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趣文言文.doc
10页童趣朝代:清代作者:沈复原文: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参考翻译译文及注释译文 我回忆儿童时,可以张开眼睛看着太阳,能看清最细微的东西我看见细小的东西,一定会去仔细地观察它的纹理,因此常有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天蚊子发出雷鸣般的声响,我暗自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心里这么想,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仙鹤了;我抬着头看它们,脖颈都为此僵硬了我又将几只蚊子留在素帐中,用烟慢慢地喷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边飞边叫,我把它当做一幅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像仙鹤在青云中鸣叫,我为这景象高兴地拍手叫好。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相平,聚精会神地观察,把草丛当做树林,把虫子、蚂蚁当做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做山丘,凹陷的部分当做山谷,我在其中游玩,觉得非常安闲舒适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蹲下来观察它们,兴趣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的家伙,掀翻山压倒树而来了,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舌头一吐,两只虫子全被它吃掉了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呀’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情安定下来,捉住癞蛤蟆,鞭打了几十下,把它驱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注释1.余:我2.忆:回忆,回想3.稚:幼小,形容年龄小4.张目:张大眼睛5.对:面向,对着,朝6.明察秋毫:形容视力好秋毫,指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非常纤细的羽毛后来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7.藐小之物:微小的东西8.细:仔细9.纹理:花纹和条理10.故:所以11.物外:这里指超出事物本身12.成:像13.私拟:我(把蚊子)比作私,私自14.于:在15.则:那么,就16.或:有的17.果:果真18.项为之强(jiāng):脖颈为此而变得僵硬了项,颈,脖颈为,为此强,通“僵”,僵硬的意思19.素帐:未染色的帐子20.徐喷以烟:慢慢地用烟喷。
徐,慢慢地21.使:让22.而:承接关系,这里可解释为“便”“就”23.作:当做24.观:景观25.唳(lì):鸟鸣26.为之:因此27.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然,……的样子28.以……为……:把……当作……29.林:森林30.砾:土块31.壑(hè):山沟32.怡然自得:安适愉快而又满足的样子33.兴:兴致34.庞然大物:体积庞大的东西,极大的东西35.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这里有“原来是”的意思36.虾(há)蟆:蟾蜍的通称虾蟆,现写作“蛤蟆”37.为:介词,被38.方出神:正在出神39.鞭:名词作动词,鞭打40.数十:几十41.驱:驱赶42.之:代词,它指癞蛤蟆参考资料:1、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室 .九年义务标准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年 :20-24 .汉语知识通假字强:通“僵”,僵硬项为之强:脖子看得都酸了多音字虾:通“蛤”há虾蟆蛤蟆xiā对虾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鞭数十(“鞭”,鞭子,这里活用名词作动词,“鞭打”的意思果然鹤也(“鹤”,白鹤,这里活用名词作动词,“变成白鹤”的意思一词多义观:①昂首观之〔看〕②作青云白鹤观〔...的景象〕察:①明察秋毫〔看〕②必细察其纹理〔观察〕时:①余忆童稚时〔时候〕②故时有物外之趣〔时常〕以:①徐喷以烟〔用〕②以丛草为林〔把〕为:①项为之强〔因为...而...〕②以丛草为林〔当作〕③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之:①昂首观之〔代词,指蚊子〕②物外之趣〔助词,的〕③心之所向〔助词。
无意〕④观之,兴正浓〔代词,指两只小虫斗草〕⑤项为之强〔代词,指看蚊子〕⑥驱之别院〔代词,指癞蛤蟆〕7.见藐小之物(的)其∶①必细察其纹理〔代词,指微小物〕②蹲其身〔代词,指我〕③神游其中(在,代词)神:①定神细视〔精神〕②神游其中〔想象〕 ▲特殊语句翻译倒装句式(1)“徐喷以烟”等于“以烟徐喷”译为:用烟慢慢地喷(它们)2)“留蚊于素帐中” 等于“于素帐中留蚊” 译为:又在未染色的帐子里留几只蚊子3)“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等于“私拟作群鹤于空中舞”译为:我暗自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省略句式(1)“使与台齐” 等于“使(之)与台齐” 译为: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2)“见二虫斗草间” 等于“见二虫斗(于)草间” 译为: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3)“果如鹤唳云端”等于“果如鹤唳(于)云端”译为:果真像鹤群在青云上翻飞鸣叫4)“驱之别院”等于“驱之(于)别院”译为:把它驱赶到别的院子去了被动句式“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译为: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判断句式“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等于“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固定句式以丛草为林:以-----为 译为:把------当作 古今异义解释方:古义:正在; 今义:方形或:古义:有时,有的人; 今义:或许余:古义:我; 今义:剩下盖:古义:发语词,相当于“原来是”。
今义:动词,建筑;名词,器具上部有遮蔽作用的东西观:古义:景象 今义:看私:古义:私下 今义:自私 参考赏析赏析 作者追忆了自己的童年生活,反映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天真烂漫的童趣全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总写童年视觉敏锐,喜欢细致地观察事物,常有意想不到的乐趣 “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既反映小孩子视觉敏锐,又表现出孩子的稚气、天真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说明作者小时候善于细致地观察细小事物,看到细微的事物中那些别人所不能看到的妙处,产生超然物外的乐趣 第二部分(第2段至篇末),具体写童年观察景物的奇趣 先写夏天观察蚊飞的乐趣夏蚊成雷”是夸张又是比喻,这里则是“我”从蚊群嗡嗡的声音与闷雷声相似的特点联想到雷声而把蚊比作鹤,也是蚊子的体形、长足与鹤相像,这是孩子们的联想这些联想不但照应了第一部分的“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同时也为下文作了铺垫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心里这样想,眼前就果然出现了群鹤飞舞的景观这是在前文联想基础上的想象,这正是“物外之趣”而“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又是“我”创造性的联想和想象,进一步体现了物外之趣。
同时也反映了“我”的知识丰富,但活动范围狭小,没有机会和条件接触“青云白鹤”的实景,靠着丰富的想像仍然可以领略到书本上图画上所描绘的“青云白鹤”的实景再写“我”观察土墙、花台和小虫争斗的乐趣这里写“我”观察花台草木,“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神游其中,仍是表现“物外之趣”的而观虫斗、驱虾蟆的故事,不但紧扣“趣”字,说明“我”观察入神,而且还能表现“我”的真正可爱,天真无邪参考资料:1、《童趣》赏析.人民教育出版社[引用日期2014-01-29]所涉成语明察秋毫:明:眼力;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东西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形容眼里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也指视力很好庞然大物:极大极大地东西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夏蚊成雷:夏夜里蚊群嗡嗡的叫声像闷雷物外之趣: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怡然称快:高兴地连声叫好 简介 《浮生六记》是他的一部自传体作品,书共六篇,卷一 《闺房记乐》 卷二 《闲情记趣》 卷三 《坎坷记愁》 卷四 《浪游记快》 卷五 《中山记历》 卷六 《养生记道》.故名“六记”今已佚其二,书中记闺房之乐,见琴瑟相和、缱绻情深;记闲情雅趣,见贫士心性、喜恶爱憎;记人生坎坷,见困顿离合、人情世态;记各地浪游,见山水名胜、奇闻趣观。
中国现代文学大师林语堂曾将《浮生六记》翻译成英文介绍到美国,也得到如俞平伯等名家的赞誉道光二十九年(1849)王韬曾为此书作跋,称赞此书“笔墨之间,缠绵哀感,一往情深《浮生六记》以及别的书正是采用“前序后跋”的手法 一种平常的景象或事物,通过想象和联想,会变得美丽而又奇特童趣, 即儿童的情趣 本文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卷六第二章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叙事散文围绕的是“物外之趣” 其主要特点就是天真烂漫,纯洁无邪,活泼可爱,无忧无虑,无牵无挂儿童一般都是有童趣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深厚,人变成熟、稳重了,也有城府、有心计了,童趣也就荡然无存了所以,童趣也是儿童最可宝贵的财富一种平常的景象或事物,通过想象和联想,会变成美丽而又奇特的东西,《童趣》告诉我们要善于观察,并要善于想象,善于思考,让童年的乐趣,重返其中同时,要热爱大自然,善于发现大自然中的美 整体把握 本文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这同时也是本文画龙点睛之语物外之趣”虽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它是观物者的主观体验作用于物的结果,也可以草间之虫皆极细小之物,可以诱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意趣即由此生成 开篇先说作者儿时眼力极好,然后点明文章主旨。
张目对日”,犹言能经受强光刺激;“明察秋毫”,言视力极佳,极细小之物也得一清二楚有如此好的视力,再加上“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的癖好,因而能发现“物外之趣”这是总提,仅用32分述 夏蚊成雷,人不堪其苦,而年幼的作者异想天开,将它想象成“群鹤舞于空中”的动人图景,并且看得入了迷随后他又联想到曾经见过的“鹤唳云端”的图景,于是“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结果是他真的见到了这样的图景这是一幅凭借想象而“放大”了的图景,它表现了一个孩子幼稚心灵中自发的审美意识 其二,作者年幼时居城中,渴望见到大自然风光而不得,于是他用想象来实现自己的愿望他把花园里土墙凹凸处和花台上的丛草想象成树林,把虫蚊想象成野兽,把高出的小土块想象成丘陵,把低陷的小土块想象成山沟,这使他有了一个自由而广阔的天地,可以饱览“大自然”的风光有一天,有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在年幼作者的想象中就成了两兽在树林里相斗,使他看得格外入神;不料一庞然大物倒树而来一伸舌,便将两虫一齐吞入腹中年幼的作者被吓得六神无主;待到清醒过来,幻觉消失,才发现此前那个“庞然大物”不过是一只癞虾蟆他恼恨之极,却并不想伤害它,仅以鞭打示惩──用什么做鞭子,文章未做交代,大概是小树枝吧?他惩罚癞虾蟆,可能含有为两小虫复仇的意思,但从“驱之别院”一举来看,主要原因是它破坏了自己的审美情趣。
作者用“物外之趣”一语来统摄以上二事,意在说明他幼年时已有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表现手法 观察仔细、想象奇特文中很注意观察的描写,对藐小微物“细察”其纹理;对丛草、虫蚁、土砾“定目细视”;对二虫相斗,观之“出神”这样的观察,实际上是“观”与“察”同时进行的察”这个动作本身就含有思考的意思因此,观察促进了想象和联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