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WD土壤水运动的基本理论与方法.ppt
38页土壤水动力学 (Soil Water Dynamics)第3章 土壤水运动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Theory & Analyzing Method of Soil Water Movement)毛 晓 敏 Tel: Email: 1土壤水动力学 第3章 土壤水运动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第3章 土壤水运动的基本理论与方法nDarcy定律n土壤水运动基本方程n基本方程的定解条件n土壤水分运动的通量法简介2土壤水动力学 第3章 土壤水运动的基本理论与方法3.1 Darcy定律n地下水流动的Darcy定律n土壤水流动的Darcy定律n土壤导水率3土壤水动力学 第3章 土壤水运动的基本理论与方法3.1.1 地下水流动的Darcy定律n1856年:Darcy根据饱和砂土的渗透试验,得出了水流通量q与水力梯度成正比的结论,称之为Darcy定律: q=KsΔH/LuL-渗流路径的直线长度uH-水头; ΔH -水头差uΔH/L-水力梯度uKs -饱和导水率(Hydraulic conductivity,也称渗透系数、水力传导度) ,表示多孔介质透水性能4土壤水动力学 第3章 土壤水运动的基本理论与方法nDarcy定律的微分形式: 三维:q=-Ks grad H=-Ks▽HuHamilton (Nabla)算子:u梯度:5土壤水动力学 第3章 土壤水运动的基本理论与方法nDarcy定律的适用范围:u小Re数层流:与粘滞力相比,惯性力作用可以忽略不计。
在紊流状态下,通量与水势梯度呈非线性关系u对于颗粒极细的土壤:克服一定的初始水头差才能发生流动u一般情况下,Darcy定律有效通量水势梯度6土壤水动力学 第3章 土壤水运动的基本理论与方法n饱和导水率Ks :u综合反映了多孔介质对流体流动的阻碍作用t多孔介质的基质特征:质地、结构…t流体物理性质:粘滞性、密度…u实验室测定:u现场测定:t双环入渗试验tGuelph渗透仪t抽水试验7土壤水动力学 第3章 土壤水运动的基本理论与方法1.5m1.2m土柱直径20cm,测得水流通量为0.5L/h,画出沿土柱水头变化曲线,并求土壤饱和导水率?8土壤水动力学 第3章 土壤水运动的基本理论与方法1.5m1.2m若土柱分两层,上层Ks为6cm/h,厚1m;下层土壤Ks为0.6cm/h,厚0.2m. 求土壤水流通量,并画出沿土柱水头变化曲线 Ks=6 cm/hKs=0.6 cm/h1 m9土壤水动力学 第3章 土壤水运动的基本理论与方法3.1.2 土壤水流动的Darcy定律n1907年:Edgar Buchkingham将Darcy定律推广到非饱和土壤水:u饱 和:q=-Ks▽H → u非饱和: q=-K(θ) ▽ψ,q =-K(ψm) ▽ψ q=-K(θ) ▽(ψm±z)10土壤水动力学 第3章 土壤水运动的基本理论与方法nDarcy定律的分量形式:t驱动力:土水势(重力势+基质势)梯度•不能笼统地说水由高处流向低处,或湿处流向干处t导水率:小于饱和导水率,是基质势(含水率)的函数11土壤水动力学 第3章 土壤水运动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例题:100100Z (cm)m=-150m=-100m=-500m=-10012土壤水动力学 第3章 土壤水运动的基本理论与方法3.1.3 土壤非饱和导水率n非饱和导水率随基质势(含水率)的减小而减小的原因:u部分孔隙充气,随着含水率的降低,实际过水面积减小u随着含水率的降低,较大孔隙排水,土壤水在较小的孔隙流动,水流阻力增大,实际流速减小u小孔隙弯曲程度增加13土壤水动力学 第3章 土壤水运动的基本理论与方法3.1.3 土壤非饱和导水率n非饱和导水率的影响因素:u与土壤质地有关,(Ex: Miller&Gardner,1962)t湿润情况下:砂性土K>粘性土Kt干燥情况下:砂性土K<粘性土K u与土壤结构有关,(Ex: 渠底夯实;农田表面结皮 )t土壤干容重增大,K减小uK与含水率关系受滞后作用影响较小,但与基质势(or吸力)关系则受滞后影响 14土壤水动力学 第3章 土壤水运动的基本理论与方法n非饱和导水率的测定方法(尚无理论方法):u 土样多孔板x参考平面H2H115土壤水动力学 第3章 土壤水运动的基本理论与方法n非饱和导水率的其他测定方法:u瞬时剖面法u垂直下渗通量法u垂直土柱稳定蒸发法u出流法16土壤水动力学 第3章 土壤水运动的基本理论与方法n非饱和导水率的计算方法:u毛管模型:u统计模型:(Mualem, 1976)u经验公式:tK=as-m ; K=Ks/(csm+1)tK=Ks(θ/θs) m ;K=Ks[(θ-θr)/ (θs-θr)]m tVG-M:u根据其他参数计算:K(θ) =C(θ) D(θ) 17土壤水动力学 第3章 土壤水运动的基本理论与方法3.2 土壤水运动基本方程-Richards方程n连续方程与Richards方程nRichards方程的不同形式n柱坐标系及球坐标系下的Richards方程18土壤水动力学 第3章 土壤水运动的基本理论与方法3.2.1 连续方程与Richards方程n质量守恒原理══> 连续方程:u假设土壤固相骨架不变形,则土体微元内水分的增量=流入、流出微元的水量差: ▽• (ρwq)=div (ρwq)——散度u土壤水不可压缩时,ρw为常数:19土壤水动力学 第3章 土壤水运动的基本理论与方法nRichards方程:根据Darcy定律、连续方程u考虑基质势和重力势,对于各向同性介质:uRichards方程为二阶偏微分方程(PDE),一般采用数值方法求解20土壤水动力学 第3章 土壤水运动的基本理论与方法3.2.2 Richards方程的不同形式n混合形式:方程中同时含有θ、ψm nψm方程:u一维垂直流动:21土壤水动力学 第3章 土壤水运动的基本理论与方法nθ方程(扩散型方程):u扩散率:D(θ)=K(θ)/C(θ)=K(θ)/ (dθ/dψm)uD变化范围比K小,测定比较方便(水平土柱入渗)u一维垂直流动:22土壤水动力学 第3章 土壤水运动的基本理论与方法n以位置坐标x或z为因变量的基本方程n以参数u(扩散率积分)为因变量的基本方程n以参数v(导水率积分)为因变量的基本方程23土壤水动力学 第3章 土壤水运动的基本理论与方法n不同形式基本方程的特点:u混合方程是一般形式uθ方程:数学处理,适用于均质非饱和土壤,扩散率D的变化比K小uψm方程:可用于饱和-非饱和流动、土壤分层等情况;K的变化范围大,数值计算时需要特别处理以保证质量守恒u以x或z为因变量的基本方程:简单情况下的解析解和半解析解24土壤水动力学 第3章 土壤水运动的基本理论与方法3.2.3 柱坐标系及球坐标系下的Richards方程n有些情况下,在柱坐标系及球坐标系下研究土壤水分运动比较方便u点源入渗:压力仪入渗,滴灌,膜孔灌n柱坐标系下的Richards方程(略)n球坐标系下的Richards方程(略)25土壤水动力学 第3章 土壤水运动的基本理论与方法n运用基本方程进行土壤水分动态的求解时,无论采用解析法、数值法,都需要方程的定解条件---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n初始条件:所研究问题初始状态 即初始时刻自变量在研究区域上的分布u对于型方程,需已知(x,y,z,0)=0(x,y,z)u对于m型方程,需已知m(x,y,z,0)=m0(x,y,z) 或写作: h (x,y,z,0)=h0(x,y,z) 此写法便于进行饱和-非饱和问题的统一研究3.3 基本方程的定解条件 26土壤水动力学 第3章 土壤水运动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边界条件,一般分为三类:n第一类边界条件(变量已知边界Dirichlet条件)u对于型方程,(x,y,z,t)=1(x,y,z,t) (x,y,z) 1u对于m型方程,h(x,y,z,t)=h1(x,y,z,t) (x,y,z) 1 1为一类边界区域n举例:u地面薄层积水入渗时,地表可视为一类边界条件u土壤下边界若选在潜水面处,潜水位不变时常视为一类边界条件27土壤水动力学 第3章 土壤水运动的基本理论与方法n第二类边界条件(水流通量已知边界Neuman条件)uq=-K(θ) ▽(ψm±z)u垂向一维:n举例:u通量为零的情况:如不透水边界、无蒸发入渗的边界 u通量已知的情况:降雨、灌溉、蒸发强度已知 28土壤水动力学 第3章 土壤水运动的基本理论与方法n第三类边界条件(水流通量随边界上的变量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u n举例:u当土壤蒸发强度为表土含水率(基质势)函数的情况29土壤水动力学 第3章 土壤水运动的基本理论与方法n数值模拟中常遇到的其他边界条件,一般为以上边界条件的组合:u渗流边界 (seepage face)t如大坝表面,当非饱和时为二类(零通量)边界,当饱和时为一类(已知水头or含水率)边界u自由排水(重力排水)边界 (free drainage )t假设垂向水势梯度为1,一般用于土壤深层,注意此时通量为含水率(基质势)函数,非常值。
30土壤水动力学 第3章 土壤水运动的基本理论与方法3.4 土壤水分运动的通量法简介n直接利用Darcy定律和连续方程分析土壤水分运动特性n一维垂直运动:nz*~z积分:n通量法:根据z*处通量及含水率变化估算其它深度通量31土壤水动力学 第3章 土壤水运动的基本理论与方法n零通量面法:确定零通量面位置n表面通量法:估计地表蒸发/入渗通量n定位通量法:根据实测水势差、导水率估算某一位置通量32土壤水动力学 第3章 土壤水运动的基本理论与方法n零通量面法:u零通量面--当水势梯度为0,该处通量为0,则该处为零通量面u分类:t单一聚合型零通量面t单一发散型零通量面t多个零通量面33土壤水动力学 第3章 土壤水运动的基本理论与方法n零通量面法:u 由于零通量面为已知通量(零)断面,若t1和t2时段内零通量位置不变,则根据两时刻的土壤含水率观测值,可计算出时段内任一断面处流过的土壤水通量34土壤水动力学 第3章 土壤水运动的基本理论与方法ZFP(z,t)z(z,t1)(z,t2)sQs= ? Qg=?0Z0H35土壤水动力学 第3章 土壤水运动的基本理论与方法ZFP1(z,t)z(z,t1)(z,t2)sQs= ? Qg=?0Z01HZFP2Z0236土壤水动力学 第3章 土壤水运动的基本理论与方法n表面通量法:u以地表处的入渗量(Qs<0)或蒸发量(Qs>0)作为已知条件,根据实测时段始末土壤含水率剖面数据,推求土壤其他断面处水流通量。
t 入渗、蒸发量需进行估算或实测 37土壤水动力学 第3章 土壤水运动的基本理论与方法n定位通量法:u在土壤剖面中选定一个合适的位置,上下安装两支负压计,监测两点的基质势根据达西定律计算定位点处通量t需要确定非饱和导水率~基质势关系 t适合于土壤含水率变化不大的情况(如靠近潜水面)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