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朔里矿矿井概况.doc
10页朔里矿矿井概况朔里煤矿原设计能力60万吨/年,服务年限90年1966年7月15日破土动工,1971年7月1日试生产,1972年正式投产,当年达到设计能力,1977年实现产量翻番1974年引进英国综采机组,是新中国第一批试行综合机械化采煤的矿井,实现了采煤工艺质的飞跃1994年建成高产高效矿井,多年保持综采产量超百万吨,并一直将高产高效、低成本、高利润的业绩保持至今,经过不断致力于采掘工艺的改革,目前生产原煤超过200万吨,30多年来,共生产原煤5千多万吨一、地理交通位臵、井田范围及气象1、地理交通位臵:位于安徽省淮北市杜集区境内,矿井南距淮北市15千米,北距徐州市40千米,312国道从矿井西部穿过,矿区专用铁路线在坡里车站与通过矿井西部符夹线与京九、陇海、京沪线接轨公路西距202国道6公里,南3公里至淮北环城线,并通过环城线分别与合徐高速、连霍高速相接2、井田范围:朔里煤矿井田东西以5、6煤层露头为界,南部以河洼地堑与岱河矿为界,东南以38+号勘探线与房庄矿为界,西北与刘村矿为界,北部为丁里为成岩侵入体井田面积南北长7.3公里,东西宽2〜4公里,井田面积19.5平方公里3、矿井气象:矿区地面标高32.4〜33.6米,东有龙河,西有岱河,最高洪水位是82年7月,闸河矿区的闸河的水位为36.586米,雨季6、7、8月,冬季西北风,夏季东南风,最大风力9级,气温最低零下12C—18C,最高35C—39C,冻土带厚300毫米,积雪量350毫米,本矿区属地震多发区,地震烈度8级。
二、矿井地质朔里井田属华北型地层,整个含煤地层覆盖于奥陶系灰岩之上,又被第四系冲积层所覆盖,地层层序自下而上为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群灰岩,石炭系中、上统,二迭系,第四系含煤地层为中石碳统本溪群,上石炭统太原群和二迭系山西组,上下石盒子组,其中以二叠系下石盒子组为主(3、4、5),山西组(6)次之含煤地层总厚度560米左右1、煤层井田可采煤层为3、4、5、6层,主采煤层为3、5层,4、6层部分可采,均为中厚煤层,全井田可采煤层平均总厚度8.0米左右(3煤平均2.0m、4煤平均1.0m、5煤平均3.0m、6煤平均2.0m)煤层倾角一般10°〜20°,个别地区达30°左右①煤层顶底板特征根据三十多年开采情况,朔里井田各煤层顶底板以泥岩为主,少量砂岩或粉砂岩顶板基本上平整、连续,仅6层煤受古河流冲刷影响而出现凹凸不平的顶板相反,3、5层煤底板中则以底鼓构造而见长另外,由于本井田内褶曲构造发育,相应在褶曲轴部或倾伏端,常常裂隙构造比较发育3层煤顶底板特征:顶板泥岩为主,局部砂岩或粉砂岩,平均厚度为5.69m,部分地段有时有炭质泥岩伪顶区域裂隙和各种节理比较发育,易于形成冒顶另外,该煤层顶板岩石遇水易变软,不利于现场管理;底板主要为泥岩,平均厚度3.23m。
部分地段有炭质泥岩伪顶,葛凹向斜东翼及西三采区南部为花岗斑岩及辉绿岩顶板厚1.35〜11.07米和0.10〜2.34米,据生产中揭露,原生底鼓较发育,对工作面推进影响很大4 层煤顶底板特征:顶板大部分为泥岩和分布零星的砂岩或粉砂岩,泥岩平均厚度为3.23米,部分地段有炭质泥岩伪顶,葛凹向斜东翼有部分为花岗斑岩顶板厚2.25米,底板主要为泥岩,局部粉砂岩,平均厚度1.23米5 层煤顶底板特征:顶板以泥岩、粉砂岩为主,部分砂岩,泥岩平均厚度1.28m顶板中裂隙发育,岩石遇水膨胀、变软;底板主要为泥岩,局部砂岩及粉砂岩,平均2.13m生产中常见底鼓构造,影响工作面的正常回采北盆2/3的花岗斑岩顶板厚0.6〜15.15米,局部厚30.34米,井田东部,西南及南部有古河流冲刷形成的砂岩顶板6层煤顶底板特征:顶板以砂岩、粉砂岩为主,部分泥岩,厚5.68m,局部有炭质泥岩伪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块段有的黑色脆性泥岩和的煤线组成的复合伪顶再加上裂隙发育,使顶板管理非常困难另外,北部古河流冲刷区边缘顶板将凹凸不平;底板主要为粉砂岩、部分砂岩少量泥岩,厚4.91m综上所述,煤层顶底板虽然平整,但裂隙构造发育,岩石破碎,而且遇水膨胀、变软,不利于生产管理。
3、5层煤常见底鼓构造,6层煤局部块段有复合伪顶,实为生产的不利因素参照规程的有关规定,煤层顶底板综合评定为III类附表:②煤质本井田煤类较多,以瘦煤贫煤为主,无烟煤、自然焦次之,焦煤很少,本区焦煤之结焦性与粘结性较好,瘦煤稍差,贫煤及无烟煤不具结焦性及粘结性各煤层煤质总的变化规律是由南向北变质程度逐渐增高,山系组煤6煤层煤由瘦煤一一贫煤一一无烟煤,下石盒子组3、4、5煤层是焦煤一一瘦煤一一贫煤——无烟煤——天然焦我矿各层煤均呈黑色,少数半暗型煤中混合物主要有黄铁矿、方解石和粘土质;其含量为3.36-20.7%,一般含量在10%左右从灰份产率来看,本区为低〜中灰份煤,煤层中原煤灰分含量变化较大,为6.6-35.3%,平均为20%左右,原煤成分SiO2占45.8%,A12O3占35.6%,其他占18.5%各煤层硫之含量,一般<1%,属于低硫煤,磷之含量一般<0.05%2、地质构造朔里井田在构造上位于闸河复式向斜中段西翼,总体上为单一向斜构造,走向NNE,次级构造较为发育,从南至北有柳园背斜、黄湾向斜、矬楼背斜、黄凹向斜矬楼背斜位于井田中部,将整个井田分为南、北两个复式向斜(或向斜)次级构造,生产中习惯称南盆、北盆。
南盆的黄湾复式向斜规模最大,形成本井田最大的含煤盆地因其中部隆起,又形成东西两个向斜,生产上称之为南盆的东盆和西盆井田中部的矬楼背斜褶曲的发育造成煤层产状的多变:走向多因褶曲而异,倾向随着位臵而变,但倾角最大不超过30°,对生产来说,还算是比较有利的现剩余的3、5层煤,处于葛凹向斜两翼煤层倾角介于5之间,局部可达28°以上,平均倾角在15°左右;现剩余的6层煤,处于黄湾向斜西翼,少量处于轴部煤层倾角3井田断裂构造相对较少,且都集中在南部柳园背斜南侧及东侧根据到目前为止的钻探和巷道资料揭露分析本井田断层主要有27条,其中落差10米及其以上的有25条,可分为东西向、南北向及北部逆断层三大组其中以东西向断层规模大,平面延伸长、破碎带宽、断距大除此之外,生产中还揭露了许多小断层,常常给生产带来被动3、火成岩井田受丁里火成岩体的影响,岩浆侵入范围广,且无一定规律根据钻探和采掘工程揭露,全井田除6层煤没有受到岩浆岩的侵入外,其余各煤层均遭到火成岩的侵入和破坏岩浆岩类型主要有辉绿岩和花岗斑岩两种辉绿岩集中分布在南盆南部和东侧,目前已对生产失去了影响花岗斑岩分布在北盆,其面积占北盆面积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对3、5煤层影响较大。
4、瓦斯根据勘探阶段钻孔煤芯瓦斯分析,朔里煤矿应为低瓦斯矿井生产中,矿井采区采掘工作面瓦斯涌出量则相对较高投产以来,瓦斯涌出量在逐步上升,矿井瓦斯涌出的绝对量由投产时的0.37m3/min上升到28.18m3/min;相对量由投产时的0.25m3/日.吨上升到9.76m3/日.吨单个采区的相对量投产初期最高仅2.98m3/日.吨,八五年最高达到20.65m3/日.吨,单个采煤工作面瓦斯涌出量最高达6.6m3/日•吨,单个掘进工作面瓦斯涌出量达1.91m3/min近年绝对瓦斯涌出量一直稳定在8立方米/分,相对量31立方米/日吨,属于高瓦斯矿井,未发生过煤与瓦斯动力现象,属于不突出矿井根据矿井瓦斯预测预报,随着开采深度及开采强度的增加,瓦斯涌出量还将继续增加5、煤尘、自燃发火根据2004年7月重庆煤研所对朔里煤矿3、5、6煤层煤样进行的爆炸实验和煤炭自燃倾向等级鉴定,煤尘爆炸危险性指数分别为3煤21.13、5煤19.75、6煤11.563、5、6煤层自燃倾向等级均为III级,有可能自燃发火的矿井地温与地压:本矿区年平均地温15°C左右恒温带深度30米左右,其恒温温度为15C左右,地温梯度3C/100米。
6、水文地质闸河煤田产煤地为复式向斜盆地,东西两侧为寒武系和奥陶系石灰岩组成的低山丘陵,含有丰富的裂隙---喀斯特水朔里矿就位于该聚水盆地的中部地表水系水流量随季节变化而变化雨季常形成内涝井田内主要含水层为第四系含水层、二叠系含水层各含水层之间的隔水性较好,井下开采主要受二叠系砂岩含水层影响,但其含水条件较差,6#煤层的开采,将受到含水较强的石灰岩含水层水的威胁,突水系数7.07kg/cm2,受威胁的可采储量556.8万吨矿井含水层总厚度72〜231米根据地下水的埋藏条件、贮水空间和含水特性,本井田自上而下划分为全新统孔隙含水组、风化带裂隙含水组、石盒子组裂隙含水组、5煤组裂隙含水组、山西组裂隙含水组,太原群岩溶裂隙含水组六个含水组,分布有更新统隔水层、山西组顶部隔水层、太原群顶部隔水层三个隔水层矿井六个含水组中单位涌水量一般小于0.2ml/s.m个别达到0.9ml/s.m根据开采经验,全新统孔隙含水组有23〜52米厚更新统隔水粘土层的组隔,对井下生产构不成威胁,石盒子组含水组因距可采煤层较远亦影响不大,风化带含水组虽与浅部煤层有联系,但由于水量较小,对生产的影响微不足道因此对矿井开采有直接影响和产生较大威胁的含水层为5煤组含水组、山西组含水组和太原群含水组。
本矿自建井以来,有记载的水量大于10m3/h的突水计37次,水量大于50m3/h的突水计6次其中最大涌水量高达125m3/h的突水一次,发生在南二采区-172石门1980年10月17日,石门揭露6层煤老顶砂岩,造成顶板淋水,帮出水,底板冒水出水段长约50米,最大水量125吨/小时几天后水量逐渐下降,后来稳定在80吨/小时,现在水量仍有40吨/小时左右矿井涌水量在投产时的1971年平均为110.6吨/小时,随着开采强度的增加,1984年最大292吨/小时,目前矿井涌水量稳定在每小时180吨左右7、有益矿床耐火粘土的评价本井田石盒子统底部距5煤层底板10〜20m有一层铝土页岩(K2标志层),厚度一般在5米左右,层位亦较稳定,耐火粘土即产于其中为非可塑性硬质粘土,为超基性及基性耐火材料矿体呈似层状分布,品位厚度变化较大,井田南部及东南部矿层厚度一般为3米左右,为主要可采区,向北及西北部则逐渐变薄,厚度0.5〜1.0米,多分叉而变为不可采主要工业指标:按品级要求,除少数样品为二级品外,大多数为一极品和特级品硬质高岭土矿储量为2075.8万吨,三、储量和生产能力朔里矿原有地质储量1.018亿吨,可采7000万吨。
截至2005年6月底矿井剩余地质储量2187.0万t,工业储量2116.7万t,可采储量1242.6万t生产采区:(南二、111、六一、北二、六二)剩余工业储量1013.2万吨,可采储量640.1万t,目前可布成面储量374.2万t其中,3煤层工业储量121.5万t,可采储量46.7万t,可布成面储量15.7万t,5煤层工业储量473.6万t,可采储量279.7万t,可布成面储量118.5万t;6煤层工业储量418.1万t,可采储量304.7万t,可布成面储量240.0万t准备、开拓和其它采区:工业储量840.0万t,可采储量602.5万t,其中3煤层工业储量231.1万t,可采储量170.8万t;设计可布成面储量109.7万t,5煤层工业储量608.9万t,可采储量431.7万t,设计可布成面储量263.4万t可采储量1509.2万t1980年核定生产能力115万吨/年,1991年核定生产能力110万吨/年,1997年核定生产能力160万吨/年,2002年核定生产能力190万吨/年,2005年210万吨/年四、矿井生产布局1、开拓方式一对竖井,单一水平,上下山开采,主副井位于两个盆地构造之间,水平大巷标高-200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