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省洪湖市新滩镇总体规划.doc
14页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规划成果 >> 城市总体规划 新滩镇总体规划 2007-1-18 0:00:00 第一章 总则第01条 为了适应新滩镇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城镇规划的建设提供 管理依据,特制定本城镇总体规划(修编)本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和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1995)制定,是新滩镇镇域范围内城镇建设具有法定效力的文件凡在规划区范围内进行的各项土地及空间利用规划和一切建设活动,均应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规定,执行本规划第02条 规划主要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2.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的通知》(2000);3.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1995);4.《村镇规划标准》(G1350188-93);5.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1998);6.湖北省村庄和集镇规划管理办法(1995);7.《洪湖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8.新滩镇各部门提供的相关资料第03条 规划区范围规划区范围指中心镇区及其周边地区,具体为北至长江防洪堤,南至围堰防洪堤,西至新滩口电排站,东到荆河大堤,总面积为2300公顷。
第04条 规划期限 近期:2005—2010年;远期:2011—2020年第05条 规划目标加强中心镇的集聚辐射功能,建设具有居住、景观和生态环境良好的城镇,创造城镇新的经济增长点,激发城镇的活力第06条 规划指导思想1.以人为本,科学发展,遵循小城镇发展规律;2.实现社会、经济、环境三大效益的和谐统一;3.建设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独具特色的城镇第07条 规划原则⒈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⒉ 近远结合的原则;⒊ 协调发展原则;⒋ 区域性原则第二章 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第08条 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将新滩镇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安定、设施完善、空间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的新型小城镇第09条 经济增长策略快速发展和提高第二产业,积极全面发展第三产业,稳定强化第一产业,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效益,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第10条 产业结构方针近期以农业为基础,重点发展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中远期以第二产业为主导产业,农业在发展中的比重适当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增加第11条 城镇化水平预测城镇化水平2010年:40%2020年:60%第三章 城镇性质和城镇规模第12条 城镇性质新滩镇是洪湖市承接武汉市产业转移基地,是以制造业、商贸、物流等为主要经济发展点,配套设施齐全、景观独具特色,生态环境优美的新型城镇。
第13条 人口规模 1.现状人口规模 2005年镇域总人口为3.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为2.7万 2.规划人口规模 近期镇区城镇人口(2010年)为2.9万人,镇域为6.5万;远期镇区城镇人口(2020年)为6.7万人,镇域为9.5万第14条 规划用地建设规模 近期2010年城镇建设用地402公顷,人均139平方米;远期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978公顷,人均146平方米第四章 城镇总体布局第15条 总体布局原则 1.集约利用土地,城镇布局结构合理; 2.完善城镇功能,合理确定城镇中心区; 3.城镇空间布局与城镇综合发展目标相匹配 第16条 城镇用地发展方向 中心镇区建设用地发展方向可确定为:西进南拓——以老城区为依托,建设新的政府所在地,以政府办公用地为中心,向西、向南发展第17条 规划布局结构规划结构为:一心五区——以镇政府为核心形成行政办公、商业休闲的镇区中心,现状镇区形成的老城居住区,以镇区中心为轴往南北展开形成的城镇生活区,民主路以西的工业园区,镇区西南部的物流园区和镇区西南角的生态居住区。
第18条 片区功能 老城居住区:为城镇现状居民服务的居民生活区; 城镇生活区:适应未来城镇人口发展的主要居民生活区; 工业园区 :城镇工业制造基地; 物流园区 :全镇的物流仓储用地;生态居住区:为观光旅游服务的高档住宅区第19条 至规划期末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为978公顷,人均建设用地为145平方米,占城镇总用地的8.21% 第五章 居住用地规划第20条 居住用地规模 规划2020年居住用地288.47公顷,人均居住用地面积为37.13平方米,占城镇建设用地的29.49%第21条 居住用地规划1. 采用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二级形式2. 居住用地规划为四个小区,即老城居住小区、新城居住小区、滨江居住小区、生态居住小区老城居住小区为老城区现状居住用地,规划完善市政公用设施以及配套服务设施;新城居住小区为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较好的居住用地,这部分主要集中在镇区中心;滨河居住小区为生态环境优美的居住用地,规划该类用地布置在环境较好的农业观光区附近,北临长江,环境优美;生态居住小区为度假村居住用地,为旅游观光服务的居住用地,该用地在镇区西南角。
各片区居住用地人口一览表片区居住用地面积(公顷)居住人口(万人)老城居住小区111.32.70新城居住小区66.712.47滨河居住小区46.211.03生态居住小区65.030.71第22条 按照《城镇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要求,加强居住区和居住小区级各类配套项目建设,城镇房地产开发要做到住宅建设与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绿化和市政设施等同步进行第六章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划第23条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面积119.48公顷,占城镇建设用地的12.2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人均面积为15.38平方米 第24条 行政管理用地规划 规划在镇区中心布置一个镇政府,在镇政府周围布置行政办公用地,规划用地面积为24.32公顷第25条 商业金融用地规划 规划商业金融设施用地面积为69.89公顷规划商业金融用地按两级设置,一是镇级的商业金融设施在汉洪公路、友谊路、红旗大道两侧布置;二是在各个组团核心内布置为本组团服务的商业金融设施第26条 教育机构用地规划 在镇区中心绿地东侧新建一所36班中学,用地面积为6.4公顷,建筑面积在 14000平方米-18000平方米范围内;在滨江居住小区和镇区东部镇南路尽端各新建一所24班小学,滨江居住小区内小学用地面积为4.12公顷,建筑面积在10000平方米左右。
镇区东部尽端路的小学用地面积为5.4公顷,建筑面积在10000-12000平方米范围内第27条 文体科技用地规划规划在镇政府北侧,集中布置文化娱乐设施,规划用地面积为7.15公顷第28条 医疗保健用地规划 扩建现状新滩医院,规划用地面积为2.2 公顷,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床位数80-100第七章 工业及仓储用地规划第29条 规划布局 1.城镇工业区集中建设 2.新建镇南工业区,保留、引导和控制原有工业区第30条 工业用地规划 规划工业用地247.31公顷,占城镇建设用地的25.28%,人均工业用地为31.83平方米第31条 仓储用地规划 规划仓储用地46.64公顷,人均6平方米,占总用地4.77%结合工业用地,布置工业储备仓库和转运仓库,在镇南路以南民主路的西侧建设较大规模的工业储备仓储用地,在镇区的西南角布置转运仓储用地第六章 城镇道路系统规划第32条 对外交通用地规划1.规划对外交通用地为26.27公顷,人均对外交通用地3.38平方米,占城镇建设用地的2.69%2.城镇客运站 在镇区的西南角新建一个城镇客运站。
第33条 道路广场用地规划 1.规划道路广场用地161.99公顷,人均道路广场用地为16.56平方米,占城镇建设用地的20.85%2.规划路网采用方格网形式,道路等级分为三级,即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 3.道路规划控制要求 主干路红线宽度不得小于35米,次干路红线宽度不得小于20米,支路红线宽度不得小于12米,经批准的城镇道路走向及红线宽度未经原审批机关批准不得调整修改第34条 静态交通设施规划1.规划远期建成停车场4处,其中配合城镇工业区、仓储用地各一处,其余两处为社会配建停车场;2.规划在镇政府北面新建城镇中心广场;3.规划建4个加油站,分别设置在在物流中心,汉洪公路和友谊路的交汇处,镇政府南侧和工业区西侧的度假村内第九章 景观绿地系统规划第35条 规划布局原则 1. 公共绿地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增加城镇自然景观 2.注重城镇道路绿化,严格控制道路两侧绿化用地第36条 绿地系统规划 规划绿化用地面积共63.02公顷,人均绿化面积为8.11平方米,占城镇建设用地的6.11%,其中公共绿地面积52.48公顷,人均公共绿地6.77平方米。
绿地分为公共绿地和防护绿地,在镇区入口景观节点、镇区南部滨水区、镇政府东侧、镇区的东南角和街头做公共绿地,在高速公路和工业区做防护绿地第37条景观系统规划 1.景观区规划 (1)工业景观区 以城镇工业区为主,在开发建设时应充分尊重基地自然状态,在道 路选形与工业建筑设计方面应结合自然,创造新型工业区风貌 (2)居住景观区 主要集中与镇中心片区,是城镇居民生活居住区,规划创造舒适宜人生活环境,集中展现城镇商业、居住、休闲和工作风貌 (3)商业景观区 是集中展示城镇风貌的地区,同时也是城镇建设景观风貌区中的重点控制区,对开发建设此类区域时应考虑进一步进行城镇设计,规划建设应结合自然地形,形成别具特色的城镇景观风貌 2.景观节点规划(1)出入口景观节点 位于汉洪高速和新滩镇相接的地方入口,应该设置交叉口绿化景观,创造开阔的城镇的入口空间,提升城镇品位2)次要景观节点 规划将度假村作为城镇重要的景观节点3)中心景观节点以行政办公为中心,集商业、广场、金融等为重要城镇景观节点。
第十章 综合市政工程规划第38条 给水工程规划1.需水量预测近期人均生活用水量为160升/人/日,规划人口2.9万人,远期人均生活用水量为180升/人/日,规划人口6.7万人, 2.水源选择与水厂布置规划的水厂设在镇东北部的红旗大道附近中,供水能力达到3.9万吨/日3.供水管网规划(1)给水管网采用环状管网;(2)尽量利用现状供水管网,以节约投资;(3)管网尽量靠近用户,保证最不利点水压达到28米,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