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论黑井盐业的兴衰.doc
13页第 1 页 共 13 页试论云南黑井盐业的兴衰李兴福(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摘要:云南的黑井盐业在明清时期为云南赋税大户,明代、清朝中期和民初黑井盐税分别占云南总赋税的 67%、50%和 46%,为云南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后因薪本昂贵、环境破坏、私盐泛滥等原因而衰落研究黑井盐业兴衰,对云南经济发展史和盐业史的研究具有很高的价值关键词:黑井 盐业 兴衰黑井古镇为云南省第一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黑井因盐而兴,又因盐而衰黑井初为盐井之名,即黑牛井,别名大井后因其所产之盐质好量大,影响甚广,黑井由盐井之名演变为地名黑井地域狭窄,故《康熙黑盐井志》载:“以滇视井,则井弹丸耳而课额则当云南地丁之半,而八井则什百焉故人之言赋税者,率以黑井为巨擘” 1 从明代时期至民国初年,黑井盐业的兴盛为云南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明朝、清朝中期、清末民初黑井盐税分别占云南总赋税的67%、50%和 46%,2为云南赋税之大户,后因生态破坏严重导致薪本昂贵以及盐政变化、生产技术落后等原因而衰落本文梳理黑井盐业兴盛和衰落过程,探讨其兴衰之原因,寻找盐都失落之答案3一、黑井盐业的兴盛一、黑井盐业的兴盛黑井生产食盐历史悠久4,在元代之前,尚未设置盐官,盐业生产处于任凭百姓自由开采的无税制状态。
制盐采用“积薪以齐,水灌而后焚之”的原始煅烧方法生产水平低下,产量不大1253 年,忽必烈平定大理,1274 年,设云南行省,政治中心从大理移至昆明,第 2 页 共 13 页分设路、府、州、县,实行统一管理至治三年(1323 年)设大理路白盐城榷税官,同年,在中庆路也设置了榷税官,黑井盐业开始进入兴盛时期,对云南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元朝在今楚雄州境设置威楚路,威楚为唐以来云南产盐地之一,黑井即在其境黑井盐业在元朝已初具规模,政府开始设盐官榷税,黑井因盛产食盐而设置提举王菘《道光云南志钞》说:“元设提领盐使司付提举,见于朱璋黑井志‥‥‥” 李源道《万春山真觉寺碑》也载:“在威楚东北五舍,沿深山入长谷,有盐井,取雄一方,以佐国用,以资民生” 元至正三年(公元 1343 年)晋宁盘龙寺祖师莲峰到黑井募盐,提出疏河建议,解决了河水浸渗卤井的难题自此黑井向盘龙寺“每岁送盐十引常住食用” 按元朝盐制,每引为四百斤,共四千斤《元混一方舆胜览》姚州目下记载:“云南盐井四十余所,推姚州白井、威楚黑井最佳” 由此可见,黑井在元朝时已经是产量较大的盐井 《元史·文宗本纪四》载:“亦乞不薛之地所牧国马,岁给盐,以每月上寅日啖之,则马健无病。
此因伯忽叛乱,云南盐不可到,马多病死,诏令四川行省以盐给之 ”5亦乞不薛即水西,为八番顺元宣慰司的一部分,在今贵州,时属湖广行省,说明云南盐业生产不仅能满足本省百姓需求,还有部分盐行销外省,这和云南盐业生产技术提高,产量增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明代前期盐业生产和运销都置于封建官府的全面统治之下,推行一种官督灶产、招商开中、定区运销的制度中央主管盐务的为户部,同时为保证朝廷高额盐课收入,时常对盐产资源区盐务官进行监察的政策,并相应地建立巡盐机构,后来逐渐成为制度地方盐务机构设置有都转运盐使司、盐课提举司、分司、盐场盐课司在战略地位重要、盐课额大的地方设置都转运盐使司,共设置两淮、两浙、长芦、山东、河东、福建;盐课提举司(较小的盐政区) ,明朝共设置七处:四川、广东海北、黑盐井、白盐井、安宁、五井(今大理州内) 、察罕脑儿各盐场盐课司,是明朝政府管理盐业生产的基本单位,明朝共设置 156 个,是职掌盐生产、盐产收购及第 3 页 共 13 页支发盐课的基层单位,一般分设盐所(管理生产) 、批验所(凭引支盐) 、盘验所(官制市场) 政府对盐场所属灶户按团、甲编制起来进行管理为了严格监控盐业生产,明朝对灶户进行严格的管理制度,将传统的“编户齐民”政策演变为“配户当差”的户役制度,从事不同生产的人户,被编入相应的户役户中,编入灶籍的人户则成为专门为朝廷办纳盐课的户役户。
6灶户必须“世守其业”,世代“以籍为定” ,不得“诈冒脱免,避重就轻” ,如果有违反者,则处以“杖八十”之刑罚通过律法规定,明朝政府有效控制和支配了具有盐生产技术的专业人户明代凿井技术,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人们用尖利的碓嘴形“铁碓”进行凿井,井成后,用竹木等材料制作套管,以防淡水渗入煎盐的生产工具由政府供给,实行“聚团公煎”的生产方法从而达到“锅盘有数,盐斤有限” 因盐业生产技术水平提高,生产资料由官方配给,生产组织不断完善,盐业产量有了较大提高明朝于 1382 年平定云南,设盐课提举司 4 个,分驻安宁、黑井、白井、五井(云龙)等产盐地,黑井盐课提举司,直隶于云南盐课提举司,设正、副提举和吏目各一员各盐课提举司首要职责是征收盐税,明正德二年规定,云南盐井官吏:“各井盐课务要逐年完成纳,一年不完者革去冠带,住俸;三年俱不完者,本衙门递降一级,吏革役为民,受财作弊者以枉法从重论处” 7在自成产地的各井口,则设立盐课司,分辖于四提举,云南共设 12 个盐课司,以提辖周边盐井,从而使云南盐业以前散漫的不相统属的生产点开始走向集结性生产,并采取一定的扶持政策,实黑井盐业产量有了较大的提高 “正统九年(1445 年) ,令云南各盐课司,每灶添拨余丁 2 人,免其差役,专一探薪煎盐” 。
8《明实录·太祖实录卷一百六十二》载:“黑盐井月课盐二万九千四百斤,宜设提举一人,副提举一人,吏目一人” 该数据第 4 页 共 13 页为元末官方统计数据,是明朝在黑井设置盐课提举司的根据 《明史·盐法志卷二十九》载,到了明洪武初,黑井盐课提举司岁办五十七万三千三百斤盐,当时黑井盐的产量仅次于安宁井,为云南第二大井到永乐间,黑井盐课提举司岁办六十一万六千三百七十斤9 《明武宗实录》卷 22 载正德二年户部主事钟文杰清理云南盐课条时说:“云南盐课,黑井为上,‥‥‥云南黑盐井额盐一万八千六百十四引,每引折银七两,然黑井鹻卤多,柴草便,每引可增银一钱” 以一万八千六百十四引为基准,黑井盐业产量至少已经达到 3722800 斤10为解决军粮困难, “开中法”也在云南实施,所谓“开中”就是商人输粮于边,政府给商人盐引,商人凭盐引到盐场支盐然后销售从而获利 《明太祖实录》卷 142载,洪武十五年“上以大军征南,兵食不继,命互户部令商人往云南中纳盐粮以给之” 规定:往云南纳米二斗,给淮浙盐一引、米一斗五升,二石给川盐,一石七斗给黑井盐后改为往云南纳米一石六斗,给黑井盐一引明朝大规模移民到云南,单军屯人数就达 23 万11,对食盐需求相应增多。
到明万历六年,编户一十三万五千五百六十,口一百四十七万六千六百九十二12这个数据只是在编之数,还有偏居山区漏计之户没有包涵在内为满足对食盐的需求,明朝在黑井不断开发新井,恢复旧废弃井,以增产量,明永乐十二年,开砂石甸小井,年产盐 73 万多斤13;据《康熙黑盐井志》载,明嘉靖二十七年,开岩泉新井;明隆庆四年,开东井;成化十八年复开琅井;洪武年间开猴井;万历二十二年开齐兴井明代盐业行销时,规定各场井的销售范围即“引岸” ,黑井盐行盐地方有:云南府、曲靖府、澄江府、广南府所领州、县共 38 处,约占今云南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且黑井盐行销之地域为人口密集区,需求较大清初,因战争造成盐业生产凋零,盐制破坏为恢复盐业生产,整顿引岸制度,恢复盐业生产与流通秩序,控制盐业生产技术人员,恢复封建国家对食盐的垄断权第 5 页 共 13 页力,以便征税盐税,增加财政收入云南盐政由云贵总督总理,后又以巡按御史兼理盐政,设盐法道于云南府(今昆明) 在省内的黑井、白井、石膏井三个大井各设提举一员,负责各盐井的卤煎、销售、征税、解款等事项 从康熙中期开始,食盐运销实行官运官销,由井官督率灶户煎办食盐,各井按规定盐额按月缴纳省仓,运省之盐仅指黑井、琅井、阿陋井所产食盐。
《清实录·高宗实录·卷九百二十》载:“省城向设总店,分立大铺一百二十处,行销黑井、安丰井盐九百一十一万一千七百六十余斤 ”各州县则按本地户口人数,预算出当年本地所需盐额,由地方官备定盐价、雇请运力,将盐运回自己管辖的地方,分发给所属盐店的铺贩销售,由地方按每百斤交课盐三两以完成国家盐税嘉庆五年,为改变“计口授盐”法的弊端,云南实行“嘉庆改制” ,这是云南盐政史上的重大变化其核心是改官运官销为商民运销,变食盐由生产到运销的官方垄断制为就场征税、就场卖盐,从此云南盐业进入了全新时期这种“灶煎灶买,民运民销”的体制实行 50 余后,在咸丰、同治年间因各族人民反清斗争卷席各盐场,在起义被镇压之后,清政府重新整理盐务,实行“灶煎官买” ,此法一直沿袭到民国初年在清代,云南军事频繁,人口众多,黑井盐业产量迅速提升,为云南各井之首顺治四年至顺治十七年,黑井“压令灶户每月煎盐 60 万斤” ,以此推算,黑井盐业年产量应为 720 万斤;顺治十八年至康熙三年,黑井盐年产量为 600 万井;康熙四年至康熙七年,黑井盐年产量为 750 万斤;康熙九年至康熙二十年,为 630 万斤;康熙二十一年至二十三年,为 600 万斤。
14《新纂云南通志·盐务考》载,雍正年间,黑井额煎盐 8230024 斤嘉庆年间,食盐该为“灶煎灶卖,民运民销”后,盐业产量有大幅度提高黑井盐业产量达到 9784500 斤,到道光年间,黑井盐业产量达到10131026 斤,清末时为 10920551 斤15下表为黑井盐业在清朝几个时期的产量16,如此高额产量,成为政府赋税的主要来源第 6 页 共 13 页020040060080010001200顺治 康熙 雍正 嘉庆 宣统 时期产量(万斤)系列1 系列2清初,黑井应征课银一十二万六百五十两二钱二分;清中叶,黑井应征正课银、养廉经费银、井费等银共九万九千八百五十二两八钱;到清末,黑、元、永三井,正课银十万九千一百二十五两八钱七分八厘五毫,溢课银五万二千七百四十八两九钱八分五毫黑井所征课银为各井之首,占全省盐课税的三分之一强康熙五十二年,云南全省盐业额征正课银为二十六万四千一百八十三两四钱七分三厘而黑井在康熙三十四年时,盐业额征正课银为一十一万四千二百四十两,遇闰加课银九千五百二十两17黑井盐业的兴盛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 特殊的地理位置云南地处边疆,交通极为不便,制盐成本相对较低的海盐运输到云南的成本较高。
交通不便,行销区域特定的政策使云南盐业生产和销售处于垄断状态加之政府为增加盐课收入,将地方官员在管辖区内销售食盐额作为考核政绩的标准之一,成为推动盐业发展的原因之一引岸制度也是推动黑井盐业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因黑井盐业行销范围达今天云南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且其行销之地为人口密集地区,需求较大2. 移民政策的推行,是黑井盐业兴盛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方面,通过移民屯田,部分具有盐业生产技术的人员移民到黑井,带了内地先进的盐业生产技术,推动了黑井盐业的生产同时大量人口入滇,增加了对食盐的需求,在利益的驱动下,第 7 页 共 13 页刺激了黑井盐业的快速发展3. 特殊的盐业政策,也是保证黑井盐业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政府为保证盐业的高额利润,元、明、清三代皆制定了整套的生产、运输、销售体系,颁布了严厉的私盐法,有效控制盐业生产技术人员,有效保证了盐业市场的正常运转4. 军事活动不断,也是刺激黑井盐业生产的原因盐课是政府赋税的主要来源,每逢战事,军饷告喾之时,盐课便成为解决军饷的首选从元代巩固和扩展边疆、明朝沐英入滇和三征麓川直到清平息吴三桂,一旦有战事,军费不足时,政府便强制增加盐业产量,既所谓“增兵饷银” ,以满足军饷之不足。
二、黑井盐业的衰落二、黑井盐业的衰落民国初年,于军都督府实业司下设盐务科专理全省盐政,民国 2 年,北京盐务署稽核总所派洋经、协理来滇,将实业司盐务专理划出,组设云南盐政处,后改为云南盐政使公署,同时成立云南盐务稽核分所(直隶中央财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