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化改革加快国有林场发展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doc
4页深化改革加快国有林场开展的调研报告 - 调研报告 一、国有林场根本情况***林场是***县仅有的一处国有林场,始建于1959年,位于鲁西南黄泛平原,是风沙危害严重地区,自然灾害较频繁林场总面积214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146公顷,活立木蓄积量为5000立方米,属特用型生态公益林场主要是由白榆、刺槐、毛白杨、黑杨等一大批优良树种聚集形成的特种用处林,林场的存在与开展对保证树种遗传改进的可持续性,维护树种和遗传的多样性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对于树种开发,进步绿化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截止到2022年底,林场在职职工32人,离退休职工16人,总人口170人其中管理人员4人,后勤人员4人,林业消费职工24人;有技术职称的职工7人;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5人,初小学历的27人在职职工全部参加了养老保险林场目前有房屋总面积2000平方米,电力设施落后,全场没有柏油路面,农机具严重老化,个别设备已经瘫痪,缺少通讯工具84年以来,因地方财政紧缺,林场改为事业单位,实行企业管理,自收自支近几年来,随着公益型特种用处林建立的步伐加快,目前公益林已占全场林地总面积的80%,场内原从事其它经营的土地逐年减少,很难开展多种经营,没有稳定收入,加之实行分类经营后应给予的政策性补贴没有到位,更增加了林场开展正常经营活动的难度。
目前,职工年工资总额为26万元,实发13万元林场固定资产现值160万元,债务余额50万元在林场消费经营困难的情况下,各级干部职工同心协力,连续两期完成了部、省下达的良种基地建立任务,获得了13项科研成果,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好评,1998年被划定为特用型生态公益林场二、制约国有林场开展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1、***林场位于***县西南部,靠近边界,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又属于黄泛区,立地条件差,林地盐碱低洼,消费力低下,开展路径窄,难以找到适宜的经营工程,不能形成规模工程,没有稳定的经济收入由于经济困难,房屋年久失修,无力建造新房,电力设施不能配套,没有林场公路,交通极不便利,下雨天无法进展消费,通讯工具、农机具得不到装备更新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林场的开展,完全不能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2、机制僵化分配制度不完善,不同岗位间、同岗位间,工作的质和量与职工的收益挂钩不直接,职工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出来没有形成较为适应市场经济开展的环境,没能充分发挥职工的劳动潜能,过多地强化了壮大国有经济成分,无视了非国有经济的开展,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使国有资产闲置,造成浪费 3、国有林场的包袱重。
林场总面积有214公顷,可用林地有160余公顷,特用型生态公益林占130余公顷,多数是聚集的良种基因,根本没有可采伐利用的林地资,剩余的30余公顷土地,虽然林场装备了有才能、有管理经历的领导集体,但因剩余土地太少,无法开展大规模的多种经营工程,只能进展小面积单一的育苗,来维持林场的消费经营加之多年来林场一直负债经营,离退休人员多,成为了林场的一项沉重负担 4、林业政策开展滞后县***林场属特用型生态公益林场,国有林场分类经营政策没有落实,相应的专项资金和差补费没有到位,县财政困难,97年以来,也没有资金或详细措施进展脱贫扶持,而且林场在消费经营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每年还要拿出大量资金用于特用型生态公益林的培育和管护,直接影响到对开展其它多种经营的投入,使林场陷入恶性循环中,无法进展有规模、有秩序的消费经营活动,严重影响了林场的开展三、深化改革,加快国有林场开展的主要措施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促进林场开展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清形势,加强思想学习和业务学习,不断进步林场职工的整体素质和文化程度,增强林场开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经常聘用专家来单位讲课,选派优秀人员到外地学习,进步干部职工的技术程度。
积极和大专院校、科研部门联姻,引进智力和技术,依靠科技,增加效益进一步完善以岗位消费责任制为核心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不同岗位的目的管理体系和监视考核方法,调动全体干部职工的消费积极性第 页 共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