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辽宁省抚顺市高一化学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19页辽宁省抚顺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满分100分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14 Na:23 Cl:35.5 S:32 Cu:64 Mg:24 Fe:56第I卷(50分)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1-10每小题2分,11-20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活化分子之间发生的碰撞一定为有效碰撞B. 升高温度,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可使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增大,因而反应速率增大C. 金属腐蚀就是金属失去电子被氧化的过程D. 电解法精炼铜时,以粗铜作阳极,粗铜中的所有金属都以离子的形式进入电解质溶液【答案】C【解析】A. 活化分子之间发生的碰撞不一定为有效碰撞,只有能发生化学反应的碰撞才是有效碰撞,A错误;B. 升高温度不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但可使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增大,因而反应速率增大,B错误;C. 金属腐蚀就是金属失去电子被氧化的过程,C正确;D. 电解法精炼铜时,以粗铜作阳极,但粗铜中的所有金属不会都以离子的形式进入电解质溶液,部分变为阳极泥,D错误,答案选C。
点睛: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际是通过影响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的数量,改变有效碰撞次数来实现的,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主要有温度、浓度、压强和催化剂,我们可以将其进行归纳:2. 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A. H2S的电子式: B. S2-结构示意图: C. Na2O2的电子式: D. CCl4的电子式:【答案】B【解析】A. H2S是共价化合物,电子式为,A错误;B. S2-的质子数是16,核外电子数是18,结构示意图为,B正确;C. Na2O2是离子化合物,电子式为,C错误;D. CCl4是共价化合物,电子式为,D错误,答案选B3. 短周期元素X、Y、Z、W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其中Z为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工业上电解YW饱和溶液冶炼金属YB. 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W>XC. 简单离子半径的大小顺序:r(Y+)>r(X-)D. Y、W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均能溶解金属Z【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Z为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则Z是Al元素,根据元素周期表判断X、Y、W分别是F、Na、Cl元素A、工业上电解熔融的氯化钠来制取钠,错误;B、F的非金属性强于Cl的非金属性,所以HF更稳定,错误;C、X—与Y+的电子层结构相同,核电荷数大的滤纸半径小,所以简单离子半径的大小顺序:r(Y+) 考点:考查元素推断,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周期律的应用,元素性质的判断4. 下列事实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A. Fe(SCN)3溶液中存在Fe3++3SCN﹣Fe(SCN)3,向此溶液中加入固体KSCN后颜色变深B. 用通过盛饱和食盐水的洗气瓶来除去氯气中的少量HCl气体杂质C. 反应CO(g)+NO2(g)CO2(g)+NO(g)(正反应为放热反应),达平衡后,升高温度体系颜色变深D. 合成氨:N2(g)+3H2(g)2NH3 (g)△H<0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条件进行【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加入固体KSCN,Fe3++3SCN-Fe(SCN)3平衡正向移动,溶液的颜色变深,故A正确;B、氯气难溶于饱和食盐水,HCl极易溶于水,将混合气体通过盛饱和食盐水的洗气瓶,可除去HCl,故B正确;C、反应CO(g)+NO2(g)CO2(g)+NO(g)(正反应为放热反应),达平衡后,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体系颜色变深,故C正确;D、合成氨:N2(g)+3H2(g)2NH3(g)△H<0在高温平衡逆向移动,不利于氨的合成,故D错误;故选D考点定位】考查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名师点晴】本题考查了勒夏特列原理的使用条件。 注意使用勒夏特列原理的前提必须是可逆反应,平衡移动原理是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压强或温度等),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平衡移动原理适用的对象应存在可逆过程,如与可逆过程无关,则不能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平衡移动原理对所有的动态平衡都适用5. 已知H—H键的键能为436 kJ/mol,O=O键的键能为498 kJ/mol,热化学方程式H2(g)+ O2(g) =H2O( l )ΔH=-286 kJ/mol,则H2O分子中O—H键的键能为( )A. 485.5 kJ/mol B. 610 kJ/mol C. 917 kJ/mol D. 1220 kJ/mol【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设O—H键的键能为xkJ/mol,各化学键键能为:H—H键的键能为436kJ/mol,O═O键的键能为498kJ/mol,反应热的焓变:ΔH=反应物总键能-生成物总键能,则反应H2(g)+O2(g) =H2O( l ) ΔH=-286 kJ/mol,计算得出:x=485.5kJ/mol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考点:热化学方程式、键能6. 碳酸钙受热分解的方程式为CaCO3(S)CaO(S)+CO2(g)在一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该反应,达到平衡后,二氧化碳的浓度为a mol·L-l ,保持温度不变,再通入一定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平衡后,体系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与原平衡相比 ( )A. 增大 B. 减小 C. 不变 D. 无法判断【答案】C【解析】CaCO3(s)⇌CaO(s)+CO2(g),K=c(CO2),再充入CO2,平衡逆向移动,但因为温度没变,则K=c(CO2)不变,所以CO2浓度不变,答案选C。 7.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工业上常通过电解熔融的MgO冶炼金属镁B. 应用盖斯定律,可计算某些难以直接测量的反应焓变C. 用惰性电极电解Na2SO4溶液,阴、阳两极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D. 在铁上镀铜,应选用铜作阴极【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因为氧化镁的熔点非常高,由固体转化成熔融状态,消耗很多的能量,因此工业上常电解氯化镁,冶炼金属镁,故错误;B、盖斯定律:对一个化学反应,无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因此可以利用盖斯定律,计算某些难以直接测量的反应焓变,故正确;C、阴极反应式:2H++2e-=H2↑,阳极反应式4OH--4e-=O2↑+2H2O,根据电子守恒,阴阳两极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故错误;D、根据电镀的原理,铁做阴极,铜作阳极,故错误考点:考查金属冶炼、盖斯定律、电解原理应用等知识8. 下列有关电化学装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图1中,Zn—MnO2干电池放电时,MnO2被氧化B. 图2中,电解精炼铜时,阳极减少的质量与阴极增加的质量一定相等C. 图4中,在钢材上电镀铝,熔融盐中Al和Cl元素只以AlCl4-、Al2Cl7-形式存在,则阳极反应式为:Al -3e-+7AlCl4-= 4Al2Cl7-D. 图3中,K分别与M、N连接,均可保护Fe电极,连接M时为“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锌作原电池的负极,发生氧化反应,而不是MnO2被氧化,故A错误;B、电解精炼时,粗铜作阳极,纯铜作阴极,而粗铜中有比铜活泼的金属首先放电,所以阳极减少的质量与阴极增加的质量不相等,故B错误;C、铝与电源的正极相连,叫阳极,而阳极发生氧化反应,所以电极反应式为:Al-3e-+7AlCl4-=4Al2Cl7-,故C正确;D、K与M相连接,铁作阴极,受保护;而K与N相连接,构成原电池,铁在的电极叫正极,受保护,称为“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所以前者不是“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故D错误;故选C。 考点:考查了原电池和电解池原理的相关知识9. 测定稀硫酸和稀氢氧化钠中和热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某兴趣小组的实验数值结果大于57.3 kJ·mol-1(中和热),原因可能是( )A. 实验装置中小烧杯杯中低于大烧杯杯口B. 用浓硫酸代替了稀硫酸C. 分多次把NaOH溶液倒入盛有硫酸的小烧杯中D. 用温度计测定NaOH溶液起始温度后未洗涤,直接测定H2SO4溶液的温度【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实验装置中小烧杯杯中低于大烧杯杯口,热量散失较多,实验数值结果小于57.3 kJ·mol-1,故A错误;用浓硫酸代替了稀硫酸,浓硫酸溶解放热,实验数值结果大于57.3 kJ·mol-1,故B正确;分多次把NaOH溶液倒入盛有硫酸的小烧杯中,热量散失较多,实验数值结果小于57.3 kJ·mol-1,故C错误;用温度计测定NaOH溶液起始温度后未洗涤,直接测定H2SO4溶液的温度,测得硫酸温度偏高,造成实验数值结果小于57.3 kJ·mol-1,故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中和热测定10. 少量铁粉与100 mL 0.01 mol/L的稀盐酸反应,反应速率太慢为了加快此反应速率而不改变H2的产量,可以使用如下方法中的 ( )①加H2O ②加NaOH固体 ③滴入几滴浓盐酸 ④加CH3COONa固体 ⑤加NaCl溶液 ⑥滴入几滴硫酸铜溶液 ⑦升高温度(不考虑盐酸挥发)A. ①⑥⑦ B. ③⑤ C. ③⑦ D. ⑤⑦【答案】C【解析】①加水,稀释了盐酸的浓度,故反应速率变慢;②加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减少了盐酸的浓度,故反应速率变慢;③加浓盐酸,反应速率加快,且不会改变氢气的体积;④加醋酸钠固体与盐酸反应生成弱酸醋酸,故反应速率减慢;⑤加氯化钠溶液,相当于稀释盐酸浓度,故反应速率变慢;⑥滴加硫酸铜溶液,铁把铜置换出来,形成原电池,故反应速率加快,但与盐酸反应的铁减少,故减少了产生氢气的量;⑦升高温度(不考虑盐酸挥发),反应速率加快,且生成的氢气体积不变,答案选C。 点睛:本题考查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注意本题不改变生成氢气总量的要求,答题时注意审题11. 在一定条件下,将3 mol A和1 mol B两种气体混合于2L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3A(g)+B(g) xC(g)+2D(g)2 min末该反应达到平衡,生成0.8 mol D,并测得C的浓度为0.2 mol·L-l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A的转化率为40% B. 2 min内B的反应速率为0.2 mol·L-l.min-1C. x=2 D. 若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则表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生成0.8molD,消耗0.8×3/2mol=1.2mol,即A的转化率是1.2/3×100%=40%,故正确;B、生成0.8molD的同时,消耗B的物质的量为0.8/2mol=0.4mol,因此B的反应速率是0.4/(2×2)mol/(L·min)=0.1mol/(L·min),故错误;C、生成C的物质的量为0.2×2mol=0.4mol,即x=1,故错误;D、根据密度的定义,气体质量不变,气体反应前后气体系数之和相等,即n不变,因此密度不变,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故错误。 考点:考查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计算、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等知识12. 将2.0mol SO2气体和2.0mol SO3气体混合于固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2SO2(g)+O2(g)2SO3(g),达到平衡时SO3为n mol.在相同温度下,分别按下列配比在相同密闭容器中放入起始物质,平衡时SO3等于n mol的是( )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