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阳南亚果实蝇发生为害演替与综合防治策略.docx
3页云阳南亚果实蝇发生为害演替与综合防治策略重庆市云阳县植保植检站冉峰 袁文斌 张亚东 谭监润(404500)摘要:南亚果实蝇是蔬菜类的瓜果及果树生产上的重要害虫文章概述了云阳实蝇优势种群 南亚果实蝇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发生为害演替过程,提出了综合防控策略及方法 关键词:南亚果实蝇 发生为害 综防措施 引言:云阳处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及立体气候明显,有利于南亚果实蝇繁殖危害;1998 年首次发现为害柚类,2006 年普查遍及全县3649 平方公里42 个乡镇街道办事处,为害逐 年加剧;在重庆市非疫区建设项目的支撑下,2008-2010年每年投入固定监测点100 余个, 进一步查清了分布与为害1形态特征:南亚果实蝇学名Bactrocera (Zeugodacus) (Wulker),双翅目Diptera,实蝇科 Tephtitidae,寡鬃实蝇亚科Dacinae,俗称瓜蛆,国内外均有分布1・1成虫体、翅长5.7-10.5mm雌体长8.5-9.0mm,翅展15-18 mm,雄体长7-8mm,翅展14-16.1 mm,头部黄色或黄褐色1・2中颜板具1对黑色斑点,中胸盾片黄褐色或淡棕黄色,缝后具3个黄色宽纵条,侧条终 止于内后翅上鬃之后;黑色的斑纹包括:介于缝后黄色中、侧条之间的大片区域、肩呷后至 横缝间的两大斑、盾片中央自前缘至黄色中纵条前端的一狭纵纹。
小盾片黄色,基部有一黑 色狭横带肩肿、背侧呷、缝前1对小斑均为黄色头、胸部鬃序正常,其中上侧额鬃1 对,下侧额鬃3对,小盾鬃2对翅斑褐色,前缘带于翅端扩延成一椭圆形斑:臀条宽阔, 伸达后缘,A+CuA2脉段周围密被微刺足黄色,中、后胫节为红褐色或褐色1・3腹部黄色或黄褐色,第2、 3背板的前部各有一黑色横带;第4、 5背板的前侧部一般亦 有黑色短带;腹背中央的一黑色纵条自第3背板的前缘直达第5背板的后缘,雄虫第3背板 具栉毛,第5腹板的后缘中间略向内凹;雌虫产卵管基节的长度接近第4-5板的长度之和, 针突长约2.1mm,末端尖锐,具亚端刚毛长、短各2对卵乳白色,长0.9-1.6 mm,宽0.2-0.3 mm,一头尖,一头钝幼虫1、2龄乳白色(与食物关系密切),老熟幼虫淡黄色,有弹跳功 能,长10-13 mm前端尖,后端圆蛹椭圆形,初为淡黄,后黄褐色,长5.5-5.8 mm,宽2.5-2.7 mm (见图)(「°2发生为害演替:南亚果实蝇世代重叠明显, 5-10月可查到各虫态同时存在以成虫产卵于 幼嫩的瓜果中孵化为幼虫蛀食瓜果,为害损失一般在10-70%海拔175-1809m梯度分布有 南亚果实蝇,随海拔上升,发生代数减至2代。
南亚果实蝇对寄主的选择性适应性极强C2), 1998年在耀灵首次发现为害柚类,随后4-5年间扩展至全县并转移至蔬菜类的瓜果上为害, 凡有瓜果种植的地方均有分布为害;经普查主要为害蔬菜的丝爪、南瓜、苦瓜、冬瓜、瓠子 瓜、黄瓜(未发现为害柑桔、西瓜、茄、番茄、辣椒等),近年也未发现为害柚类了,对上 述瓜类品种的危害程度依次降低随南亚果实蝇的不断加重危害,瓜类种植面积由1998年 的 5 万余亩降至 2010 年的不足 5000 亩,由过去户户种瓜逐年递减到现在大部分农户不种 瓜的局面近年丝瓜、南瓜受害种植面积减少,主害转向苦瓜,主害寄主随作物种植制度的 改变发生变化 2008-2010年监测实蝇种群结果表明,南亚果实蝇是最大优势种群(见表), 从南亚果实蝇4、 5、 6、 7、 8、 9、 10各月诱集数量消涨比例0.16 %、 0.26%、 2.99%、 11.04%、 24.52%、36.93 %、24.1%看出,8-9-10月成虫数量达最高峰危害最重曲)基金项目:重庆市非疫区建设项目的部分成果3 生活习性:云阳海拔 200-500m 年发生 4 代,以蛹在土中或成虫于卷曲枯叶中越冬,翌年 4 月中、下旬蛹开始羽化为成虫,在气温低时不活动;6 月中旬至 10 月下旬为成虫盛发期, 7、8、9 三月各有一个高峰期,11月后气温低成虫开始越冬,躲藏在避风避雨、湿度小的蕉 藕、芭蕉、油桐等阔叶植物的卷曲枯叶中群居越冬,群居最大的一片枯叶中可达100 头以上, 在临近受害作物的人居室内也可查到群居越冬的南亚果实蝇;成虫有很强的迁飞能力,对糖 酒醋液有一定趋性,对水解蛋白及果瑞特、引诱酮的趋性更强;有强烈的趋绿性,趋黄性次 之,对红色有趋避性®。
羽化成虫或越冬成虫活动后8-14天开始交尾,每头成虫可交尾多 次,交尾时间集中在黄昏后 20-21 时或更晚产卵前期 10-16 天,产卵时间大多在下午 4-5 时,产卵部位以寄主瓜果的新伤口或裂缝处或幼嫩瓜果中部居多,每雌一般产卵89-121粒, 多达270 粒,产卵期可持续18-60 天幼虫在瓜果内发育成熟后脱果落地入土化蛹,入土的 深度视土壤的松紧程度而异,一般为2-3cm,疏松土质深达10cm幼虫有弹跳性,当幼虫 离开受害瓜果时就迅速弹跳移动,寻找栖息化蛹场所以卵和幼虫随寄主果实传播心4防治4.1当气温稳定在17°C以上,即4月下旬或5月上旬,开始挂诱集瓶诱杀;6月中旬 至10月下旬为成虫盛发期喷药防治4.2 以早挂诱集瓶诱杀越冬代成虫结合捡拾落地瓜果和摘除受害瓜果为主降低虫口基数,喷 药与套袋等措施为辅4.3.1 认真实施检疫,控制扩散蔓延4.3.2 地膜覆盖提早季节或有条件的建塑料大棚生产,在南亚果实蝇大发生之前生产上市4.3.3亩瓜果田设置盛有0.1%水解蛋白150-200ml的诱集瓶5-6个(废旧矿泉水瓶自制), 瓶内加入0.1%敌百虫,或180ml果瑞特1袋稀释3-5倍,诱杀成虫;利用虫体的性激素或 人工合成的性激素加 0.1%敌百虫,在瓜果田内均匀布点诱杀成虫,效果更好。
4.3.4成虫盛发期,于中午或傍晚在瓜叶上喷洒 5%天然除虫菊醋乳油900倍、7.5%鱼藤酮 乳油800倍、 21%灭杀毙乳油 4000-5000 倍、2.5%敌杀死 2000-3000 倍、或幼瓜期用 40%乐斯本乳油1000倍,5-7d1次,2-3次,以上药剂加入3-5%红糖水4.3.5 及时摘除或捡拾落地与未落地的受害瓜果集中在 80-100cm 坑内,面撒一层生石灰深 埋;为提高防效节省人力、物力,购买塑料薄膜袋(厚6dmm长1-1.5m宽1m),将受害瓜 果装入,约50kg放下一片磷化铝密闭10d左右闷杀幼虫;若瓜果已腐烂落地,在烂瓜上及 附近的地面上喷杀虫剂或薄膜覆盖密闭,防止蛹羽化为成虫4.3.6用放射性钴60照射人工繁殖的南亚果实蝇雄虫,使之与雌蝇交尾后,产生的卵不孵化, 大量释放雄蝇到田间,使之一代代减少4.3.7在常发为害严重的地块或名贵瓜果,于瓜果刚谢花、花瓣萎缩,成虫未产卵时进行套袋护瓜果,改进瓜果品质,防止受害C7~8~9~10~11)O实蝇名称总比例(%)柑桔园(%)蔬菜地(%)柑桔大实蝇0.1960.196-桔小实蝇0.0150.015-南亚果实蝇87.5361.3226.21黑颜果实蝇10.136.014.12宽带果实蝇2.1291.520.609云阳实蝇种类数量比作者简介:冉峰,男,农艺师,重庆市云阳县植保植检站,从事植物检疫工作。
1008387869 rfyyzbz@参考文献(1)注:本种鉴定为西南大学刘怀、朱文炳二教授,在此致谢(2 )王泽乐等重庆市26个南亚果实蝇种群mtDNA 16S rRNA基因部分序列及其系统进化昆虫知识2007(04)(3 )张亚东等云阳县实蝇种群分布及不同诱剂诱性分析植物医生2009 (03) 35-37(4)王泽乐等诱剂监测南亚果实蝇在重庆的分布与发生动态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 (02) 034(5 )周京花商晗武李红亮南亚果实蝇对颜色趋性及不同寄主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浙江农业科学2009 ( 03) 555-558(6 )李小珍刘映红贺智勇南亚果实蝇对六种果实的趋性和产卵选择性昆虫知识2007 (01 ) .82-85(7) 李小珍 刘映红 王泽乐 检疫性害虫南亚果实蝇生物学及控制技术 植物保护,200632(6):141-145(8) 付东 果瑞特3号和蛋白诱饵防治蔬菜南亚果实蝇试验报告南方农业 2011(02) 6-7(9) 李小珍刘映红食料对南亚果实蝇解毒酶活力的影响昆虫学报2007 (10) 989-995( 10)李小珍, 刘映红 南亚果实蝇多酚氧化酶的性质研究(英文) 昆虫学报2011 Vol54 (9):982-988( 11)王泽乐 等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双翅目实蝇科昆虫系统发育研究中的应用. 昆虫知识, 2006, 43(5): 603-6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