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师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古诗两首.doc
3页北师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古诗两首 《春雨》唐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烛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见《杜工部集》,作于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春,是杜甫晚年飘泊西南时在成都所作诗人在对春雨的描述之中,流露出其对春雨的喜悦之情 【作者简介】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国为民,英年早衰,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杜甫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孟浩然诗《春晓》 原文 孟浩然《春晓》 春晓①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②晓, 处处闻啼鸟③。
夜来④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注释 ①春晓:春天的清晨晓,指天刚亮的时候 ②不觉:不知不觉,没有察觉到 ③闻啼鸟:听到小鸟的鸣叫声;闻,听到;啼,鸣叫 ④夜来:夜里 译文 春天的夜晚一直甜甜地睡到天亮, 醒来时只听见窗外一片鸟鸣啁啾 回想起昨夜好像下过雨又刮过风, 庭院石阶上一定铺满缤纷的落花 赏析 孟浩然《春晓》 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在鹿门山时所做,意境十分优美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描写和联想,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 此诗没有采用直接叙写眼前春景的一般手法,而是通过春晓(春天早晨)自己一觉醒来后瞬间的听觉感受和联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气息,表达自己喜爱春天和怜惜春光的情感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因春宵梦酣,天已大亮了还不知道,一觉醒来,听到的是屋外处处鸟儿的欢鸣诗人惜墨如金,仅以一句处处闻啼鸟来表现充满活力的春晓景象但人们由此可以知道就是这些鸟儿的欢鸣把懒睡中的诗人唤醒,可以想见此时屋外已是一片明媚的春光,可以体味到诗人对春天的赞美正是这可爱的春晓景象,使诗人很自然地转入诗的第三、四句的联想:昨夜我在朦胧中曾听到一阵风雨声,现在庭院里盛开的花儿到底被摇落了多少呢?联系诗的前两句,夜里这一阵风雨不是疾风暴雨,而当是轻风细雨,它把诗人送入香甜的梦乡,把清晨清洗得更加明丽,并不可恨。
但是它毕竟要摇落春花,带走春光,因此一句花落知多少,又隐含着诗人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无限遐想 这首诗之所以深受人们喜爱,除了语言明白晓畅、音调琅琅上口之外,还在于它贴近生活,情景交融,意味隽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