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培训内容.docx
30页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我们一线教师的一项主要常规工作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怎样进行科学有效的教学设计,提高课程实施质量,成了广大一线教师,特别是师资力量和教研力量相对薄弱的农村一线教师迫切需求和亟待探讨的问题下面我们就依据专家的教学理论,结合优秀教师的教学案例,并针对老师们平时在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和大家一起探讨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首先,我们在思想上明确什么是教学设计?美国著名的教学设计研究专家马杰指出:教学设计依次由三个基本问题组成首先是“我去哪里”,即教学目标的制订;接着是“我如何去那里”,包括学习者起始状态的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与组织、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介的选择;最后是“我怎么判断我已到达了那里”,即教学的评价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好的教学设计可以为教学活动提供科学的行动纲领,使教师的教学工作事半功倍依据专家理论,我们按照以下的思路与大家交流讨论:一、明确要去哪里?(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依据课标、教材——把握方向;了解学生——明确起点二、明晰如何去那里合理分析与组织教学)正确合宜的教材解读——找到抓手;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铺路搭桥;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基本保障三、判断是否到那里。
正确评价教学效果)以课堂评价完善教学设计,判断是否达标一、明确要去哪里(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一堂好课犹如一段美好的旅程,老师是向导,学生是旅伴,教材是载体,教学目标就是我们要到达的驿站,是我们要去的地方用马杰的话说,“假如你对要去的目的地不清楚的话,那么你很可能会抵达另一个地点,而不知道自己走错了目的地因此,教学目标支配着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那么怎样确定的教学目标呢?1. 依据课标、教材——把握方向课程标准是开展教学活动纲领性的文件,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它规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是一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进行教学设计时,只有全面理解课标的内涵,准确把握各学科课程标准以及教材内容,才能制定出合适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说确定教学目标,一是要了解课程标准各年段目标,二是明白所在单元教学目标,三是清楚本节课教学目标例如,课标对第一学段学生口语交际的要求有以下五点:1.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根据课标要求,我们来判断下面两位老师执教一年级口语交际《我的画》所确定的教学目标:第一个老师设计的教学目标:(1)把自己画中的故事生动地讲给大家听;(2)听别人评画,能抓住要点,有不同的意见与别人商量;(3)说规范的普通话,态度大方,语言美评:对于入学两个月的学生来说,这个教学目标要求过高要生动讲给大家听是课标第四学段的要求;与别人商量是中学段标准;方言区要求说普通话,一年级课标要求学说普通话,说规范的普通话要求过高;态度大方可以,语言美要求过高第二个老师确定的教学目标:(1)能说出自己画的内容和作画时的想法,能用简单的语言评价别人的画;(2)有相互交流的兴趣,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3)培养说话大方,听话认真的习惯评:这个教学目标的定位符合课标和一年级学生的要求,能说出就行,不要求清楚规范,有兴趣敢发言就可以课程目标的范围涉及三个领域:认知、情感与技能,而不仅仅是知识方面的要求所以不论是城市教师还是农村的教师,青年教师还是老教师,我觉得每个人手头都应该有一份语文课程标准,随时翻看,经常学习研究建议老师们在每个新学期开始教学前,将本学段的课程目标工工整整地抄写在自己备课本的首页,这样,设计某一课的教学时,心中对本学科、本学段、本单元、本节课的课标要求都很清楚,教学就能做到目标明晰,方向正确。
我们再来看两位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确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观潮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2.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好河山的思想感情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评:这样确定的教学目标我认为是不妥的在所有学科的教学中,这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应该是相互联系,融为一体,是不能分割的一个整体教学中,既没有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没有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教学目标中的过程和方法就好比是一辆马车,一种载体,上面载着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学习的兴趣、习惯等等教学目标2:“生命桥”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羚羊团结协作、勇于献身的精神2.懂得生命是宝贵的,要尊重每一个生命这个教学目标主要是围绕“情感态度价值观”来制定的,充分体现了语文的人文精神但是,这个教学目标的定位最突出问题是不够准确、具体表现在:一是没有结合教材特点体现学段教学目标和单元训练重点,忽视了文本的教学价值,即语文的工具性。
《“生命桥”》是高段的语文教材,这一学段阅读教学的目标重点是:依托文本,培养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品词析句,揣摩和感知文章的表达方法的能力《“生命桥”》一文,在目标的制定和表述中,应该准确而具体地提出:首先是通过“悬崖”一词和原作品中的相关语段的比较,引导学生体会羚羊身处绝境的危险其次是通过聚焦重点词句,比如“刚好出现”、“猛蹬一下”“笔直的坠入”等词语,来品析“奇迹出现”、“何等的神圣”以及“生命桥”的内涵,指导学生理解老羚羊的献身精神以及对生命的敬畏,同时领悟作者细致的观察和细腻的描写二是忽视了学生的双基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重点掌握哪些基础知识,理解和积累哪些语言,在教学目标中没有体现,而仅仅提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样宽泛、笼统的教学要求,教学中可能对文本的把握就会有失偏颇所以,就具体的一篇课文而言,教学目标是能够,也是应该准确界定的教师应该清晰地把握本篇课文本节课的方向与任务,明确教什么,并且要知道哪些是第一课时的目标,哪些是第二课时的目标,这些都应做到心中有数,不能笼而统之地将宽泛的教学要求,当作具体的教学目标有些县(市、区)和学校提倡,在具体操作上可以将教学目标分细化为层次井然的三类:A类: 基础性目标,即核心的基础知识,必须掌握和解决的障碍性知识。
比如,语文课每课的字词,要求背诵的段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B类: 教学核心目标,即本节课重点要教学的内容,一般为单元所规定的知识与技能为解决某类问题而开发的方法,与知识一样,往往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学内容C类: 附属性目标一般而言,思想情感与价值观或由本课知识所延伸出来的知识等属于附属性目标课件9)从某种意义上,这一细化后的教学目标,既是为了突出B类核心教学目标,又是为了把与文本及教学过程相关的基础知识及思想情感类的A、C目标,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由此可以看出,B类教学目标是课堂上要凸显的核心教学目标,是重中之重,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花大力气,用足时间,确保完成的目标另外,这一细化后的目标,显而易见是为了匡正一些教师上课时所有的目标平均使用教学时间,导致重点没有突出,难点没有突破,或者是教学内容出了偏差的现象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与运用教师参考用书上的教学目标呢?教参是一线教师教学时很重要的一个工具,应该把教学用书上的教学目标作为自己制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作为教学的主导方向,并且能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作出适当的调整很多老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在多数情况是不加思考地照搬教参中设定的教学目标。
老师们可以细想一下教参确定的目标,大多数除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学会本课生字词等基础知识目标外,更多的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也就说教参上的目标大多关注了文本的阅读价值,不能明显体现文本的教学价值王荣生教授所制定的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中有这样一条是:“所教的应该是‘语文’的东西这里所说的语文的东西是指要体现语文的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这就在提醒我们,语文教学尤其是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要有更为具体的核心的语文教学目标,即课堂重点要教学的内容,一般为单元所规定的知识与技能《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教学用书上的教学目标是这样制定的: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 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3. 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我们再来对比一下另一个老师参照教参细化以后的教学目标:A类1.练习依据诗意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掌握“遮”字的音形义;理解“翻墨”与“跳珠”这两个词的比喻义及其在语境中的作用B类1.理解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2.借助阅读想象,引导学生将诗歌中的文字还原成画面,并尝试将体悟到的画面意思及诗人的情感用朗读表现出来。
C类初步了解苏轼其人其诗其书,并尝试进行诗歌比较阅读通过比较,细化后的教学目标在表述上比教参上的目标更为具体、清楚和明晰,显然让学生在课堂上所得的关于语文的东西也相对更多比如理解“翻墨”与“跳珠”在语境中的作用,理解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并借助阅读想象,引导学生将文字还原成画面,既重视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又揣摩了诗词遣词的精妙这一细化后的教学目标提示我们教师在制定自己的教学目标时至少应该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具体目标的表述必须清楚明了,不能是含糊笼统比如,“了解本文的写作方法”这一表述就是我们所反对的到底本文的写作方法是什么,学生要了解多少,是哪几个,在教学目标中教师必须有明确的表述,这样才有助于教师在课堂上清楚地把握教学的方向与内容二是实际目标的表述不能大而空,不能是写在本上自己都不看,只是应付检查的比如,有的教师备课本上几乎每个课时目标上都写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思维”等等,乍一看这个目标还比较全面,仔细推敲后,你就会发现这样的目标实际上是又大又空三是准确这点相对来说难度较大,需要教师吃透教材,并结合课程目标与学生实际,把“教什么”先思考清楚准确判断出本课教学的着力点,即核心教学目标是什么。
如果这点做好了,教学就会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也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设计教学目标,确定教学侧重点,需要教师对一篇课文的特点作深入的理解,对一组教材作周密的思考,就一篇课文教学而言,应清楚让学生经过怎样的学习过程,运用哪些学习方法来学习,最终弄清楚让学生理解、感悟什么(思想内容),学习领悟什么(表达方法),掌握、运用什么(学习方法、习惯)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反复琢磨的基础上来确定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比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4课《蜜蜂》一文,研读文本,就会发现作者首先是按照试验“起因——经过——结果”的写作顺序,详写了试验过程,做到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其次试验过程紧紧围绕“试验目的”来选材,从不多写与试验目的无关的见闻,但是也不少写一个与试验结果密切相关的内容,体现了作者做事的严谨;然后是作者的用词十分准确,在没有得到试验结果前,文中出现了“听说”、“我想”、“我推测”、“也就是说”、“好像”、“确确实实”等用词,体现了作者求实的科学态度;最后,文中用到“无论……总是”“尽管……还是”“不但……而且”三组常用的关联词语,将这样的一篇科普文中的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表达得很清楚对本文表达方式的感受与学习,对于刚开始习作起步的三年级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本单元的习作题目是《观察中的新发现》,作为有一定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