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两次地理教学比赛的经验教训.doc
2页我两次地理教学比赛的经验教训广西横县中学温广源最近几年来,我参加了两次比较大的地理教学比赛,一次是2012年南宁市高中地理优质 课比赛,另一次是2009年广西中学地理教学技能大赛,两次比赛都可以说我很幸运,都是抽 到我比较喜欢的一些课题和内容,获得了好成绩,南宁市优质课比赛,我得了一等奖,广西 中学地理教学技能大赛我得了特等奖以下谈谈我在这两次比赛中的一些思路和做法南宁市优质课比赛,所有的选手课题都相同,都是复习《气候的形成因子》,对这个课题, 我是这样的一个思路:标题用“三招复习气候形成因子”,这个标题给他们一个比较深的卬 象,让学生很明确目标和步骤,木节内容的学习方法是三步,第一步理论要点复习,第二步 知识体系的构建,第三步答题完美性训练在理论要点复习阶段,课堂一开始,我给同学们 布置一个任务,就是开展改写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东边口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接力比赛,布置这样一个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来听课不是毫无目的的 泛滥的听接下来就是讲解与复习知识要点,哪些因素是影响降水,哪些因素是影响气温, 在讲解的过程中让他们用心的做笔记,并思考与游戏相关的内容理论内容讲完后,接着就是开展游戏,有了老师前面的知识讲解,学生在开展这个活动 的过程中是非常积极踊跃的参加。
也造了很多有趣的句子,比如说“城市四月芳菲尽,郊区 桃花始盛开;向阳四月芳菲尽.背阴桃花始盛开;低纬四月芳菲尽•高纬挑花始盛开;内地 日出沿海雨,道是无睛却有睛,背风坡日出迎风坡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等等第一步学习理论知识就算是完成了,接下来是第二招,对刚才所讲的比较凌乱的理论知 识进行升华,总结并且形成比较系统的答题模式这个是点睛之作第三招就是对第二招所形成的答题模板的一个应用能力提升“答题完美性训练”,结合 高考题会考题,让学生一看到有关气候原因类的题目就马上想到答题模板,并且能套用这个 模板进行答题,不至于看到一道大分值题一点思路都没有总的来说,这一节课带着游戏任务学,学完后应用到游戏活动中,总结答题模式,套用 模式去答题这三招教学法我觉得还是比较好的试想,如果整个课题只是以游戏为任务,学 完老师所讲内容Z后开展游戏,学生课堂是很活跃,而且不控制一定时间的话会活跃到下课, 这样一节课,缺少了第二招整理知识点形成答题模式和第三招利用总结的模式去完美答题, 这节课就显得只有花架子,没有深入,力度不够再说说09年广西中学地理教师教学技能比赛09年广西中学地理教师教学技能比赛,当时是要经过初选的,我们学校有5位老师参加 初赛,我们横县大概有35人参赛,当时要经过第一轮考试才能进入决赛的。
第一轮考试,试 题内容有60分是地理高考题,从历年高考题中编选,有40分是教学理论,主要考教育学和 心理学相关的内容我记得当时考了皮格马利翁效应、多元智能教育理论等内容,对于教育 学和心理学的这些理论,我了解不多,不过高考题我是做得差不多全对的,60分大概得五十 几分吧,40分的教育理论估计得了十几分,这样就及格了,就有机会参加区级决赛了我们 学校其他几位老师有些虽然己经教了几年,但由于没有带高三,没有很好的研究高考题,做 不好高考题,考得不好,所以说,年轻老师要成长,一定要在这几年多做做高考题再说说我的决赛准备,首先是把理论补足,上次考试考理论不懂,现在就要上网恶补, 人最大的优点就是学会不断的学习,有什么不懂的上网百度一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了,所 以我在网上把“教育心理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阿伦森效应、多米诺骨牌效应)”,教育理 论(多元智能教育理论、合作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等这些理论统统下载下来进行学 习可见,通过优质课比赛是可以促进我们不断的进步的,要不是带着比赛的任务去学习, 这些理论那么枯燥我不可能学得下去,但是有了比赛任务的驱动就可以,说来也怪,学了一段时间以后发现这些理论是非常好玩的,而且可以实实在在的应用到我们的教学当中。
比如 说“破窗效应”,说的是一个房子如果有一扇窗户破了,不及时修补,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 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个干净的地方,大家都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 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的往地上扔垃圾,而且丝毫不觉羞愧这个“破窗效应”迁移用于教 学上,如果一个班有个别学生调皮捣蛋,老师没有及时的进行教育的话,不久就会有很多孩 子失去了教育的热望所以我们要及时的对该孩子进行教育,这孩子也许只是调皮捣蛋,可 他在别的方面应该具有叫人欣赏的方面,我们为什么要抓住他的这扇“破碎”的窗户不放? 寻觅一下他身上闪光的地方,遮掩住他破旧的“窗户”,关爱每个孩子,做到敝帚自珍,不轻 言放弃任何孩子那样我们就会发现,其实每个孩子都很可爱的有了上面的基本理论学习以后,我后面的说课就很容易找到各种理论根据了,比如说这 节课我上课的理论支撑是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在其他人(如老师、伙伴等)的帮助下,利用 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的老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 才是认知的主体我喜欢让学生带着一定的问题任务来学习一节新课,学完以后就可以解决我们前面所提 出的问题,比如说化学课,我发现有个老师设计就很好,上课一开始,给出了一个情景,高 速公路上一辆卡车撞上了一辆装满硫酸的灌车,发生了险情,面对这样的险情我们应该怎样 进行救灾。
上完一节课以后我们就可以找到救灾的正确方法我设计的这节课也是一样,我 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问题导入,提出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两个问题:1. 用学生的日常作息时间表的调整的原因2. 北京夏季的气温跟南宁差不多,但到冬季却比南宁低得多的原因这些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 学生的参与意识接着就开展讲课,当我讲完内容后学生能够分析回答上面的问题这节课我述有一个优点,就是我制作了教学模型一一昼夜长短的变化模型这个模型可 以让抽象的内容通过直观的教具展示出来,对于其他老师来说没有模型,只能空讲理论,学 牛理解起来很抽象,而我有模型,学牛理解起来要轻松很多,这估计也是评委最看好的地方 这个模型后来在大会上得到重点推广,南宇市教科所后来在这次教学技能比赛的总结中,还 特意让我再次把模型带来给南宁市老师展示可以说我的两次获奖都是很偶然,抽中了我喜欢的课题,但也可以说是必然,因为我在平 时就认真的做了准备,搜集各个课题有趣的活动,有趣的教具比如说改写诗句,那也不是 我的原创,我是某天偶尔翻开某木杂志时看到的,我觉得好玩就把它写到书上,结果一不小 心就用上了,你想,如果不是平时有心的去收集一些内容,比赛准备的过程那么短,你能在 那么有限的时间里而想到那么好的点子吗?所以说,这些偶然的获奖必定是在平时做了充分 的准备中活动的,是偶然也是必然。
本论文《我两次地理教学比赛的经验教训》发表在ISSN0450-9889, CN45-1090/G4《广西教育》2013/02, 作者:温广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