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2020年九年级中考科学复习提纲:第六册(浙教版).doc
6页2019-2020年九年级中考科学复习提纲:第六册(浙教版)一、1.宇宙是由不同层次的星系构成:行星、恒星、星团、星系行星依附于恒星,绕恒星运动,众多的恒星形成星团,星系是由几亿至上万亿颗恒星、星际气体以及尘埃物质构成的更大的天体系统,星系是宇宙的基本组成部分,宇宙中大约有1000亿个星系数十个星系组成星系群,几百到几千个组成星系团,进而组成超星系团2.宇宙在大尺度上的分布是均匀、无边的,各向同性的,由河外星系的谱线红移现象推断星系间正在相互退行远离,即宇宙正在膨胀3.宇宙的起源与演化:1)起源证据:星系运动的特点所有的星系都在离我们远去;星系离我们越远,运动的速度越快;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地扩大2)大爆炸学说认为,大约150亿年前,我们所处的这个宇宙全部以粒子的形式、极高的密度和温度,被挤在一个“原始火球”中,宇宙从密度和温度都是极大的时刻开始膨胀,形象地称之为热大爆炸,宇宙起源于热大爆炸爆炸引起宇宙的膨胀一直延续至今,并仍将不断延续下去微波背景辐射为宇宙起源于热大爆炸提供了有力的证据3)宇宙的演化:大爆炸后100万年宇宙中出现原子,大爆炸后10亿年出现星系和恒星,大爆炸后100亿年太阳和地球诞生。
4.恒星的演化:恒星的前身是星际云,青壮年期时称为主序星,年龄很大时称为红巨星,到了晚年时因质量不同有三种结局:白矮星(质量不是很大)、中子星(质量较大的)和黑洞(质量更大的),白矮星冷却到最后成为黑矮星5.关注航天技术1)航天器分为无人航天器:人造卫星、无人航天飞船、空间探测器载人航天器:载人航天飞船、航天飞机和空间站2)人造卫星的功能:依靠高位置优势对地面进行观测或作为微波通信的中继站 运载火箭的功能:把各种航天器送入空间 载人航天飞船:载人的人造卫星,必须具有应急营救、返回和生命保障系统航天飞机:像客货运班机一样,在宇宙航行中往返使用多次 空间站:长期围绕地球运行的空间基地,空间科学技术的研究室和试验站,飞行中间站6.知道空间资源开发和空间环境保护的概况 宇宙空间有许多人类所需要的资源:航天器的高位置以及宇宙空间的高真空、高洁净、微重力、超低温、强辐射等都是非常有用的空间资源7.关注空间技术对改善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作用8.了解地心说到日心说的发展,领悟科学家追求真理的精神地心说:公元2世纪希腊科学家托勒密创立;日心说: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建立二、1.地球的演化1)46亿年前地球诞生,38亿年前最原始的生命体在海洋中诞生。
2)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认为太阳系是由一片星云收缩形成,先形成太阳,后演化形成地球等行星3)地球的历史:从古到今是: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2.生命的起源:1)地球上最初的生命诞生在海洋中,起源于35亿年前2)最初的原始生命是由原始地球上的非生命物质通过化学作用,逐步由简单到复杂,经历了漫长的时间而形成的原始大气在紫外线、雷电等长期作用下由无机小分子合成有机小分子,进而形成蛋白质、核酸、多糖等生物大分子,最后形成原始细胞,原始生命诞生3.生物进化的证据:1)化石:地层中保留的古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存在于沉积岩中2)解剖学证据:同源器官和同功器官;3)胚胎学证据4.生物进化的趋势:生物的种类由少到多,水生到陆生,简单到复杂,低等到高等5.生物进化现象:返祖现象、生物的多样性、斑点蛾悲喜剧、细菌抗药性、始祖鸟化石、始祖马化石6.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1)主要内容:①过度繁殖(进化的条件) ②生存斗争(进化的外因、动力、手段)③遗传变异(进化的内因、基础,变异是不定向的,遗传使有利变异得到积累和加强④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必然结果和核心内容: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2)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7.生态平衡:生物种类组成,生物数量比例,及物质循环、能量流动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生态平衡是动态平衡,物质和能量在转化和流动,生物个体在不断更新平衡是相对的 保护生态平衡是要使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和物质处于良性循环,即达到一个动态平衡,对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和合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有重要意义三、1.金属的氧化:金属获得氧的过程 金属氧化物的还原:金属氧化物失去氧的过程2.绝大多数金属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氧气化合生成金属氧化物,一些不活泼的金属如金、铂很难与氧化合生成氧化物金属还能和某些能提供氧的物质如硝酸、浓硫酸等反应,生成金属氧化物H2OO23.单质、氧化物、酸(碱)之间的转化:H2OO2(1)金属 金属氧化物 碱(大多数金属氧化物不能与水反应生成碱)(2)非金属 非金属氧化物 酸 (除SiO2不能与水直接反应生成硅酸)非金属单质金属4.物质分类:纯净物金属氧化物氧化物 物质化合物非金属氧化物酸 盐混合物碱 5.自然界的碳循环:主要通过二氧化碳进行,三个主要的含碳物质的转化过程: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煤、石油、天然气的燃烧。
自然界的氧循环:呼吸作用和燃烧需要消耗氧气,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构成氧循环四、1.天气:一地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气候:一个地方多年天气的一般状况,较稳定2.天气、气候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息息相关,它既可带来雨泽和温暖,造福人类,也可造成严寒,酷暑和旱涝、风暴等灾害,影响人类的生产和安全3.人工增雨:利用干冰、碘化银等冷云催化剂和盐粉、盐水等暖云催化剂,进行人工增雨五、1.遗传:生物子代与亲代、子代和子代之间性状相似的现象 变异:同种生物子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的性状差异现象2.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遗传物质位于细胞核的染色体上,染色体由蛋白质和DNA组成,DNA是一种大分子物质,双螺旋结构,是一种重要的遗传物质,基因是DNA分子上起遗传作用的一些片段,它决定着生物的各种性状3.1)常见的遗传病:色盲、白化病、血友病、先天性愚型病 2)预防遗传病:禁止近亲结婚,提倡婚前检查和产前检查,广泛开展遗传咨询等 3)近亲结婚的危害:发生遗传病的机会大,不仅给家庭带来了极大的不幸,还降低了中华民族的人口素质 4)优生措施:禁止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结婚4.1)基因工程:完全按人的意愿重新组合基因的技术。
可局部改变生物基因组的结构,培育出高产、优质、抗病性强,甚至能制造医用药物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 基因工程技术在农业的应用:利用转基因技术直接改造动、植物的遗传物质,产生新的性状,例如转基因大豆、转基因抗虫油菜 要注意转基因产品对人体健康的不确定性2)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意义:阐明人类基因组DNA碱基对的序列,发现全部人类基因并确定它们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和功能,从而从整体上破译人类的遗传信息,使人类在分子水平上全面认识自我为人类疾病的有效诊断和治疗,及医学和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带来美好的明天5.变异在生产上应用:如太空育种,有性杂交,基因工程等六、1.健康;指人的生理、心理、社会关系这三者处于最佳状态 能识别健康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2. 物理屏障:皮肤、呼吸道粘膜非特异性免疫力 化学屏障:胃液、唾液自然免疫 血液凝固特异性免疫免疫 吞噬作用:白细胞的吞噬 人工免疫 人工自动免疫:计划免疫 人工被动免疫 免疫的功能:防御感染、自我稳定、免疫监视3.冠心病病因:冠状动脉硬化使血管管腔阻塞或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导致心肌缺血缺氧。
预防:应从儿童开始,即儿童不宜进食高胆固醇高动物性脂肪的饮食,避免摄食过量,防止肥胖不抽烟、不酗酒、多吃低脂肪、低胆固醇、低盐食品,适当参加体育活动 糖尿病病因: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因胰腺β细胞损害,胰岛素分泌功能减退或靶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 预防:积极配合治疗,不吸烟,少吃盐,合理膳食,经常运动,防止肥胖 恶性肿瘤病因:环境中许多化学、生物、物理因素直接或间接引起,个体易感性也是癌症发生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4.七大营养素的作用: 蛋白质:细胞生长及修补组织的主要原料,也提供能量; 糖类:主要供能物质; 脂肪:主要贮能物质 水:构成细胞的主要成分,体内的养分和废物必须溶解在水中才能输送,还可调节体温 无机盐:人体维持正常生理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 维生素:不能合成,不能供能,但参与人体内许多重要的生理活动 纤维素(粗纤维):促进胃肠道蠕动,有利于及时排便5.膳食要求食物种类尽量多些、数量适当、营养物质之间的比例合理,并且与身体消耗的营养物质保持相对平衡,即所谓平衡膳食。
6.吸烟、酗酒、吸毒对人体的危害 吸烟:主要有害的物质有烟碱(尼古丁)、焦油、CO引起动脉硬化、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心脏病、胃溃疡、癌症的发生 酗酒:会引起中毒性精神病,心血管疾病,对肝脏造成严重损害,也会引起消化道肿瘤 吸毒:严重危害身心健康,具有成瘾性,导致犯罪,破坏社会安宁,会引起艾滋病等传染病的流行,已成为一大国际公害7.传染病:由病原体侵入人体而引起的,能在人群中传播的疾病1)特点:流行性、传染性、免疫性2)传播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染途径、易感人群3)预防措施:控制传染源(隔离、治疗)、切断传染途径(消毒、搞卫生)、保护易感人群4)常见的传染病:传染病类别传播途径常见病例呼吸道传染病空气、飞沫流感、肺结核、SARS、流行性腮腺炎、麻疹消化道传染病饮水、食物细菌性痢疾、甲肝、蛔虫病、伤寒血液传染病吸血昆虫传播疟疾、乙脑、丝虫病、体表传染病接触传播狂犬病、破伤风、沙眼、血吸虫性传播疾病性接触传播梅毒、淋病、艾滋病性传播病症的预防:洁身自好、根除不良行为,不接受被污染的血液和血制品的输入8.了解触电、蛇虫咬伤等急救的基本方法 急救常识:急救时,第一位的工作是抢救生命,首要的行动是排除致死因素,保护呼吸畅通;复苏法包括:人工呼吸和心脏胸外按摩法七、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旨在促进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