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词赏析:田间抗战诗歌的战斗力探析.docx
6页诗词赏析:田间抗战诗歌的战斗力探析 一、诗歌艺术方面形成的战斗力 田间抗战时期的街头诗把口号的内容和战斗小说、形象化、歌谣化,同时又以短小、精悍、明快的节奏和语气表现出来,像无处不在的小匕首,插在敌占区的墙上、石头上,鼓舞了解放区的群众、战士 (一)意象、意境 田间的诗歌有很深刻的现实性全民抗战是那个时代最大的现实,因此田间诗歌的意象人、物、事件、现象,全全部是围绕着爱国和抗战,于战斗生活但少年田间的诗歌并不是这么,它们于文件、想象,比如她的《海之歌》: 我,/是海的一个,/我是一片日/我自海中出 语言和描述意象的方法全部带有书面和文言的气息,结构也是相对整齐,有对仗工整的意图,但到了解放区边区的诗歌,伴随所见所感的不一样,就发生了极大改变,比如歌颂东北义勇军的诗歌:在长白山一带的地方,/中国的高梁/正在血里生长/大风沙里/一个义勇军/骑马走过她的故乡/她回来:/敌人的头,/挂在铁枪上!意象尤其简练有力:长白山、高粱、风沙、骑马的义勇军,敌人的头,铁枪形成了一个带有军旅、战争肃杀场景的一个意境,让人马上体味到了义勇军的勇猛、肃杀. 另外在构建情景和意境时,田间的抗战诗是冷峻简练的,比较少细节,少描写和平铺直叙,代之以鲜活的切片式的生活场景素描。
比如《呈在大风沙里奔走的岗卫们》,像一本速写,统计了服务团内的战地生活,因为身心在战地,情绪控制不住,即使少了对于生活的提炼升华,少了语言的着墨,但却能够为当初的群众所乐见,所传唱 (二)情感 田间早年间学习过《唐诗三百首》《诗经》,读过郭沫若等人的新诗,但她的抗日诗歌并不是从这些作品中汲取营养的,而更多于革命人民的誓词和民间的歌谣,能够说是后者给她诗歌战斗力的促进她写下这些战斗力的,也是这些战斗的充满了剧烈斗争性的场面少年时见到爱国者被杀戮的血腥场面,所引发的精神和情感上的巨大震撼、蜕变,让缄默少语的少年长久不能平静她曾说,少年时代明白了“爱国者还要被枪毙吗?”这对我似乎是一阵霹雷追忆童年时,我亦全不深懂其意,其实作为历史只因为有一个灼热的情绪,有如爆竹般回荡在自己的心胸她亲眼看见,浩浩长江,不尽波涛,千年一日,奔流不息大鸟翔其上,而那钢铁般的共产党人,临刑不屈,高呼口号这爱国者的呐喊,义死者的呼声,就是它,引导我,向前,向前往!这和以后《假如我们不去打仗》“看,这是奴隶!”等等剧烈的表示有千丝万缕的联络 这种爱国的、剧烈的情感是田间诗歌能够产生深刻感染力的主要原因 (三)诗歌语言形式 1.表示上,口语形式出现,让形象更为鲜活。
如《假使我们不去打仗》中最终三句: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看,/这是奴隶!”诗歌没有用议论、描述、抒情等方法,而是设想了一个场景:敌人残忍杀戮了我们,还要辱骂我们是奴隶保留了诗歌的含蓄性,又掷地有声,直指人心,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力 2.模糊人称身份,直抒胸臆,破除阅读壁垒,直入人心比如,《呵,游击司令》模糊了主人公身份,直接用独白的方法,说出了一切想要参与战斗的有血性的中国男儿的心声:“游记司令,请发出集结信号,我将随时出发!”因为诗歌没有出现明确的人称,因此每一个读者全部能够化身为游击队员,好像写出了自己的心声如此一来,诗歌就成了有力的武器,号角吹响到了每个人的心坎里,将产生极大的号召力诗人情感和主人公情感的有效交互,对于战士有鼓舞士气,提升战斗力的作用 3.短章多,节奏短促,长短不平田间的诗歌几乎没有古体诗,修辞和形式上的统一历来不是她的追求,相反似乎为了适应胸中起伏不定的情感,诗歌的形式也是长短不平而非四平八稳的1940年,晋察冀边区进行创作时,对人民和诗的关系进行思索时,田间说诗不仅要使人民听懂,还应该让她们能背诵这就是和诗句的结构,组织方法相关,还要从内容上愈加精炼比如,《她也要杀人》,在诗歌的语言上做过一番整理,这是她依据自己的感受和战地见闻概括而成。
为何要改呢?她说自己有时候过于激动,短行太多,写得太短促,而在情绪较为平静时,应使感情高度集中和凝练 4.语言质朴、简练有力田间的夫人在一次访谈中谈到:诗写作中,能用一个词说得清,就不要混同,诗讲究简练[1]这用来描述田间的街头诗再适宜不过比如《游击司令》:呵,游击司令/告诉我!/告诉我/在哪儿/能够相会?很短,但把那种边区群众渴望加入抗日队伍、寻求组织进行抗敌的热烈期盼渲染的十分充分 二、街头诗运动——诗歌创作和推广 (一)战斗生活的体验,给了诗歌战斗力 创作灵感是作家努力追求的东西,对此田间曾说,灵感是生活精华的爆发,灵感是革命花蕾的开放在实际的战斗生活中,我们不用捕捉它,是它飞到我们心窝内在对战斗生活的实际观察,实地体验中,她从后方敌人的碉堡、国人的白骨、坟堆、抗战群众的小说、表情,军队的号角声、战歌、队伍、武器、甚至战争的硝烟中找到了无数的创作灵感比如说,有一次她们在行军路上,过黄河,几乎亲眼目睹老船夫的儿子和她自己相繼被杀,却不愿低头出卖抗日志士,宁肯跳进黄河也不出卖抗日者,看到了中华女儿的不屈不挠[2]田间说,敌人碉堡边的一课,是我自己的见证,是我看到敌人的必败,我们必胜。
这让她想起了诗人方冰的短诗《红灯记》:红灯呵,/是敌占区的老乡,/为了同志的安全,/背着敌人点起来的很多类似的难以磨灭的记忆,为诗歌创作留下了宝贵的素材 还有一次,在参议会上,一天聂荣臻司令员披着绿色的军大氅,检阅战士时,威武英俊,于一阵隆隆的号角声中,于国际歌声中,大家全部留下了热泪所谓的“黎前的黑暗”,已逐步消散,我们迎接的,是中华之花得盛开,中华之魂的猛醒! 田间曾经说过,作为一位战地记者,她较多地来往于战士和指挥员之间,也较多赴战场亲身听到炮弹的狂啸,和战火的怒鸣有一次她在边区生病了,组织上把她送到敌占区敌人堡垒下的老乡家里养病,和一个剥麻老人养病半个多月,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是最安全的,她隔着老乡家的墙头,看见原野上的碉堡她还亲身见识过战斗的过程,作为战地记者,在战士和指挥员之间访谈,交流她体会到了《孙子兵法》里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使她认识到作家的使命之一就是歌颂这些平凡而又伟大的无名战士她在以后的创作反省中真诚地写道:一个人的正确思想,时代感情,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正是要深入群众的斗争,也只有在这基础上,她才能从生活中,得到启发,所谓作家发明生活,恐怕也必需看到这个基础。
这些实际的体会让她放弃了早期那种文人诗的写作,开始想把诗歌写给不识字的群众听比如长诗《戎冠秀》写作的构思,写作时访问过,写成以后也请人朗诵给主人公戎冠秀听田间说在改变自己一些和群众不相适应的思想感情,完全把自己从感情上融入到群众中去 田间曾说,群众生活不只是包含材料和斗争的小说,她还包含思想感情和语言提起群众的语言,我想它不只能够丰富诗句,还能够使诗歌通俗部分;它能够使诗歌既通俗而又诗意很高,达成高度的水平,这二者并不矛盾而且能够使诗歌产生真正独创的性格和面貌,因为它含有群众的思想,情绪、智慧、期望和力量,它也含有幻想的色彩和众多的天才我们要描绘群众,自然应该用她们的调子发音,我们描绘其它事物,也要采集她们的语言,因为要她们了解,有些人说她们根本看不懂,她们有听一听诗的权力著名的作词家王立平曾说,艺术需要情感,情感需要真诚,通常打感人心扉的,被大家广为传唱的作品,肯定全部是作家以心换心,唱出群众真心的作品,而这种作品的取得就要真正从感情上融入群众中去,而不是在作品中表面化地描述群众的样子,随便放一点群众的形象 对于材料的使用,田间说,我有七八个布包,装的全是材料我写作不愿意偷巧放上多个漂亮字眼来表示自己的立场和倾向,而必需有真实的材料。
只有真实、真诚地溶入到群众中去,才能让自己的作品在战斗生活中产生战斗力来 (二)提议诗歌运动 1938年8月7日,延安城内,大街小巷,墙头和城墙上,张贴起一首一首的街头诗大街的中心,悬挂九幅红布,红布上面,也是写着街头诗街头诗一出现,确实有很多拿着红缨枪的自卫军,站在墙边读诗当初延安的诗大家,就将这一天叫做“街头诗歌叨铡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