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基于活动理论下虚拟仿真技术在传媒实践教学中的融合应用.docx

9页
  • 卖家[上传人]:杨***
  • 文档编号:474976134
  • 上传时间:2024-05-02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7.57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基于活动理论下虚拟仿真技术在传媒实践教学中的融合应用    Summary:高校传媒教育中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是专业实践要求较高的实验课程,基于活动理论下展开对虚拟仿真技术在传媒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使专业教师和学生在媒体背景发生巨变的环境下整体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得以提升,而且契合了文理科融合交叉发展的传媒教育新格局本文从技术与理论融合应用出发,探讨了虚拟仿真技术在传媒专业教学应用中出现的若干现实问题,提出了活动理论结合虚拟仿真技术在传媒教育中的积极意义和现实场景,提出了教学方法革新、实验方法涌新、效果成绩突出的可持续化发展路径,为深化传媒教育与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Key:活动理论,虚拟仿真,传媒实践教学康德与黑格尔的古典哲学塑造与发展了活动理论,后经维果斯基、列昂捷夫等俄国心理学家不断探索与总结,形成了社会化的活动理论成果活动理论解释了活动在知识技能内化过程中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不仅影响到个体层面,而且也联接到社会层面,促进了人类与客观环境之间通过中间桥梁——媒介彼此影响着、交互着而虚拟现实技术(VR)正是这种集视觉、听觉和触觉等高仿真模拟虚拟环境的桥梁性媒介,它具有三个特性:沉浸感(Immersion)、交互性(Interaction)、想象性(Imagination),虚拟现实技术是建立在虚拟环境中的计算机仿真系统,其特点是创建性和体验性下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高仿模拟逼真环境,呈现出融合、交互下三维动态视景嵌合实体行为的全系统仿真,不仅使人的思想意识沉浸到该环境中,而且身体与虚拟现实技术在交互中产生了信息流,实现了跨介质传播的逻辑通道。

      本研究在综合参考有关活动理论组成要素和框架结构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借鉴虚拟仿真技术已有相关研究,试图对构建高校活动理论+虚拟仿真传媒专业互嵌式教学活动生态系统进行探究,试图建立适合传媒专业特点的“三位一体”教学体系一、虚拟仿真技术与活动理论融合发展现状美国、日本等国对虚拟仿真技术应用的研究较早美国科学家 Burdea.G联合Philipe Coiffed在1993年的世界电子年会上发表了题为“Virtual Reality System and Applicatin”的论文,首次指出了虚拟现实技术可产生沉浸、交互和想象三个特性2005年,谷歌公司使用Google Earth软件,在地球的三维模型上把GIS系统以及航空照相、卫星照片聚合在一起,提供了全新的游览方式与视觉体验2016年Sony、 Microsoft、Facebook先后推出了PlayStation VR、HoloLens、Oculus Rift虚拟现实设备,其主要特征为沉浸性、交互性和想象性随着数字多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在传媒领域多种媒体相互交融与不断聚合下,以虚拟仿真技术为主要载体之一的虚拟媒介,形成了跨媒体呈现与生产的独特生态链,而这些特性对于传媒专业的基础教学具有显著的优势。

      虚拟现实技术在不断发展过程中被广泛应用在了我国的传媒领域教学改革当中前期如学者张薇薇(2011)等人对于活动理论研究框架首次构建了互联网用户协同创作与内容共享的活动系统模型;范玉凤(2013)等人基于活动理论框架的建立,从活动理论视角重新审视了虚拟学习共同体的构成要素,阐述了其与虚拟学习共同体架构的映射关系;而申倩倩(2013)以前者们的研究为基础,总结出用户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虚拟学习环境如电子学习、虚拟学习社区、远程教学系统等被普遍开发和应用,计算机网络在教育环节中的应用价值也逐渐呈现出重要结论;学者王天晓(2017)从学理上另辟蹊径,提出加强基于活动理论对教师教育共同体的学术逻辑的研究与分析;徐能(2017)通过实践总结指出,新媒体设计中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与实践创新活动等部分需紧密结合虚拟仿真技术创建与模拟传媒领域的学习环境,将大幅提高学生对传媒专业的学习兴趣以上学者们基于活动理论下对虚拟现实场景中的人机交互在传媒领域的研究,开辟了传媒教学研究对虚拟媒介传播与意识及教育本质关系的探讨但遗憾的是,后续在主流传播研究中出现了乏力现象,缺乏新的研究成果充实其二者结合的内涵并引起学界足够的关注。

      二、虚拟仿真技术在传媒专业教学应用中的现实问题2019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中首次将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纳入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中,该计划明确指出,到2021年将建设1500门左右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到目前为止已认定为“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有700余门,含有41个专业类,共计168个专业截止到 2020年10月,新闻传播类的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共取得45项立项从目前我国新闻传播类课程内涵建设来看,随着网络与新媒体、影视类、数字应化等专业社会需求的拓展,将虚拟仿真技术作为新的教学手段融入课堂已是趋势一)实践教学资源匮乏虚拟仿真技术的特点决定了它在传媒教育中未来的发展前景及地位传媒类虚拟仿真研究的国家级和省级实验教学项目立项率逐年在提高,但远远达不到国家智慧教育战略升级发展的要求究其原因,实践教学资源的匮乏以及虚拟仿真项目立项评估标准的差异化,导致项目建设重复率高,转化为成果不突出的现象层出不穷很多地方性的院校在实训场地、专业设备、人力建设、财力与资源投入方面存在普遍不足现象传媒实践教学活动脱离了实训场地和专业设备,教育成果无法彰显,与社会应用需求不能高效接轨。

      缺乏体系性的综合实训模式,使得学生专业技能培养面临脱节的局面[1](二)融合理论研究欠缺自教育部提出从 2017 年起开展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工作以来,基于虚拟仿真技术本身应用类的研究较多,而融合某种理论+虚拟仿真技术研究明显不足随着教育部《虛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建设与共享应用规范(试用版·2020)》正式发布,虚拟仿真实践教学技术及理论积累已成为各大专院校由信息类大学转型为智慧类大学的重要抓手因此,以理论结合高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无疑会将二者深度融合,充分发挥理论加实践手段才能在此领域探索的更深、更远、更广新闻传播类教育多以学生学习活动作为实验类设计核心,可依据活动理论设计人机之间沉浸式的自我学习、合作学习,并研究学习形式,设计出多维度的问题式教学环节,构建活动理论指导下智慧学习大环境三)师资人才培养不足我国全领域数字化高速发展,也推动了各高校积极申请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并建立各个专业与学科的虚拟仿真实验室随着新媒体时代对技术和人才要求不断的提高,传统的新闻传播类师资人才培养体系需进行重构与优化譬如,虚拟现实和仿真两个部分构成了虚拟仿真技术其中,虚拟现实以计算机、网络与传感技术为核心可实现高效的人机交互场景,而以建模实验达成仿真的情景,给学生沉浸式的全景体验。

      这就需要师资人才必须是文理多学科培养下的复合型人才才能满足实验构建与流程的顺利进行就目前而言,由于复合型人才的严重匮乏,多数院校在传媒专业的虚拟仿真实验课程方面存在技术、理论与实践三重缺失的现象有些院校虽然建立了全媒体虚拟仿真实验室,但利用率和知识转化率都不高这种师资力量的不匹配也影响到了虚拟仿真类实验课程的推广,例如,在已经获得审批的19个新闻教育类国家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中,仅有5个项目的“做实验人数”超过1000人[2]三、活动理论+虚拟仿真技术融合在教学中的意义(一)丰富了学术价值活动理论其分析的基本单位是活动本身在新闻传播类教学设计中,活动系统包含有主体(专业学生)、客体(教学目标)和共同体(其他共同学习者)三个核心部分,以及工具(硬件与软件的设计)、规则(人机交互关系)和劳动分工(完成不同任务)三个次要成分以活动理论来研究虚拟仿真技术与现象,不仅能起到深入研究传媒教学领域网络与新媒体、视觉传达设计与制作等新专业的教学发展路径,而且能焕发与拓展如新闻学、广播电视编导、广告学老专业的生命力,并在新文科背景下,实现与虚拟仿真技术理论体系在相互交叉学科上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从而更准确、具体、精细、深入地提供活动理论支撑下虚拟仿真技术对传媒基础性教学研究的学术价值,扩展教学研究的视域范畴。

      二)增强了应用效果从研究内容上,以活动理论应用为依据,将虚拟仿真技术贯穿在新的教学方法及课堂活动教学模块中其核心是以学习活动为中心思想,学生运用虚拟仿真技术在各种学习语境中,充分体验与掌握数字媒体融合下的新专业知识,建构自己相应的专长技能,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能对教学内容适应传媒产业发生深刻变革下社会对专业的实际需求提供合理化建议活动理论与虚拟仿真技术互嵌式研究方向,将活动理论方法用于虚拟仿真技术在传媒实际教学中进行多维梳理,拓展了传媒专业中对于教学应用方式研究的视角通过对活动理论与虚拟仿真技术实践融合教学的应用分析与总结,可构建和丰富应用部分在全媒体传播体系以及相关技术中实现技术变革、模式变革与思维变革,从而引领传媒专业教学创新的可持续性发展三)夯实了实践内涵根据《2020中国融合媒体发展指导报告》诠释出的媒介融合新形势:APP+MCN(专业性、多渠道、商业变现)将成为内容融合主要技术形式对于传媒教育而言,课堂教学向数字化+技术化+虚拟化+艺术化倾斜是新媒体的呈现特点和走向趋势根据以上情况,传媒教育在实践上、育人上必须追求最新传播技术,充分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实现移动电子教学环境场所下的教学,创建三维立体可视化虚拟新闻发生场景,将部分教学放在虚拟演播室中实现。

      这就为增设新技术环境下网络与新媒体课程中 “虚拟现实技术”等相关新教学模块做出了技术准备新技术的使用不仅会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兴趣,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更能务实符合传媒产业发展趋势及社会实践的教学模式四、活动理论+虚拟仿真技术在专业教学中可持续化应用在活动理论支持下,虚拟仿真技术给传媒专业教师在基础教学方法上提供了多维度的能力与手段,以3D技术建立逼真的学习环境,强化学生教与学的沉浸、空间和立体感,数字三维立体图像化教学使传统的口述讲授进入到实时授课模拟和感知360度教学环境与图像中,可长时间抓取和提高学生课堂的注意力,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活动效率,而且学习效果突出,是教学方式、实验方法的变革,在教学形式上形成质变虚拟仿真技术还将使近、远程教学与实训从单一的音像二维环境转变为立体三维图像环境,有利于传媒学生以虚拟仿真为手段实现传媒节目制作与训练比如,可在“虚拟合成技术多讯道演播室” “新闻视频采集”“新闻采访与写作”电视导播、影视制作等课程中实践一)重构了传媒基础性教学格局例如,同济大学依据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推出了城市风险突发事件新闻全景报道虚拟仿真实验课程,使学生在掌握新型采编技术与方法的主體上,达成培养具有广阔的新闻视野,掌握前沿技术,具备专业新闻素养的复合型人才的客体目标。

      同济大学在建设虚拟仿真平台时,充分考虑到特大人口密集城市突发事件对全社会舆论(共同体)的冲击和影响要全方位无死角沉浸式报道真实的城市突发事件,核心技术是运用全景相机采取最新的全景拍摄手法,深入突发危险事件的区域,并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汇集到第一手新闻素材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挂牌成立了城市防灾传播研究中心,人员采用多学科跨专业的方式组建而成,凸显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理念,创新了多样的实验教学方法,培养了技术+传播理论类虚拟仿真技术新闻传播人才,提高了学生在该项目中的应用和协作能力二)强化了传媒基础教学优势随着互联网+5G+AI运用下传播新技术的更迭,这些技术与实验教学深度融合,除了颠覆了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还破解了高校实验实训环节无法落地的问题虚拟现实技术3D建模等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已使传媒专业演变成为多元化学科要学好传媒专业,必须具备一些理科知识如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导入仿真云工具、模拟实验流程新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真实场景、实验节点、教学环节进行仿真,并以活动理论为依据,嵌入虚拟仿真现实技。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