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地震波各波传输解释.pdf

2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53335636
  • 上传时间:2018-08-29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276.32KB
  • / 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Pg :近距离处,来自上地壳内震源的上行P 波,或射线底部到达上地壳的P 波;更远距离处,还指由在整个地壳内多重P波反射形成的群速度约为5.8 km / s 的到达Pb (另称为 P*)来自下地壳内震源的上行P 波,或其底部到达下地壳的P 波Pn 底部到达最上层地幔的任意P 波,或来自最上层地幔内震源的上行P 波PnPn:Pn在自由表面处的反射波PgPg:Pg在自由表面处的反射波PmP:P 波在莫霍面外侧的反射波(即反射波,原来的P11 或者 PM) PmPN:PmP 的多重自由表面反射波;N 为正整数例如PmP2 表示 PmPPmPPmS:P 波在莫霍面外侧反射为S 的波Lg: 在较大区域距离(震中距较大 )处观测到的、由在整个地壳内多重S 波反射及SV 到 P 和(或 ) P 到 SV 的转换波叠加而形成的波最大能量以大约3.5 km / s 的群速度传播Rg 短周期地壳瑞利波近震记录的特征Δ< 40km:通常记录到的地震波只有直达纵、横波,对应的震相为Pg、Sg;由于震中距很小,Pg 波的周期很小, 通常的周期约为0.05~0.2 秒,Sg 的周期为0.1~ 0.5 秒;记录持续的时间较短,通常不到1min 。

      40km<Δ<70km:通常能记录到直达纵、横波和反射纵、横波,到达的顺序为Pg、 PmP 、Sg、SmS;反射波的周期与直达波的周期相近70km<Δ<120km: 通常当震中距70km 时就会出现全反射现象,即入射角达到临界角,折射角大于90°从而导致70km 至 110km 段内的反射波能量很强,记录图上PmP 、 SmS 的振幅远远大于Pg、Sg 的振幅理论上当入射角等临界角时就将产生首波,所以该段内还有来自莫霍洛维奇界面的首波,只是由于其能量极弱且比直达波传播时间长,所以被淹没在直达波的续至区内,无法看到120km<Δ<500km :随着震中距的增大,首波将作为第一震相到达,这一距离通常大于120km这一范围内到达的波的顺序为PnP、Pg、PmP 、SnS、Sg、SmS ,波的周期也有所变化:Pg 的周期为0.1~1 秒, Sg 的周期为0.5~2 秒,PnP的周期为0.5-3 秒, SnS 的周期为2~ 5 秒PmP 、 SmS 的周期略大于Pg 、 Sg 震中距 300km 以后,反射波将不易识别500km<Δ<1000km :震中距大于500km 以后,主要震相为PnP、 Pg、πg、 SnS、Sg 、Lg1、Lg2。

      这段的特点为短周期面波逐渐发育,振幅大,占据记录图的主体位置;所有震相的周期都明显增大,各波的频率特征展示的较好深震记录特征面波的能量由强到弱,逐渐在记录图上消失;核面波及深震震相呈现尖锐的脉冲波型,且只持续1-2 个周期;各震相明显较变尖锐且衰减快当震源深到上地幔低速层之下,则没有5°—— 16°的“影区”;类如 SKS 与 S交替等波的交替点也有所提前。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