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二本典故解读.pdf
5页十二本典故解读 一、孝感动天 出处: 《二十四孝》中第一个故事便是《孝感动天》 ,讲述的是虞舜孝心感动 上天的故事 《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 ,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 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而成 原文:虞舜,瞽瞍之子父顽,母嚚,弟象傲舜耕于历山,有象 为之耕,鸟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尧闻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让 焉 翻译: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 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 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 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 动了天帝舜在历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 有处理政事的才干, 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 选定 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后人有诗赞曰: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二、彬彬有礼 出处: 《史记 · 太史公自序》:于是汉兴,萧何次律令 ,韩信申军法 ,叔孙通定礼 仪,则文学彬彬稍进 ,诗书往往间出矣。
释义:彬彬: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 后形容文雅 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 翻译:这时汉朝兴起,萧何修订法律,韩信申明军法,张苍制立章程,叔孙 通确定礼仪,于是品学兼优的文学之士逐渐进用《诗》 、 《书》不断地在各地发 现 三、高山流水 出处: “ 高山流水 ” 最先出自《列子 · 汤问》 ,传说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 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足复为鼓后用“ 高山流水 ” 比喻知音或知己 喻义: 《高山流水》,为中国十大古曲之一 “ 高山流水 ” 比喻知己或知音,也 比喻乐曲高妙四、温文儒雅 出处: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 陈锡九》 :“ 此名士之子,温文尔雅,乌能作贼? ” 释义:温文儒雅 ——形容人态度温和, 举动斯文温文:态度温和,有礼貌; 儒雅:斯文现有时也指缺乏创新精神,做事不大胆泼辣,没有闯劲 五、闻鸡起舞 出处: 《晋书 · 祖逖传》 :“ 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 ? 因起 舞 释义:闻鸡起舞, 原意为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 起。
典故:晋代的祖逖 [2] 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 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 进入青年时代, 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 深感不读书 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 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 24 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 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 不仅 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 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 对他说: “ 你听见鸡叫了吗? ” 刘琨说: “ 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 ” 祖逖说: “ 我偏不这样想, 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 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 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 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 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 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 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 刘琨做了征北中郎将, 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 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六、立木赏金 出处: 《史记 -商鞅变法》 典故:孝公十三年(前 356 年)和十九年(前 350 年)商鞅先后两次实行变 法,变法内容为 “ 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 法” 开始推行革新时,为了取信于民,他派人在城中竖立一木,并告知:“ 谁人 能将之搬到城门,便赏赐十金 秦民无人敢信,后加至五十金,于是有人扛起 木头搬到城门,果然获赏五十金,从此宣示与开展孝公变法,史称“ 徙木立信 ” 故事:公元前 361 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决心发愤图强,首先搜 罗人才他下了一道命令,说:“ 不论是秦国人或者外来的客人,谁要是能想办 法使秦国富强起来的,就封他做官 秦孝公这样一号召, 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干的人 有一个卫国的贵族公孙鞅 (就是后来的商鞅),在卫国得不到重用,跑到秦国,托人引见,得到秦孝公的 接见 商鞅对秦孝公说: “ 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注意农业,奖励将士;要打算把 国家治好,必须有赏有罚有赏有罚,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进行了 ” 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张, 可是秦国的一些贵族和大臣却竭力反对秦孝 公一看反对的人这么多, 自己刚刚即位, 怕闹出乱子来, 就把改革的事暂时搁了 下来。
过了两年,秦孝公的君位坐稳了, 就拜商鞅为左庶长 (秦国的官名), 说:“ 从 今天起,改革制度的事全由左庶长拿主意 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 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 谁能把这根木头扛 到北门去的,就赏十两金子 不一会,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 这根木头谁都拿 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赏金?” 有的说: “ 这大概是左庶长成心开玩笑吧 大伙儿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一个敢上去扛木头的 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到五十两 没有想到赏金 越高,看热闹的人越觉得不近情理,仍旧没人敢去扛 正在大伙儿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个人跑出来,说:“ 我来试试 ” 他说着,真的把木头扛起来就走,一直搬到北门 商鞅立刻派人传出话来, 赏给扛木头的人五十两黄澄澄的金子, 一分也没少这件事立即传了开去,一下子轰动了秦国老百姓说:“ 左庶长的命令不含 糊 商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经起了作用, 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新法 令赏罚分明, 规定官职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为标准贵族没有军功的 就没有爵位; 多生产粮食和布帛的, 免除官差; 凡是为了做买卖和因为懒惰而贫 穷的,连同妻子儿女都罚做官府的奴婢。
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后, 农业生产增加了, 军事力量也强大了 此乃为商鞅 南门立木的历史典故,成语“ 南门立木 ” 和“ 徙木立信 ” 就是从这里来的 七、曹冲称象 取自《三国志》:冲少聪察,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 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 置象大船之上, 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 太祖大悦,即施行焉 有一次,吴国孙权送给曹操一只大象,曹操十分高兴大象运到许昌那天, 曹操带领文武百官和小儿子曹冲,一同去看[3] 曹操的人都没有见过大象 这大象又高又大,光说腿就有大殿的柱子那么粗, 人走近去比一比,还够不到它的肚子曹操对大家说:“ 这只大象真是大,可是 到底有多重呢?你们哪个有办法称它一称?” 嘿!这么大个家伙,可怎么称呢! 大臣们都纷纷议论开了 一个说: “ 只有造一杆顶大的秤来称 而另一个说: “ 这可要造多大一杆秤呀!再说,大象是活的,也没办法称呀! 我看只有把它宰了,切成块儿称 他的话刚说完,所有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有人说:“ 你这个办法可不行啊, 为了称重量,就把大象活活地宰了,不可惜吗?” 大臣们想了许多办法,一个个都行不通。
可真叫人为难呀 这时,从人群里走出一个小孩,对曹操说:“ 父亲,我有个法儿,可以称大 象 曹操一看,正是他最心爱的儿子曹冲,就笑着说:“ 你小小年纪,有什么法 子?你倒说说,看有没有道理 曹冲趴在曹操耳边, 轻声地讲了起来 曹操一听连连叫好, 吩咐左右立刻准 备称象,然后对大臣们说:“ 走!咱们到河边看称象去!” 众大臣跟随曹操来到河边 河里停着一只大船, 曹冲叫人把象牵到船上, 等 船身稳定了,在船舷上齐水面的地方,刻了一条道道再叫人把象牵到岸上来, 把大大小小的石头, 一块一块地往船上装, 船身就一点儿一点儿往下沉等船身 沉到刚才刻的那条道道和水面一样齐了,曹冲就叫人停止装石头 大臣们睁大了眼睛,起先还摸不清是怎么回事,看到这里不由得连声称赞: “ 好办法!好办法! ” 现 在谁都明白,只要把船里的石头都称一下,把重量加起 来,就知道象有多重了 曹操自然更加高兴了 他眯起眼睛看着儿子, 又得意洋洋地望望大臣们, 好 像心里在说: “ 你们还不如我的这个小儿子聪明呢!”[4] 八、凿壁偷光 【出自】 : 《西京杂记》卷二: “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解释】 :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 书刻苦典故: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 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烛光,让烛光照在书上来读 同乡有个 大户人家叫文不识,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 对这件事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 我希望能得到诵读一遍你家的 书的机会 ” 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匡衡最终成了大学问家 九、庖丁解牛 释义:庖丁解牛,我国古代成语,出自《庄子· 养生主》 寓意:比喻经过反 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出处:先秦 · 庄周《庄子 · 养生主》 :“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 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翻译: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 膝盖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 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 《经首》乐曲的节奏 十、司马光砸缸 出处:元末 · 阿鲁图《宋史》 原文: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 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 ,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
自是手不释书, 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 破之,水迸,儿得活 翻译: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2] 父亲名字叫司马池,任天章阁待制 (宋代官名)司马光7 岁时,已经像成年一样(古代成年指弱冠,并非如今的 18 岁)特别喜欢听人讲 《左氏春秋》,了解其大意后回来讲给家人听 从此对《左 氏春秋》爱不释手,甚至忘记饥渴和冷热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 站在大缸(瓮指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 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十一、孟母三迁 出处:西汉 · 刘向《烈女传 · 卷一 · 母仪》 》 :“ 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 教 原文: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孟母 曰:“ 此非吾所以居处子 ” 乃去,舍市旁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 “ 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 复徙居学宫之旁 其嬉游乃设俎豆, 揖让进退孟母曰: “ 真可以处居子矣 ” 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 渐化 翻译: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过去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 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
他的母亲说:“ 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 ” 于是 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 这个地方还是 不适合孩子居住 ” 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 退的礼节孟母说: “ 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 就在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