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蒸湘区实验小学校本课程之中华美文集.doc
51页蒸湘区实验小学校本课程之中华美文集 论语五年级上册读本衡阳市蒸湘区实验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小组蒸湘区实验小学校本课程中华美文集之?论语?上册孔子生平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蒸湘区实验小学校本课程中华美文集之?论语?上册第一课【原文】 子曰(1):“学而时习之(2),不亦说乎(3)?有朋自远方来(4),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5),不亦君子乎?〞 【注释】 (1)子:古人对男子的尊称论语?中“子曰〞的〞子〞都是对孔子的称呼,义同“先生〞2)时习:按时温习3)说〔yue〕:同“悦〞4)朋:古时同门为朋,同志为友同门就是同一师门,也就是同学的意思5)愠〔yun〕:怒 【译文】 孔子说:“学习知识并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是很快乐的吗?有同学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不被别人了解而不抱怨,不也是很有君子风度的吗?〞 【读解】 求知自得其乐,交友衷心喜悦,怀才不遇也不怨天尤人好一个沉着不迫,悠然自得的儒雅君子! 现代人行色匆匆,疲于奔命知识爆炸,读书囫囵吞枣犹恐不及;人情淡薄,交朋结友工于算计;追名逐利,怀才不遇怨天尤人。
古典风范荡然无存,现代焦虑油然而生 你我扪心自问:还有儒雅的君子风度吗?还有几多衷心的喜悦几多无猜的欢乐呢? 蒸湘区实验小学校本课程中华美文集之?论语?上册第二课【原文】 子日:“巧言令色〔1〕,鲜矣仁〞 【注释】 〔1〕令色:令,好、善;色,脸色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读解】 巧言令色 这是一幅伪君子的画像 如果再加上孟子借用曾子的两笔,那可真称得上是绝妙了 曾子说:“胁肩谄笑,病于夏畦〞耸起两个肩头,做出一副讨好人的笑脸,这真比顶着夏天的毒日头在菜地里干活还要令人难受啊!〔?孟子·腾文公下?〕 儒者对伪君子的鄙弃之情溢于言表仅孔子对“巧言令色〞的斥责,在?论语?中就记有三次〔其它两次见于?阳货?、?公冶长?〕 然而,在历史上,在现实中,这种巧言令色,胁肩谄笑的人却并不因为圣人的鄙弃而减少他们虽无仁德,难成正果,但却有的是用武之地,能使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国危天下乱 所以,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要牢记圣人提醒我们的话,时时警惕那些花言巧语,一脸笑得稀烂的伪君子 蒸湘区实验小学校本课程中华美文集之?论语?上册第三课【原文】 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3)不习乎? 〞 【注释】 (1)曾子:孔子的学生,名参,字子舆。
2)三省:屡次自我反省三〞表示屡次,不是实指三次 (3)传:指老师传授的学业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屡次自我反省:替别人谋划是否忠心?与朋友交往是否守信?学业是否时常温习?〞 【读解】 ?法句经?说:“人假设知爱,那么应慎护自己有心者应于三时之一,严以自我反省〞 儒者的自我反省当然到不了佛教忏悔或基督教日课的程度,也没有佛或主的神秘色彩它既不是为死后进天堂,也不是为赎人类与生俱来的原罪而反省,而是为现世的自我完善而进行人格解剖,因此,是一种现实的自我认识,具有鲜明的理性批判精神 蒸湘区实验小学校本课程中华美文集之?论语?上册第四课【原文】 子曰:〞弟子⑴入那么孝,出那么弟⑵,谨而信,泛爱众亲仁⑶行有余力,那么以学文〞 【注释】 ⑴弟子:指学生或年纪幼小的人 ⑵入那么孝,出那么弟: “入〞指“入父宫〞,即到父母的房间里去;“出〞指“出己宫〞,即走出自己的房间与兄弟相处 ⑶亲仁:亲近有仁德的人 【译文】 孔子说:“同学们在父母面前要孝顺父母,与兄弟相处要尊敬兄长;说话要谨慎而讲信用;博爱群众而特别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做到了这些之后,才谈得上学习文化知识。
〞 【读解】 首先是做人的品德修养,其次才谈得上学习文化知识德育第一,智育第二,这两者的关系是非常明确的换句话说,如果你要学习文化知识,精通学问之道,也只有从做人的体会、人生的经验入手,才能够学有所成,学以致用,而不会成为读死书的书呆子这也就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第四回〕的道理所在 可见,不管是德育第一,智育第二的教育方针,还是在各级各类学校开设“德育〞公共课,设专职“德育教授〞,都是持之有故,继承着儒教传统的 蒸湘区实验小学校本课程中华美文集之?论语?上册第五课【原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⑴而正⑵焉,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 ⑴就有道:接近德才兼备的人 ⑵正:改正,修正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贪求饱足,居住不贪求舒适,做事勤敏而说话谨慎,接近德才兼备的人而改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不的了〞 【读解】 安贫乐道,不重视物质生活享受却追求精神境界的升华;多做少说;以他人为镜来改正、修养自己做到了这三个方面,就可以说得上是好学的人了 在这三个方面之中,最难做到的是第一个方面----安贫乐道。
尤其是物欲横流,金钱具有挡不住的诱惑的时代,一个大学生每月的费用少说也是几百元,孔子所描绘的好学的典型,不过是一个寒酸而跟不上时代潮流的穷书生罢 当然,在重精神而轻物质的时代,这种“穷书生〞的形象未尝不是值得学习的典范蒸湘区实验小学校本课程中华美文集之?论语?上册第六课【原文】 孟武伯①问孝子曰:“父母唯其②疾之忧〞 【注释】 ①孟武伯:孟懿子的儿子②其: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的〞、“他们的〞这里到底是代指父母还是儿女,历来有不同的理解 【译文】 孟武伯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做父母的一心为儿女的疾病担忧〞 【读解】 乍一看来,孔予的答复真有点牛头不对马嘴的味道人家问什么是孝他却答复说父母一心为儿女的疾病担忧 但我们稍加体会,就会发现圣人真是和平常人不一般,他的答复实际上非常深刻而精妙,依然是微言大义,他的意思是说 “你要问什么是孝吗,想一想你生病时父母为你担忧的那种心情吧!这样你就会知道怎样尽孝道了〞 说穿了,所谓孝不外乎是对父母爱心的回报:你只要记得自己生病时父母是如何的焦急,而以同样的心情对待父母,这就是孝 这种心情,这种幼时躺在病床上望着爸爸妈妈满怀爱怜地为自己喂汤喂药的温馨体验,不是时常在我们的脑际萦回,在文学家的笔端流淌吗?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这便是圣人所说的孝子心情吧蒸湘区实验小学校本课程中华美文集之?论语?上册第七课【原文】 子游①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②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注释】 ①子游:孔子的学主,姓言名偃,字子游②至于:就连,就是,表示提到另一件事 【译文】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人们所说的孝,往往是指能够赡养父母 其实,就连狗马之类都能够得到人的饲养如果没有恭敬之心,赡养父母与饲养狗马之类有什么区别呢?〞 【读解】 与答复盂懿子和孟武伯父子不同,孔子对学生的问题不再是含模糊糊地说隐语,而是循循善诱地加以引导了 孝道的根本不在于赡养父母,而在于要有孝心没有孝心,仅仅是无可奈何地尽责任,那所谓的赡养就与饲养家禽牲畜没有什么区别了 当今社会,经济兴旺,吃穿方面的赡养问题日益退居次要地住,老父老母所期望于子女的,更是心到而已 如此看来,圣人之论还正有现实意义哩蒸湘区实验小学校本课程中华美文集之?论语?上册第八课【原文】 子曰:“温故①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注释】 ①温故:温习旧知识,也就是〞学而时习之〞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温习旧知识而能够获得新知识,就可以做别人的老 师了 【读解】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悦在哪里? 就在“温故而知新〞 学习最重要的是获取心得,逐步到达无师自通的程度换句话说,无师自通,就可以做别人的老师了 所以,高明的老师总是致力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蒸湘区实验小学校本课程中华美文集之?论语?上册第九课【原文】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译文】 贡问怎样才能做一个君子孔子说“行动在先,说话在后〞 【读解】 真正的君子就是要少说空话,多做实在的事情也就是 “敏于事而慎于言〞,凡事先做起来,然后再说,把实际的行动放 在言论的前面,而不要光吹牛不做,夸夸其谈 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这是圣人所不能容忍的蒸湘区实验小学校本课程中华美文集之?论语?上册第十课【原文】 子曰:“君子周⑴而不比⑵,小人比而不周〞 【注释】 ⑴周:普遍 ⑵比:偏私 【译文】 孔子说:“君子普遍团结人而不只是和少数几个人亲近,小人只和少数几个人亲近而不普遍团结人〞 【读解】 说起来,也就是要团结,不要分裂;要搞五湖四海,不要搞拉帮结派 要做到这一点,一是要胸襟宽广,“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而不要心胸狭窄,结党营私,排除异己。
二是要以道义为重,做人要忠信,办事讲原那么,而不要唯私利是图,相互勾结利用,背信弃义,以原那么做交易 能不能做到这一点,也就是君子与小人的界线 蒸湘区实验小学校本课程中华美文集之?论语?上册第十一课【原文】 子曰:“学而不思那么罔①,思而不学那么殆②〞 【注释】 ①罔:通“悯〞,迷罔,无知的样子 ②殆:危险 【译文】 孔子说:“只读书不思考就会迷惆,只空想不读书那就危险了〞 【读解】 只读书不思考是读死书的书呆子,只空想不读书是陷入玄虚的空想家书呆子迂腐而无所作为,空想家急躁不安而胡作非为,甚至有精神分裂的危险 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