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外历史纲要上下-课本问题答案汇总公开课.doc

41页
  • 卖家[上传人]:种****
  • 文档编号:330239529
  • 上传时间:2022-08-0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68.45KB
  • / 4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课本问题答案汇总中外历史纲要上课本问题答案汇总,包括学思之窗、问题思考、材料研读、知识拓展等部分,以页数为主,同一页有多个问题的在页数后标明顺序,有部分错字,使用时请忽略中外历史纲要上p2通过课文和《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得出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中国早期人类遗址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分布广泛p5关于启继位的不同说法目前还不能确定孰是孰非,这反映了从公天下的禅让制到家天下的世袭制转变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根据《史记·夏本纪》的记载,禹先举荐培养了皋陶,因皋陶早卒,禹又举荐益作为接班人,说明禅让制在禹的时代仍有很大影响,他还不敢明目张胆地将位置传给启《战国策》以及《史记》中关于启和益、有扈氏的冲突也具有很高的可信度,说明这一转变并非理想化的风平浪静p6商朝是中国早期国家,社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社会组织中的血缘关系尚未完全被打破,商朝没有能力对王畿之外的广大地区实行直接控制内外服制是当时能够达到有效统治的最佳方式p8-1这两则材料反映了西周统治者从重神观念向重人观念的转变,统治者逐渐认识到民的重要性,这一转变对中国历史上民本思想的产生有重大影响孔子、孟子的“仁”与“仁政”思想,以及历代以民为本、民为邦本的呼声,在治国理政上发挥出积极作用。

      中国历史上国家治理比较好的时期,也是民本思想受到重视的时期p8-2考古发现证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西辽河流域、北方草原文化区,都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呈现出多源性但中华文明起源又表现出统一性,即以中原为核心的文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是主干,对周边产生深刻影响夏商西周早期王朝国家都是在这一区域形成并发展起来的p11商鞅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言人,不仅提出了完备可行的变法政策,而且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商融不畏强权、勇于改革,同时也具备丰富的理论素养《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了商鞅与守旧贵族关于是否有必要变法的对话守旧贵族反对变法,提出“法古”“循礼”,商鞅站在更高的理论高度,提出社会是向前发展的,社会的需要随着时代面变化,因而现行的政治制度也要适应时代的需要面改革,仅仅依靠“循礼”,无法实现富国强兵、在大国兼并战争中胜出的目标p13-1春秋战国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发生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懈体,新兴士阶层崛起各国统治者为了增强国家实力,纷纷招揽人才,重用士人士阶层针对废旧立新的现实政治,代表各个阶层提出政治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道家学派在哲学上有朴素辩证法思想,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主张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儒家提出民本、仁、仁政和礼治思想,并重视教育,对保存和传播古代文化作出了杰出贡献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统治墨家主张“兼爱”“非攻”,选贤任能,提倡节俭兵家提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p13-2吴起变法主要基于楚国“大臣太重、封君太众”的现实问题,主要措施是:封君传到第三代就收回其爵禄,废除疏远公族的特权这从政治、经济上沉重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加速了楚国封建化的进程,使其国力迅速强盛李悝变法的主要内容是:废除奴隶主官爵世袭制,以“食有劳而禄有功”为原则,根据功劳和能力选拔官吏,使地主阶级的代表得以牢固地掌握政权;推行“尽地力之教”,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加封建政权的田租收入;颁布《法经》,确立封建法制,镇压破坏封建秩序的行为,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李悝变法使魏国经济迅速发展,地主政权逐渐巩固,成为战国初期一个强盛的封建国家韩昭侯任用申不害为相,建立“循功劳,视次第”的因公行赏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韩国治理成果显著,诸侯不敢侵犯p13-3教师可选择《诗经》中的名篇,引导学生体会古人追求自由、平等和解放的思想比如《诗经·小雅·正月》表达了对贫富悬殊的不平《离骚》是屈原最成熟的作品,集中反映了屈原热爱祖国、追求自身价值及美好理想的情怀。

      家国情怀、追求个人价值、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以及关怀人的现实生活,是《诗经》和“楚辞”中蕴藏的宝贵精神财富p14韩国派郑国借修渠而行间之事被发觉后,“秦宗室大臣”强烈主张驱逐来事秦的关东客卿,秦王嬴政受到宗室贵族的压力,作出了驱逐所有外来客卿的决定商鞅变法内容中重要的一条即剥夺贵族特权,由国君根据尚贤标准选官宗室贵族与外来士人之间存在着很大矛盾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指出许多具体的事实,如商鞅、张仪等,皆以客卿身份帮助秦国,证明六国来事秦之客无负于秦秦僻在雍州”,经济文化相对于东方六国较为落后,人才也比较匮乏,只有大量任用外来客卿,唯才是举,才能在大国争雄中崛起李斯将人才提升到敌我战争中战略资源的高度,强调了人才在统一事业中的重要地位最终,《谏逐客书》改变了嬴政的主张,“秦王乃除逐客之令”p18-1秦王朝东部地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六国反秦势力比较强当时流传着“楚虽三户,灭秦必楚”的谣谚,楚人反秦意识最为强烈因`此陈胜起事时,便以楚的名义相号召,把国号定为“张楚”,意为“张大楚国”,期望得到楚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p18-2秦王朝灭亡后,反秦队伍中势力最大的两个军事集团——刘邦和项羽进行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楚汉战争。

      这场战争不再是农民起义战争,而是转变为争夺全国统治权的战争,也可以说由秦末割据战争转化为统一战争,是战国后期统一全国战争的延续以项羽为首的楚军起初居于绝对优势,但由于项羽缺乏政治远见,企图倒退至秦以前的割据时代,违背了统一的历史潮流,加之他刚愎自用,不能用人,残忍暴虐,将优势转为劣势,最后兵败自杀刘邦则顺应秦王朝以来的统一形势,加之他善于纳谏,知人善任,遂由劣势转为优势,最后打败项羽,取得了对全国的统治权p19-1商鞅变法废旧立新,其在政治制度上最重要的措施是废除分封制,在地方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考核这个制度便于国君直接控制地方,因此,秦国吏治出现了荀子所见“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不比周,不朋党”地方的行政管理权从世袭贵族手中回到国君手中,避免了地方分割国家的财政、军事、行政管理权,促进了秦国富国强兵和行政高效p19-2近年兴起一门新兴学科“简帛学”,号称时代显学,是对简帛、帛书等出土材料,从文字学、历史学、考古学等角度进行综合分.析的一门学问教科书介绍的是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发现的秦简秦简中的法律条文,保留了秦律的很多内容,大大丰富了我们对秦律的理解。

      例如其中的《秦律十八种·置吏律》记载;“官啬夫节(即)不存,令君子毋(无)害者若令史守官,毋令官佐、史守这条秦律的意思是,官府的啬夫如果不在,叫办事不出差错的有爵的人或令史代理,不要叫官府的佐、史代理啬夫,古代官名,县及县以下地方行政机构的负责人;君子,这里指有爵的人;无害,秦汉时文书习语,意思是办事没有问题《置吏律》是关于任用官吏的法律,有助于我们了解秦朝官员任用状况除了教科书里介绍的之外,著名的出土文献还有很多比如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藏秦简2007年12月,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从香港购藏一批竹简,竹简内容包括律令、数书、占梦书、质日等这些秦令名称和内容在秦简和秦朝文献中,大都是第一次见到,为进一步研究秦朝律令乃至秦朝法制史提供了崭新的材料p21元封五年(公元前106),为强化对地方势力的控制,武帝将京徽以外地区分为十三州部,设刺史,秩六百石、每年定期巡视所部郡国,监察守、相两千石官和强宗豪右,以“六条问事”汉代刺史秩卑权重,“六条问事”中除一条针对宗族豪强外,其他五条都针对对两干石以上的高官p23汉赋华美的辞藻、恢宏的气势中蕴含着对大一统后政治潜力的肯定和彰显,也体现了作者对君主过度奢靡、滥用民力的担忧,寄托了作者劝谏君主勤政爱民,为国政之计久远的主旨。

      《江南》描写了江南采莲中的欢乐场景,语言清新自然,意境委婉含蓄,韵味无穷《行行重行行》主题是东汉末年动荡社会中的生离死别,带有浓厚的时代特征p24-1西汉中期以来,因选官制度的重大改革,一些具备商业资本、投资土地的地主,在儒学成为仕进重要途径的历史条件下,修习儒学,逐渐出现世代通经入仕、位至公卿的世家他们既拥有宗族和经济势力,又有政治、文化背景,周固聚集了众多的门生故吏,形成盘根错节的高门世族,对地方甚至朝廷政治进行十换和影响西汉中期以来,豪强地主不断积累、发展、壮大,王莽新朝覆灭时,地方豪强地主纷纷拥兵自重刘秀在南阳利河北网地多出主的支持下实现了全国统一,建立东汉王朝东汉中后期,一方面皇权旁落,外或与宦官交替专权;另一方面豪强地主因是东汉王朝建立的基础,因此几乎不受限制地发展壮大豪强地主逐渐转化为割据势力,成为瓦解东汉王朝统治的力量p24-2史学巨匠司马迁的个人品质突出,他的家庭熏陶、个人勤奋的品质、秉笔直书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成就了史学巨著《史记》霍去病壮怀徼烈,虽然他英年早逝,但他北伐匈奴的伟大功绩、守卫国家的爱国精神永远被世人铭记张骞“雷空西域”、苏武绝不“屈节辱命”、马援“马革裹尸”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都是建立在对国家高度的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基础之上。

      p28-1江南自然条件优越,具备良好的开发基础(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湿润、土地广阔等,参看《学思之窗》):长期以来基本处于和平环境,没有爆发像北方那样大规模和长时间的战乱;北方大批人口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p28-2本条材料反映的是南朝刘宋前期南方经济发展状况这段时间,历史上称为“元嘉之治”,是南朝的鼎盛时期材料中提到了钱塘江下游平原、长江下游平原、长江中游平原几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情况,涉及农业、渔业、副业、手工业等生产领域p31-1本题是开放性的,没有固定答案从广义上讲,先秦华夏族融汇周边少数民族成分的史实亦可纳人其中,但从汉代开始的材料就足够了查找资料时可注意区分不同情况:①少数民族的姓氏与汉姓重合或近似,逐渐混淆于汉姓(如粟特人“昭武九姓”中的安、史、石、曹、康、何、米诸姓氏);②汉族王朝对少数民族赐姓,或少数民族人居汉族王朝统治之下主动改用汉姓;3少数民族在少数民族王朝统治期间逐渐改用汉姓;④少数民族在少数民族王朝灭亡后改用汉姓P31-2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民族交融政策,主要是推动统治民族鲜卑族汉化无论就当时还是长远的角度而言,这都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大大缓解了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民族矛盾,顺应了十六国以来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为全国重归统一创造了条件,也为以后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但是,改革中某些具体措施在当时激化了鲜卑等少数民族的内部矛盾,一部分在改革中利益受到损害的少数民族军人(以鲜卑等少数民族为主,但也包括鲜卑化的汉人)对北魏朝廷产生了离心倾向这种离心倾向与政治腐败和其他社会矛盾相结合,终于引发了大规模的动乱,导致了北魏的灭亡在随后建立的东魏-北齐、西魏-北周王朝,民族交融趋势也因而出现了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逆转东魏-北齐王朝的民族政策,较之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倒退尤为明显然而从长时段来看,这些逆转或倒退终究是短暂的,并未从根本上影响民族交融的大趋势p32隋炀帝早年率军消灭陈朝,完成了中国的统一他开凿大运河,也是在为国家消除分裂隐患,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但是他大兴土木,穷奢极欲,穷兵致武,超过了社会的承受极限,引发了大规模起义从这方面讲,隋炀帝又是个不折不扣的暴君当然,评价隋炀帝时还要考虑到儒家修史者的评价标准p35从历史大势上说,经历了魏晋南北朝三个多世纪的动乱,人心思定,百姓需要稳定的生产生活环境从唐朝统治者来说,政治上,注意改革吏治,选贤任能,从谏如流;经济上,发展生产,规范赋税徭役;军事上,实行府兵制,对外用兵有节制;文化上,大兴文治,兴学重教;民族关系上,采取较为平等的民族政策,实现了边境地区的统一和安定,民族间交往密切。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