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性教学模式下《运动解剖学》课程教学改革.docx
6页研究性教学模式下《运动解剖学》课程教学改革 周鸿雁摘要:开展研究性教学是当前我国大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加强研究性教师队伍建设,多元化构建研究性教学体系,将研究为教学所用,改革学生学业考核制度等,大力推行《运动解剖学》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关键词:研究性教学 运动解剖学 教学改革:G804 :A :1009-5349(2018)19-0033-02研究性教学是一个全球性的概念,是基于教育要“面向世界”的理念而提出的,是对“接受式教学”的一个重要补充它指的是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知识的积累,用研究的思维与方法改造传统教学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高校推进研究性教学改革,不但可以满足大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要求,而且有利于引导学生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对高校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等的提高都有帮助,因此,高校推进研究性教学改革很有必要目前,大部分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处于重技术轻理论、专业理论与技术实践脱节的情况,特别作为体育专业学生来说,天性好动,因而要静下心来去学习专业理论难度大、积极性不高,而运动解剖学是体育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该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未来体育人才的专业素质和水平。
因此在《运动解剖学》课程的教学中实施研究性教学势在必行一、《运动解剖学》课程进行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性(1)学生对专业理论《运动解剖学》课程学习缺乏积极主动性《运动解剖学》知识容量大且内容复杂,理论性较强,教学课时安排又有限,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每堂课都是超负荷讲授,根本无法了解学生对当堂知识的掌握情况,不问问题,不发言,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因此学起来普遍感到枯燥,缺乏兴趣特别对高中阶段学习文科的学生来说,生物学方面的知识本身较弱,更难将学到的知识系统化,学习起来感到力不从心,甚至有个别同学有厌烦、恐惧的心理2)学生对《运动解剖学》课程的作业应付心理严重体育专业学生普遍重技术、轻理论,加上天性好动的性格,导致课堂上自我控制力弱单纯的被动式学习导致学生的兴趣不高,网络技术的发达也导致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对布置的作业敷衍塞责,相互抄袭的现象时有发生,对课后的总结、小论文等之类的课后延伸任务也都是抱着交差心理,网上抄袭居多缺乏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佳二、《运动解剖学》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改革思路针对体育专业理论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提高学生学习《运动解剖学》等专业理论课程的积极性,同时根据目前高校应用型专业转型的要求,把教学与研究结合起来,将研究性学引入到体育理论教学活动中,是我们每个体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因此,根据目前情况提出如下改革措施1)加强研究性教师队伍建设为了更好地在专业层面开展研究性教学,教师需要能够及时将他们的研究成果引入到教学中因此,这对教师的知识、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光需要教师自己在本学科领域有较大的知识储备,而且还需要引导学生从多学科角度去主动思考、探索、实践因此,它与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同,将现成的知识结果传授给学生,相反,它的目标应该是选择探究课题,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探究课题可以是在教师指导下引导提出,也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根据空间的不同,可以扩展到图书馆、实验室,甚至社区、健身房等,这样理论和实践的作用可以得到充分利用2)多元化构建研究性教学新体系研究型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除了让学生系统地获取知识外,更多的是运用个人研究经验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这更像是一个将理论付诸实践的过程要求学生在学习、思考和实践过程中吸收知识并运用知识因此,研究性教学更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性,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一门与体育实践密切相关的学科,运动解剖学应该打破传统书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束缚,从传统的灌输教学到启发式和问题导向式教学,如对体育运动动作进行解剖学分析时,就可采用学生示范,另外学生对照示范讲解的方式,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更直观、更易懂。
也可采用研究式教学来激发学生从掌握知识向解决实际问题转变,鼓励学生在实验和运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带着生成的问题去学习,鼓励学生学会不断总结,总结后学会不断优化3)将研究为教学所用研究性教学应是科研的外化,教师在讲解教学内容时,不应只局限于教材,而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与延伸适时地调整内容和结构因此,《运动解剖学》课程开展研究性教学,其课(下转第32页)(上接第33页)堂不仅要求学生学好基础知识,更多的是引导他们关注《运动解剖学》课程中与学生当前或未来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比如讲脉管系统一章节时,除了给学生讲解基础知识外,也要引导学生对与之相关的课外知识——当前人类疾病谱和死亡谱排在前三位的心脑血管疾病,使他们更多地关注健康,对提高国民体质作出更多的努力和研究这样学生找到了这个合适的点,必然会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查阅相关资料,阅读大量与之相关的专业书籍,收集相关的资料,同时在研究报告写成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取舍、如何归纳总结而教学组织可以是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也可以是个人研究和集体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期间每个人都是研究者,也是学习者4)改革学生学业考核制度只有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才能适应多元化人才培养的要求。
因此,在《運动解剖学》课程实施研究性教学中,就应提倡考核方式的多样化,考核结果应充分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团队精神、合作意识,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的主动性、学习习惯等,及时评估每个阶段的学习效果,不再局限于对学生考试成绩的关注,尽量减少死记硬背和有标准答案的考试内容,因为如果按照传统的考试方法,很容易使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而忽略实践能力的锻炼,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运动解剖学》课程特点,制订出具体的考试方案,如教学大纲中要求了解的内容可以采用小论文或开卷的形式,而对于要求掌握的内容,除了正常考试外,还可考核学生与专业技术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如关节的运动部分,就可提问单手肩上投篮上肢关节的运动形式是什么,推铅球时使躯干转体的肌肉是什么等,以强化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在《运动解剖学》课程中实施研究性教学改革,实际上也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的过程,它不仅注重学生的知识获取,而且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它不再仅仅局限于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是更侧重于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运用知识的能力因而研究性教学的目标主要就是希望通过有效的方法来提升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实现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1]袁方.大学研究型教学与研究型教师的培养刍议[J].当代教育论坛教育管理研究,2011(9):112.[2]林海,李虹,袁建美,何勇.大学研究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9(1):94-99.[3]金其贯,刘霞.《运动生理学》课程开展研究性教学的探讨[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25(6):112-114.[4]李忠玉,吴移谋,唐双阳,余敏君,刘良专.研究型教学模式下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11):195-197.[5]戴跃侬,陆涓,李伟.研究性教学改革:从课程拓展到专业[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7,21(1):62-66.责任编辑:赵慧敏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