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学_重点整理.doc
6页第一章1、 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论者认为,教育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生物起源论者认为,人类教育发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具体之,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2、 教育的历史 原始教育的特点 1. 非独立性——与当时的社会生活融为一体 2. 无阶级性——教育机会具有原始均等性 3. 原始性 —— 形式、手段和内容极为简单,水平低下 古代教育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个阶段的教育第一、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的机构-—学校第二、 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森严的等级性第三.学校教育脱离生产劳动、脱离社会实际第四,机械性与刻板性 近代教育的特点:第一,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与控制,公立教育崛起第二、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第三、教育的世俗化第四,教育立法的实施3、教育的定义,广义狭义 广义教育: 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教育: 指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的教育机构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习者的身心发展使其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与 “德育”是同义词4、教育的八个属性1、教育的永恒性2、教育的生产性3、教育的历史性4、教育的继承性5、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6、 教育的长期性7、教育的民族性8、教育的阶级性 5、教育的要素与作用 1、教育者 就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 学校教育,教育者则主要是指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影响源,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层于主导地位 2.学习者第一,学习者既是教育对象,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第二,学习者具有独特个性,身心不断发展完善 3.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教育的三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学习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对象;而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则无法运行和发展,教育目的难以达成;因而,教育是由这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个完整的社会实践系统 6、 教育学历史发展中国古代的《学记》,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教育学著作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收录了孔子教育思想的《论语》,柏拉图的《理想国》 [捷克]“教育学之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近代最早的教育学著作 班级授课制法国]卢梭《爱弥儿》自然教育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德国教育家拉伊的《实验教育学》美国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说 《民本主义与教育》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和“从做中学”。
杨贤江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新教育大纲》 最早提出终身教育思想的是保罗.郎格朗第二章一、什么是人的发展一)发展:是一种连续不断的积极变化过程,这种变化,既有量变,又有质变二)人的发展: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个体身心方面的积极变化,包括身体与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 身体的发展: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骨骼、肌肉、心脏、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的发育及其机能的增长,是人生理方面的发展它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增强两个方面 心理的发展:是指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发展,是人精神方面的发展它包括认知的发展和意向的发展两个方面二、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 遗传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2)遗传差异是造成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环境:指人生活于其中,能影响人的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三大类 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的表现:1.学校教育能够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2.学校教育能够为学生设计系统的教育影响3.学校教育能够指导学生选择,成长4.学校教育有教师的科学指导。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内部动力,也是影响人的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三、 人的身心发展特征与教育(一) 人类普遍特征与教育一是连续性与终身教育二是顺序性与教育的循序渐进三是身心发展特征的关键期与关键期教育二)人类特殊特征与教育1.性别差异与因性施教2.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3. 脑功能倾向与全脑教育第三章教育与生产力、政治制度、社会文化的关系一、 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一)生产力的发展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生产力是社会诸因素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对其它一切因素都起着决定的作用,生产力发展水平主要是为教育提供物质条件;即教育的物质条件是受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的 1、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与教育结构3、生产力的发展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通过劳动力的再生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教育是发展科技的重要手段二、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一)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一定生产关系条件下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思想政治方向和为谁服务的问题,不是决定教育的一切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伟大的影响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能够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来促进社会的政治发展。
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化三、 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价值观而设计、创建的一种文化形式,一种文化行为一) 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文化本身具有巨大的教育功能(2)学生学习内容的核心是人类的精神文化3)学校教育就是一种文化的形式,“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稳定的、持续的教育因素4)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二)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因素,又在文化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保存、传递文化吸收、融合各民族文化创造、更新文化第四章一、 教育目的含义?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教育这一实践活动所造就的社会个体或群体的质量规格所作出的一种总的设想与规定 狭义的教育目的即学校教育目的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二、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所谓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一)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 (二)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 三、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含义: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尽可能多方面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
四、 人的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含义及其关系(一)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的心理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 (二) 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 (三) 体育是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机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增强他们的体质的教育 (四)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五) 劳动技术教育是向学生传授现代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生产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包括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两个方面 “五育 ”各有其相对独立性“五育”之间具有内在联系第五章一、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管理体制以及各级各学校的关系等二、 我国学制的形成与发展,意义?一、旧中国学制的建立 癸卯学制 (我国近代付诸实施的第一个学制)二 老解放区的学制 三 我国社会主义学制的建立与发展 三、欧美现代学制的三个类型 西欧双轨制 美国的单轨制 前苏联型学制 四、九年制义务教育 所谓义务教育 ,就是以法律的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是一种普遍的,全民的教育第一,义务教育具有强迫性 第二,义务教育具有免费性 第六章一、 教师劳动的特点?复杂性:“塑造心灵”、“全面发展” 创造性:“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塑造新一代的艺术家” 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示范性::“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 个体性与集体性二、教师的职业素养 素养是某一专业的人为完成自己职业范围内的事所必须具有的基本要求教师职业素养是教师拥有和带往教学情境的知识、能力和信念的集合,(一)教师的职业道德(二)教师的知识结构(三)教师的能力结构(四)教师的身心健康三、师生关系的含义,如何建立?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理解学生*树立正确的教师观,以身作则 *深入细致地工作,了解与研究学生*加强与家长及社会有关部门的沟通工作第七章一、美国学者古德来德归纳出五种不同的课程:第一种是理想的课程第二种是正式的课程第三种是领悟的课程第四种是实行的课程第五种是经验的课程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1.追求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2.追求学生主动地获得生动活泼的发展3.追求学生生命活力的展现4.沟通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三、课程的分类(一)按课程教学形态分: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二)按教学要求来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三)按课程管理权限来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国家课程,由国家教育部规划、制订国家课程标准,制订课程评价制度。
地方课程,地方行政部门依据国际管理制度和本地实际情况,制订本省范围内使用的地方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学校课程,是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四)按教学所需时间来分:巨型课程、一般课程、微型课程按课程的内容构成和表现形式划分,课程可分为正式的课程和非正式的课程四、中小学教育原则1)直观性原则;直观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运用多种直观手段,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感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帮助学生全面、深刻的理解概念和原理;2)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突出重点,深入讲解,同时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启发性教学原则既是教与学相统一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