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首与项羽有关的诗及练习题译文和鉴赏.docx
2页三首与项羽有关的诗及练习题、译文和鉴赏阅读下面三首关于项羽的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夏日绝句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1、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咸阳, 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 他们的角度各是什么?第一首是从角度来评价的第二首是从角度来评价的第三首是从角度来评价的2、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答案:1、兵家用兵 民心向背 节操或气节2、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 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李清照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诗歌译文及鉴赏《题乌江亭》译文:战争的胜败是很难预料的,能够经受失败、挫折等羞辱的考验才是真正的大丈 夫江东的子弟中藏龙卧虎人才济济, 如果当年重返江东再整旗鼓, 有朝一日卷土重来也是 说不定的鉴赏项羽溃围来到乌江,亭长建议渡江,他愧对江东父兄,羞愤自杀。
这首诗针对项羽兵 败身亡的史实,批评他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惋惜他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同时暗寓讽 刺之意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 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儿”呢?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 足王也”的艺术概括历来项羽“无面见江东父兄” 一语,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他错 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愚蠢得可笑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 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其意盖谓如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 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 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又表明了 “败不馁”的道理,也是颇有积极意义的《乌江亭》译文:经过战争的的疲劳的壮士非常的悲哀,中原一败之后大势难以挽回即便江东 的子弟现在还在,但是,谁能保证他们为了项羽而卷土重来?鉴赏这首诗开篇以史实扣题, 指出项羽的失败实在是历史的必然。
项羽的霸业以“鸿门宴”为转折,此后逐渐从顶峰走向下坡,到了 “垓下一战”,已经陷入了众叛亲离的境地,彻底 失败的命运已经无可挽回了 项羽失败的因素固然很多, 但最根本的就是他刚愎自用, 一意孤行,倒行逆施,表尽人心更为可悲的是,他毫无自知之明,至死不悟, “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他临死前的这番话,可为“壮士衰”作注脚,也可为“势难回”作证明所以, 三、四句诗人进一步深入剖析:“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以辛辣的反问指出: 即使项羽真的能重返江东,但对这么一个失尽人心而执迷不悟的人, 江东子弟还肯为他拼死卖力吗? “卷土重来”实在是痴人说梦而已 王安石的诗,十分辛辣冷峻,但却抓住了人心向背是胜败的关键这个根本,可以说是一针见血《夏日绝句》译文活着的时候当作人中的豪杰,死了也应是鬼中的英雄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 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鉴赏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 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耳贵 的作用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 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
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齐鼓项羽自 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 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 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附:项羽自作诗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雏不逝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鉴赏该诗属于骚体诗,采用夸张手法,对英雄的体力,勇气,胆量,斗志进行了描摹,既 表现了自信,又隐含着自叹对比手法的使用也相当成功第一句把自己叱咤风云,不可一 世的英雄形象推向了顶峰,后三句却无可奈何地哀叹自己穷途末路, "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的悲惨情状两相对比,悲壮气氛更浓烈艳丽,艺术效果犹佳此诗 还巧妙地使用了 “顶针”修辞法,既第二句的尾的“雅不逝”又作了第三句的头,形成了相 邻两句的首尾蝉联,这样的句句相扣,使结构整齐,语气贯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