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统编教科书五年级下册教学建议(第一单元).docx
7页统编教科书五年级下册教学建议(第一单元)总体建议: 根据教科书编排意图(特别是单元导语、课后练习、课前导读、 交流平台和词句段运用等栏目的提示)设计教与学,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保证 学生接受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思维处于高层次上运行,努力使“教·学·评 (考)”良性互动教科书各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推荐阅读书目一览表附后第一单元: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第一课:《古诗三首》之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杨万里的 《稚子弄冰》、雷震《村晚》1.朗读古诗,了解意思结合注释和词典,能大致说出整首诗的意思如, 这三首诗都有一个共同点:可爱的孩子形象具体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童孙”模仿“村庄儿女”们劳动的情景——虽“未解”但好玩杨万里《稚子弄冰》“稚子金盆脱晓冰, /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 响,/忽作玻璃碎地声/”摄取“稚子”“弄”冰——用“彩丝”“穿”冰当“银 钲”“敲”着玩——的瞬间情景这样的“玩儿”已近绝迹——南方更是如此 学生没有什么生活经验(“学种瓜”多少还有“劳动实践”,稍微熟悉一点),只 有靠文字去想象了。
想象不到也没什么,了解此诗“拍”了一个“稚子弄冰”的 镜头,就好了雷震《村晚》“草满池塘水满陂, / 山衔落日浸寒漪 / 牧童归去横牛背, / 短笛无腔信口吹/”画了一个“牧童”“横牛背”“吹”“短笛”的形象,虽然同 样陌生,但是,“牧童”吹短笛,在以往的古诗(袁枚《所见》)和古文(苏轼《书 戴嵩画牛》)中接触过这首诗还是典型的“景+事”的格式2.想象“情景”、体会“乐趣”1)《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想象童 孙学种瓜的“情景”(人—童孙,景—春天桑阴下,事—种瓜),体会童孙的“乐 趣”——小孩子对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总是兴致勃勃的、感到好玩的(联系下一 篇课文《祖父的园子》“我”铲地、浇水的情景;关联自己的生活体验);(2)《稚 子弄冰》想象稚子弄冰的“情景”(人—稚子,景—冰天雪地、银装素裹,事—将金盆里的冰脱出来、用彩丝穿起来当银钲敲、发出来的声音如玉磬叮当响、还 未敲两下冰碎了一地),体会稚子的“乐趣”——想到冰还能作玉磬敲(发出声 音那一刻的惊喜)、还想到没想到一敲即碎(那一碎的惊慌而“拍手哄然”);(3) 《村晚》想象牧童吹笛的“情景”(人—牧童,景—牧童横在牛背上归家、在草 满水满的池塘边,一轮夕阳正倒影其中,事—牧童横牛背吹短笛),体会牧童的 “乐趣”——横牛背的惬意、吹短笛的自信、劳动的满足(当然还有大人们的夸 赞),等等。
想象体会到了,就说出来(老师、同学补充);说出来之后,再朗读(默读) 回味3 .背诵古诗、抄写古诗抄写这三首古诗(注意古诗抄写 /默写的格式) 鼓励默写朗读背诵孟郊《游子吟》4 .小练笔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把时间、地点、人物交待清楚; 把事件写具体(①动词运用;②心情描写;③可“添加”人物)可以先把古诗 工整抄写在作文纸上方,再改写第二课:《祖父的园子》 萧红1 .长篇小说的节选《祖父的园子》节选自萧红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因此,是小说——即便节选出来的很像写人记事的散文就小说而言,这篇节选 特点明显:(1)环境描写篇幅大、用意深;(2)情义浓(对祖父的怀念、对自由 自在的童年的怀念);(3)语言“陌生化”(文学色彩浓),集中表现在对“园子” 景物的描写上(随心所意地写自由自在的景、表现自由自在的时光/性情)2 .整体把握以课后第 1 题为阅读思考线,把握住:(1)园子特别(注意 关键词的提示,如,“大花园”、“从前是一个果园”、“祖父整天都在园子里,我 也跟着他在里面转”);(2)“我”和祖父在园子里所做(①概括写“祖父整天都 在园子里,我也跟着他在里面转”、②铲地,即“祖父铲地,我也铲地”、③祖父 教“我”区分狗尾草与谷穗、④“我”跟园里的小动物“玩”、④“祖父浇菜, 我也过来浇”、⑤“我”玩累了,把草帽遮在脸上睡了。
3 .重点体会“我”的内心感受1)从所描写的景物上“体会”(自由的景 与物,折射“我”内心对“自由自在”的向往);(2)从所描写“我”跟祖父做 的事/玩上“体会”(“我”在祖父那是那样的自由自在,进而体会到①对祖父的 怀念、②对童年的怀念——多么想“回到‘那时’‘那园’,可怎么回得去呢!”)——可以对比课后“阅读链接”——这种“内心感受”更明显4 .加强朗读想象、默读想象的训练,让学生沉浸到“那情那境”中,获得 更丰富的审美体验(包括语言的活泼、自由等语言美)5 .拓展阅读萧红《呼兰河传》(重点读第一章、第三章、第六章、第七章、 尾声)第三课:《月是故乡明》季羡林1 .散文浓厚的抒情色彩,是这篇散文的特点月是故乡明”,会产生广 泛而深刻的联想(尤其是古诗词),同时,也会想到琦君的《桂花雨》这篇散文 的结构也比较典型:(1)开头、结尾短;(2)开头、结尾呼应;(3)开头、结尾 直接抒情;(4)开头、结尾与标题密切联系2 .概括与体会1)在故乡望月(无山有水的故乡,水与月“相映成趣”); (2)在他乡望月(济南、北京、欧洲、北京——朗润园),无论如何比不上故乡 的“小月亮”;(3)这种落差,自然引发思考——为什么?实际上也无须“思考” ——因为作者直接写出“月是故乡明”、因为学生已有“旧知”(《桂花雨》)即“思 乡”——“月”已经不是自然界的月,而是“情”即思乡之情。
3 .拓展练习搜集思乡的诗文(主要是古诗词,建议搜集之后,熟练背诵、 工整抄写)第四课:《梅花魂》 陈慧瑛1.散文叙事性比较强,情在人事中,而此“情”与《月是故乡明》稍有不同,还包含了“气节”——即梅花“魂”之所指——集中在倒数第四自然段 2.概括与体会1)概括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注意关键词句的提示——即表示时间的词“我很小的时候”“我五岁那年”“有一天”“离别的前一天早 上”“回国的那一天”“多少年过去了”——概括主要内容关注关键词的提示从 三年级开始训练,一定要持续关键词(往往是表示时间、地点的词)找到了, “事件”就容易概括了;(2)体会外祖父的“思想感情”不难,文中处处直接写 出来,只要找到即可思维的深入在于:①注意外祖父同是对“墨梅图”的不同 表现,作者这样描写(重点部分)的意图是什么,得好好琢磨;②第二自然段诗 句的引用;③“点睛”式的细节描写(如,用保险刀片刮去污迹、风撩乱银发, 等等)3.讨论题目“魂”1)梅花“魂”指什么?(文章倒数第三自然段直接写)(2)联想中国诗词、国画中的“梅花”,琢磨其“意”3)联系学过的文章的 题目,体会“月是故乡明”“梅花魂”这类题目的好处。
口语交际: 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认真倾听,在交流时边听边记录根据整理的记录有条理地表达本次口语交际,其实是“专题采访·记录”(课外)→“根据记录·口语表 达”(课内)1.确定对象采访谁(建议采访自己的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2.采访提纲参考教科书“问题清单一”/“问题清单二”列出自己的采访清单3 .实施采访这是最关键的一步1)家庭或社区(建议在家庭);(2)边 听边记录要点;(3)适当追问(不清楚、想进一步了解时);(4)整理记录4 .班级交流一是检验课前的功课;二是得到及时反馈(指导/肯定)1) 根据记录讲(对象)故事;(2)说说采访或听了(对象)童年故事的感受习作:那一刻,我长大了1.认真阅读教科书中的习作提示,按照提示准备、构思、写作和修改 2.选定“一件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事情”1)一件事;(2)事关自己的“成长”(即触动自己、使自己“懂事”了,如《慈母情深》);(3)“印象最深” 3.默想“经过”和“感受”在自己的脑子里像“过电影”一样“再经历” 4.写下来是怎么样“经历”就怎么写只管写、不管其他5 .修改1)朗读主要检查“顺不顺”;(2)修饰:①事情的起因、经过、 结果,是否写清楚;②“印象深”的是否写具体(比如,人物语言、心理活动、 内心感受),再向《祖父的园子》《梅花魂》学一学;③注意开头、结尾段落(向 《月是故乡明》学一学);④想一个题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