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河北省保定(市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三批).pdf

8页
  • 卖家[上传人]:ldj****22
  • 文档编号:35872806
  • 上传时间:2018-03-21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589.68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 河北省保定(市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三批) 直隶总督署 直隶总督署 中国清代军政衙署建筑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裕华中路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初为保定府署,永乐年间为大宁都司衙署自清雍正八年(1730)直隶总督驻此,至清朝灭亡(1911) 中文名称:中文名称: 直隶总督署 所属地区:所属地区: 中国保定 地理位置:地理位置: 河北省保定市裕华路 99 号 面积:面积: 约 3 万平方米 历时:历时: 182 年 称号:称号: “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 保护级别:保护级别: 第三批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存建筑:现存建筑: 105 间 目录目录 基本简介基本简介 古城保定的直隶总督署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裕华路 99 号,是清代直隶总督的办公处所,是直隶省的最高军政机关,是我国现存的唯一一座最完整的清代省级衙署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初为保定府署,永乐年间为大宁都司衙署 自清雍正八年(1730)直隶总督驻此, 至清朝灭亡(1911) , 直到清亡后废止, 历经 182 年,可谓是清王朝历史的缩影,历史内涵十分丰富,曾驻此署的直隶总督共 59 人 66 任,如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方观承等。

      民国年间是直系军阀曹锟的大本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曾是日伪和国民党河北省政府所在地,有“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之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河北省人民政府也曾驻此1988 年 1 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管辖区域管辖区域 直隶总督统辖的区域,远远大于今河北省的行政区划,尤其到了晚清,管辖区域达 7 州 104 个县,行政区划伸展到内蒙古、 山东、 奉天、 山西境内的一部分, 南北长 2600 余里, 东西宽 120 0 余里 随着外交、通商、海防事务的增多,清廷又增设了北洋通商大臣和南洋通商大臣, 并规定直隶总督兼任北洋通商大臣2 晚清兴办近代海军时,朝廷又命当时的直隶总督李鸿章负责筹建,可见直隶总督在晚清时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为封建王朝的重臣, 有的直隶总督在任期内也为地方办了些实事 史料记载, 同治年间的曾国藩, 曾由奉命督办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军务而正式就任直隶总督当时的直隶,正值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到处是一派破败不堪的景象, 满地灾荒,民生凋敝,再加吏治腐败,武备废弛,社会秩序极端混乱曾国藩上任后,一是整顿吏治,减轻民负,严令各地“不准于应征钱粮之外,加派分文”,告诫各级官员要“视民事须如家事”,为民众“休养生息”创造条件;二是清理狱讼,对长期积压的各类民刑案件进行了审理,并制定了《直隶清讼事宜十条》;三是治理河道,永定河清淤并加固南北两堤,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水灾的发生;四是赈济灾荒,采取了相应的救济措施。

      曾氏就任直隶总督虽只有一年多,但其所做所为,却对当时辖区内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历史地位历史地位 直隶,因其直接隶属京师而得名清王朝问鼎中原后承袭明制,在全国继续推行行省制度,地处京师附近的北直隶被改为“直隶省” 清初所设置的直隶省, 至光绪年间, 其辖区包括今河北、 北京、 天津和山东、山西、河南、辽宁、内蒙古的一部分明代临时性的军事官职“总督”,逐渐成为清代地方最高军政长官,乾隆年间督抚制度日趋成熟后,直隶总督因直隶省独特的地理位置而名列全国八督之首 直隶总督权重位显,集军事、行政、盐务、河道及北洋大臣于一身,其权利已大大超过直隶省范围因直隶地处京歌,拱卫京师,稍有动乱,便会危及朝廷,故直隶总督一衔非重臣莫属 总督作为朝廷派出的命官,并逐渐形成官制从明代开始清代定鼎北京以后,总督、巡抚的设置进一步走向制度化,清初有一段曾经是督抚并存不久,总督由临时派遣转为定制,由专管军务发展到综理军民要政,实际已成为地方最高军事、行政长官直隶总督的权力很大,一般为正二品官员,凡加尚书衔者,为从一品,统管全省官吏任免、节制军队、诉讼审判、外交处理、题奏咨请、省例定制、岁计审核等军民要政,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方方面面,代表清政府管理一方,又向朝廷负责。

      直隶是天子脚下的畿辅重地, 其地位较他省为重 直隶总督经历了由中央直辖到地方统辖的过渡时期统兵是总督的专责,直隶总督统兵除了维护地方安全外,还负责保卫京师的重任,因此当时有诗云:“三资辅为政,屏藩卫帝京说明朝廷对直隶总督统兵保卫京师格外关注 历史脉络历史脉络 从雍正二年(1724 年)李维钧首任直隶总督起,到宣统三年(1911 年)张镇芳署理直隶总督止,187年中共产生直隶总督 75 人,99 任次,有的只任数月,任职 5 年以上的只有方观承、周元理、李鸿章、袁世凯等 10 余人其中李鸿章任期最长,他 3 次受命,先后达 28 年之久这种平均不到两年一任次的频繁更替,原因除有的总督病故、革职或降调外,还是清朝中央驾驭地方大吏的一种手段因为朝廷唯恐地方官久居一地,结党营私,难以控制,认为适当调换可免于此弊 直隶总督署的前身可追溯至元代,元代为顺天路总管府所在地,明代为保定府署与大宁都司署、参将署,雍正七年(1729 年),原来的直隶巡抚升任直隶总督,仍驻节保定,于是在原基础上重建了总督衙署3 清朝灭亡之后,这里先后为直隶督军署、直鲁豫巡阅使署、河北省人民政府、中共保定市委等机关所在地直隶总督署严格按照清制修建,东西广约 130 米,南北深约 220 米,占地总面积 30000 平方米。

      以更道相隔,衙署分为东、中、西三路,主体建在南北向的中轴线上,即中路包括大门、仪门、大堂、二堂、官邸、上房等,并配有左右耳房、厢房等,三开间的黑色大门上方,悬挂雍正皇帝手书“直隶总督部院”匾额,封闭式的格局和威严的气氛给人一种望而生畏的感觉其它辅助建筑等如花厅、幕府院等分列在东西两路这些建筑均为布瓦顶、小式硬山建筑,是一座典型的北方衙署建筑群 在中国近代史上,直隶总督署曾与不少重要事件直接相关光绪二十六年(1900 年),义和团运动如火如荼,保定是义和团运动的重要中心同年 10 月,英、法、德、意四国侵略军进犯保定,总督署被占领留守总督署的廷雍等清室官员遵照直隶总督李鸿章“以礼相待”的指令,命直隶守军撤离省城,任侵略军烧杀抢掠,然而,侵略者却在总督署大堂以纵容“拳匪”杀洋人、烧教堂的罪名嫁祸于人,将廷雍、沈家本等清室官员加以审讯,并处以极刑,枭首示众外国侵略者端坐于总督署大堂审判中国官员,这在中华民族和直隶总督署的历史上都是奇耻大辱,也是落后必然挨打的惨痛教训 建筑布局建筑布局 直隶总督署的建筑布局,既承袭了前代衙署的特色,同时又受到了明清北京皇家宫殿建筑布局乃至民居建筑规制的影响整座直隶总督衙署建筑座北朝南,东西宽 134.4m(合清制 42 丈),南北纵深约 224m,共占地三万余平米,其建筑分东、中、西三路。

      中路至今保存完好,有大门、仪门、大堂、二堂、官邸、上房五进院落,配以左右厢房耳房,均为小式硬山建筑东路的东花厅、外签押房等建 筑基本保存完好 直隶总督署大门以外,清时曾建有辕门、照壁、旗杆、乐亭鼓亭、一对石狮、东西班房,以及西辕门外专供每日报时及拜发奏折之用的炮台等附属建筑 这些建筑如今虽大多不存, 但其所组成的半封闭格局,以及造就的威严气氛,曾给人以森严神秘,望而生畏的感觉中路建筑坐落在督署的中轴线上,大门内的主要建筑自南而北依次有大门、仪门、戒石坊、大堂、二堂、内宅门、官邸、上房、后库以及仪门以北各堂院的厢房、耳房、回廊等附属建筑 大门即总督署正门,是一座屋宇硬山式三间一启门建筑,座北朝南,过道一间,左右门房各一间,位于 1m 多高的台基上两根明柱、门槛及六扇棋盘式板门皆为黑色,含有“清正廉明”的寓意大门上方正中悬一匾额,有“直隶总督部院”六个白底黑色扁宋大字,楹柱上挂有歌颂晚清直督业绩的对联黑底金字,十分威严 拾级而上进入督署大门,沿甬路往北即是仪门自仪门沿甬路北去 60 余米,便是总督署的大堂,大堂即正堂,又叫公堂、公厅、正厅,是整座衙署的中心主体建筑,它是以同治末年李鸿章任直督时为背景复原的,大堂外东西厢房各 9 间为科房,是按清廷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规制下的办事机构,用以承接地方公务事宜。

      大堂外月台下 40 余米处,有横跨甬道的木质“公生明”牌坊一座,此坊又叫“戒石坊”,有4 清一朝,各级衙署均设有牌坊,形制并无定制,大多为四柱无斗拱的简易结构 直隶总督若坐堂理事,面对此坊,戒铭时时在目,便可告诫自己必当公正廉明大堂东西两侧天井北进穿便门即二堂院,二堂院布局严谨,四周廊庑相通,托檩、廊沿、门楣一手江南做法,雕工精细,是同治中期(1870 年后)李鸿章督直时从安徽调来能工巧匠一并修制的, 如今保存完好 衙署二堂又称“退思堂”、 “思补堂”, 有遇事深思熟虑,助其不足,及时补过之意此外,尚有耳房各 2 间,东西厢房各 3 间,厢房门前有抱柱石,室内均为穿堂屋,开设后门,可直通东西更道和花厅总督署的二堂是总督复审民刑案件,会见外地官员的地方三堂是总督的书房和签押房官邸及上房为督署的内宅,所以为掩人耳目,前有花墙与二堂相隔,两侧各有一门沟通东西更道,仅靠中间带顶的直廊和内宅门相连,成为入内宅的必由之路四堂,正房面阔 5 间,左右耳房各 2 间,东西厢房各 3 间,建筑小巧,院落幽雅,与大堂、二堂院相比,犹如两个天地上房是总督及内眷活动起居的地方,生活气息浓厚院北正房供长辈居住,东西厢房则是晚辈的住处,并以回廊相连,成为署内宴息之所的核心部分。

      上房院住宅四周以房屋后墙、外墙及院内回廊多层包绕,对院外不开窗,封闭性强,可防风沙、噪音和外界干扰,加之庭院空间大、日光足,在院内栽植花木、陈设盆景,可构成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 督署东路建筑,在清代自南而北依次为招待外地客人的寅宾馆、武成王庙、衙神庙、钱粮幕府院、存放文官车轿的库房、东花厅、外签押房、东北侧厨房以及供杂役、仆从人员居住的胥吏舍等 西路主要建筑自南而北有武职胥吏居住宴乐之所──合乐轩、马厩、两进院落的刑名幕、考试武官射手的箭道,致祭旗纛的旗纛庙,西花厅、办事厅、花园等 随着历史长河的流逝,从全国范围看,做为清代官式建筑的总督衙署,如今大多荡然无存,即使是残留的遗址,也往往历经改建,面目全非,已失去清代官衙的内涵,而充分体现雍乾时期建筑风貌,在我国目前唯一保存完好的省级衙署━━直隶总督署,多年来一直为党政军界驻守,才得以妥善保护,因此它自然就成为具有较高文物价值和研究,欣赏清代官式建筑的最好实物史料 在历史的长河中,这座古衙的存在,对古城保定乃至河北历史、建筑等领域文化内涵的补充,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拥有珍贵的文物价值 内部设施内部设施 总督署的黑色三开间大门,坐北朝南,位于 l 米高的台阶上,大门上方正中悬一匾额,上书“直隶总督部院”。

      大门外还有一组封闭性的院落,由东西班房、东西辕门、鼓亭、乐亭、照壁、旗杆等组成大门前对称的两根旗杆由民国年间直鲁豫巡阅使曹银初建(复建于 1994 年),各高 33.6 米, 直隶总督署内部照(16 张) 为全国古建旗杆之最院内有数十株粗大的桧柏,已有 460 多年的树龄每逢冬季,数百只猫头鹰栖息其上,“古柏群鹦”称为衙内一景 5 总督署大堂,五开间总督署大堂,五开间,长 22 米,进深 10 米,高 9 米,是总督署的主体建筑堂前有抱厦三间,堂外有砖砌的 13 米见方的露台以黑色油饰为基调的大堂布置的森严肃穆大堂正中有屏风一座,屏风中间绘有丹顶鹤、海潮和初升的太阳,象征一品文职大员屏风上悬挂的“烙恭首牧”匾,为雍正皇帝的亲笔御书,是雍正帝御赐直隶总督唐执玉的室内陈列的公案桌、浩封架、职衔牌、万民伞和车轿等物品,是总督的办公用品和出巡仪仗该堂是举行重大庆典活动的场所大堂明柱上悬挂着醒目的抱柱联,其中有直隶总督李鸿章 70 大寿时光绪皇帝及慈禧皇太后所赐的联匾,分别是:“圭卤恩荣方召望,鼎钟勋勋富文年”,横批:“钧衡笃枯” ; “栋梁华夏资良辅,带砺山河锡大年”,横批:“调鼎凝厘”。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