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空间视阈下高校图书馆创新服务转型研究综述.docx
15页第三空间视阈下高校图书馆创新服务转型研究综述 摘要:就我国高校图书馆作为第三空间的存在价值进行思考,并对大量国内外关于第三空间高校图书馆建设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提炼和综合分析通过对第三空间相关理论以及高校图书馆第三空间建设的研究发现,第三空间高校图书馆建设的研究较缺乏,且研究多采取定性方法,少有第三空间理论指导下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转型的定量研究今后的第三空间高校图书馆建设研究需要依靠实证做研究,用客观的数据说话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第三空间,创新服务[说明]本文系河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研究2019年度青年基金项目“基于第三空间理论的高校图书馆创新服务体系模型构建”(项目编号:SQ191133)的研究成果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全球数字化进程的跃进式发展,图书馆事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核心竞争力薄弱和自身定位滞后所带来的弊端日益凸显当今,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图书馆的传统职能正在逐渐失去吸引力,而图书馆又或多或少存在人浮于事、功能单一、馆藏陈旧、效率低下等问题,转型和变革势在必行[1]新时代对图书馆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通过转型变革才能进一步凸显图书馆人类文明信息资源宝库的历史地位。
所谓图书馆转型,是指随着图书馆信息基础设施的完善及数字化信息系统的形成,将图书馆从里到外,从硬件到软件,彻底转移到信息轨道上来[2]第三空间理论的引入,能够帮助图书馆更加科学、有效地完成服务职能转型本文就第三空间理论进行梳理,归纳总结第三空间与图书馆的关系,重点筛选出第三空间与高校图书馆的研究现状进行单独分析,对今后高校图书馆创新服务转型研究发展方向提出建议和合理的预测1 理论背景1.1 第三空间理论的学术史梳理学界对“空间”的研究由来已久,空间先后被国内外多位学者从地理学、哲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诸多角度进行研究解读第三空间”这一概念也有着很多学科方向的解读,被先后运用于地理学、后殖民文化、文学批评、翻译以及图书馆学研究等多个领域1974年,亨利列斐伏尔将空间概念拓展到社会学研究,在《空间的形成》提出“第一空间”是实际存在的物理空间,如家庭、建筑、邻里、村落、城市、地区、民族、国家;“第二空间”是内省的、哲学的、个性化的活动空间,最具代表性的形式是艺术;“第三空间”是将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功能有机融合的,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的空间[3]爱德华索杰[4]指出“第一空间”是作为经验和感知的空间;“第二空间”是表征的意识形态或乌托邦空间;“第三空间”既是生活空间又是想象空间,可视为政治斗争你来我往川流不息的战场,人们就在此地做出决断和选择,或者它是这样一个空间,那里种族、阶级和性别问题能够讨论而不扬此抑彼;那里的人可以是马克思主义者又是后马克思主义者,是唯物主义者又是唯心主义者,是结构主义者又是人文主义者,受科学约束同时又跨越学科[5]。
图书馆学界普遍认同的理论是雷奥登伯格在《绝好的地方》中提出的“第三空间”雷奥登伯格[6]认为“第一空间”是指人们居住的家庭空间;“第二空间”是工作环境,也是人们待的最多的地方;“第三空间”是能给人以安全的环境,更富于创造性,其具备如下特点:免费或不昂贵;食物和饮料虽然不是必需的,但很重要;步行距离短,且为众人所备;拥有常客;温馨舒适;既会老友,又交新朋作为第三空间的场所需要具备以下条件:中性立场;平均;谈话是主要活动;可接触性和可容纳性;常客;低姿态;气氛愉快;像家一样自雷奥登伯格的“第三空间”理论提出后,就有学者对第三空间场所类型进行研究如消费场所:以星巴克为代表探索重构消费空间的内在机制[7];对某地消费场所内人群的研究分析人群的居民属性和居住地的相关性[8]又如,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以城市为研究对象进行城市建设的第三空间改造[9];对异质文化之间存在着一种关于“第三空间”的研究,以期促进文化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10]再如,公共图书馆:对公共图书馆第三空间建设现状的分析[11]1.2 第三空间与图书馆的理论联系1.2.1 国际上各类型图书馆掀起向第三空间转型热潮2009年,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简称“国际图联”)举办议题为“作为第三空间的图书馆”“图书馆作为场所与空间的更新”的卫星会议[12]。
伴随这两个主题的提出,国际图书馆界刮起“第三空间”旋风2011年,在世界图书馆与信息大会(WLIC)暨国际图联第77届年会上,芬兰代表指出作为第三空间的图书馆应该是“亲爱的图书馆”,战略是“你的生活,你的梦想,你的图书馆”[13]图书馆是非营利性的社会机构,拥有第三空间所要求的一切属性特质,其自由性、平等性、开放性的特色与第三空间的特征十分吻合在这里,人们不被工作压力约束,也远离家庭的困扰,是人们自由释放自己的理想场所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图书馆,很早都被读者看作是除居住、工作之外的典型第三空间在国际社会上,图书馆以第三空间为理论指导的转型已成为图书馆的新趋势、新热点在国外,图书馆亦是被如此认定为典型的校园第三空间,用第三空间转型来解决其发展瓶颈问题,成为更加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的新型图书馆1.2.2 我国图书馆界开始探索第三空间转型之路在我国,有越来越多研究者提出图书馆作为非营利性的社会机构,具有自由、平等的特点和积聚资源、提供服务的功能,是“第三空间”的重要载体图书馆从业者开始就图书馆作为第三空间的存在价值进行思考,包含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空间、公共学习空间、公共交流空间、公共休闲空间的社会价值。
在公共图书馆方面,杭州图书馆始终秉承“平等、免费、无障碍”的服务原则[14]江阴图书馆切实从读者心理角度出发,以读者心理机制为切入点研究读者的在馆体验,进一步指导阅读推广工作[15]在高校图书馆方面,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校图书馆规程》充分反映了目前社会对高校图书馆的新要求,其中,很多规章制度理念与第三空间理论不谋而合为此,我国各大高校图书馆也纷纷采取相应措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24小时对学生开放,学生可在馆内睡觉休息;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设置餐饮屋;清华大学建立图书馆书友会公众平台等这都充分反映了高校图书馆向第三空间转型乃是新时代需求的大势所趋2 第三空间公共图书馆研究现状本综述的研究对象是高校图书馆,但对高校图书馆建设的研究离不开公共图书馆的先行实践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公共图书馆在前期向第三空间转型的探索无论是研究数量上还是实践成果上都远超高校图书馆,其所积累的创新理论和应用实践经验,都可以成为今后高校图书馆创新转型的理论基础和有效参考因此,本文且就公共图书馆的研究现状作归纳整理和分析2.1 国外研究现状Lawson[16]发现随着数字化进程的深入,图书馆不仅保有传统意义上的第三空间含义,同时扩展出虚拟第三空间的功能。
Fisher等人[17]调查了美国西雅图中央图书馆的读者对图书馆作为实体空间、社交空间、信息空间三个范畴的感受,认为图书馆实现了第三空间的定位Houghton Kirralie等[18]认为图书馆应该从物理和数字两个方面支持社区网络的发展图书馆在空间上充当连接人与人的第三空间,并且通过媒体建立联系来创建更广泛的社区网络,以支持超出现有用户和图书馆以外的地方社区Lin Hui等[19]指出对新加坡的年轻人来说,图书馆也是一个社交场所、学习场所以及信息获取和娱乐场所图书馆充满了集体知识,也是年轻人满足信息获取和娱乐需求的地方Leckie与Hopkins[20]调查了加拿大两个中心图书馆,证明了图书馆是用户心中重要的公共空间2.2 国内研究现状2.2.1 从空间再造角度开展的研究段小虎等[21]认为构建图书馆空间需要首先建立全新的认知体系并以此界定图书馆空间的逻辑边界杨雄标[22]提出图书馆空间再造应成为本土文化传承与交流中心和社会学习的平台并加强资源的整合陈幼华等[23]结合共享空间理念与第三空间理论,提出图书馆空间发展的主流趋势是将科技与人文有机结合的空间设计理念刘志国等[24]认为图书馆可通过对知识情景理论的打造满足用户需求的第三空间,图书馆空间建设核心和实质是知识情景建设。
郭欣[25]提出由于现今社会大众对图书馆需求已不同于往日,因此,将公共图书馆打造为第三空间是必要的,并且应该针对公众需求的特点对其物理空间与数字虚拟空间进行针对性设计,有效实现其新的功能定位2.2.2 从服务创新角度开展的研究刘兰[26]从第三空间的环境设计、布局划分、读者活动、休闲服务等途径入手,将先进的服务理念作为指向标,从而对图书馆在人员、管理、制度保障等方面进行改造龚娅君[27]以杭州图书馆为例提出从环境、资源与服务三个方面构建公共图书馆第三文化空间苏超[28]提出利用必要的营销手段和声浪传播,实现公共图书馆推广效果的最大化,让公共图书馆成为公众的第三空间挪威德拉门图书馆将本馆定义为除工作或学习场所之外的“第三空间”,还设立了可以进行三维设计的工作坊[29]谢群[30]在第三空间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文化第三空间,并以此概念为导向构建文化第三空间图书馆的服务创新策略吴琼等[31]认为图书馆可以通过转型为第三空间获得更多服务创新的可能性方家忠[32]论证图书馆作为社会“第三空间”的功能定位是公共交流平台,并基于商业模式理论构建了图书馆的公共服务模式李浩[33]提出在当前社会新形势下,公共图书馆通过打造第三空间为读者服务,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健康的发展。
刘莉[34]认为传统公共图书馆服务理念存在不足,应该基于第三空间视角下对目前的公共图书馆实现服务理念再塑杨坤[35]提出图书馆应创新服务理念,将自身定义为第三空间,设立以城市第三空间为价值取向的服务理念、体系建设与技术创新史艳芬[36]认为图书馆空间建设已成为国内高校图书馆转型面临的首要问题,高校图书馆应借鉴国外高校图书馆第三空间建设的实践经验2.2.3 从职能定位转型角度开展的研究鲍甬婵[37]认为图书馆应适应时代发展潮流,积极发掘自身的文化资源优势,发挥图书馆城市第三空间的功能许桂菊[38]认为图书馆正在经历空间资源转型的时期,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颠覆了以往图书馆空间所具备职能的价值和意义李素美等[39]提出作为社会机构的公共图书馆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职能,第三空间理论的出现可以有效地解决当前公共图书馆面临的问题宫倩[40]认为图书馆作为第三空间的实现对全社会的贡献和图书馆自身的发展都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并探索和提出了打造“第三空间”的途径高小军[41]认为随着社会形式的发展,人们对图书馆作为第三空间及其配套服务与设施产生了巨大需求,图书馆应革新发展理念不断拓展其作为第三空间的功能,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
金胜勇[42]提出图书馆应该根据社会大众对图书馆需求的变化丰富其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社会核心价值,使图书馆成为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师丽梅[43]等提出图书馆向第三空间转变,应回归社会与社区,这已成为国内外城市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共识周芸熠[44]提出社会大众对第三空间的需求日益强烈,图书馆需要通过从“以书为中心”的图书馆转换为“以人为中心”的第三空间图书馆来实现在新时代的立足和革新3 第三空间高校图书馆研究现状3.1 国外研究现状Montgomery等人[45]发现在财政紧缩时代,虽然面临到馆用户减少与图书馆被关停的危险,但高校图书馆通过将材料与资源迁移到数字环境中,仍产生了类似于第三空间的效果,能够帮助学生营造合作式学习空间与社群空间Bruxvoort Diane[46]认为高校图书馆作为校园的第三空间,需要承担为学生以及学校教学与研究提供更加便捷的电子资源获取支持方面的作用和责任Gray Martin[47]认为图书馆作为社会交往、规划和休闲的第三场所是具有很大的重要性的,学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的图书馆员应该给读者提供学习和玩棋盘游戏等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