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果实种子类4.ppt
49页槟 榔,【来源】棕榈科槟榔属植物槟榔Areca catechu L.的干燥成熟种子 【产地】主产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印度等地我国海南岛、云南、福建、广西、台湾南部有栽培 【采收加工】 春末至秋初果实成熟时采收,用水煮后低温烘干,剥去果皮,取出种子,再干燥性状鉴别】,1.近圆锥形或扁圆球形,高1.5~3.5cm,基部直径1.5~3cm; 2.外表黄棕色至红棕 色,粗糙,具稍凹下 的网状浅沟纹;表面 常附着少量灰白色内 果皮碎片,基底中央 有一凹窝(珠孔), 近珠孔之侧,有一新 月形或三角形疤痕 (种脐),常见清晰 的维管束痕迹;,3.质坚硬,间或有裂隙,不易破碎,断面呈棕白相间的大理石样花纹; 4.气微,味涩,微苦 饮片:为圆形、类圆形薄片,厚约1mm,表面有乳白色与棕红色相互交错形成的大理石样纹理,周边淡黄棕色或红棕色质坚脆易碎显微鉴别】 横切面: ①种皮组织分内、外层,外层为数列细小石细胞,呈长圆形,切向延长,含有棕色物质;内层为数列薄壁细胞,含棕色物质(鞣质) ②错入组织系种皮内层不规则伸入胚乳中形成,其中有维管束组织,为薄壁性细胞,导管非木化 ③胚乳为白色多角形细胞,壁厚,壁孔大,略作念珠状,细胞中含有油滴及糊粉粒。
槟榔横切面简图,粉末:红棕色至淡棕色 ① 种皮石细胞,形状不一,有为等径的,有呈长方形的,细胞壁不甚厚化 ②内胚乳碎片众多,细胞形状不规则,壁颇厚,有大的类圆形壁孔 ③糊粉粒直径5~40μm,含拟晶体1粒其他可见少数网纹导管,残留的中果皮纤维,并有具壁孔的薄壁细胞等化学成分】 含6种与鞣质结合而存在的生物碱,总生物碱量0.3~0.7%,以槟榔碱(arecoline, C8H13NO2)含量最多,是槟榔的有效成分 另外为槟榔次碱(arecaidine)、去甲基槟榔碱(guvacoline)、去甲基槟榔次碱(guvacine)及异去甲基槟榔次碱(isoguvacine)等 尚含有鞣质约(15%),脂肪油(14%~18%),槟榔红色素理化鉴别】 1、取粉末0.5g,加水3~4ml,加5%硫酸液1滴,微热数分钟,滤过,取滤液1滴于玻片上,加碘化铋钾试滴1滴,即显混浊,放置后,置显微镜下观察,有石榴红色的球晶或方晶产生检查槟榔碱),2、取本品粉末8g,加浓氨试液4ml,加三氯甲烷50ml,超声处理10分钟,滤过,残渣用三氯甲烷10ml洗涤1次,合并三氯甲烷液,置于分液漏斗中,加稀盐酸5ml及水20ml,振摇,分取酸水层。
用三氯甲烷10ml洗涤1次,弃去三氯甲烷液,加浓氨试液调节pH值约9,用三氯甲烷振摇提取2次,每次10ml,合并三氯甲烷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槟榔对照药材,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已烷-醋酸乙酯-浓氨试液(7.5:7.5:0.2)为展开剂,置氨蒸气预饱和的展开缸内,展开,取出,热风吹干,喷以稀碘化铋钾试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橘红色斑点附注】,枣儿槟 是未成熟或近成熟的槟榔干燥种子 药材呈压扁状,似干瘪的红枣表面暗红棕色,具皱纹,种脐大而明显气微,味微涩,微甘药效较槟榔缓和,可消痰止咳,消食醒酒,宽胸止呕大腹皮 为植物槟榔的干燥果皮 冬季至翌年春季采收未成熟的槟榔果实,低温烘干;或用水煮后低温烘干,纵剖两瓣除去种子,即得“大腹皮” 较迟采收成熟的槟榔果实,低温烘干;或用水煮后低温烘干,剥取果皮,打松,置水中浸泡,晒干,再打松,除去外果皮及内果皮硬壳,即得“大腹毛”砂仁,【来源】为姜科植物阳春砂Amomum villosum Lour.、 绿壳砂Amomum villosum Lour. var.xanthioides T.L.Wu et Senjen. 或海南砂Amomum longiligulare T.L.Wu 的干燥成熟果实。
产地】阳春砂主产于我国广东省,以阳春、阳 江出产最为有名广西地区亦产,多为栽培 绿壳砂主产于云南南部临沧、文山,景洪等地 海南砂主产于我国海南省等地 【采收加工】阳春砂、海南砂 在8~9月果实成熟时采收,连壳低温焙干绿壳砂(缩砂)在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即为“壳砂”;剥除果皮,将种子团晒干,并上白粉,即为“砂仁”性状鉴别】,阳春砂 1.呈卵圆形,具不明显的三钝棱;外表深棕色,有网状突起的纹理及密生短钝软刺,纵棱(维管束)隐约可见; 2.顶端留有花被残基,基部具果柄断痕或带果柄果皮薄,易纵向撕裂,内表面淡棕色,纵棱明显; 3.种子团圆形或长圆形,分成3瓣,每瓣有种子6~15粒,紧密排成2~4行,互相粘结成团块; 4.种子呈不规则多面体,深棕色或黑褐色,外具膜质而粗糙的假种皮;背面平坦,在较小一端的侧面或斜面有明显凹陷(种脐),合点在较大的一端,种脊沿腹面而上,成一纵沟;种子质坚硬,种仁黄白色; 5.气芳香浓烈,味辛、微苦,绿壳砂 呈椭圆形或长卵形,外表面黄棕色至棕色,密具刺片状突起,种子团(砂仁)形状较圆,表面灰棕色至棕色;余与阳春砂相似;气味较阳春砂稍淡 海南砂 呈长椭圆形或卵圆形,有明显的三棱,表面被片状、分枝状的软刺,基部具果梗痕。
果皮厚而硬;种子团较小,每瓣有种子3~24粒;种子直径1.5~2mm气味稍淡显微鉴别】,种子横切面: 1.假种皮为长形薄壁细胞,部分易脱落 2.表皮为1列径向延长的细胞,壁厚,外被有角质层表皮下有1列含深红紫色色素物质的细胞 3.油细胞层为1列切向延长的薄壁细胞,内含油滴 4.薄壁组织由数层细胞组成,细胞切向延长,有网纹细胞,在种脊处可见维管束 5.内种皮为1列棕色石细胞,径向延长,内壁特厚,胞腔偏于上端 6.外胚乳细胞较大,略呈圆柱形,辐射状排列,内含淀粉粒 7.内胚乳细胞较小,呈多角形,排列不规则,内含糊粉粒胚居内胚乳中央,细胞多角形而小,内含油状物粉末:灰棕色 1.内种皮厚壁细胞红棕色或黄棕色,表面多角形,壁厚,非木化,胞腔内含硅质块;断面观为1列栅状细胞,内壁及侧壁极厚,胞腔偏外侧,内含硅质块 2.种皮表皮细胞淡黄色,表面观长条形,常与下皮细胞上下层垂直排列;下皮细胞含棕色或红棕色物 3.色素层细胞皱缩,界限不清楚,含红棕色或深棕色物 4.外胚乳细胞类长方形或不规则形,充满细小淀粉粒集结成的淀粉团,有的包埋有细小草酸钙结晶 5.内胚乳细胞含细小糊粉及脂肪油滴 6.油细胞无色,壁薄,偶见油滴散在。
成分】,阳春砂 种子含挥发油3%以上油的主要成分为龙脑,右旋樟脑,醋酸龙脑酯,芳樟醇,橙花叔醇,棕檬烯,莰烯等 绿壳砂(缩砂)种子含挥发油约1.7%~3%,油中成分与阳春砂种子大致相似 海南砂 种子亦含挥发油,其组分与阳春砂大致相似,但含量较低理化鉴别】,取药材挥发油,加乙醇制成每1ml含20μl的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乙酸龙脑酯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10μl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醋酸乙酯(22: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热风吹数分钟后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所在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紫红色斑点草果,【来源】为姜科植物草果Amomum tsao-ko Crevost et Lemaire 的干燥成熟果实 【产地】主产于云南、广西、贵州等省区多为栽培 【采收加工】10-11月果实成熟时摘取,晒干性状鉴别】,呈椭圆形,具三钝棱顶端有1花柱残基,基部附有果柄表面灰棕色至红棕色有显著纵沟及棱线果皮可纵向撕裂子房3室,中轴胎座,每室含种子8-11枚种子多面形,表面红棕色,具膜质假种皮,在较狭的一端具凹窝(种脐)。
种子破碎后发出奇异臭气,味辛、辣成分】,含挥发油,果实含1.6%,种子含2.2%,果皮含0.38%油中主含1,8-桉油精占33.94%、反-2-(+)-烯醛占11.78%,后者纯品具有浓郁的草果香味,以及对-聚伞花素,癸醛,樟脑等豆 蔻,【来源】为姜科植物白豆蔻Amomum kravanh Pierre ex Gagnep.或 爪哇白豆蔻A. compactum Soland ex Maton的干燥成熟果实 按产地不同分为“原豆蔻”和“印尼白蔻”产地】白豆蔻多从柬埔寨、泰国、越南、缅甸等国进口我国海南省和云南南部有少量栽培;爪哇白豆蔻多从印度尼西亚进口,我国海南省和云南省南部有栽培 【采收加工】于7~8月间采收未完全成熟果实,干燥后除去顶端的花萼及基部的果柄,晒干或用硫黄熏,使果皮漂白性状鉴别】,白豆蔻: 1.果实近球形,直径1.2~1.8cm,白色或淡黄棕色,略具钝三棱,有7~9条槽及许多纵线,顶端及基部有黄色毛茸; 2.果皮薄、木质,易开裂, 3.种子团3瓣,每瓣有种子7~10粒,纵向排成2~3行,附于中轴胎座上,易散碎 4.种子呈不规则多面体,背面略隆起,直径3~4mm,暗棕色,外被膜质假种皮,种脐圆形凹陷; 5.质坚硬,断面白色,有油性; 6.气芳香,味辛凉略似樟脑。
爪哇白豆蔻: 个略小,表面黄白色,有的微显紫棕色,果皮较薄,种子瘦瘪,气味较弱显微鉴别】,种子横切面: 1.假种皮长形薄壁细胞,部分已剥落 2.种皮表皮细胞径向延长,壁较厚; 3.色素层在表皮之下,细胞壁厚,多为切向延长,常为两层; 4.油细胞层由1列大形细胞组成,类方形,壁薄,径向长32~104μm,切向长16~96μm,内含油滴;在凹端有种脊维管束; 5.色素层在油细胞层下,为数列压扁的细胞,内含红棕色物质;内种皮为1列石细胞,内壁较厚,胞腔偏靠外侧 6.外胚乳细胞径向延长,内含淀粉及少数草酸钙结晶 7.内胚乳细胞排列不规则,内含糊粉粒 8.胚位于内胚乳中央,细胞壁不明显 纵切面外胚乳肥厚,胚略作圆柱形,内胚乳包在胚的周围粉末:呈淡棕色 1、表皮细胞甚长,直径20~32μm,壁较厚 2.下皮细胞呈长方形,与表皮细胞垂直排列,内含深浅不一的红棕色色素 3.油细胞较大,略呈方形或长方形,常与表皮下皮细胞相重叠 4.内种皮碎片红棕色,细胞细小,呈多角形(顶面观),壁厚 5.外胚乳细胞呈长多角形,充满细小淀粉粒(2~5μm);有细小菱形、方形或柱形结晶 6.假种皮细胞狭长,壁薄,含有细小颗粒状,球形或方形草酸钙结晶。
成分】,白豆蔻和爪哇豆蔻含挥发油约2.4%、皂苷、色素及脂肪油、淀粉等油中主要成分为桉油素伞花烃理化鉴别】,取本品的挥发油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桉油精作为对照品溶液(必要时可分别加乙醇适量稀释),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苯-醋酸乙酯(19: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立即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红豆蔻,【来源】为姜科植物大高良姜Alpinia galanga Willd. 的干燥成熟果实 【产地】主产于我国广东、广西、云南、台湾等省区国外马来西亚、印度等国也有生长性状鉴别】,果实长圆形,中部稍收缩,长0.7-1.5cm,直径0.4-1cm,表面红棕色或暗红色,略皱缩,先端有突出的花被残基,基部有果柄痕;果皮薄;易碎种子团长圆形或哑铃形,每室有种子2粒;种子呈不规则状四面体,长4-6mm,直径3-6mm,表面暗棕色或褐棕色,微有光泽,具不规则皱纹,外被淡黄色或灰黄色假种皮,背面有凹陷种脐,合点位于腹面,种脊成一浅纵沟气芳香而浓,味辛、辣 以粒大、饱满、气味浓者为佳。
成分】,含挥发油、黄酮、皂甙和脂肪酸等;挥发油中 含1‘-乙酰氧基胡椒酚乙酸酯、1'乙酰氧基丁香酚乙酸酯、丁香烯环氧物、丁香醇Ⅰ、Ⅱ等草豆蔻,【来源】为姜科植物草豆蔻Alpinia katsumadai Hayata. 的干燥近成熟种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