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铜时代的文明记忆资料.docx
10页青铜时代的文明记忆一一金文一、金文的产生和发展 1二、金文研究史略 2三、全文书简目 5四、金文选读7一、金文的产生和发展人类使用铜的历史很早 最先是利用天然铜, 将其打成刀之类的小型工具和饰件在美索不达米亚发现的天然铜饰件,距今约1万年其后人类掌握了冶铜技术,炼出了纯铜天然铜和纯铜都属红铜,红铜硬度低,熔液流动性差,不适合制造工具和容器后来人们发明了铜锡合金的青铜,青铜硬度高,耐磨损,耐腐蚀,熔液流动性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我 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是甘肃东乡县林家和永登县蒋家坪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刀,距今约5000—4000年北京钢铁学院冶金史组《中国早期铜器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81年3期《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P303)我国青铜器时代的形成,大约在夏末的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时期 (距今约3900—3600年),其标志是中空的空体器(与刀、镜等片形器相对)礼器爵的出现《商周考古》P17、图版柒,《中国青铜器》P411)商代已是辉煌的青铜器时代,出现了许多大型精美的铜器,如著名的司母戊鼎、 四羊方尊从铭文的角度,商代铜器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的铜器极少见到铭文,个别器上的是图案还是族徽,尚待研究。
中期个别器上出现了作器者的族徽符号, 但还未出现被祭祀祖先 的日干称号,如下图之 1、3晚期从武丁到帝辛近 200年,铭文字数渐多又可分为前后两段其前段多是被祭祀祖先名,如“司母戊” 、司母辛”,或作器者徽号加祖先日干名,如 “象祖辛”及下图之 2、4其后段帝乙帝辛时期,出现了纪事体的铭文,少则几字,最多达四十几字《中国青铜器》P414、416、420、422,《中国古代青铜器简说》P157、162、163,《商周考古》P29)出土和传世的商代铜器的数量尚无法统计,估计仅礼器就达数千件,加上兵器、车马器、工具可达万件之多,但有铭者数量有限,(《商周考古》P45)二三十字的仅有十余件《中国青铜器》P422)商代铜器的出土地遍及中原及周边各省,如河南、湖 北、安徽、江西、河北、北京、山东、山西、陕西、湖南、广西,但长铭铜器大多出土或相 传出土于殷墟西周时期金文有了长达数百字的铭文,如毛公鼎499字、智鼎403字、散氏盘357字、大盂鼎291字、大克鼎290字,一篇即可相当于一篇《尚书》西周金文内容涉及祭祀典礼、 征伐纪功、赏赐赐命、契约文书、训诰臣下、称扬先祖等各个方面,(《殷周青铜器通论》P86)具有典型的历史文献的性质,有许多可以补传世典籍之不足,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西周约始于公无前1027年武王伐纣立国(据《竹书纪年》推算),止于公元前770年平 王东迁,凡11代12王257年西周12王大致可以分为早中晚三期,每期大约80年三期的划分是:早期,武王、成王、康王、昭王中期,穆王、恭王、懿王、孝王晚期,夷王、 厉王、宣王、幽王三期铭文的形式和内容,都有一些差异《青铜器鉴赏》第二章)春秋战国因为列国异政,铜器和铭文都呈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也出现了一些重器和长铭,如秦公签104字、中山王鼎469字、曾侯乙编钟全套 2800余字,但由于礼崩乐坏,礼器已 不如以前受到尊崇,由于铁器的出现和简帛的普及,铜器和金文逐渐将其取而代之,辉煌的青铜文化也逐渐地走向衰落由于时间关系,本课将不涉及春秋战国金文二、金文研究史略对商周金文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墨子・兼爱下》:“今若夫兼相爱,交相利,此自先圣六王者亲行之 何知先圣六王之亲行之也?子墨子曰,吾非与之并此同时, 亲闻其声,见其色也,以其所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传遗后世子孙者知之可见当时已有学者将金文用作史料了《史纪・封禅书》载:汉武帝时“(李)少君见上,上有故铜器,问少君少君曰:“此器齐桓公十年陈于柏寝。
’已而案其刻,果齐桓公器一宫尽骇,认为少君神,数百岁人也 (按上文有“少君资好方,善为巧发奇中尝从武安侯饮,坐中有九十余老人,少君乃言与 其大父游射处,老人为儿时从其大父,识其处,一坐皆惊 ”故以此人为神《汉书・郊祀 志下》载,宣帝时,“是时,美阳得鼎,献之,下有司议多以为宜荐见宗庙,如元鼎时故 事张敞好古文字,按鼎铭勒而上议日:‘臣闻周祖始乎后稷,后稷封于 鬃师古日,鬃与邰同,今武功故城是)公刘发迹了于豳,大王建国于 芝梁,(师古曰,郊,古岐字)文武兴于丰镐由此言之,则 郑梁果丰镐之间周旧居也,因宜有宗庙坛场祭祀之臧今鼎出于郑东,中有刻书曰:“王命尸臣:’官此枸邑(师古曰:尸臣,主事之臣也枸邑,即豳地是也赐尔旃鸾楠薇调戈(师古曰:楠薇,冕服也调戈,刻镂之戈也调与凋同尸臣拜手稽首曰:‘敢对扬天子不丕显休命臣愚不足以迹古文,(师古曰:寻其文迹)窃认 传记言之,此鼎殆周之所以褒赐大臣,大臣子孙刻铭其先功,臧之于宫庙也……今此鼎细 小,又有款识,不宜荐见于宗庙,‘制日:‘京兆尹议是以上两条记载说明,在汉代,一般的人已不识金文,但有的学者却有较深入的研究如张敞的释文,合乎金文的词汇语法习惯,应该说是正确的。
又许慎《说文解字叙》说:“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说文》收古文甚多,有不少与金文相合,这说明许慎对金文亦有所接触张敞可以说是研究金文的先躯对青铜器及其铭文进行系统的研究始于宋代,其著作现存6种北宋哲宗元七年(1092),吕大临作《考古图》,收商周至秦汉铜器 224器,石器1、玉器3,这是现存最早的 一部著录铜器的专书 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 —1125),王楠等奉敕作 《宣和博古图》,收839 器这两种书,摹刻有器物的图形、铭文,记录了器物的尺寸、容量、重量,有的还有出土 地点、收藏者,以及对器名、铭文的考征等等这在体例和内容上奠定了后世古器物著录类 著作的基础南宋时,薛尚功作《钟鼎彝器款识法帖》,收511器王俅作《啸堂集古录》,收345器,不全是铜器,有玺印两书仅著录铭文,开铭文著录类著作体例的先诃佚名《续考古 图》,成书于南宋绍兴 32年(1162)之后,收100器,其中玉器3、瓦当4,属图象类南宋 王厚之(乾道3年一1167年进士)《钟鼎款识》,收60器,属款识类这几种书摹刻或有失真,考释颇有失误,但它们是承上启下的集大成的著作, 且其中多 数器已经失传,所以仍是研究金文的极重要的材料,只是使用摹刻资料要特别小心。
《古文字学概要》P93认为“摹刻本不能算做第一手资料”清代是金文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的时期其表现一是许多重要铜器如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散氏盘、虢季子白盘(后三器号称西周三大器)相继出土,使研究内容更加丰富二是 清内府铜器的著录刊印:《西清古鉴》(收器1436、镜93,伪器占十之三、四,乾隆 20年、 1775年刊印)、《宁寿鉴古》(收器600、镜101, 1913年刊印)、《西清续鉴》甲乙编(甲编收 器844、镜100、杂件31 ,乙编收器789、镜100,成书于乾隆年间,刊于 1910、1930年),四书合称乾隆四鉴三是出现了一些质量较高的金文专著,如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收录考释铭文551篇,卷首有通论 2篇,嘉庆9年、1804年刊)、刘心源《奇角瓜室吉金文述〉> (收拓本2203,考释颇有发明、光绪 28年、1902年刊)、吴大澈《客心斋集古录》(收器1029,拓本,考证精到,光绪 22年、1896年刊)等辛亥革命以后,在现代语言学、现代考古学特别是甲骨文研究的推动下,金文研究出现了崭新的面貌一是一些科学发掘器物的著录,如河南安阳殷墟、浚县辛村、新郑等地出土 器物,皆有专书著录。
二是资料的汇集这一时期出了几种集大成的著录书,如邹安《周金文存》(1545器,有伪器,1916年)、刘体智《小校经阁金文拓本》 (6456器,1935年)罗振 玉《三代吉金文存》(4831器,1937年)三是对铜器、金文进行了综合性的研究,如容庚《金文编》(1925年初版)、《商周彝器通考》(1941年,解放后改编为《殷周青铜器通论》) 四是通过金文研究商周历史,在前是王国维的一些论文(《观堂集林》),在后是郭沫若的《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对铜器进行系统整理,西周系以王162器,东周以国别161器断代,别国,考史1932年)、《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1931年)、《龟文丛考》(1932年) 建国以来,金文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一是随着经济建设的展开和考古事业的发展,出土了大量的商周青铜器据田凤岭《新中国金文著录表》(《古文字研究》第八辑)载,截至1979年底,新中国共出土有铭青铜器400余件其中最重要的有:1952-1953年郑州二里冈商前期铜器的出土,解决了殷墟青铜文化的来源问题,是对 殷墟文化西来说的有力驳斥1959年偃师二里头铜爵的出土,说明在夏末商初已进入青铜器时代1976年殷墟妇好墓出土铜器 460多件,其中礼嚣210件。
妇好”是出土器人名中唯一 能和卜辞人名印证的一个1976年临潼零口出土西周和东周初铜器150多件,其中利签记利受赏离武王伐纣之日仅七天,所纪伐纣之日与文献记载相合,此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西周铜器利签的发现, 被誉为当时10年间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1976年扶风庄白发现西周窑藏铜器103件,其中有铭器 74件,最长的史墙盘 284字,有很高的史料价值1974—1978年河北平山中山王墓出土大量铜器,其中有铭器90多件,中山王鼎469字、方壶450字,是现在所见的铭文最长的战国铜器,在史学、文字学、书法上具有极高的价值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编钟共 65件,总重量达2500多公斤,钟上铭文共 2800 余字,其中的标音铭文和乐律铭文是先秦音乐史的珍贵史料由于此编钟的出土, 形成了专门研究编钟乐律的分支学科容庚、张维持《殷周青铜器二是有一些重要的论著问世如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 通论》、郭宝钧《商周铜器群综合研究》、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史征》、日本白川静《金文 通释》,以及主要发表在《古文字研究》和文物考古杂志上的一大批论文著录方面,则有 《殷周金文集成》三是金文的语言文字研究有较大进步。
如《金文编》第四版、《金文诂林》、《金文常用字典》、《金文大字典》、《西周金文语法研究》、《两周金文虚词集释》的出版和一大批有关金 文语言研究的论文的发表四是开始注意了金文的普及如高明《中国古文字通论》、刘翔等《商周古文字读本》、马承源《商周青铜器铭文选》、《中国古代青铜器》、《中国青铜器》的出版但也应该看到,建国以后,综合性的论著还是很少语言文字的研究,特别是词汇语法 的研究还很薄弱,普及性的读物和读本也不多,各种索引特别是穷尽式的语词索引还很缺乏, 这些与甲骨文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是今后需要努力的三、全文书简目1、著录《殷周金文集成》,社科院考古所编,中华书局1984—1990年17册,收11983器按器分类,按字数编排,每册后附有各器的字数、时代、出土、著录、流传、现藏等情况严一萍《金文总集》,台湾艺文印书馆 1083年,收8000器邱德修《商周金文集成》,台湾五南图出版公司 1983年,收8974器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1937年刊,中华书局1983年,收4831器该书鉴别严,印 刷精,是当时集大成之作又宋人6种、乾隆四鉴、清人民国著录书多种皆可用,此从略2、考释、研究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 ,1934年、1935年,科学出版社1958年修订版,上海 书店出版社1999年重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