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刘三姐.doc
4页摘要】:电影《刘三姐》是我国第一部风光音乐故事片,也是我国关于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刘三姐》中的歌曲之所以广泛传唱,其主要原因是它蕴涵了我国传统的民族特色本文主要从歌曲的旋律、音乐形象和歌词三个方面分析了电影《刘三姐》的歌曲音乐特点通过这篇文章,透视出电影《刘三姐》中的歌曲充满着热情真挚、追求幸福的性格思想关键字:音乐,歌谣,艺术特色 电影《刘三姐》有戏曲片、舞台艺术片两个版本,它们都以歌谣作为重要的叙事、传情手段,带有浓郁地方色彩的山歌被公认为《刘三姐》的精华文章重温经典,认为刘三姐歌谣强调音韵节奏、讲究演唱方法、注重声情统一效果,表现出独特的地域音乐风格和民族审美内蕴,这三方面构成其主要特色,也是《刘三姐》感人至深、经典流传的重要原因刘三姐是壮族民间传说中的歌仙,有关她的故事与歌谣文献记载很多新中国成立后,拍摄过戏曲(1960)、舞台艺术(1978)两个版本的彩色影片二者故事情节不尽相同,但是都用歌谣赞美劳动、自然、爱情并鼓舞民众与封建势力作斗争它们以具有强烈生活气息和浓郁地方色彩的山歌表达人物内心世界,音乐一直是可圈可点的话题刘三姐在历史上是个传奇式人物在广西、广东、云南、贵州、江西等省区,都有源远面方的历史流传。
在广西已流传了千多年民间相传她是唐朝人,一个年轻、美丽的壮家少女,她勤劳勇敢,聪明善良,特别是喜欢唱歌,出口成歌,源源不断,远近无与匹敌她的歌声“唱出穷人一片心”,象星星之火,到处点燃反抗封建压迫剥削的火种,历代劳动人民把她看作是自己的智慧与理想的化身,看成是反抗压迫的自己的代言人尊敬她,称她是“歌仙”、“歌祖”、“歌圣”,直到近代各省区还有一些祠庙、传说化石等等广西桂南一带地方,对歌、盘歌、开歌堂酬唱时,开头两句歌词都有按传统请一请这位歌仙来帮助自己取胜,于此可见她在民间影响的长远、广泛、深入爱唱歌,善于唱歌,以山歌唱出被剥削被压迫的不平,唱出人民的反抗志气,这正是能歌善舞的壮族人民整个民族特点之一不难看出,歌剧《刘三姐》的基本人物为刘三姐、刘二、地主、三个秀才,以及一些重要情节如刘三姐被逼走他乡,地主差媒逼亲,地主请三个秀才对歌决定亲事,在传说中都可以找到原型材料但歌剧的创编同志,能广泛调查,深入采访加以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在这基础上批判吸收,古为今用大胆突破历史框框,在不违背历史真实基础上,进行艰苦的,反复的再创造,紧扣反封建剥削压迫的中心内容,突出刘三姐勇敢、主动、乐观的反抗精神,强调她的歌才,注重她在斗争中的品格,并把民歌与戏剧结合起来,这是艺术上一个很大的突破,开场音乐是以笛子为主奏乐器的,我们知道《刘三姐》是广西壮族地区的山歌,而那里山美水美,女孩个个婉约甜美,用笛子来表现最贴切,同时又用其他乐器协奏,衬托出开场的气势恢宏,这也与首先出现在镜头里的广阔壮丽的美景相符合。
开场音乐过后,安静片刻,随着好山好水的出现,远处传来了三姐嘹亮壮阔的山歌声,这一段演唱描述了三姐的遭遇以及她对当时社会的控诉,同时表现了她坚强不屈的性格也许山歌真的还是得在山上唱,山谷的回音完全不同于音响的混响,山谷的回音更为广阔幽深何况对着高山美景唱与对着室内音响唱的感觉当然不一样了之后是三姐与阿牛的首次触电,先有个细节描写写阿牛赶紧回船舱擦干净船板,重点放在阿牛跳下河抓鱼后三姐的心里独白,羞涩的眼神,嘴唇的几度开合,加上几乎全是假声的缓慢的柔和的声音和婉约羞涩的唱词,表现了爱情里刘三姐的柔美之后,突然传来男生欢快喜悦的歌声,使之前的羞涩有所缓和,也让两人的关系更进一步我最喜欢的就是采茶部分的采茶歌,想想阳光明媚,到处是绿油油的茶树,一群采茶姑娘在山坡高唱采茶歌,这是多么美,多么让人享受的画面!之后的男女对唱,不知道是不是这里的人们劳作休息时的活动项目,他们一问一答,有领唱也有大家一起重复唱的部分,起承转合,甚是优美同时,回答问题也有一定的趣味性,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当然说到智慧,最能体现的应该是在众乡亲与一堆财主请来的秀才对歌的部分,三姐领导的众乡亲机智的反驳腐朽的书生,酣畅淋漓,大获全胜。
最后想说说三姐被救,与阿牛独处时的这段对唱,那棵大榕树下,那个美丽的绣球之约,那一段甜蜜的《藤缠树》,无一不让人感动音乐的魅力依旧让有有些不由自主了回过头来,现在我来仔细说说对于西方古典音乐的鉴赏的看法说实在的,一提到音乐鉴赏,我脑袋里第一个跳出来的就是西方古典音乐仿佛鉴赏二字必然得和西方音乐挨边似的,不知是现在太过西化还是别的什么原因还有一用上鉴赏二字,便有了距离感,可能因为我是个俗人吧,想到西装革履、一本正经在金碧辉煌的大厅里听演奏,便觉得胃疼,可又不这么做,似乎就算不上鉴赏了西方的各种学科都爱弄个究竟,不找出一二三四五,便不会罢休,音乐也不例外,虽说中国也有宫商角徵羽,但远比不上其有体系什么1/2拍啦,ABCDEFG调啦,实在是让人头疼尤其五线谱更是让我眼花缭乱总觉得多有约束,音符只能限在一个框框中似的,音乐只是一种学科,而不是一种自由发挥、抒发情感的方式可能因为对这方面了解接触不多,西方古典音乐在我听一差别不大,较为耳熟的便是《蓝色多瑙河》和《致爱丽丝》听起来,给人一种身心愉悦、全身放松的感觉可依旧只是放松、喜悦,很是包含感情,但仍觉得没有代入感即使是庞大的乐团一同演奏,在我听来,有时还不如一支箫声中所包含的天地浩大之感,对西方古典音乐实在鉴赏不来,看来,西方高雅音乐与我无缘了。
中国民乐中,我也更偏爱悲凉、凄婉的曲调,当然欢快、喜悦也欣赏可能正应了那句“悲剧让人伟大”,总觉得悲的曲子,更能让人铭刻中国最古老的乐器莫过于埙了,很可惜没有见过实物音乐专门的鉴赏,对于普通人来说,容易产生距离兴之所至,放声高歌,那才是真的“纯天然”的天籁之音呀!可惜此等场景只有武侠片中才有机会一见音乐,追根究源还是要溶入人们生活中才能更好生存和发展的,这也是为什么古典音乐被束之高阁,而流行音乐欣欣向荣的原因吧只有为人们所喜爱,音乐才有继续发展的空间没有人不喜爱音乐,只在于音乐有没有展现各人所喜爱的一面音乐,用她特殊的魅力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我喜爱她,也希望她的发展越来越好,更多能在我们心头萦绕的好作品问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