与头鱼宴的内容包括祭祀天地祖宗、饮酒、奏乐、舞蹈等内容契丹蔬菜种类少,食用方法也较简易,或生食,或做羹汤,有时也将蔬菜与米混杂在一起做成带菜的米饭绕阳河畔出生的辽兴宗耶律宗真曾往大臣张俭家,“进葵(葵菹,我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可腌制)羹干饭,帝食之美”在栽培蔬菜得到推广后,契丹人仍喜欢采摘新鲜野菜吃大辽政事舍人刘经曾奉使宋朝,“路中有野韭可食,味绝佳”,遂作诗云:“野韭长犹嫩,沙泉浅更清”契丹人用蜜蜡浸渍水果而成,以利长期保存在契丹祝贺宋朝皇帝生日礼单中就有“蜜渍山果”、“蜜晒山果”,即蜜饯、果脯之类。

      蜜渍山果的传统,在北方一直沿用下来契丹人喜欢吃冻梨,至今在阜新农村,冻梨仍受欢迎契丹人也喜欢饮酒,诸如节日、喜庆、祭祀、礼仪等都要饮酒上京设有“曲院”,专门管理酿酒,酒肆则遍于各州县,饮用的酒有白酒,还有糜子酒(黄酒)应历十八年(968年),辽穆宗“观灯于市,以银百两市酒,命群臣亦市酒,纵饮三夕人死普遍随葬酒阜新地区发现的辽墓中,多葬有酒器彰武县邻近的法库县叶茂台乡(曾为懿州管辖)的辽墓中,曾出土一坛封存完好的白酒,为一坛千年的老窑酒契丹人所居之地多风沙,逐水草而居的契丹人住的是圆形毡帐,而不是房屋皇帝的御帐称为捺钵(契丹语﹐原意为皇帝的行营,引申义称皇帝的四季渔猎活动)毡帐多为东南向,以便东向拜日为避风沙侵袭,毡帐的门向东南、背靠西北是最佳的选择方向,因此契丹族有东向而居的习惯毡帐是辽代契丹人最普遍的居住之处 契丹人的婚丧嫁娶耶律,是辽国皇帝之姓,皇后本姓述律氏,辽初赠姓萧,成为后族之姓皇族耶律氏只与后族萧氏通婚辽代境内还有大量汉人及渤海、奚、女真、室韦、回鹘等民族,起初也不许他们相互通婚,到辽太宗时才有所松动太宗即位后,开始允许契丹人授汉官(管理汉人事务的官)者,可与汉人婚姻。

      禁令一开,与汉人通婚者甚多,皇帝也有娶汉人为妃的,世宗甚至还立汉人甄氏为皇后后来有许多汉人被赐姓耶律,萧太后燕燕的老情人、后夫韩德让就是被赐姓耶律的,他们与萧姓通婚更是天经地义的事了 契丹人婚姻不限辈分,头下军州懿州城领主槊古公主的老公就是她的亲舅舅契丹人中娶后母和寡嫂的现象也不少见懿州地区有一位婚姻家庭生活非常不幸的公主,先后嫁了四任丈夫,还没有子女,她就是成州(红帽子古城)的主人岩母堇成州原名睦州,始建于辽太平元年(1021年)岩母堇是槊古公主的姐姐,成州与懿州是姊妹城辽圣宗耶律隆绪为祝愿爱女岩母堇与驸马都尉萧绍业夫妻和睦,特为这座公主城命名为睦州太平十一年(1031年),隆绪病死,15岁的宗真即位他的母亲圣宗皇妃萧耨斤私藏遗诏,发动宫廷政变,诬陷害死了仁德皇后萧菩萨哥,本该为皇太妃的她自立为皇太后,窃取了朝廷大权,随后立即逼迫女儿离婚,逼迫反对政变的女婿萧绍业(仁德皇后萧菩萨哥之弟)出家当了和尚,亲手毁掉了女儿和睦的婚姻,睦州不睦了,也就改为成州然而这只是悲剧的开始不久,萧耨斤硬逼着女儿嫁给了协助她搞宫廷政变的功臣萧孝先,他是萧耨斤的二哥,即岩母堇的二舅岩母堇与这位“二舅老公” 萧孝先 “不谐,离之”。

      岩母堇第二次改嫁给表兄萧胡覩,他是四舅萧孝友的儿子《辽史·萧胡覩传》说:“萧胡覩,字乙辛口吃,斜视,发卷及壮,魁梧桀傲,好相人恶 岩母堇和这个其貌不扬而且脾气暴躁的萧胡覩很不幸福,最后又第三次离婚后来岩母堇不得不远嫁给65岁的韩王萧惠,仅仅过了8年就守寡了,一生没有生育因此,在岩母堇去世后,成州这座公主私城就被国家收回,改为行政州由岩母堇的悲剧可知契丹人在婚姻关系上与当时汉人“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风俗截然不同契丹人结婚礼仪,与汉人也不完全一样男女双方合卺后,男子须至女方家居住二至三年时间,待女方有孕后,才领回自己家中  契丹人早期丧葬习俗,《北史·契丹传》载:认为父母死而悲哭没有英雄气概,仅以其尸置于山树之上,经三年后乃收其骨而焚之可知这种葬法是先树葬后火葬辽朝建立之后,契丹人丧葬习俗有了与汉人治丧明显类似的内容,如选墓地、建陵墓等契丹人丧葬时死者还戴金属面具和金属丝编的尸网 懿州(阜新)地区是契丹人的故乡和重要的活动区域,又有皇族、后族的分地,加上山奇林秀,风光旖旎,地下水位相对较低,是辽代贵族理想的风水宝地,因此辽墓较多已发现的大型墓葬群就有四处,号称“四大墓葬群”:平顶山、乌兰木图山、清河门西山和关山墓葬群。

      平顶山墓葬群位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大板镇,属皇族耶律氏,余下的三大墓葬群都属后族萧氏此外还有多处小型墓葬群新中国成立以来,阜新发现、发掘和清理了辽墓百余座,出土了大量的文物,为研究辽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史料辽国被女真人建立的金国灭亡后,契丹就从历史上神秘地消失了契丹人后裔大多融入汉族、女真族、蒙古族蒙古兀良哈部就有部分人来自契丹据说,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王府镇有一户姓叶的蒙古人,家谱记载其祖先就是契丹人,姓耶律清朝时,一位祖先是正白旗的王府侍卫,在康熙年间陪侍公主下嫁到土默特左旗据DNA鉴定,黑龙江的达斡尔族可能是契丹大贺氏的后裔另外在中国西南被称为“本人”的族群,是跟随蒙古军队出征而留在当地的契丹后裔辽国灭亡后,一部分契丹人曾在中亚建立西辽,西辽的契丹人融入哈萨克、吉尔吉斯等民族。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