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学研究-汉魏南北朝乐府清赏之二十.docx
11页国学研究-汉魏南北朝乐府清赏之二十 南朝乐府吴声歌华山畿 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之一) 啼著曙,泪落枕将浮,身沈被流去(之七) 相送劳劳渚,长江不应满,是侬泪成许之十九) 此是“清商曲辞吴声歌”中《懊侬曲》的变声,一共二十五首其中第一首“华山畿,君既为侬死”为这组变声曲的本事,起源于一个悲惨但又充满浪漫色彩的爱情故事据陈朝释智匠《古今乐录》介绍,据说在南朝宋少帝(423—424)年间,南徐(今江苏丹徒县)有个书生到云阳(今江苏丹阳县)去,路过华山(今江苏句容市北十里)脚下,爱上了客店里一位姑娘因“悦之无因”,无法接近回家后“随感心疾”害了相思病中,他把此事告诉了母亲母亲赶到华山脚下,找到客店这位姑娘姑娘听说后很感动,解下身上的围裙,吩咐这位母亲将它偷偷藏到儿子的卧席下,病就会痊愈这位母亲回来后照此办理,果然,这位书生的病一天好似一天某天,他无意中掀开席子看到围裙,从母亲口中得知原委后,便把围裙吞到肚里临死前嘱咐母亲,灵车一定要从华山脚下经过母亲按其嘱咐绕道华山当灵车行到华山脚下客店前,挽车的牛不肯走了,打牠也不动这时,姑娘从客店中走了出来,对书生之母说:“稍稍等我一会”。
回到店中沐浴更衣、梳洗打扮后款款而出,对着灵车哭道:“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这时,棺木应声而开,姑娘跳入棺中后随即合拢两家人敲也敲不开,只好将两人合葬在一起,人们称之为“神女塚” 这个富有浪漫色彩的爱情悲剧,显然是受了汉乐府《孔雀东南飞》的影响虽然没有像《孔雀东南飞》那样提及这场悲剧的制造者,也没有告诉我们这对情人不能结合的原因究竟何在,但它的思想意义同样很深广:男方是深深爱着女方的,以至因相思而是去;从姑娘的哭诉来看,也是深深爱着男方的,以至以死相殉,如果没有外界因素的阻扰,他们是能够也完全应该结合到一起的但事实是男方在客店里却“悦之无因”,连接近都不可能,更谈不上表明心迹,两相结合了这也许就是他回家后“随感心疾”,抱恨终生的原因吧而姑娘尽管为书生的挚情深深打动,甚至以死相殉,但生前也是连见一面也不可能,只能托书生之母把自己的“蔽膝”捎去作为爱情信物因此这首诗中虽没有像《孔雀东南飞》中那样,具体点出焦母、刘兄这类封建礼教和家长制的代表人物,但我们仍能感受到封建伦理和传统势力的巨大压迫力唯其没有点出具体的人和事,我们更能感受到这张落网的广漠和无形,黑暗的巨大和浓重。
今江苏句容市北十里的华山村华山村旁的“神女冢” 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也有可圈可点之处前面已多次说过,南朝乐府写相恋、相思,尤其是女方的相思,往往都比较含蓄,多用借代和暗示,且缠绵而低沉,如《子夜歌》(之十一):“高山种芙蓉,复径黄檗坞果得一时莲,流离婴辛苦”;《子夜歌》(之三十五):“我念欢的的,子行由豫情雾露隐芙蓉,见怜不分明”但这首吴声歌却截然不同,而是公开表白,毫不隐晦,而且感情挚烈,喷薄而出一开头就是呼天抢地,悲怆欲绝:“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畿(jī)”,本义指京都附近,这里指华山附近,即山脚下;“侬”我,吴地方言;“为谁施”,为谁而活下去施,施用没有含蓄的暗示,没有曲折的言辞,甚至没有未婚少女在谈论两情相悦常有的羞涩和吞吐,而是冲口而出、尽情倾吐自己内心的感受,直接道出自己殉情的决心:指华山为证,你既然为我而死,我也不会独自活在世上!流金铄石般的炽热,感天动地般的悲怆,让人感到其悲愤之气壅塞胸间,此时此刻,长歌当哭,一吐为快一旦突出,就可使天地失色、草木含悲他使我们联想起汉乐府《上邪》那种火山爆发式的爱情表白,也使我们联想起《公无渡河》那种痛彻肺腑的呼喊!我在《汉魏南北朝乐府鉴赏前言》中曾经指出:南朝乐府的婉曲柔媚、含蓄隐晦,既不同于时代相同的质朴刚健的北朝乐府,也不同于同为民歌的质朴清新、直白抒情的汉乐府。
但这首《华山畿》是个特例它抓住事情发生后两人一生一死、相遇于华山畿这个瞬间,没有去侃侃敍述事件发生的经过,也没有细细表说自己的处境和心情,而是长歌当哭,直抒胸臆、痛切直白地道出殉情的决心和这个决心产生的原因:“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从这一角度看,它也是南朝乐府沟通北朝乐府和汉乐府的桥梁,在中国文学史上自有其独特的价值! 其次,这则民歌中还带有一个重要的荒诞情节,即姑娘殉情的奇特方式:“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根据释智匠《古今乐录》中记载,这个愿望居然实现了:当姑娘哭求“棺木为侬开”时,棺则应声而开,姑娘跳入棺中后随即合拢两家人敲也敲不开,只好将两人合葬在一起合葬”的情节可能受汉乐府《孔雀东南飞》的影响,但哭求“棺木为侬开”,而且棺木居然为之开,合上后又居然再也打不开,好让这对情人永远“生不同床死同穴”这个浪漫神奇的想象,像“天柱绝、地维裂”一样令人瞠目结舌,像夸父逐日、荆轲去秦一样悲惨壮烈,从而成为《华山畿》这首南朝乐府最动人之处,也对后人创作产生巨大的影响:明代汤显祖《牡丹亭》中那位为了爱情出生入死、死而复生的杜丽娘,传说中亦是以死殉情、“棺木为侬开”的祝英台,从他们身上都可以看到这位华山畿姑娘的影子。
从文学发展观念来看,《华山畿》中姑娘哭求“棺木为侬开”时,棺则应声而开这个荒诞情节,以释智匠《古今乐录》中这个故事的相关记载,如姑娘要书生之母将自己“蔽膝”捎去放在卧席之下,就可以治好书生的相思之病等,这已不只是对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上邪》等相关情节的继承,而是时代的创新,已带有六朝志怪的色彩而六朝的志怪小说中,有的又采用同样的方式呈现类似的情节,如干宝《搜神记》中的《吴王小女》、《王道平》、《河间男女》,托名曹丕的《列异传》中的《望夫石》,托名陶潜的《搜神后记》中的《白水素女》;刘义庆《幽明录》中的《庞阿》、《卖胡粉女子》等,都是采用荒诞的方式来反映现实的苦难,对男女忠贞爱情的摧残以及他们在摧残下的忠贞!这说明六朝乐府与六朝志怪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这是文学史上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华山畿》共二十五首,上面为第一首,是本事其余的二十四首则是按其曲调传唱的乐府民歌其内容与《华山畿》的传说并无关联,但基调是相近或想通的:反映爱情的受阻在女子心中产生的哀伤下面选的是第七首和第十九首他们有个共同手法:以极度的夸张来抒发女子在爱情失意中的悲哀 第七首“啼著曙,泪落枕将浮,身沈被流去”。
这位女子的悲苦,是由爱情的受阻而引起的诗人在剪裁上颇为高妙:他不去交代受阻的原因,也不去诉说心中的悲苦,而是以哭泣的时间之长“啼著曙”——一直哭到天亮,以此来夸张她愁思之深诗人这样处理出于以下两个原因:一是她哭泣愁苦的原因在第五首中已作交代:“未敢便相许,夜闻侬家论,不持侬与汝”因为父母对他们的结合持反对态度在封建礼教的威压下,这位脆弱的女性也就不敢答应对方的求爱但不敢答应并不意味着他不想答应,更不能遏止她内心的相思:“隔津叹,牵牛语织女,离泪溢河汉”(之十一)封建势力的干扰成了阻遏两人结合的天河这对情人只能像牛郎织女那样隔河相望,泪流不止!二是这样写可以让读者透过她的情态来揣测她的内心,使诗歌更富有想象力,与其浪漫主义的基调也更为吻合这位女主人公从傍晚一直哭到天亮,哭泣时间之长既可见愁苦之声,也足见其找不到解决办法之无奈当然,这也会引起读者对其哭泣之态的想象,哭泣原因之思考在此基础上,诗人又加以极度的夸张:“泪落枕将浮,身沈被流去”伤心的泪汇成滔滔的河,让枕头浮起来了,整个身体也被汹涌的泪水卷走了这种极度的夸张,让我们在震惊之中又引起联翩的浮想,更能引起我们对女主人公爱情遭遇的同情,更能引起我们对阻遏者的厌恶和憎恨!长江不应满,是侬泪成许 第十九首“相送劳劳渚,长江不应满,是侬泪成许”与上一首采用同样的手法来达到同样的目的,只不过背景不同而已:它不是写夜晚的相思而是写白日的相别。
劳劳渚,位于南京城东南劳劳山下的大江边山上有“劳劳亭”,又叫“临沧观”、“望远楼”,始建于东吴,借用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中“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而得名,是著名的送别之地亭内有李白著名的题诗《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劳劳”的本意是非常忧伤,成语中就有“劳燕分飞”之说诗人选择在劳劳渚送别,本身就有两重含义:一是古今同悲,“多情自古伤别”,劳劳亭自古就是“天下伤心处”,著名的送别之地;二是暗示内心的忧伤,为下面的夸张做好铺垫,因为“劳劳”的本意是非常忧伤至于下面两句“长江不应满,是侬泪成许”则是极度的夸张那位概叹“多情自古伤别”的宋代词人柳永在其代表之作《雨霖铃》的上阕,曾出色地描绘过一对情人在江边分别的情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词人通过清秋的暮景,凄切的蝉鸣,不忍离别的执手和不得不别的泪眼,细致地描述了这对情人再离别时分的种种情态,不知打动了古往今来多少读者,这可以说是写实手法的胜利!而这首《华山畿》则是浪漫艺术的丰碑它不再细描别景,细抒别情,而是简括成一句:“相送劳劳渚”,把重笔放在后面两句极度的夸张之上。
在女主人公看来,长江水为何如此猛涨呢?大概是由于我的泪水太多了吧!这是女主人公的主观猜测,更是她的艺术夸张她用这种方式来表达由于离别而产生的无限哀怨这种浪漫的表达手法,就其所达到的艺术效果来说,并不比《雨霖铃》的写实手法逊色 在语言结构上,它和上面两首《华山畿》一样都是杂言,句数不等,字数也不等,并不是南朝乐府“吴声歌”普遍采用的五言四句,这在“吴声歌”中算是比较特殊的但就它自身的结构来看,对仗得又异常工整,如第七首的“泪落枕将浮,身沈被流去”两句,就是极为工整的对仗诗人用“泪落”、“身沉”来抒发人的情感,用“枕将浮”和“被流去”来表现物的漂流而“泪落”是“枕将浮”和“被流去”之因,“枕将浮”和“被流去”又是“泪落”之果因此无论在构思上,还是结构上都很精巧、我以为南朝乐府中这种整散结合的诗歌形式,长短不齐的外在形式和局部上工整对仗的精巧句式,直接影响了后来唐五代词的结构和表现形式 最后想说的是,这首“相送劳劳渚”也使我们再一次联想到汉乐府《上邪》在那首民歌中,女主人公用一连串不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来表示两人的结合不可分离,抒发她那种火山爆发式的炽热情感。
而这首《华山畿》(之十九)则用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现象——泪水使得长江溢满来形容两人分离所造成的苦痛,抒发她那如江水滚滚而来的忧伤这两首诗犹如美玉的两端,尽管两者方向相背,角度相反,但对于构成一块美玉——中国古典诗歌美,都是不可缺少的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附:古今乐录华山畿陈释智匠 《华山畿》者,宋少帝时懊恼一曲,亦变曲也少帝时,南徐一士子,从华山畿往云阳见客舍有女子年十八九,悦之无因,遂感心疾母问其故,具以启母母为至华山寻访,见女具说闻感之因脱蔽膝令母密置其席下卧之,当已少日果差忽举席见蔽膝而抱持,遂吞食而死气欲绝,谓母曰:“葬时车载,从华山度母从其意比至女门,牛不肯前,打拍不动女曰:“且待须臾妆点沐浴,既而出歌曰:“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活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棺应声开,女透入棺,家人叩打,无如之何,乃合葬,呼曰神女冢搜神记吴王小女晋干宝 吴王夫差小女,名曰紫玉,年十八,才貌俱美童子韩重,年十九,在道术,女悦之,私交信问,许之为妻重学于齐、鲁之间,临去,属其父母,使求婚王怒,不与女女结气死,葬阊门之外 三年,重归,诘其父母父母曰:“大王怒,女结气死,已葬矣重哭泣哀恸,具牲币往于墓前。
玉魂从墓中出,见重,流涕谓曰:“昔尔行之后,令二亲从王相求,度必克从大愿,不图别后遭命,奈何玉乃左顾,宛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