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章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doc
8页第六章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第一节水体中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一、水体中污染物迁移与转化概述 水体中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包括物理输移过程、化学转化过程和生物降解过程1.物理过程 物理过程作用主要指的是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混合稀释和自然沉淀过程 沉淀作用指排入水 体的污染物中含有的微小的悬浮颗粒, 如颗粒态的重金属、 虫卵等由于流速较小逐渐沉到水 底污染物沉淀对水质来说是净化, 但对底泥来说污染物则反而增加 混合稀释作用只能降 低水中污染物的浓度,不能减少其总量水体的混合稀释作用主要由下面三部分作用所致:(1) 紊动扩散 由水流的紊动特性引起水中污染物自高浓度向低浓度区转移的紊动扩散2) 移流由于水流的推动使污染物的迁移随流输移3) 离散由于水流方向横断面上流速分布的不均匀 ( 由河岸及河底阻力所致 )而引起分散2.化学过程 氧化一还原反应是水体化学净化的重要作用 流动的水流通过水面波浪不断将大气中的 氧气溶入, 这些溶解氧与水中的污染物将发生氧化反应, 如某些重金属离子可因氧化生成难 溶物 ( 如铁、锰等 )而沉降析出;硫化物可氧化为硫代硫酸盐或硫而被净化还原作用对水体 净化也有作用, 但这类反应多在微生物作用下进行。
天然水体接近中性, 酸碱反应在水体中 的作用不大天然水体中含有各种各样的胶体,如硅、铝、铁等的氢氧化物、黏土颗粒和腐 殖质等, 由于有些微粒具有较大的表面积, 另有一些物质本身就是凝聚剂, 这就是天然水体 所具有的混凝沉淀作用和吸附作用,从而使有些污染物随着这些作用从水中去除3.生物过程生物自净的基本过程是水中微生物 (尤其是细菌 )在溶解氧充分的情况下, 将一部分有机 污染物当作食饵消耗掉, 将另一部分有机污染物氧化分解成无害的简单无机物 影响生物白 净作用的关键是:溶解氧的含量,有机污染物的性质、浓度以及微生物的种类、数量等生 物自净的快慢与有机污染物的数量和性质有关 生活污水、 食品工业废水中的蛋白质、 脂肪 类等极易分解的 但大多数有机物分解缓慢, 更有少数有机物难分解, 如造纸废水中的木质 素、纤维素等, 需经数月才能分解, 另有不少人工合成的有机物极难分解并有剧毒, 如滴滴 涕、六六六等有机氯农药和用作热传导体的多氯联苯等水生物的状况与生物自净有密切 关系,它们担负着分解绝大多数有机物的任务蠕虫能分解河底有机污泥,并以之为食饵 原生动物除了因以有机物为食饵对自净有作用外, 还和轮虫、 甲壳虫等一起维持着河道的生 态平衡。
藻类虽不能分解有机物, 但与其他绿色植物一起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 将空气中 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氧, 从而成为水中氧气的重要补给源 其他如水体温度、 水流状态、 天气、 风力等物理和水文条件以及水面有无影响复氧作用的油膜、泡沫等均对生物自净有影响二、河流水体中污染物的对流和扩散混合废水进入河流水体后, 不是立即就能在整个河流断面上与河流水体完全混合 虽然在垂 向方向上一般都能很快地混合,但往往需要经过很长一段纵向距离才能达到横向完全混合 这段距离通常称为横向完全混合距离 (x1) 纵向距离 (x) 小于 x1 的区域称为横向混合区,大 于 x 的区域称为断面完全混合区在某些较大的河流中, 横向混合可能达不到对岸, 横向混合区不断向下游远处扩展, 形 成所谓“污染带” 在不同的区域,影响污染物的浓度和输移、转化特性的主要物理、化学过程也有差异 在横向混合区, 排入的废水和上游来水的初始混合稀释程度, 取决于排放口的各种特性 和河流状况 随着水流携带污染物向下游输移, 横向混合使污染物沿河流横向分散, 进一步 与上游来水混合稀释在横向混合以下的完全混合区,污染物在河流断面上完全混合在该区域, 通过一系列的物理、 化学和生物的输移、 转化过程, 污染物的浓度被进一步 降低。
这些过程通常采用质量输移、 扩散方程、 一级动力学反应方程来描述 在大多数的情 况下,扩散系数、反应速率都可能随空间和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河流中,影响污染物输移的最主要的物理过程是对流和横向、纵向扩散混合对流是溶解态或颗粒态物质随水流的运动 可以在横向、 垂向、 纵向发生对流 在河流 中,主要是纵向的 所要求的数据只是上游来流量 河流流量可以通过测流、 示踪研究或曼 宁公式计算得到 对于较复杂的水流, 要获得可靠的流量数据, 需要进行专门的水动力学实 测及模拟计算横向扩散指是由于水流中的紊动作用, 在流动的横向方向上, 溶解态或颗粒态物质的混 合可以根据包含河流水深、 流速以及河道的不规则性的公式来估算横向扩散系数既 在横 向混合区内,对流和横向扩散混合是最重要的,有时纵向混合也不能忽略纵向离散是由于主流在横、 垂方向上的流速分布不均匀而引起的在流动方向上的溶解态 或颗粒态质量的分散混合纵向离散系数 E 包括多个因素目前大多数的计算公式都包含 流速、河宽、水深、河床粗糙系数不同的计算公式得到的数值不同较可靠的数值是使用 示踪研究得到的数值三、海水中污染物的混合扩散排放到海洋中的污水, 一般是含有各种污染物的淡水。
它的密度都比海水小, 入海后一面 与海水混合而稀释, 一面在海面向四周扩展 给出了污水入海后混合扩散的一个剖面 反映 弱混合海域,即潮汐较小,潮流不大,垂直混合较弱海域的扩散状况可以看出, 排放到海中的污水浮在海洋表层向外扩展, 它的稀释是海水通过它的底面逐 渐混入到污水中进行的 随着离排污口距离的增加, 稀释倍数也逐渐增加 污水层的厚度在 排放口附近较深, 然后逐渐减小 向外扩展到一定程度, 即污水的密度达到一定界限值即形 成扩展前沿一锋面,这时污水的稀释倍数达到 60〜100倍锋面外侧的海水明显向污水层下 方潜入, 形成清晰的界面, 即所谓锋面, 这样的界面在污水层的底部也清晰可见 锋面受到 风和潮的作用,其形状和出现的地点会不断变化,有时会变得模糊不清图 6-2 污水在海面上的扩展污水层的厚度通常为 1〜2 ITI,污水从排出口到达它的前沿需 I〜2 h根据大量的实测资料,扩散域的面积与排放量之间有如下经验关系:温排水在海里的对流扩散规律与 COD 等一般污染物类似,但有不同点,温排水温度比 海水高, 热水总是会浮到冷水上面, 如果浅海中潮流混合比较强烈, 温排水入海后不久就和 水体垂直混合均匀, 如果垂直混合不是很强烈时, 则温排水只影响到水的表层, 这时需要用 复杂的三维模型来描述, 根据美国和法国科学家对温排水预测的研究结果, 用修正后二维模 型预测温排水的影响分布,同样可得到合理的结果,这时温排水只影响到浅表层 2〜4 m。
温排水携带的热量除了被潮流带走一部分,另一部分通过与大气的热交换释放到大气 中这个热交换的强度由 R(表面综合散热系数)表示,一般与水温水面风速等有关溢油在海面上的变化是极其复杂的 其中有物理过程、 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等, 同时与 当地海区气象条件, 海水运动有着直接的关系 溢油动力学过程一般划分为扩展过程和漂移 过程扩展过程: 对实际溢油事件的观测发现, 在溢油的最初数十小时内, 扩展过程占支配地 位,这种支配地位随时间而逐渐变弱, 扩展过程主要受惯性力、 重力、 粘性力和表面张力控 制,扩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惯性一重力阶段;重力一粘性阶段;粘性一表面张力阶段扩展过程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它的各向异性, 如在主风向上, 油膜被拉长, 在油膜的迎风面上 形成堆积等漂移过程:漂移过程是油膜在外界动力场 ( 如风应力、油水界面切应力等 )驱动下的整体 运动,其运动速度由三部分组成,即潮流、风海流、风浪余流,前二者不会因油膜存在而发 生大的变化第二节水环境影响预测方法一、预测方法概述1.预测方法简介 预测地表水水质变化的方法, 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 数学模式法、 物理模型法和类比分析 法1) 数学模式法。
此方法是利用表达水体净化机制的数学方程预测建设项目引起的水体 水质变化 该法能给出定量的预测结果, 在许多水域有成功应用水质模型的范例 一般情况 此法比较简便, 应首先考虑 但这种方法需一定的计算条件和输入必要的参数, 而且污染物 在水中的净化机制,很多方面尚难用数学模式表达2) 物理模型法此方法是依据相似理论,在一定比例缩小的环境模型上进行水质模拟 实验, 以预测由建设项目引起的水体水质变化 此方法能反映比较复杂的水环境特点, 且定量化程度较高, 再现性好 但需要有相应的试验条件和较多的基础数据, 且制作模型要耗费 大量的人力、 物力和时间 在无法利用数学模式法预测, 而评价级别较高, 对预测结果要求 较严时,应选用此法但污染物在水中的化学、生物净化过程难于在实验中模拟3) 类比分析法调查与建设项目性质相似,且其纳污水体的规模、流态、水质也相似的 工程根据调查结果, 分析预估拟建设项目的水环境影响 此种预测属于定性或半定量性质 已建的相似工程有可能找到, 但此工程与拟建项目有相似的水环境状况则不易找到 所以类 比调查法所得结果往往比较粗略, 一般多在评价工作级别较低, 且评价时间较短, 无法取得 足够的参数、数据时,用类比求得数学模式中所需的若干参数、数据。
2.预测条件的确定(1) 筛选拟预测的水质参数根据对建设项目的初步工程分析,可知此项目排入水体的 污染源与污染物情况 结合水环境影响评价的级别, 工程与水环境两者的特点, 即可从将要 排入水体的污染物中筛选水质预测参数2) 拟预测的排污状况一般分废水正常排放 (或连续排放 )和不正常排放 ( 或瞬时排放、有限时段排放 ) 两种情况进行预测两种排放情况均需确定污染物排放源强以及排放位置和 排放方式3) 预测的设计水文条件在水环境影响预测时应考虑水体自净能力不同的多个阶段 对于内陆水体, 自净能力最小的时段一般为枯水期, 个别水域由于面源污染严重也可能在丰 水期, 对于北方河流、 冰封期的自净能力很小, 情况特殊 在进行预测时需要确定拟预测时 段的设计水文条件, 如河流十年一遇连续 7 天枯水流量, 河流多年平均枯水期月平均流量等4) 水质模型参数和边界条件 (或初始条件 )在利用水质模型进行水质预测时, 需要根据 建模、验模的工作程序确定水质模型参数的数值确定水质模型参数的方法有实验测定法、 经验公式估算法、 模型实定法、 现场实测法等 对于稳态模型, 需要确定预测计算的水动力、 水质边界条件;对于动态模型或模拟瞬时排放、有限时段等排放,还需要确定初始条件。
二、常用的河流水环境影响预测方法1.正常设计条件下河流稀释混合模型(3) 考虑吸附态和溶解态污染指标耦合模型上述方程既适合于溶解态、颗粒态的指标, 又适合于河流中的总浓度, 但是要将溶解态和吸附态的污染指标耦合考虑, 应加入分配系数 的概念2.河流的一维稳态水质模3. Streeter. Phelps 模式4.河流二维水三、湖泊 (水库 )水环境影响预测方法1.湖泊、水库的盒模型2.湖泊 (水库 )的富营养化预测方四、潮汐河口水环境影响预测方法在潮汐河流中, 最重要的质量输移机理通常是水平面的输移 虽然存在垂向输移, 但与 水平输移相比较是较小的 因此, 在浅水或受风和波浪影响很大的水体, 在描述水动力学特 性和水质组分的输移时, 通常忽略垂向输移, 将潮汐河流系统看作二维系统来处理 在很多 情况下, 横向输移也是可以忽略的, 此时, 可以用一维模型来描述纵向水动力学特性和水质 组分的输移1.潮汐河流一维水质预测模式(1) 一维的潮汐河流水质方程假定在垂向和横向方向上的混合输移是可以忽略的, 即水质组分在纵向上的混合输移是 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