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word论文】差序格局:从“乡村版”到“城市版”--以迁移者的城市就业为例【社会学专业论文】.doc
11页1差序格局:从“乡村版”到“城市版”--以迁移者的城市就业为例「内容提要」在以往的城市流动人口研究中,人们习惯于把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论视为经典,本文则对差序格局理论在城市研究中的适用性进行了反思笔者在“乡村版”差序格局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版”差序格局这个分析框架笔者还采用网络关系分析理论和方法,对北京和深圳迁移者的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丰富了差序格局理论「关键词」差序格局/迁移/就业引言:问题的提出与调查资料上世纪 80-90 年代,外出打工的农民发展为“民工潮” ,外出打工被看成是无序的、盲目的人口流动现在,外出就业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活动在各种迁移就业或创业现象中,人们一般以为迁移就业是纯粹的个人行为,每个迁移者都是独立行动的,总体上是分散的、凌乱的笔者则认为,可能有某种内在的规则在驱动着这些迁移就业的人潮,这是值得人类学者探究的本文建立在这样一些研究设问之上:迁移到城市的流动人口在其就业过程中,是如何利用和开发自己的社会网络关系的?而这些社会资本又是如何影响其自身的适应方式的?从学理上看,费孝通经典的差序格局理论是否可以完全说明迁移者在城市就业中运用社会网络关系这种社会资本的情形呢?本文的调查资料来源于 2001-2002 年在北京市和深圳市采用问卷和访谈两种方法对 200 多位迁移就业者的调查。
这项调查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2001-2002 年资助的一个重点课题,题为“城市适应模式——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社会和经济适应” 该课题组由笔者主持,成员包括色音、刘小珉、彭雪芳等 3 位2002 年 6 月,经过两年的努力,课题顺利结项,最终成果是张继焦等撰写的《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在城市中的“适应”问题调研报告》 注:在此,笔者对课题组各位成员的积极努力,金烨、解立红、宝山、南快、陈延超、周毛草、苏发祥、朱向春等人所做的调查以及各位受访者的合作,一并致以感谢 )一、差序格局理论及城市流动人口相关研究成果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指出,中国人传统的社会网络是以血缘、亲缘和地缘为纽带,处于社会关系之中的人就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产生的一圈一圈的波纹;在这样的网络中,每个人都是一个中心,他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仿佛扩散开来的一个个圈子,体现出社会关系的亲疏程度这就是著名的差序格局理论 (注:参见费孝通:《乡土中国》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年重印版,第 24-230 页 )在差序格局理论的影响下,以往对城市外来人口的研究一般也是从血缘、地缘和业缘等同质性因素或角色、地位和身份等层级关系着手,来调查和分析城市外来人口的社会网络、自我认同和群体关系等问题。
比如,王春光和项飚根据在北京“浙江村”的调查经验认为,在特定区域居住的外来群体不仅能够以血缘、地缘和业缘等为纽带形成相互的社会认同和关系网络,而且能够形成具有自治性质的社区生活 (注:参见王春光:《社会流动与社会重构》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 10-12 页;项飚:《社区何为:对北京流动人口聚居地的研究》 ,《社会学研究》1998 年第 6 期 )还有的学者也认为,像“浙江村”这样的城市中的“村落” ,是人口流动中一种社会组织和整合机制的创新,体现了通过城乡互动而实现的自治社区的特点 (注:参见周毅:《中国人口流动的现状与对策》 ,《社会学研究》1998 年第 3 期 )这类研究明显带有结构分析的特征,侧重于从社会结构中的层级关系出发,通过地位、身份和角色等概念确定研究对象在结构中的位置,并以此来界定和分析他们在特定社会安排中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上述研究以差序格局理论为基础,从社会结构、社会分层、资源配置和组织机制等社会学和人类学的预设出发,把握农村外来人口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以及在社会互动和建构中的作用,对学术界在经验研究和理论探索上做出了有益的贡献,对政府管理也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决策建议和评估标准。
二、对差序格局理论在城市研究中的适用性的反思毫无疑问,差序格局的说法对描述城市中的迁移就业者以初级关系(注:在人类学和社会学中, “初级关系”指的是人们的血缘关系或亲缘关系等 )为基础建立的社会网络,是贴切的然而,在经济和社会处于转型期的城市环境中,如果生硬地照搬差序格局理论,则有可能使我们的研究变得简单化从层级关系(如角色认同、社会分层等)入手进行研究,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梳理城市迁移就业者在社会结构和市场安排中的地位和作用,却有可能忽视其中的许多规则和因素其理由有四:第一,迁移城市的就业者作为“新来者” ,在面对“陌生”而又“新奇”的城市世界时,既会有一种“文化震撼” (culturalshock) ,又会感到焦虑不安对来自农村或小地方的新移民来说,都市是一个未知的、捉摸不定的世界以血缘、地缘和业缘等为基础的纽带关系,是外来者最可靠的社会基础,也为他们在城市中实现基本的生存提供了条件但是,他们不可能只生活在熟人圈里,他们还需要按城市的规则建立新的就业、投资和经营等关系,以及建立朋友、婚姻、交换等关系第二,进入城市环境中的就业者所面临的,不再是单一的、均质的和稳定的农村社会关系,而是复杂的、异质的和多变的社会关系网络。
2001 年本课题组在北京的调查中发现,有些少数民族迁移者从家乡来到城市工作和生活之后,社会经济交往方面的侧重点与在家乡时相比,已经有了一定的变化例如:在社会交往方面,蒙古族在家乡时,最看重的是交情,而来京后发现城里人在交往上最看重的是“上下级关系” ,于是就把自己以前最看重的“交情”移到第二位;藏族和傣族在家乡时,最看重的是“亲戚关系” ,他们发觉城里人在交往上最看重的是“交情” ,于是就感到需要调整自己的交友观念进入城市的迁移就业者原3来的那些社会联系大都留在遥远的故乡,他们原来所遵循的价值观和伦理规范也变得愈来愈不合实际为了在城市里生存和发展,他们必须和“陌生人”打交道,必须不断建立新的社会联系和关系网络第三,到城市中就业的少数民族必须主动参与跨民族的交往活动在以汉族为主体的城市中,以行政体系、商业联系和个人关系等为纽带,形成了汉族与不同民族的人际关系网络这些网络是一种无形的资源,可以从中获取信息、资金和机遇那些进入城市中谋求发展的少数民族,必然设法与这些网络发生联系一个人无论来自什么地方,属于什么民族,想要与这个关系网结合,就必须接受某些规矩,比如政治上的行为方式、经济上的契约观念以及城里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上的通用语。
在这些规矩中,有些是与本民族原有习惯不同的,这就需要改变自己的一些习惯;更多的则属于新生事物,需要不断学习第四,社会结构具有相当大的空间和变动弹性 (注:参见李培林:《中国社会结构对资源配置方式的影响》 , 《中国社会科学》1995 年第 1 期;张继焦:《市场化中的非正式制度》 ,文物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54 页 )进入城市的就业者一方面在适应转型中的城市社会结构,另一方面也在社会结构中具有较大空间和变动弹性的地方,建构新的关系网络结构这种关系网络具有开放性和功利性,它会形成一种潜在的力量,不仅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而且会从深层次上影响资源配置方式、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体制改革三、差序格局的“乡村版”与“城市版”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论主要是关于中国传统农村社会关系的,因此可称之为“乡村版”的差序格局笔者则希望借助网络分析方法,发展出一个关于城市社会关系的差序格局分析框架,或可称之为“城市版”的差序格局城市版”的差序格局是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美国学者格兰诺维特(MarkGranovetter)基于“劳动力市场镶嵌于社会结构之中”的观点,创造性地把人们之间的关系划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这种划分是基于人们之间互动的频率、感情强度、亲密程度和互惠交换等四个方面的尺度。
他把朋友关系看做强关系,把一般的相识看做弱关系强关系存在于本群体内部,而弱关系则存在于不同群体之间他认为,从信息传递角度分析,在美国白领的求职过程中,弱关系的作用比强关系更大一些 (注:参见MarkGranovetter,"TheStrengthofWeakTies,"in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vol.78:1360-1380,1973;MarkGranovetter,GettingaJab:AStudyofContactsandCareers.UniversltyofChicagoPress,1974.)边燕杰沿着格兰诺维特的思路对华人中的社会关系在个人寻找工作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他指出:在华人社会里,强关系比弱关系更为重要其研究结论来自 1994 年对市场经济体制下新加坡人求职状况的调查和 1988 年对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天津市居民求职状况的问卷调查注:参见BianYanjie,"BridgingStrongTiesBack:IndirectTies,NetworkBridge,andJobSearchinChina,"inAmericanSociologicalReview,vol.62,No.3,June19974;BianYanjieandSoonAng,"GuanxiNetworksandJobMobilityinChinaandSingapore,"inSocialForces,No.75,1997.)在格兰诺维特关于强关系与弱关系研究的“美国版”基础上,边燕杰提出了有创建的“华人版” 。
城市版”的差序格局是对费孝通差序格局理论的补充和发展,两者的出发点基本上是一致的,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一种分析形式,即通过对个人网络的分析,对其社会网络和规则进行解读不同的是,基于结构—功能分析发展出来的“乡村版”差序格局,适用于研究静态的、稳定的农村社会中特定群体内的关系,而不完全适用于研究复杂的、动态的城市网络关系但是,依然有不少城市研究者,由于误读了差序格局而在城市流动人口研究中过于刻板 “城市版”的差序格局理论是在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论基础上,采用“网络分析”的方法,针对复杂的城市网络关系进行研究,探究中国城市社会中不断变化的社会关系,其解释力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有效性城市版”的差序格局还借鉴了“社会资本”理论最早提出社会资本(socialcapitm)概念的是法国人类学家布迪厄(PierreBourdieu) ,他曾提出三种资本形式,即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 (注:参见PierreBourdieu,Distinction:ASocialCritiqueoftheJudgementofTaste,TranslatedbyRichardNice,RoultedgePress,1994.)科尔曼(JamesS.Coleman)进而对社会资本理论做了重要的分析。
他认为:社会资本是生产性因素,是藏于社会结构中的、基于信任的关系资源,它可以构成两个人之间的关系 (注:参见[美]科尔曼著、邓方译:《社会理论的基础》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330-354 页 )在格兰诺维特和科尔曼的研究基础上,波提斯(AlejandroPortes)对国际移民现象做了研究,他指出,社会资本是个人依赖网络或在更大的社会结构中互相调配稀缺资源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依赖于个人,而是依赖于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波提斯将社会资本区分“关系嵌入”和“结构嵌入”两种:“关系嵌入”是基于互惠预期而发生的二元关系, “结构嵌入”则是指更大社会结构中的互动关系 (注:参见AlejandroPortes,"EconomicSociologyandthesociologyofImmigration:AConceptualOverview,"inAlejandroPortes,ed.,TheEconomicSociologyofImmigration:EssaysonNetworks,EthnicityandEnterpreneurship,pp.12-15.NewYork:Russ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