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层央行风险管理一体化框架设计与建设路径研究.docx
9页基层央行风险管理一体化框架设计与建设路径研究 胡兆军《企业风险管理框架-战略和业绩的整合》(COSO-ERM 2017)的正式发布再次吸引了全球管理界的瞩目新版ERM框架重新定义了风险、ERM和风险容量,确定了成功实施风险管理的5大要素——治理与文化、战略和目标设定、绩效、审阅和修订、信息沟通和报告,定位了风险管理与战略的协同作用一直以来,西方主要央行和我国央行沿着COSO-ERM框架的演进路径,不断更新和完善自身的风险管理体系但当前我国基层央行风险管理与COSO-ERM框架精神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有待重新构思完善一、我国央行应用COSO-ERM框架情况2006年,人民银行印发了《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内部控制指引》(银发[2006]111号),主要是参照COSO框架(1992)将人民银行内部控制划分为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内部控制活动、内部控制的信息及其沟通、对内部控制的监控等5个要素,细化了内部控制5要素的建设标准,确立了人民银行内部控制目标和原則2013年,印发《中国人民银行内审部门风险评估工作试行办法》(银内审发[2013]18号),将人民银行风险划分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和声誉风险6大类,采用剩余风险评估模型,通过定性、定量方法,确定评估对象的风险级别。
2014年,印发了《中国人民银行内部控制审计试行办法》(银内审发[2014]33号),明确以审计的方式审查和评价内部控制的充分性、合理性、遵循性、有效性,规范了内部控制审计的内容、程序和报告2016年,人民银行总行开发了“内审部门风险评估管理系统”,组织分支行梳理了“风险事项清单”,形成了组织机构和业务条线两个维度的人民银行风险概图由此,人民银行风险管理的技术、工具、平台基本建立起来进入2017年,人民银行转发了财政部印发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试行)》,要求各省级分支机构、总行企事业单位正式编报内部控制报告,这是第一个正式的有关风险管理的报告人民银行风险管理内设部门可以划分为两类——内部监督部门(纪委监察、巡视、内审)和其他业务部门(对外履职部门、宣传组织部门)每一级机构的风险管理实行党委(组)领导下的分管领导负责制,上级机构(部门)垂直领导下级机构(部门),基本属于“条线型”“职能型”风险管理结构此种模式倾向于垂直管理,横向沟通不足,与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特别是COSO-ERM(2017)精神相比,存在着缺乏集中统一的风险管理领导机构、风险管理信息沟通不畅、风险管理文化成熟度不够等问题。
二、基层央行风险管理一体化框架设计为改进基层央行现行风险管理中的不足,提高基层央行风险管理水平和成效,本文提出风险管理一体化模式,通过完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实现风险管理由单一的垂直型管理转向横向、纵向两个维度的矩阵式管理,实现COSO-ERM框架精神与基层央行风险管理的更深嵌入和有机融合一)风险管理一体化框架的要素构成及运作机理风险管理一体化框架是在汲取COSO-ERM(2004,2017)两个框架精神的基础上,结合央行组织管理和风险管理的特点,为便于付诸实践而做出的结构安排与设计它包含6个要素——治理目标、组织架构、风控文化、横向沟通、纵向监控、自我评估其与COSO-ERM(2004,2017)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如下:“治理目标”基本对应COSO-ERM(2004)中的“目标设定”和COSO-ERM(2017)中的“战略和目标设定”将COSO-ERM(2004)中的“内部环境”细分为“组织架构”和“风控文化”,这两部分内容包含在COSO-ERM(2017)的“治理与文化”要素,但考虑本文着重研究风险管理一体化的建设框架,所以“组织架构”特指亟待完善或搭建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而不包括其他运营架构。
风控文化”是COSO-ERM(2017)所指“文化”中的有关风险理念的部分COSO-ERM(2004)中的“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6要素内含于“横向沟通”“纵向监控”“自我评估”中,对应于COSO-ERM(2017)中的“绩效”和“信息沟通和报告”COSO-ERM(2017)中的“审阅和修订”是一个持续、全面、动态的改进过程,其责任主体属于多个,已经蕴含于单位党委(组)、风险管理委员会、职能部门等风险管理主体的日常工作中,故未在一体化管理框架中单独列示一体化风险管理框架6个要素的设计,是基于风险管理的责任主体、运行方向(横向、纵向、内部)和运作机理,便于在实践中明晰风险管理职责和具有可操作性治理目标:吸收COSO-ERM(2017)的精神,包括战略目标和业务目标,按性质可分为合规性目标和绩效性目标风险管理围绕组织目标展开,保障组织目标的实现组织架构:明确单位、部门等风险管理主体的角色和定位,统筹协调推进风险管理,保障风险管理战略的实施、措施的执行和目标的实现风控文化:涵盖“精神—制度—行为—物质”四个层面,目标是建设符合实际、具有履职特色的风险管理文化,使风险意识、理念深入人心,融入岗位职责和流程,内化为员工的自觉行动。
横向沟通:促进同级监督部门与业务部门风险管理信息和资源共享、策略共商、机制共建,形成横向上的协同联动,发挥双方合力纵向监控:上级单位(部门)落实对下级单位(部门)指导监督和绩效考核职责,实现单位纵向和业务条线内风险管理的上下贯通自我评估:包括单位内部自我评估和部门内部自我评估通过自我评估找准内控缺陷,修订内控制度,实现流程再造,消除风险隐患,提升工作绩效在风险管理一体化框架中,6要素相互促进、相互渗透、有机融合,形成立体化管理模式,共同提升治理水平三)风险管理一体化的优势1. 确立了风险管理的核心现行风险管理由于没有明晰的组织架构,无法突破部门之间的壁垒和业务条线的分割,不能实现风险管理的集中统一领导一体化使得风险管理有了组织领导核心,提升了风险管理权威,便于统筹推进风险管理,便于疏通风险管理路径2. 能够实现风险管理信息辐射式和映射式传导以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为核心向外扩散形成辐射圈,由决策层依次传导至具体岗位层,由宏观层面的风险管理战略、风险管理文化传导至微观层面的控制活动、控制措施,由上级行直接映射到下级行,反向收敛实现风控措施的反馈和风险事件的报告三、基层央行风险管理一体化建设路径(一)确立风险管理一体化建设目标按照责任主体和风险容忍度的不同,可以将目标划分为总体目标、基准目标和具体目标。
总体目标可设定为建立符合央行履职要求、具有央行特色的风险管理体系,将风险管控机制融入内部管理和对外履职的各个层面,内化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动,实现风险管理横向协同联动、纵向上下贯通,确保风险处于可接受水平基准目标可设定为,确保重大金融政策贯彻落实、确保辖区金融安全稳定、确保不发生违法违规案件、确保重大风险事件及时妥善处置、确保党员干部廉洁自律分支机构内设部门可以结合自身履职范围,确立本部门具体建设目标二)健全风险管理一体化组织架构在现行体系的基础上,充实党委(组)对风险管理的领导职能成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委员会在黨委(组)领导下开展工作各职能部门设立风控主管,作为本部门风险管理的牵头人明确界定党委(组)、风险管理委员会、职能部门、内控主管等风险管理主体的角色及职责三)构建“三道防线”责任制相对下级部门(人员)对业务操作风险负有直接责任,是风险管理的第一道防线;相对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对下级对口部门负有管理指导职责,是风险管理的第二道防线;相对上级专职监督部门(含联合检查组)对下级风险防控负有再监督职责,是风险管理的第三道防线三道防线”都要定期向风险管理委员会报告工作1. 第一道防线职责。
作为业务的直接参与者和风险的直接控制者,负责落实上级主管部门的业务政策、内控制度,设计本单位(部门)内部控制程序、措施,定期检查业务操作的合规性,支撑本单位(部门)实现既定的风险管理目标为设计的内部控制缺陷或缺失、操作层出现业务差错以及由此引发的风险承担直接控制责任2. 第二道防线职责制定本辖区业务条线内管理政策、内控制度;定期识别、评估、检查业务条线内部控制风险和业务风险;控制单一机构风险、单一环节风险扩散;对全辖普遍性、规律性风险制定防范化解措施;向整个业务条线提示新兴业务风险和规章制度的新变化;为内控制度缺陷或缺失、业务风险扩散、重要管理漏洞承担主管责任3. 第三道防线职责对辖区业务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岗位廉政风险防范的有效性进行独立确认确认范围包括:业务的合规性、履职的效率效果、资金资产的安全、内部控制框架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党风廉政机制建设和成效等为辖区发生重大业务风险、案件风险、重大外部检查风险承担再监督责任四)完善一体化风险管理PDCA运转机制1. 一体化风险管理PDCA运转模型借鉴戴明环管理理论(PDCA),将风险管理划分为风险管理决策、风险管理政策执行、风险管理工作考核与评价、风险管理机制调整与优化4个环节,由此构建出一体化风险管理PDCA运转模型。
其中,风险管理决策环节由风险管理委员会和党委(组)承担;风险管理政策执行环节由“三道防线”承担;风险管理工作考核与评价环节由党委(组)承担;风险管理机制调整与优化环节,由党委(组)和风险管理委员会领导,各风险管理主体具体承担2. 完善风险管理决策机制建立风险管理主体定期汇报制度和重大、重要风险逐级上报制度将重大风险管理决策权赋予党委(组),重要风险管理决策权赋予风险管理委员会党委(组)的重大决策权包括:界定风险管理主体的角色和职责;研究审批辖区重大、综合性风险管理政策;考核风险管理委员会绩效;问责风险管理主体风险管理委员会的重要决策权包括:组织落实党委(组)部署的重大、综合性风险管理政策;组织培育审慎的风险管理文化;统筹协调监督计划的制定执行、监督资源的分配、监督信息的共享;组织撰写风险管理分析报告;根据环境变化和风险管理一体化运行状态,牵头调整风险管理一体化机制3. 改进风险管理政策执行机制将“条线型”结构改进为“矩阵型”结构,从两个维度确保风险管理政策无缝衔接重点是推进横向风险管理共商共建,提升纵向监督效力,推动风险管理自评估常态化等4. 填补风险管理工作考核评价环节风险管理考核评价环节是现行央行风险管理体系的空白。
应着手建立风险管理考核评价体系,健全风险管理失职渎职线索移交程序和问责办法由党委(组)履行考核评价职能,重点考核风险管理委员会统筹协调、风险分析报告、风险文化培育等职责落实情况,考核其制定综合性监督计划的科学性、监督资源分配的合理性、重要重大风险处置的妥当性等绩效情况,对各风险管理主体失职渎职行为及时问责5. 持续调整优化一体化风险管理机制风险管理委员会应及时跟踪重大环境变化,包括国内外经济金融的运行态势、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央行履行职责面临的社会环境、地缘政治文化影响等;应及时跟踪内部结构变化,包括央行职能的调整、重要人事变动、关键岗位调整、新技术新系统的应用、管理模式的改变等应及时评估上述变化对风险分布的影响,找准风险管理机制的薄弱部位和环节,做出相应的调整和优化五)落实风险管理措施1. 横向上推进风险管理协同联动一是促进政策共商建立监督部门与业务主管部门间交流磋商机制,遇有风险信息双方及时沟通,共同商讨预警、控制和化解风险的措施,双管齐下治理风险二是促进机制共建双方搭建学习平台、交流平台、合作平台,共享培训机会、风险管理知识、经验做法等,监督部门积极发挥咨询服务职能,业务主管部门及时反馈业务更新情况,合作开展风险管理。
三是促进信息共享风险管理委员会及时收集各方面风险管理信息,确保信息在上下之间、平行之间自由流通四是促进资源整合风险管理委员会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整合监督人力资源、检查资源,构建“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