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犯罪学教学课件.ppt

62页
  • 卖家[上传人]:公****
  • 文档编号:591407526
  • 上传时间:2024-09-17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978.50KB
  • / 6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犯罪学犯罪学 现代犯罪学主要理论现代犯罪学主要理论拉里拉里拉里拉里····西格尔西格尔西格尔西格尔( ( ( (Larry J. SiegelLarry J. Siegel) ) ) )社会结构理论社会结构理论社会化过程理论社会化过程理论冲突理论冲突理论社会解组理论社会解组理论紧张理论紧张理论文化与亚文化理论文化与亚文化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社会控制理论社会控制理论标签理论标签理论保守的冲突理论保守的冲突理论激进的冲突理论激进的冲突理论 一、社会结构理论一、社会结构理论侧重于从社会结构方面对犯罪现象进行研究的理论或学说侧重于从社会结构方面对犯罪现象进行研究的理论或学说侧重于从社会结构方面对犯罪现象进行研究的理论或学说侧重于从社会结构方面对犯罪现象进行研究的理论或学说 社会结构理论的基本特征:社会结构理论的基本特征:社会结构理论的基本特征:社会结构理论的基本特征:vv强调犯罪与下层阶级密切相关强调犯罪与下层阶级密切相关强调犯罪与下层阶级密切相关强调犯罪与下层阶级密切相关 vv关注青少年违法行为关注青少年违法行为关注青少年违法行为关注青少年违法行为 vv认为社会环境决定着人们的行为。

      认为社会环境决定着人们的行为认为社会环境决定着人们的行为认为社会环境决定着人们的行为三个分支:社会解组理论、紧张理论、亚文化理论三个分支:社会解组理论、紧张理论、亚文化理论三个分支:社会解组理论、紧张理论、亚文化理论三个分支:社会解组理论、紧张理论、亚文化理论    ( (一一) )社会解组理论社会解组理论克利福德克利福德克利福德克利福德· ·肖肖肖肖( ( ( (Clifford ShawClifford Shaw),),),),亨利亨利亨利亨利····麦凯麦凯麦凯麦凯( ( ( (Henry D. Henry D. MckayMckay) ) ) )•同心地带同心地带同心地带同心地带的犯罪保持着稳定的模式,过渡区是犯罪高的犯罪保持着稳定的模式,过渡区是犯罪高的犯罪保持着稳定的模式,过渡区是犯罪高的犯罪保持着稳定的模式,过渡区是犯罪高发地带,且不受该地区种族结构影响发地带,且不受该地区种族结构影响发地带,且不受该地区种族结构影响发地带,且不受该地区种族结构影响•社区的犯罪传统导致少年步入犯罪的生涯社区的犯罪传统导致少年步入犯罪的生涯社区的犯罪传统导致少年步入犯罪的生涯社区的犯罪传统导致少年步入犯罪的生涯。

      •经济地位低下的人群拥有最高的犯罪率经济地位低下的人群拥有最高的犯罪率经济地位低下的人群拥有最高的犯罪率经济地位低下的人群拥有最高的犯罪率•过渡性聚居区的社会解组是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过渡性聚居区的社会解组是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过渡性聚居区的社会解组是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过渡性聚居区的社会解组是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要减少贫困社区的犯罪,必须改变那里的社区环境,要减少贫困社区的犯罪,必须改变那里的社区环境,要减少贫困社区的犯罪,必须改变那里的社区环境,要减少贫困社区的犯罪,必须改变那里的社区环境,更新价值体系更新价值体系更新价值体系更新价值体系 “ “芝加哥区域计划芝加哥区域计划芝加哥区域计划芝加哥区域计划” ” ( (二二) )紧张理论紧张理论罗伯特罗伯特罗伯特罗伯特· ·默顿默顿默顿默顿( ( ( (Robert C. MertonRobert C. Merton) ) ) )《《《《社会结构与失范社会结构与失范社会结构与失范社会结构与失范》》》》 vv犯罪是用非法手段去实现合法目标的结果犯罪是用非法手段去实现合法目标的结果犯罪是用非法手段去实现合法目标的结果。

      犯罪是用非法手段去实现合法目标的结果 vv社会文化的两个共同特征社会文化的两个共同特征社会文化的两个共同特征社会文化的两个共同特征::::确立目标;规定手段确立目标;规定手段确立目标;规定手段确立目标;规定手段( ( ( (制度性手段制度性手段制度性手段制度性手段) ) ) )vv传统目标与制度性手段之间的不平衡状态传统目标与制度性手段之间的不平衡状态传统目标与制度性手段之间的不平衡状态传统目标与制度性手段之间的不平衡状态( ( ( (即失范即失范即失范即失范) ) ) )导致压力和紧张导致压力和紧张导致压力和紧张导致压力和紧张vv个人缓解压力和紧张的适应方式:遵从型;革新型;礼仪型;颓废个人缓解压力和紧张的适应方式:遵从型;革新型;礼仪型;颓废个人缓解压力和紧张的适应方式:遵从型;革新型;礼仪型;颓废个人缓解压力和紧张的适应方式:遵从型;革新型;礼仪型;颓废型;反叛型型;反叛型型;反叛型型;反叛型 ( (三三) )文化与亚文化理论文化与亚文化理论索尔斯坦索尔斯坦索尔斯坦索尔斯坦· ·塞林塞林塞林塞林(Thorsten Sellin)(Thorsten Sellin) 《《《《文化冲突与犯罪文化冲突与犯罪文化冲突与犯罪文化冲突与犯罪》》》》(1938)(1938)文化冲突理论文化冲突理论文化冲突理论文化冲突理论• •犯罪是与主流文化相冲突的下层阶级和少数民族群体文化的产物。

      犯罪是与主流文化相冲突的下层阶级和少数民族群体文化的产物犯罪是与主流文化相冲突的下层阶级和少数民族群体文化的产物犯罪是与主流文化相冲突的下层阶级和少数民族群体文化的产物• •基本文化冲突与从属文化冲突基本文化冲突与从属文化冲突基本文化冲突与从属文化冲突基本文化冲突与从属文化冲突 科恩科恩科恩科恩(Albert K. Cohen)(Albert K. Cohen)《《《《少年犯罪人:帮伙文化少年犯罪人:帮伙文化少年犯罪人:帮伙文化少年犯罪人:帮伙文化》》》》• •下层阶级的少年犯罪行为是对美国中产阶级主流文化的规范和价值下层阶级的少年犯罪行为是对美国中产阶级主流文化的规范和价值下层阶级的少年犯罪行为是对美国中产阶级主流文化的规范和价值下层阶级的少年犯罪行为是对美国中产阶级主流文化的规范和价值观的一种反抗观的一种反抗观的一种反抗观的一种反抗• •中产阶级的测量标尺中产阶级的测量标尺中产阶级的测量标尺中产阶级的测量标尺• •地位挫折与反应方式:街角青少年;大学青少年;犯罪青少年地位挫折与反应方式:街角青少年;大学青少年;犯罪青少年地位挫折与反应方式:街角青少年;大学青少年;犯罪青少年地位挫折与反应方式:街角青少年;大学青少年;犯罪青少年。

      • •少年犯罪亚文化的特征:非功利性;恶意性;否定性;多样性;即少年犯罪亚文化的特征:非功利性;恶意性;否定性;多样性;即少年犯罪亚文化的特征:非功利性;恶意性;否定性;多样性;即少年犯罪亚文化的特征:非功利性;恶意性;否定性;多样性;即时享乐主义;群体自由性时享乐主义;群体自由性时享乐主义;群体自由性时享乐主义;群体自由性 二、社会化过程理论二、社会化过程理论社会化经历是犯罪行为的主要决定因素社会化经历是犯罪行为的主要决定因素社会化经历是犯罪行为的主要决定因素社会化经历是犯罪行为的主要决定因素 vv强调社会化过程中的人际互动对犯罪的影响强调社会化过程中的人际互动对犯罪的影响强调社会化过程中的人际互动对犯罪的影响强调社会化过程中的人际互动对犯罪的影响; ; ; ;vv各个阶层的人们都可能成为犯罪人各个阶层的人们都可能成为犯罪人各个阶层的人们都可能成为犯罪人各个阶层的人们都可能成为犯罪人 ( (一一) )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萨瑟兰萨瑟兰萨瑟兰萨瑟兰( ( ( (Edwin H. SutherlandEdwin H. Sutherland) ) ) )::::v差异交往理论差异交往理论差异交往理论差异交往理论( ( ( (不同交往理论、差别交往理论不同交往理论、差别交往理论不同交往理论、差别交往理论不同交往理论、差别交往理论) ) ) ) 犯罪的动机和技巧是通过与犯罪的价值观念、行犯罪的动机和技巧是通过与犯罪的价值观念、行犯罪的动机和技巧是通过与犯罪的价值观念、行犯罪的动机和技巧是通过与犯罪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接触而学会的。

      为模式等接触而学会的为模式等接触而学会的为模式等接触而学会的 差异交往理论的主要命题差异交往理论的主要命题差异交往理论的主要命题差异交往理论的主要命题 v犯罪行为是习得的犯罪行为是习得的犯罪行为是习得的犯罪行为是习得的v犯罪是在交往过程中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而习得犯罪是在交往过程中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而习得犯罪是在交往过程中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而习得犯罪是在交往过程中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而习得的v对犯罪行为学习的主要部分发生在亲密人的群体中对犯罪行为学习的主要部分发生在亲密人的群体中对犯罪行为学习的主要部分发生在亲密人的群体中对犯罪行为学习的主要部分发生在亲密人的群体中v犯罪行为的学习主要包括两项内容:犯罪的技术;犯罪行为的学习主要包括两项内容:犯罪的技术;犯罪行为的学习主要包括两项内容:犯罪的技术;犯罪行为的学习主要包括两项内容:犯罪的技术;动机和内驱力的特定方向动机和内驱力的特定方向动机和内驱力的特定方向动机和内驱力的特定方向v动机和内驱力的特定方向是从赞许的或不赞许的法动机和内驱力的特定方向是从赞许的或不赞许的法动机和内驱力的特定方向是从赞许的或不赞许的法动机和内驱力的特定方向是从赞许的或不赞许的法典解释中习得的。

      典解释中习得的典解释中习得的典解释中习得的v一个人之所以变成违法者,是因为其周围赞同破坏一个人之所以变成违法者,是因为其周围赞同破坏一个人之所以变成违法者,是因为其周围赞同破坏一个人之所以变成违法者,是因为其周围赞同破坏法典的解释超过了不赞同破坏法典的解释法典的解释超过了不赞同破坏法典的解释法典的解释超过了不赞同破坏法典的解释法典的解释超过了不赞同破坏法典的解释v通过与犯罪的或非犯罪的榜样的交往来学习犯罪行通过与犯罪的或非犯罪的榜样的交往来学习犯罪行通过与犯罪的或非犯罪的榜样的交往来学习犯罪行通过与犯罪的或非犯罪的榜样的交往来学习犯罪行为的过程,包含了在其它学习中的全部机制为的过程,包含了在其它学习中的全部机制为的过程,包含了在其它学习中的全部机制为的过程,包含了在其它学习中的全部机制v非犯罪行为同样也是需要和价值的表现非犯罪行为同样也是需要和价值的表现非犯罪行为同样也是需要和价值的表现非犯罪行为同样也是需要和价值的表现 ( (二二) )社会控制理论社会控制理论pp控制理论用社会控制的强弱来解释犯罪行为产生的原因控制理论用社会控制的强弱来解释犯罪行为产生的原因控制理论用社会控制的强弱来解释犯罪行为产生的原因。

      控制理论用社会控制的强弱来解释犯罪行为产生的原因pp每个人都是潜在的犯罪人;人们之所以不犯罪,是由于存在着抑制每个人都是潜在的犯罪人;人们之所以不犯罪,是由于存在着抑制每个人都是潜在的犯罪人;人们之所以不犯罪,是由于存在着抑制每个人都是潜在的犯罪人;人们之所以不犯罪,是由于存在着抑制我们不犯罪的各种力量的缘故;人们之所以犯罪,也是由于抑制或控我们不犯罪的各种力量的缘故;人们之所以犯罪,也是由于抑制或控我们不犯罪的各种力量的缘故;人们之所以犯罪,也是由于抑制或控我们不犯罪的各种力量的缘故;人们之所以犯罪,也是由于抑制或控制人们不犯罪的力量薄弱的缘故,而不是由于存在着驱使他们犯罪的制人们不犯罪的力量薄弱的缘故,而不是由于存在着驱使他们犯罪的制人们不犯罪的力量薄弱的缘故,而不是由于存在着驱使他们犯罪的制人们不犯罪的力量薄弱的缘故,而不是由于存在着驱使他们犯罪的力量 特拉维斯特拉维斯特拉维斯特拉维斯· ·赫希赫希赫希赫希( ( ( (Travis HirschiTravis Hirschi) ) ) )《《《《少年犯罪原因少年犯罪原因少年犯罪原因少年犯罪原因》》》》vv犯罪是个人与社会的联系薄弱或受到削弱的结果。

      犯罪是个人与社会的联系薄弱或受到削弱的结果犯罪是个人与社会的联系薄弱或受到削弱的结果犯罪是个人与社会的联系薄弱或受到削弱的结果 vv社会联系的四个方面:社会联系的四个方面:社会联系的四个方面:社会联系的四个方面:1.1.1.1.依恋依恋依恋依恋2.2.2.2.奉献奉献奉献奉献3.3.3.3.卷入卷入卷入卷入( ( ( (参与参与参与参与) ) ) ) 4.4.4.4.信念信念信念信念 ( (三三) )标签理论标签理论 贝克尔贝克尔贝克尔贝克尔( ( ( (Howard BeckerHoward Becker) ) ) )::::v越越越越轨轨轨轨是是是是由由由由外外外外部部部部反反反反应应应应所所所所贴贴贴贴上上上上的的的的一一一一种种种种标标标标签签签签越越越越轨轨轨轨者者者者是是是是被被被被成成成成功功功功地地地地贴贴贴贴上上上上了了了了标标标标签签签签的的的的人人人人创创创创造造造造越越越越轨轨轨轨行行行行为为为为的的的的,,,,正正正正是是是是人人人人们们们们对这种行为的反应对这种行为的反应对这种行为的反应对这种行为的反应v评评评评价价价价行行行行为为为为是是是是否否否否越越越越轨轨轨轨的的的的规规规规则则则则具具具具有有有有社社社社会会会会冲冲冲冲突突突突性性性性。

      社社社社会会会会规规规规则是由社会中的强势群体创造和推行的则是由社会中的强势群体创造和推行的则是由社会中的强势群体创造和推行的则是由社会中的强势群体创造和推行的v越轨行为的类型越轨行为的类型越轨行为的类型越轨行为的类型v规则的适用并非完全平等的,而是有选择性的规则的适用并非完全平等的,而是有选择性的规则的适用并非完全平等的,而是有选择性的规则的适用并非完全平等的,而是有选择性的v犯罪的标签迫使越轨者再次走上犯罪道路犯罪的标签迫使越轨者再次走上犯罪道路犯罪的标签迫使越轨者再次走上犯罪道路犯罪的标签迫使越轨者再次走上犯罪道路 三、冲突理论三、冲突理论 p用社会中存在的冲突来解释犯罪产生的原因用社会中存在的冲突来解释犯罪产生的原因认为犯罪是社会中存在的利益冲突或者价值冲认为犯罪是社会中存在的利益冲突或者价值冲突的产物突的产物 (一一) )保守的冲突理论保守的冲突理论 沃尔德沃尔德( (George Vold) ) 利益群体冲突理论利益群体冲突理论v犯罪是具有不同利益的群体之间发生冲突的犯罪是具有不同利益的群体之间发生冲突的结果v群体冲突的结果:一是制定法律和控制法律群体冲突的结果:一是制定法律和控制法律的实施;二是控制国家的警察力量。

      的实施;二是控制国家的警察力量 ( (二二) )激进的冲突理论激进的冲突理论( (马克思主义犯罪学马克思主义犯罪学) )vv以马克思及其他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观点为指导研究犯罪以马克思及其他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观点为指导研究犯罪以马克思及其他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观点为指导研究犯罪以马克思及其他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观点为指导研究犯罪与刑事司法制度及其活动的一组理论学说与刑事司法制度及其活动的一组理论学说与刑事司法制度及其活动的一组理论学说与刑事司法制度及其活动的一组理论学说vv马克思主义犯罪学家不赞同主流犯罪学家所采取的马克思主义犯罪学家不赞同主流犯罪学家所采取的马克思主义犯罪学家不赞同主流犯罪学家所采取的马克思主义犯罪学家不赞同主流犯罪学家所采取的““““价值价值价值价值中立中立中立中立””””的立场,主张犯罪学研究应具备政治的或意识形态的立场,主张犯罪学研究应具备政治的或意识形态的立场,主张犯罪学研究应具备政治的或意识形态的立场,主张犯罪学研究应具备政治的或意识形态的基础vv批判传统犯罪学只重视寻找引起犯罪的社会条件而忽略社批判传统犯罪学只重视寻找引起犯罪的社会条件而忽略社批判传统犯罪学只重视寻找引起犯罪的社会条件而忽略社批判传统犯罪学只重视寻找引起犯罪的社会条件而忽略社会制度根源的研究模式,认为犯罪学应当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根源的研究模式,认为犯罪学应当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根源的研究模式,认为犯罪学应当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根源的研究模式,认为犯罪学应当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本身所具有的导致犯罪的性质。

      会制度本身所具有的导致犯罪的性质会制度本身所具有的导致犯罪的性质会制度本身所具有的导致犯罪的性质vv资本主义社会本身具有产生犯罪的性质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主义社会本身具有产生犯罪的性质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主义社会本身具有产生犯罪的性质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主义社会本身具有产生犯罪的性质资本主义社会的有产者和无产者分别从事特定的犯罪行为在资本主义社有产者和无产者分别从事特定的犯罪行为在资本主义社有产者和无产者分别从事特定的犯罪行为在资本主义社有产者和无产者分别从事特定的犯罪行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那些政治上有权力的人控制着犯罪的定义和刑事司会中,那些政治上有权力的人控制着犯罪的定义和刑事司会中,那些政治上有权力的人控制着犯罪的定义和刑事司会中,那些政治上有权力的人控制着犯罪的定义和刑事司法制度的重点不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就不能彻底解决资法制度的重点不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就不能彻底解决资法制度的重点不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就不能彻底解决资法制度的重点不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就不能彻底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犯罪问题本主义社会的犯罪问题本主义社会的犯罪问题本主义社会的犯罪问题 犯罪现象的测量犯罪现象的测量 第一节第一节 犯罪测量概述犯罪测量概述一、什么是犯罪测量一、什么是犯罪测量一、什么是犯罪测量一、什么是犯罪测量 • •犯罪测量是借助专门的方法和手段对犯罪现象所进行的量化分析,犯罪测量是借助专门的方法和手段对犯罪现象所进行的量化分析,犯罪测量是借助专门的方法和手段对犯罪现象所进行的量化分析,犯罪测量是借助专门的方法和手段对犯罪现象所进行的量化分析,其目的在于准确把握犯罪现象的状态、结构和变化趋势。

      其目的在于准确把握犯罪现象的状态、结构和变化趋势其目的在于准确把握犯罪现象的状态、结构和变化趋势其目的在于准确把握犯罪现象的状态、结构和变化趋势二、犯罪测量的重要指标二、犯罪测量的重要指标二、犯罪测量的重要指标二、犯罪测量的重要指标• •总量指标总量指标总量指标总量指标( ( ( (绝对指标绝对指标绝对指标绝对指标) ) ) ) • •相对指标相对指标相对指标相对指标 犯罪率犯罪率犯罪率犯罪率 起起起起/10/10/10/10万人万人万人万人三、犯罪测量的作用三、犯罪测量的作用三、犯罪测量的作用三、犯罪测量的作用 四、官方犯罪统计的局限性四、官方犯罪统计的局限性四、官方犯罪统计的局限性四、官方犯罪统计的局限性 第二节第二节 犯罪黑数调查犯罪黑数调查 一、什么是犯罪黑数一、什么是犯罪黑数一、什么是犯罪黑数一、什么是犯罪黑数•犯罪黑数犯罪黑数犯罪黑数犯罪黑数( ( ( (Dark Figure of CrimeDark Figure of Crime) ) ) )是相对于犯罪明数是相对于犯罪明数是相对于犯罪明数是相对于犯罪明数( ( ( (Reported CrimeReported Crime,即警方已获悉和登记的犯罪行为,即警方已获悉和登记的犯罪行为,即警方已获悉和登记的犯罪行为,即警方已获悉和登记的犯罪行为) ) ) )而言的,是指没有编入警方犯罪统计中的犯罪行为。

      而言的,是指没有编入警方犯罪统计中的犯罪行为而言的,是指没有编入警方犯罪统计中的犯罪行为而言的,是指没有编入警方犯罪统计中的犯罪行为 二、犯罪黑数的调查方法二、犯罪黑数的调查方法二、犯罪黑数的调查方法二、犯罪黑数的调查方法 •罪案自报调查罪案自报调查罪案自报调查罪案自报调查( ( ( (Self-reported Survey)Self-reported Survey)•犯罪被害人调查犯罪被害人调查犯罪被害人调查犯罪被害人调查( ( ( (Crime Victim SurveyCrime Victim Survey) ) ) ) 第三节第三节 我国的犯罪状况我国的犯罪状况一、历史回顾一、历史回顾一、历史回顾一、历史回顾 • •建国初期建国初期建国初期建国初期• •50505050年代末~年代末~年代末~年代末~60606060年代初期年代初期年代初期年代初期• •“ “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 ”时期时期时期时期• •70707070年代末~年代末~年代末~年代末~80808080年代年代年代年代• •90909090年代至今年代至今年代至今年代至今 ( ( ( (一一一一) ) ) )犯罪的数量特征犯罪的数量特征犯罪的数量特征犯罪的数量特征( ( ( (二二二二) ) ) )犯罪的类型特征犯罪的类型特征犯罪的类型特征犯罪的类型特征• •多发性暴力犯罪总量持续上升,但在全部犯罪中的比重下降;多发性暴力犯罪总量持续上升,但在全部犯罪中的比重下降;多发性暴力犯罪总量持续上升,但在全部犯罪中的比重下降;多发性暴力犯罪总量持续上升,但在全部犯罪中的比重下降;• •财产型犯罪仍居于主导地位;财产型犯罪仍居于主导地位;财产型犯罪仍居于主导地位;财产型犯罪仍居于主导地位;• •新型犯罪不断出现;新型犯罪不断出现;新型犯罪不断出现;新型犯罪不断出现;• •毒品犯罪、赌博犯罪、色情犯罪呈泛滥态势;毒品犯罪、赌博犯罪、色情犯罪呈泛滥态势;毒品犯罪、赌博犯罪、色情犯罪呈泛滥态势;毒品犯罪、赌博犯罪、色情犯罪呈泛滥态势;• •自杀数量增多。

      自杀数量增多自杀数量增多自杀数量增多二、现阶段犯罪形势分析二、现阶段犯罪形势分析 ( ( ( (三三三三) ) ) )犯罪成员的结构特征犯罪成员的结构特征犯罪成员的结构特征犯罪成员的结构特征• •青少年犯罪所占比例仍较高;青少年犯罪所占比例仍较高;青少年犯罪所占比例仍较高;青少年犯罪所占比例仍较高;• •女性犯罪呈上升趋势;女性犯罪呈上升趋势;女性犯罪呈上升趋势;女性犯罪呈上升趋势;• •农民和无业人员居多;农民和无业人员居多;农民和无业人员居多;农民和无业人员居多;• •公务人员犯罪形势严峻;公务人员犯罪形势严峻;公务人员犯罪形势严峻;公务人员犯罪形势严峻;• •单位犯罪增长迅速单位犯罪增长迅速单位犯罪增长迅速单位犯罪增长迅速 ( ( (四四四四) ) ) )犯罪的方式特征犯罪的方式特征犯罪的方式特征犯罪的方式特征• •有组织犯罪增多;有组织犯罪增多;有组织犯罪增多;有组织犯罪增多;• •犯罪流动性强,跨区域犯罪突出;犯罪流动性强,跨区域犯罪突出;犯罪流动性强,跨区域犯罪突出;犯罪流动性强,跨区域犯罪突出;• •犯罪智能化程度提高犯罪智能化程度提高犯罪智能化程度提高犯罪智能化程度提高。

      一、美国的犯罪状况一、美国的犯罪状况一、美国的犯罪状况一、美国的犯罪状况•1960196019601960~~~~1980198019801980年,犯罪率大幅上升侵犯人身的暴力犯年,犯罪率大幅上升侵犯人身的暴力犯年,犯罪率大幅上升侵犯人身的暴力犯年,犯罪率大幅上升侵犯人身的暴力犯罪增长最迅速,财产犯罪占比重最大罪增长最迅速,财产犯罪占比重最大罪增长最迅速,财产犯罪占比重最大罪增长最迅速,财产犯罪占比重最大•1981198119811981~~~~1991199119911991年,犯罪低速率增长黑人受害几率高于年,犯罪低速率增长黑人受害几率高于年,犯罪低速率增长黑人受害几率高于年,犯罪低速率增长黑人受害几率高于其他种族;西部地区犯罪率最高其他种族;西部地区犯罪率最高其他种族;西部地区犯罪率最高其他种族;西部地区犯罪率最高•1992199219921992~~~~2000200020002000年,犯罪总量与犯罪率均有所下降年,犯罪总量与犯罪率均有所下降年,犯罪总量与犯罪率均有所下降年,犯罪总量与犯罪率均有所下降•2001200120012001~~~~2012201220122012年,犯罪总量与犯罪率总体呈下降趋势。

      年,犯罪总量与犯罪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年,犯罪总量与犯罪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年,犯罪总量与犯罪率总体呈下降趋势•1992199219921992~~~~2012201220122012年,暴力犯罪犯罪率除年,暴力犯罪犯罪率除年,暴力犯罪犯罪率除年,暴力犯罪犯罪率除2005-20062005-20062005-20062005-2006年稍有年稍有年稍有年稍有上升外,其他年份基本逐年下降上升外,其他年份基本逐年下降上升外,其他年份基本逐年下降上升外,其他年份基本逐年下降第四节第四节 国外犯罪状况国外犯罪状况 二、日本的犯罪状况二、日本的犯罪状况二、日本的犯罪状况二、日本的犯罪状况•1946194619461946~~~~1955195519551955年,财产犯罪激增,暴力犯罪明显增年,财产犯罪激增,暴力犯罪明显增年,财产犯罪激增,暴力犯罪明显增年,财产犯罪激增,暴力犯罪明显增加•1956195619561956~~~~1965196519651965年,暴力犯罪、性犯罪剧增,少年犯年,暴力犯罪、性犯罪剧增,少年犯年,暴力犯罪、性犯罪剧增,少年犯年,暴力犯罪、性犯罪剧增,少年犯罪急剧增加,女性犯罪明显增多。

      罪急剧增加,女性犯罪明显增多罪急剧增加,女性犯罪明显增多罪急剧增加,女性犯罪明显增多•1966196619661966~~~~1975197519751975年,犯罪状况基本稳定;大城市成为年,犯罪状况基本稳定;大城市成为年,犯罪状况基本稳定;大城市成为年,犯罪状况基本稳定;大城市成为犯罪高发地区;重大恶性案件经常发生;女性犯犯罪高发地区;重大恶性案件经常发生;女性犯犯罪高发地区;重大恶性案件经常发生;女性犯犯罪高发地区;重大恶性案件经常发生;女性犯罪持续增加罪持续增加罪持续增加罪持续增加•1976197619761976~~~~1990199019901990年,财产犯罪上升,暴力犯罪下降,年,财产犯罪上升,暴力犯罪下降,年,财产犯罪上升,暴力犯罪下降,年,财产犯罪上升,暴力犯罪下降,青少年犯罪上升青少年犯罪上升青少年犯罪上升青少年犯罪上升•1991199119911991~~~~2001200120012001年,财产犯罪大量增加,暴力犯罪先年,财产犯罪大量增加,暴力犯罪先年,财产犯罪大量增加,暴力犯罪先年,财产犯罪大量增加,暴力犯罪先降降降降(1991-1995(1991-1995(1991-1995(1991-1995年年年年) ) ) )后升后升后升后升(1996-2001(1996-2001(1996-2001(1996-2001年年年年) ) ) )。

      •2002200220022002~~~~2013201320132013年,犯罪率连续年,犯罪率连续年,犯罪率连续年,犯罪率连续11111111年逐年下降年逐年下降年逐年下降年逐年下降 第四章第四章 犯罪类型犯罪类型 无被害人犯罪无被害人犯罪 一、什么是无被害人犯罪一、什么是无被害人犯罪一、什么是无被害人犯罪一、什么是无被害人犯罪 • •无被害人犯罪无被害人犯罪无被害人犯罪无被害人犯罪( ( ( (无控告人犯罪无控告人犯罪无控告人犯罪无控告人犯罪) ) ) )是指基于行为人的自愿和彼此双方同是指基于行为人的自愿和彼此双方同是指基于行为人的自愿和彼此双方同是指基于行为人的自愿和彼此双方同意进行的犯罪意进行的犯罪意进行的犯罪意进行的犯罪二、无被害人犯罪的特点二、无被害人犯罪的特点二、无被害人犯罪的特点二、无被害人犯罪的特点 • •犯罪具有很高的普遍性;犯罪具有很高的普遍性;犯罪具有很高的普遍性;犯罪具有很高的普遍性;• •犯罪难以发现,犯罪黑数极高;犯罪难以发现,犯罪黑数极高;犯罪难以发现,犯罪黑数极高;犯罪难以发现,犯罪黑数极高;• •执法成本高;执法成本高;执法成本高;执法成本高;• •犯罪往往具有持续性和诱发性。

      犯罪往往具有持续性和诱发性犯罪往往具有持续性和诱发性犯罪往往具有持续性和诱发性三、无被害人犯罪的立法选择三、无被害人犯罪的立法选择三、无被害人犯罪的立法选择三、无被害人犯罪的立法选择 影响犯罪现象的基本因素影响犯罪现象的基本因素 第一节第一节 概述概述一、犯罪原因的界定一、犯罪原因的界定一、犯罪原因的界定一、犯罪原因的界定• •狭义犯罪原因:对犯罪的形成与变化起决定作用的致罪因素狭义犯罪原因:对犯罪的形成与变化起决定作用的致罪因素狭义犯罪原因:对犯罪的形成与变化起决定作用的致罪因素狭义犯罪原因:对犯罪的形成与变化起决定作用的致罪因素• •广义犯罪原因:引起犯罪的一切现象的总和广义犯罪原因:引起犯罪的一切现象的总和广义犯罪原因:引起犯罪的一切现象的总和广义犯罪原因:引起犯罪的一切现象的总和• •犯罪原因系统论犯罪原因系统论犯罪原因系统论犯罪原因系统论 二、犯罪原因系统结构二、犯罪原因系统结构二、犯罪原因系统结构二、犯罪原因系统结构• •纵向结构纵向结构纵向结构纵向结构 犯罪根源犯罪根源犯罪根源犯罪根源————犯罪现象原因犯罪现象原因犯罪现象原因犯罪现象原因————犯罪类型原因犯罪类型原因犯罪类型原因犯罪类型原因————个案犯罪原因个案犯罪原因个案犯罪原因个案犯罪原因 • •横向结构横向结构横向结构横向结构 社会因素、生物因素、心理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社会因素、生物因素、心理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社会因素、生物因素、心理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社会因素、生物因素、心理因素、自然环境因素 第二节第二节 社会因素与犯罪社会因素与犯罪一、宏观社会因素与犯罪一、宏观社会因素与犯罪一、宏观社会因素与犯罪一、宏观社会因素与犯罪( ( ( (一一一一) ) ) )经济因素经济因素经济因素经济因素 • •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经济发展 • •贫富差距贫富差距贫富差距贫富差距 • •失业失业失业失业 • •人口人口人口人口 ( ( ( (二二二二) ) ) )政治因素政治因素政治因素政治因素• •阶级斗争阶级斗争阶级斗争阶级斗争• •政治体制政治体制政治体制政治体制 ( ( ( (三三三三) ) ) )文化因素文化因素文化因素文化因素( ( ( (四四四四) ) ) )宗教因素宗教因素宗教因素宗教因素 二、微观社会因素与犯罪二、微观社会因素与犯罪二、微观社会因素与犯罪二、微观社会因素与犯罪( ( ( (一一一一) ) ) )家庭家庭家庭家庭( ( ( (二二二二) ) ) )学校学校学校学校( ( ( (三三三三) ) ) )社区社区社区社区( ( ( (四四四四) ) ) )大众传媒大众传媒大众传媒大众传媒 第三节第三节 生物学因素与犯罪生物学因素与犯罪一、性别差异与犯罪一、性别差异与犯罪一、性别差异与犯罪一、性别差异与犯罪 1.1.1.1.性别差异与犯罪数量性别差异与犯罪数量性别差异与犯罪数量性别差异与犯罪数量2.2.2.2.性别差异与犯罪种类性别差异与犯罪种类性别差异与犯罪种类性别差异与犯罪种类3.3.3.3.性别差异与犯罪方式性别差异与犯罪方式性别差异与犯罪方式性别差异与犯罪方式 二、年龄与犯罪二、年龄与犯罪二、年龄与犯罪二、年龄与犯罪1.1.1.1.年龄与犯罪率年龄与犯罪率年龄与犯罪率年龄与犯罪率2.2.2.2.年龄与犯罪类型年龄与犯罪类型年龄与犯罪类型年龄与犯罪类型3.3.3.3.初犯年龄与再犯率初犯年龄与再犯率初犯年龄与再犯率初犯年龄与再犯率 三、现代犯罪生物学三、现代犯罪生物学三、现代犯罪生物学三、现代犯罪生物学( ( ( (一一一一) ) ) )生物化学因素与犯罪生物化学因素与犯罪生物化学因素与犯罪生物化学因素与犯罪( ( ( (二二二二) ) ) )神经生理因素与犯罪神经生理因素与犯罪神经生理因素与犯罪神经生理因素与犯罪 ( ( ( (三三三三) ) ) )基因因素与犯罪基因因素与犯罪基因因素与犯罪基因因素与犯罪• •染色体异常与犯罪染色体异常与犯罪染色体异常与犯罪染色体异常与犯罪• •双胞胎与犯罪双胞胎与犯罪双胞胎与犯罪双胞胎与犯罪• •收养子女犯罪收养子女犯罪收养子女犯罪收养子女犯罪 第四节第四节 自然环境因素与犯罪自然环境因素与犯罪一、时间与犯罪一、时间与犯罪一、时间与犯罪一、时间与犯罪•昼夜周期昼夜周期昼夜周期昼夜周期•自然周期自然周期自然周期自然周期•季节周期季节周期季节周期季节周期•社会周期社会周期社会周期社会周期二、地理与犯罪二、地理与犯罪二、地理与犯罪二、地理与犯罪•城、乡犯罪规律城、乡犯罪规律城、乡犯罪规律城、乡犯罪规律•特殊空间与犯罪特殊空间与犯罪特殊空间与犯罪特殊空间与犯罪 犯罪的生成模式犯罪的生成模式 • •犯罪行为是由具有犯罪人人格特征的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实施的并最终犯罪行为是由具有犯罪人人格特征的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实施的并最终犯罪行为是由具有犯罪人人格特征的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实施的并最终犯罪行为是由具有犯罪人人格特征的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实施的并最终被正式判定为犯罪的危害行为。

      通过人格因素、情境因素和社会反应被正式判定为犯罪的危害行为通过人格因素、情境因素和社会反应被正式判定为犯罪的危害行为通过人格因素、情境因素和社会反应被正式判定为犯罪的危害行为通过人格因素、情境因素和社会反应三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考察,才能说明犯罪行为发生的真实过程三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考察,才能说明犯罪行为发生的真实过程三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考察,才能说明犯罪行为发生的真实过程三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考察,才能说明犯罪行为发生的真实过程 人格因人格因素素社会社会反反应情境情境因素因素 第一节第一节 犯罪人的人格犯罪人的人格• •犯罪人人格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形成的反社会性犯罪人人格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形成的反社会性犯罪人人格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形成的反社会性犯罪人人格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形成的反社会性心理和行为倾向心理和行为倾向心理和行为倾向心理和行为倾向一、观念层面的因素一、观念层面的因素一、观念层面的因素一、观念层面的因素• •人生观、价值观人生观、价值观人生观、价值观人生观、价值观• •道德观道德观道德观道德观• •法律意识法律意识法律意识法律意识 人格人格观念念层面面因素因素非非观念念层面面因素因素 二、非观念层面的因素二、非观念层面的因素个体需要个体需要个体需要个体需要马斯洛马斯洛马斯洛马斯洛( ( ( (MaslowMaslow) ) ) ) “ “需要层次需要层次需要层次需要层次论论论论” ”个性特征个性特征个性特征个性特征• •能力:智力和技能能力:智力和技能能力:智力和技能能力:智力和技能• •气质:气质:气质:气质:• •性格性格性格性格 胆汁胆汁质多血多血质粘液粘液质抑郁抑郁质 三、人格异常与犯罪三、人格异常与犯罪三、人格异常与犯罪三、人格异常与犯罪pp人格异常是指在没有神经系统形态学的病理变化情况人格异常是指在没有神经系统形态学的病理变化情况人格异常是指在没有神经系统形态学的病理变化情况人格异常是指在没有神经系统形态学的病理变化情况下出现的各种适应缺陷。

      下出现的各种适应缺陷下出现的各种适应缺陷下出现的各种适应缺陷pp人格异常人格异常人格异常人格异常( ( ( (障碍障碍障碍障碍) ) ) )的类型的类型的类型的类型§§偏执型人格障碍偏执型人格障碍偏执型人格障碍偏执型人格障碍§§情感型人格障碍情感型人格障碍情感型人格障碍情感型人格障碍§§意志薄弱型人格障碍意志薄弱型人格障碍意志薄弱型人格障碍意志薄弱型人格障碍§§轻佻型人格障碍轻佻型人格障碍轻佻型人格障碍轻佻型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怪癖型人格障碍怪癖型人格障碍怪癖型人格障碍怪癖型人格障碍§§性变态型人格障碍性变态型人格障碍性变态型人格障碍性变态型人格障碍 第二节第二节 罪前情境罪前情境一、罪前情境的形成一、罪前情境的形成一、罪前情境的形成一、罪前情境的形成 • •罪前情境是指个体在实施犯罪过程中所面临的直接促使其产生犯罪罪前情境是指个体在实施犯罪过程中所面临的直接促使其产生犯罪罪前情境是指个体在实施犯罪过程中所面临的直接促使其产生犯罪罪前情境是指个体在实施犯罪过程中所面临的直接促使其产生犯罪动机和将这种动机转化为侵害行为的外在形势。

      动机和将这种动机转化为侵害行为的外在形势动机和将这种动机转化为侵害行为的外在形势动机和将这种动机转化为侵害行为的外在形势 ( ( ( (一一一一) ) ) )形成罪前情境的客观因素形成罪前情境的客观因素形成罪前情境的客观因素形成罪前情境的客观因素• •社会控制中的隐患或不安定因素社会控制中的隐患或不安定因素社会控制中的隐患或不安定因素社会控制中的隐患或不安定因素• •犯罪人方面的因素犯罪人方面的因素犯罪人方面的因素犯罪人方面的因素• •被害人方面的因素被害人方面的因素被害人方面的因素被害人方面的因素• •自然因素自然因素自然因素自然因素 ( ( ( (二二二二) ) ) )罪前情境的主观体验罪前情境的主观体验罪前情境的主观体验罪前情境的主观体验• •个体面临某一情境时的心理状态,印象、心理冲突、情绪波动等个体面临某一情境时的心理状态,印象、心理冲突、情绪波动等个体面临某一情境时的心理状态,印象、心理冲突、情绪波动等个体面临某一情境时的心理状态,印象、心理冲突、情绪波动等• •影响个体主观体验的因素:影响个体主观体验的因素:影响个体主观体验的因素:影响个体主观体验的因素:A.A.A.A.个体已经历的社会化过程个体已经历的社会化过程个体已经历的社会化过程个体已经历的社会化过程B.B.B.B.个体的心理和生理素质个体的心理和生理素质个体的心理和生理素质个体的心理和生理素质C.C.C.C.个体先前经历类似情境的经验个体先前经历类似情境的经验个体先前经历类似情境的经验个体先前经历类似情境的经验D.D.D.D.事件发生时的外部氛围事件发生时的外部氛围事件发生时的外部氛围事件发生时的外部氛围 二、罪前情境的分类二、罪前情境的分类二、罪前情境的分类二、罪前情境的分类( ( ( (一一一一) ) ) )原发性情境:促使个体产生具体犯罪企图的情境原发性情境:促使个体产生具体犯罪企图的情境原发性情境:促使个体产生具体犯罪企图的情境原发性情境:促使个体产生具体犯罪企图的情境• •孤立事件短时间内诱发犯罪动机孤立事件短时间内诱发犯罪动机孤立事件短时间内诱发犯罪动机孤立事件短时间内诱发犯罪动机• •系列持续事件逐渐诱发犯罪动机系列持续事件逐渐诱发犯罪动机系列持续事件逐渐诱发犯罪动机系列持续事件逐渐诱发犯罪动机• •职业环境诱发犯罪动机职业环境诱发犯罪动机职业环境诱发犯罪动机职业环境诱发犯罪动机( ( ( (二二二二) ) ) )过渡性情境:促成犯罪动机向犯罪行为过渡的情境过渡性情境:促成犯罪动机向犯罪行为过渡的情境过渡性情境:促成犯罪动机向犯罪行为过渡的情境过渡性情境:促成犯罪动机向犯罪行为过渡的情境• •时间、空间条件时间、空间条件时间、空间条件时间、空间条件• •侵害对象侵害对象侵害对象侵害对象• •作案工具作案工具作案工具作案工具 ( ( ( (一一一一) ) ) )犯罪被害人的一般特性犯罪被害人的一般特性犯罪被害人的一般特性犯罪被害人的一般特性1.1.1.1.人口统计学特征人口统计学特征人口统计学特征人口统计学特征• •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职业、经济收入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职业、经济收入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职业、经济收入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职业、经济收入 2.2.2.2.生活方式特征生活方式特征生活方式特征生活方式特征• •HindelangHindelang:生活方式决定着某人在特定时空与具有某种人格特性的:生活方式决定着某人在特定时空与具有某种人格特性的:生活方式决定着某人在特定时空与具有某种人格特性的:生活方式决定着某人在特定时空与具有某种人格特性的特定的人的接触,从而导致具有某种生活方式的人容易在特定时空条特定的人的接触,从而导致具有某种生活方式的人容易在特定时空条特定的人的接触,从而导致具有某种生活方式的人容易在特定时空条特定的人的接触,从而导致具有某种生活方式的人容易在特定时空条件下成为被害对象。

      件下成为被害对象件下成为被害对象件下成为被害对象• •Marcus FelsonMarcus Felson::::Crime and Everyday LifeCrime and Everyday Life三、作为情境因素的犯罪被害人三、作为情境因素的犯罪被害人 3.3.被害人的人格特征被害人的人格特征4.4.被害因素被害因素•激发或挑惹因素激发或挑惹因素•煽动或加害因素煽动或加害因素•促进因素促进因素•弱点或诱发因素弱点或诱发因素•合作因素合作因素•吸引因素吸引因素•机会因素机会因素•免罚因素免罚因素 ( (二二) )被害人与犯罪人的互动关系被害人与犯罪人的互动关系汉斯汉斯·冯冯·亨蒂:亨蒂:“互补的合作者互补的合作者” 本杰明本杰明·门德尔松:门德尔松:“刑事伙伴刑事伙伴” •可利用的被害人模式可利用的被害人模式 •冲突模式冲突模式 •被害人推动被害人推动( (催化催化) )模式模式 •斯德哥尔摩模式斯德哥尔摩模式 第三节第三节 社会反应社会反应一、社会反应的概念与类型一、社会反应的概念与类型一、社会反应的概念与类型一、社会反应的概念与类型 • •社会反应:将某一行为规定或认定为犯罪行为的过程。

      社会反应:将某一行为规定或认定为犯罪行为的过程社会反应:将某一行为规定或认定为犯罪行为的过程社会反应:将某一行为规定或认定为犯罪行为的过程• •正式社会反应和非正式社会反应正式社会反应和非正式社会反应正式社会反应和非正式社会反应正式社会反应和非正式社会反应 二、社会反应与犯罪的生成二、社会反应与犯罪的生成二、社会反应与犯罪的生成二、社会反应与犯罪的生成1.1.1.1.立法反应与犯罪的生成立法反应与犯罪的生成立法反应与犯罪的生成立法反应与犯罪的生成• •立法反应规定着犯罪生成的可能形式和规模;立法反应规定着犯罪生成的可能形式和规模;立法反应规定着犯罪生成的可能形式和规模;立法反应规定着犯罪生成的可能形式和规模;• •立法反应可能促进犯罪立法反应可能促进犯罪立法反应可能促进犯罪立法反应可能促进犯罪 2.2.2.2.司法反应与犯罪的生成司法反应与犯罪的生成司法反应与犯罪的生成司法反应与犯罪的生成• •司法反应决定着犯罪生成的现实范围和程度;司法反应决定着犯罪生成的现实范围和程度;司法反应决定着犯罪生成的现实范围和程度;司法反应决定着犯罪生成的现实范围和程度;• •司法反应可能诱发或制造犯罪。

      司法反应可能诱发或制造犯罪司法反应可能诱发或制造犯罪司法反应可能诱发或制造犯罪3.3.3.3.非正式社会反应与犯罪的生成非正式社会反应与犯罪的生成非正式社会反应与犯罪的生成非正式社会反应与犯罪的生成• •引发犯罪的追诉引发犯罪的追诉引发犯罪的追诉引发犯罪的追诉• •阻断犯罪的追诉阻断犯罪的追诉阻断犯罪的追诉阻断犯罪的追诉 犯罪预防犯罪预防 第一节第一节 概述概述 一、什么是犯罪预防一、什么是犯罪预防一、什么是犯罪预防一、什么是犯罪预防 • •广义犯罪预防:一切与犯罪作斗争的对策和措施;或者所有对消除犯广义犯罪预防:一切与犯罪作斗争的对策和措施;或者所有对消除犯广义犯罪预防:一切与犯罪作斗争的对策和措施;或者所有对消除犯广义犯罪预防:一切与犯罪作斗争的对策和措施;或者所有对消除犯罪原因及条件能够起作用的对策和措施体系罪原因及条件能够起作用的对策和措施体系罪原因及条件能够起作用的对策和措施体系罪原因及条件能够起作用的对策和措施体系• •狭义犯罪预防:国家、地方组织及社会团体,通过消除或限制致罪因狭义犯罪预防:国家、地方组织及社会团体,通过消除或限制致罪因狭义犯罪预防:国家、地方组织及社会团体,通过消除或限制致罪因狭义犯罪预防:国家、地方组织及社会团体,通过消除或限制致罪因素及其对孕育着利于犯罪机会的物质及社会环境的恰当管理,以达到素及其对孕育着利于犯罪机会的物质及社会环境的恰当管理,以达到素及其对孕育着利于犯罪机会的物质及社会环境的恰当管理,以达到素及其对孕育着利于犯罪机会的物质及社会环境的恰当管理,以达到更好地控制犯罪的目的而采用的手段。

      更好地控制犯罪的目的而采用的手段更好地控制犯罪的目的而采用的手段更好地控制犯罪的目的而采用的手段二、犯罪预防的价值二、犯罪预防的价值二、犯罪预防的价值二、犯罪预防的价值 • •事前预防体现了比事后制裁更高的价值追求;事前预防体现了比事后制裁更高的价值追求;事前预防体现了比事后制裁更高的价值追求;事前预防体现了比事后制裁更高的价值追求;• •事前预防比事后制裁具有更高的犯罪控制效率事前预防比事后制裁具有更高的犯罪控制效率事前预防比事后制裁具有更高的犯罪控制效率事前预防比事后制裁具有更高的犯罪控制效率 三、犯罪预防的分类三、犯罪预防的分类三、犯罪预防的分类三、犯罪预防的分类 • •一般预防与特殊预防一般预防与特殊预防一般预防与特殊预防一般预防与特殊预防• •社会预防与情境预防社会预防与情境预防社会预防与情境预防社会预防与情境预防• •犯罪预防与被害预防犯罪预防与被害预防犯罪预防与被害预防犯罪预防与被害预防四、犯罪预防的实施四、犯罪预防的实施四、犯罪预防的实施四、犯罪预防的实施• •犯罪状况的事前分析犯罪状况的事前分析犯罪状况的事前分析犯罪状况的事前分析 • •预防目标的确定预防目标的确定预防目标的确定预防目标的确定• •预防类型的选择预防类型的选择预防类型的选择预防类型的选择• •预防活动的实施预防活动的实施预防活动的实施预防活动的实施• •预防活动的科学评估预防活动的科学评估预防活动的科学评估预防活动的科学评估 第二节第二节 犯罪的社会预防犯罪的社会预防一、什么是社会预防一、什么是社会预防一、什么是社会预防一、什么是社会预防• •犯犯犯犯罪罪罪罪的的的的社社社社会会会会预预预预防防防防::::由由由由社社社社会会会会各各各各种种种种力力力力量量量量共共共共同同同同参参参参与与与与的的的的,,,,旨旨旨旨在在在在消消消消除除除除和和和和削削削削弱弱弱弱引引引引发发发发犯犯犯犯罪罪罪罪的的的的社社社社会会会会性性性性因因因因素素素素,,,,有有有有效效效效防防防防止止止止和和和和减减减减少少少少犯罪的各种活动和措施。

      犯罪的各种活动和措施犯罪的各种活动和措施犯罪的各种活动和措施二、社会预防的分类二、社会预防的分类二、社会预防的分类二、社会预防的分类( ( ( (一一一一) ) ) )宏观社会预防宏观社会预防宏观社会预防宏观社会预防• •社会改革社会改革社会改革社会改革• •社会政策社会政策社会政策社会政策• •道德、法制和行政道德、法制和行政道德、法制和行政道德、法制和行政( ( ( (二二二二) ) ) )微观社会预防微观社会预防微观社会预防微观社会预防• •家庭预防家庭预防家庭预防家庭预防• •学校预防学校预防学校预防学校预防• •社区预防社区预防社区预防社区预防 第三节第三节 犯罪的情境预防犯罪的情境预防 一、情境预防概述一、情境预防概述一、情境预防概述一、情境预防概述 • •情境预防:通过恰当地改变情境因素,防止因此诱发犯罪动机或利于情境预防:通过恰当地改变情境因素,防止因此诱发犯罪动机或利于情境预防:通过恰当地改变情境因素,防止因此诱发犯罪动机或利于情境预防:通过恰当地改变情境因素,防止因此诱发犯罪动机或利于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行动和措施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行动和措施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行动和措施。

      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行动和措施二、情境预防的视角与思路二、情境预防的视角与思路二、情境预防的视角与思路二、情境预防的视角与思路 ( ( ( (一一一一) ) ) )情境预防理论把犯罪看成是由犯罪人、被害人和情境三方面一起情境预防理论把犯罪看成是由犯罪人、被害人和情境三方面一起情境预防理论把犯罪看成是由犯罪人、被害人和情境三方面一起情境预防理论把犯罪看成是由犯罪人、被害人和情境三方面一起参与的互动过程,着眼于人与其所处环境的互动关系来探讨减少犯罪参与的互动过程,着眼于人与其所处环境的互动关系来探讨减少犯罪参与的互动过程,着眼于人与其所处环境的互动关系来探讨减少犯罪参与的互动过程,着眼于人与其所处环境的互动关系来探讨减少犯罪的具体对策的具体对策的具体对策的具体对策 ( ( ( (二二二二) ) ) )情境预防的基本思路情境预防的基本思路情境预防的基本思路情境预防的基本思路• •尽可能减少日常生活中诱发犯罪动机或实施犯罪的机会;尽可能减少日常生活中诱发犯罪动机或实施犯罪的机会;尽可能减少日常生活中诱发犯罪动机或实施犯罪的机会;尽可能减少日常生活中诱发犯罪动机或实施犯罪的机会;• •预防的对象是具体的、特定的犯罪形态;预防的对象是具体的、特定的犯罪形态;预防的对象是具体的、特定的犯罪形态;预防的对象是具体的、特定的犯罪形态;• •预防的方法是针对有可能诱发犯罪的环境进行治理预防的方法是针对有可能诱发犯罪的环境进行治理预防的方法是针对有可能诱发犯罪的环境进行治理预防的方法是针对有可能诱发犯罪的环境进行治理( ( ( (改变、管理、设改变、管理、设改变、管理、设改变、管理、设计以及操作等计以及操作等计以及操作等计以及操作等) ) ) );;;;• •预防犯罪的重点是增大实施犯罪危险性预防犯罪的重点是增大实施犯罪危险性预防犯罪的重点是增大实施犯罪危险性预防犯罪的重点是增大实施犯罪危险性( ( ( (风险风险风险风险) ) ) ),尽量减少犯罪所得利,尽量减少犯罪所得利,尽量减少犯罪所得利,尽量减少犯罪所得利益。

      益 三、情境预防的理论根据三、情境预防的理论根据( (一一) )理性选择理论理性选择理论 克拉克克拉克•犯罪人是理性人,能够认识自己的行为及其后犯罪人是理性人,能够认识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并能对自己行为所要付出的成本和可能带果,并能对自己行为所要付出的成本和可能带来的利益进行比较,只要有可能,他都是倾向来的利益进行比较,只要有可能,他都是倾向于用最小的行为成本去换取最大利益于用最小的行为成本去换取最大利益 ( (二二) )日常活动理论日常活动理论 科恩、费尔森科恩、费尔森 •犯罪的数量和分布不仅与犯罪人的行为有关,犯罪的数量和分布不仅与犯罪人的行为有关,而且与潜在被害人每天的日常活动密切相关而且与潜在被害人每天的日常活动密切相关犯罪的目标常常处于毫无戒备的状态,是引发犯罪的目标常常处于毫无戒备的状态,是引发犯罪的原因当出现以下情境时,犯罪的发生犯罪的原因当出现以下情境时,犯罪的发生就会增加:有潜在的犯罪人;适合的犯罪目标;就会增加:有潜在的犯罪人;适合的犯罪目标;没有监视者没有监视者 ( ( ( (三三三三) ) ) )防范空间理论防范空间理论防范空间理论防范空间理论 奥斯卡奥斯卡·纽曼纽曼(Oscar Newman) Creating Defensible Space(1996)•利用环境设计改变物理环境的空间样式的功能,以利用环境设计改变物理环境的空间样式的功能,以利用环境设计改变物理环境的空间样式的功能,以利用环境设计改变物理环境的空间样式的功能,以此改变居民的行动方式和增加相互间的社会联系,此改变居民的行动方式和增加相互间的社会联系,此改变居民的行动方式和增加相互间的社会联系,此改变居民的行动方式和增加相互间的社会联系,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防卫空间是一种本身具有防范犯罪的自然属性的建防卫空间是一种本身具有防范犯罪的自然属性的建防卫空间是一种本身具有防范犯罪的自然属性的建防卫空间是一种本身具有防范犯罪的自然属性的建筑设计模式,这种建筑设计模式向居民和潜在的犯筑设计模式,这种建筑设计模式向居民和潜在的犯筑设计模式,这种建筑设计模式向居民和潜在的犯筑设计模式,这种建筑设计模式向居民和潜在的犯罪人都表明,这座建筑内外的所有人都受到监视,罪人都表明,这座建筑内外的所有人都受到监视,罪人都表明,这座建筑内外的所有人都受到监视,罪人都表明,这座建筑内外的所有人都受到监视,从而对潜在犯罪人的心理产生抑制作用,使其不敢从而对潜在犯罪人的心理产生抑制作用,使其不敢从而对潜在犯罪人的心理产生抑制作用,使其不敢从而对潜在犯罪人的心理产生抑制作用,使其不敢在这一地区进行犯罪在这一地区进行犯罪在这一地区进行犯罪在这一地区进行犯罪•作为具有防御功能的居住空间,在环境设计上应遵作为具有防御功能的居住空间,在环境设计上应遵作为具有防御功能的居住空间,在环境设计上应遵作为具有防御功能的居住空间,在环境设计上应遵循四个原则:循四个原则:循四个原则:循四个原则:1.1.1.1.区域性的设定;区域性的设定;区域性的设定;区域性的设定;2.2.2.2.确保自然的监视;确保自然的监视;确保自然的监视;确保自然的监视;3.3.3.3.形成居住地的形象;形成居住地的形象;形成居住地的形象;形成居住地的形象;4.4.4.4.整顿环境。

      整顿环境整顿环境整顿环境 ( ( ( (四四四四) ) ) )破窗理论破窗理论破窗理论破窗理论 • •轻微的违法及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如不及时制止,会演变成越来轻微的违法及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如不及时制止,会演变成越来轻微的违法及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如不及时制止,会演变成越来轻微的违法及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如不及时制止,会演变成越来越严重的犯罪行为因此,维护社会秩序必须从轻微违法抓起越严重的犯罪行为因此,维护社会秩序必须从轻微违法抓起越严重的犯罪行为因此,维护社会秩序必须从轻微违法抓起越严重的犯罪行为因此,维护社会秩序必须从轻微违法抓起 56四、情境预防的基本原则和措施四、情境预防的基本原则和措施 (一) 增加犯罪风险增加犯罪风险增大犯罪困难增大犯罪困难减少犯罪收益减少犯罪收益 (二) (三) 57(一)增大困难(一)增大困难•增大犯罪人接近和获取目标的难度,延长作案时间,增大犯罪人接近和获取目标的难度,延长作案时间,增大发现犯罪的概率增大发现犯罪的概率1、目标物强化、目标物强化(Target Hardening) 设置障碍和屏障,主要指财产的坚固化和安全化设置障碍和屏障,主要指财产的坚固化和安全化2、出入控制、出入控制(Access Control) 通道处可以安装可视、闭路电视、进行身份识通道处可以安装可视、闭路电视、进行身份识别别3、转移潜在的犯罪人、转移潜在的犯罪人(Transfer Offender) 采取分散转移等措施迫使犯罪人离开潜在的犯罪目采取分散转移等措施迫使犯罪人离开潜在的犯罪目标标4、控制犯罪的促进物、控制犯罪的促进物(Control Facilitator) 管理犯罪工具和装置,如枪支弹药、管制刀具的管管理犯罪工具和装置,如枪支弹药、管制刀具的管理理 5、建筑设计、建筑设计 (Architecture design) 住宅采用统一安全标准建筑组合的犯罪防控设计。

      住宅采用统一安全标准建筑组合的犯罪防控设计6、设定密码、设定密码(Setting Code) 主要用于数据信息的保护,以阻止非法入侵和窃取主要用于数据信息的保护,以阻止非法入侵和窃取7、目标混淆、目标混淆(Target Mixture) 把真实目标和仿造目标混于一起,增加识别困难把真实目标和仿造目标混于一起,增加识别困难8、目标隐藏、目标隐藏(Target Hiden) 主要用于重要目标的隐匿主要用于重要目标的隐匿 59(二)增加风险(二)增加风险 •正式监督正式监督 (Formal Surveillance) 主要包括警察巡逻、居民巡逻和闭路系统监控主要包括警察巡逻、居民巡逻和闭路系统监控p雇员监督雇员监督 (Informal Surveillance) 由单位内部一般雇员实施,如售货员、服务生等由单位内部一般雇员实施,如售货员、服务生等p自然监督自然监督 (Natural Surveillance) 由一般市民在日常生活中监督由一般市民在日常生活中监督p出入口检查出入口检查(Passageway Check-up) 美国国家图书馆采用后,图书被盗率减少美国国家图书馆采用后,图书被盗率减少80%。

      p警察巡逻警察巡逻(Police Patrol) 威慑犯罪分子,增加居民的安全感和信心威慑犯罪分子,增加居民的安全感和信心p私人保安私人保安(Private Guard) 非官方的公共安全保卫力量非官方的公共安全保卫力量p邻里守望邻里守望(Neighborhood Watch) 增加居民区的公共场所,张贴邻里守望牌等增加居民区的公共场所,张贴邻里守望牌等p电子监控电子监控(Electric Inspect ) 以电子、通信、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基础,有效震慑犯罪、以电子、通信、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基础,有效震慑犯罪、增加发现几率、保全破案证据增加发现几率、保全破案证据 60(三)减少收益(三)减少收益•目标分散目标分散(Target Detract) 把所要保护的物品分别存放在各处把所要保护的物品分别存放在各处p目标替代目标替代(Target Substitute) 用替代品代替实物可大大减少犯罪机会用替代品代替实物可大大减少犯罪机会p目标毁损目标毁损(Target Damage) 目标被非法接触时即刻毁损目标被非法接触时即刻毁损•抑制目标物抑制目标物 (Target Removal) 移走潜在的犯罪目标,如尽量少使用现金等。

      移走潜在的犯罪目标,如尽量少使用现金等 •财产标志法财产标志法 (Identifying Property) 在贵重物品上标刻不易觉察的永久性标记,不利于犯罪销赃,在贵重物品上标刻不易觉察的永久性标记,不利于犯罪销赃,有利于警察返回被窃物品有利于警察返回被窃物品•移开诱导物移开诱导物 (Removing Inducement) 针对暴力犯罪和打砸抢,转移犯罪被害人潜在诱因针对暴力犯罪和打砸抢,转移犯罪被害人潜在诱因•设立规则设立规则 (Rule Setting) 建立规章制度,管理和控制人们行为的建立规章制度,管理和控制人们行为的规则 ( ( ( (一一一一) ) ) )被害预防三阶段被害预防三阶段被害预防三阶段被害预防三阶段• •被害前预防被害前预防被害前预防被害前预防• •被害中应对被害中应对被害中应对被害中应对 积极、巧妙应对,唤醒犯罪人积极、巧妙应对,唤醒犯罪人积极、巧妙应对,唤醒犯罪人积极、巧妙应对,唤醒犯罪人“ “人人人人” ”的意识的意识的意识的意识• •被害后补救被害后补救被害后补救被害后补救五、被害预防五、被害预防 • •宫泽浩一宫泽浩一宫泽浩一宫泽浩一• •第一次被害人化:个体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第一次被害人化:个体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第一次被害人化:个体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第一次被害人化:个体遭受犯罪行为侵害;• •第二次被害人化:在参与刑事诉讼过程中,或者被害后受到社会或亲第二次被害人化:在参与刑事诉讼过程中,或者被害后受到社会或亲第二次被害人化:在参与刑事诉讼过程中,或者被害后受到社会或亲第二次被害人化:在参与刑事诉讼过程中,或者被害后受到社会或亲属、朋友的不良反应和态度,加深其被害后果;属、朋友的不良反应和态度,加深其被害后果;属、朋友的不良反应和态度,加深其被害后果;属、朋友的不良反应和态度,加深其被害后果;• •第三次被害人化:经过两次被害人化的被害人,自我消沉、自暴自弃、第三次被害人化:经过两次被害人化的被害人,自我消沉、自暴自弃、第三次被害人化:经过两次被害人化的被害人,自我消沉、自暴自弃、第三次被害人化:经过两次被害人化的被害人,自我消沉、自暴自弃、自我毁灭及由被害人向犯罪人转化。

      自我毁灭及由被害人向犯罪人转化自我毁灭及由被害人向犯罪人转化自我毁灭及由被害人向犯罪人转化 (二二) )被害人化理论被害人化理论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