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筑学读书笔记a.doc
22页篇一:建筑学读书笔记 《城市设计新理论》读后感 作者:c.亚历山大 h.纳斯 《城市设计新理论》一书系统的描述了作者在1978年所做的关于城市设计的实验,并为我们构想了一套全新的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在这套新的理论中,他们强调了一种整体性的创建创建城市整体性的任务只能作为一个过程来处理,它不能单独靠设计来解决而只有当城市成形的过程发生根本性变化时,整体性的问题才能得以解决”显然,“最重要的是过程创造整体性,而不仅仅在于形式如果我们创造出一个适宜的过程,就有希望再次出现具有整体感的城市”。
同时,作者将这本书称作定义这一过程的第一步 的确,在我们分析欧洲过去城市发展的历程时,会发现许多城市如威尼斯、罗马等,都具有一种亲切的整体性,在这些城市中,无论是大的饭店、商店和公共花园,还是小的阳台和装饰物,在外观的各个方面都表现出有机的统一然而,在现代城市的设计、规划似乎都忙于解决单个结构或执行法规的规定,难以产生有机的整体感书中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一种以“单一”来创造整体性的过程,即“single makes wholes” 集建筑师与规划师于一身的c.亚历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和他的同事提出一种新的城市设计理论,其目的是为了再现城市有机发展过程为了找到创建日益增长的城市整体性发展所需要的各种法规,作者提出了一套初步法则,共七条,它们体现了实际发展的过程,与城市日益发展要求相吻合 1. 渐进的发展。
任何建筑项目都不可过大,要确保一种合理的大小混合比,保证在渐进发展中有一种合理的功能分配 2. 较大整体性的发展每个建设项目必须有助于在城市中形成至少一种更大的整体结构,它比起该项目自身要更大更重要经营某项工程的每个人必须清楚的知道这项工程将试图帮助哪一种更大的正在出现的整体结构,并知道它将如何有助于产生这些整体结构 3. 构想这条法则确定单个建筑项目的内容和特点,要求建筑是“由健全的现有建筑的构想中产生,而不是由头脑内的某个概念产生”,“每个项目都必须先被感受和体验,然后才能将其表达为一种构想”,即它是什么,建在哪? 4. 正向城市空间 “每座建筑在其附近都必须创建既有机联系又优美典雅 的公共场所”,保证行人空间、花园、街道、停车场由周围的建筑物形成,同时建筑的体量必须是简洁美观的。
5. 大型建筑物的布置入口、主要通道、各建筑模块的主要分隔、内部露天广场、日照以及建筑物内部的运转都应与该建筑物在街道和周围街区的位置协调一致”从而使得建筑的布置显得有条理 6. 施工包括了两个层次的内容:建筑的总体和细部就是说,要求建筑的整个施工和外观上形成整体性“,保证建筑构造和细部的完整特征 7. 中心的形成这条细则如作者所说,目的在于解决不同规模真题的集合形状问题,它要求每个整体不但要自成中心,还要在它周围发散成一个中心体系 随后作者对这些法则进行了试验,并与许多研究生一起,对旧金山高密集区进行模拟城市再设计。
启动了一项涉及大约90种不同的设计问题的项目,包括仓库、饭店、渔用码头、音乐厅和公共广场这种大范围的实验都按工程顺序一个个记录存档,并用楼层平面图、立面图、街道网络、立体投影图和按比例缩小的模型照片对各项工程如何满足这七条法则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城市设计新理论》一书为城市问题的讨论提供了一种完全新型的理论框架,极大地弥补了今天的城市所存在的缺陷 强调城市的整体性,其实是强调一种系统性—系统内的因素之间都是紧密相关的这个是最近一直的阅读的书籍的当代城市理论的共同方向,即:将城市作为一个复杂自适应系统来看待,将城市作为一种拥有多链接的网状结构来看待 提倡一种小规模、渐进式的城市建立和发展、更性的方式这个应该和北京当下旧城更新的“微循环”是一致的当代城市观点不是一种或者说不赞成一种无政府主义的自由态生长,而是强调以一种更合理的、反而是更富有深层秩序和组织性的方式来进行。
其实是在强调一种更紧密合理的组织性一种民主制度的组织性 但是作者有一定的对于农业时代小型城镇的迷恋,这个会造成其一定的偏差他的东西更适合进行小型区域的具体的城市设计,似乎还不能够被称之为一种整体性的完成的城市思想 作者的设计组织方法、设计过程思路有个非常新的、好的东西:如何将个人的“拍脑瓜”创造纳入城市的发展中来,使城市更加富有人性色彩 作者其实强调了个人感性创造的重要性,而且创造了一种类似于民主选举、三权制衡民主国家体制的设计制度来筛选和融合这种创造力,而且作者还强调了将街道和广场等城市开放空间设计为积极空间、芦原信义所谓的“p”空间的重要性。
此外还强调了图底的紧密关系城市开放空间成为了整个城市的足够的”粘合剂“,成为了组构元素,正是这些开放空间将一个城市一层一层的逐步组构起来 《城市发展史》读后感 作者:芒福德 《城市发展史》应该归结为一部非常优秀的史书,的确如其名字一样一本书的内容其实体现的就是作者的习惯和思想,《城市发展史》一书的内涵十分广泛和深刻广泛是针对其论述过程中涉及学科领域数量之多,有政治、经济、哲学、历史、文学、地理、艺术、建筑、城市规划等;深刻则是从其论述城市起源发展的方法和指导思想上来说的,他将以上相关学科与城市这个主题相互联系在一起,不仅叙述表面看得到的事实,而且挖掘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正如序言中总结的好:他“用一种多视角的方法,将城市的宗教、政治、经济、社会等各种活动与城市规模、结构、形式和设施等的演变结合起来,并揭示了这两方面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芒福德在研究城市时获得了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双丰收,因为他不仅在理论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进行探讨,而且在实践中解决问题,或者至少是以实践来检验其解决问题理论的正确性,从而惠及人类社会芒福德认为:“城市是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艺术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城市规划专家所研究的对象城市不仅仅是一个土地空间、经济空间、文化空间,而且是一个更高文明层级的社会空间对于这样的研究对象,仅仅从城市规划角度去研究它,那是远远不够的城市研究需要渊博的学识,深邃的目光,敏锐的思想,和为人类担当的责任他强调城市研究者的首要任务应是了解城市更远古的结构和更原始的功能,因而把类似于后来城市功能之一的贮存生命的容器的历史上溯到人类还未出现的史前时代同时他说“我之所以充分强调大都市阶段的崩溃瓦解,那只是为了一个缘故:只有那些意识到这种危险的人才能把我们集体的力量引导到更有建设性的过程中去”这说明芒福德研究从远古到现代的城市,虽然问题重重,但他并不消极,而是以博爱的胸怀去为人类寻找解决的办法。
不是一种小城市的扩大化,就像城市不是乡村的扩大化我们应该用一个全新的字眼,就像“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差别那样不容易引起歧义 当我们在谈论“城市”的时候,其实我想我们的所有的分歧点往往都其实是针对“大都市”的,大家都喜欢并且欣赏小城市而且一般都认可小城市是成功的当然其实几乎没有什么人真正的去研究小城市的建设,不过不论如何,大家其实可以根据对于大都市的态度来分作两派:认可大都市或者反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