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三复习4魏晋那北朝.ppt
26页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公元220-公元公元589)) 一个乱世,一个开放的时代,一个弃旧图新一个乱世,一个开放的时代,一个弃旧图新的时代新旧交替,人民和时代都在不断地选择的时代新旧交替,人民和时代都在不断地选择中,并为未来的大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并为未来的大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北方北方南方南方魏魏蜀蜀吴吴西晋西晋东晋东晋十六国十六国北朝北朝宋齐梁陈宋齐梁陈东东汉汉隋隋朝朝南朝南朝北魏北魏东魏东魏西魏西魏北北齐齐北北周周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220年年——公元公元589589年)年)这一时期的北方民族为什么要南下?方宝璋方宝璋《《中国的地理环境与古代历史中国的地理环境与古代历史》》::鸟瞰中国古代鸟瞰中国古代史,地主阶级与农民、汉族(农耕区)与北史,地主阶级与农民、汉族(农耕区)与北方游牧民族(游牧区)是两对重要的矛盾方游牧民族(游牧区)是两对重要的矛盾这两对矛盾的运动,对立与协调、冲突与互这两对矛盾的运动,对立与协调、冲突与互补融汇,贯穿着古代历史地理环境直接间补融汇,贯穿着古代历史地理环境直接间接地对这两对矛盾发生着深刻的影响,从而接地对这两对矛盾发生着深刻的影响,从而使中国古代史与世界其他文明区历史相比更使中国古代史与世界其他文明区历史相比更具有鲜明的特色。
具有鲜明的特色 《《文史知识文史知识》》19971997年第年第8 8期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年—589年年一一. .时代特征时代特征( (一一) )总体:国家大分裂,民族大融合时期总体:国家大分裂,民族大融合时期 (民族融合的表现民族融合的表现①①魏孝文帝改革魏孝文帝改革②②人口迁徙人口迁徙③③战争战争( (客客 观上促进民族融合观上促进民族融合) )) )( (二二) )具体特征:具体特征:1.1.经济:经济:①①北方经济历经破坏、恢复北方经济历经破坏、恢复 ( (曹魏时期曹魏时期: :翻车北魏时期翻车北魏时期) )②②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原因:原因:a a社会相对稳定社会相对稳定b b北人南迁北人南迁) )③③商品经济水平较低商品经济水平较低( (原因:战乱原因:战乱. .寺院经济寺院经济. .士家大族经济士家大族经济) )( (二二) )具体特征:具体特征:1.1.经济:经济:2.2.政治:政治: ① ①国家分裂,社会动荡,南方相对稳定。
国家分裂,社会动荡,南方相对稳定 ② ②士族发展士族发展3.3.思想、科技、文化思想、科技、文化①①三教并行三教并行( (儒、佛、道儒、佛、道) )②②科技进步科技进步( (表现:表现:《《齐民要术齐民要术》》、、 文学承上启下、书法艺术进入到自觉阶段文学承上启下、书法艺术进入到自觉阶段) )③③佛教文化传入,影响深远佛教文化传入,影响深远 (表现:石窟艺术、寺院经济发展表现:石窟艺术、寺院经济发展) )④④民族关系:民族关系:少数民族内迁、民族矛盾尖锐、少数民族内迁、民族矛盾尖锐、 民族融合民族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年—589年年一一. .时代特征时代特征二二. .知识复习:知识复习:魏孝文帝改革魏孝文帝改革※※( (一一) )背景背景1.1.统一黄河流域统一黄河流域※※2.2.民族融合民族融合3.3.民族矛盾尖锐、阶级矛盾激化民族矛盾尖锐、阶级矛盾激化※※ ( (原因:宗主督护制原因:宗主督护制) )4.4.统治者改革的决心统治者改革的决心5.5.北方经济恢复和发展的需要北方经济恢复和发展的需要( (二二) )内容:内容:( (二二) )内容:内容:1.1.创设新制创设新制①①官吏俸禄制官吏俸禄制②②三长制三长制( (户籍、基层行政管理体系户籍、基层行政管理体系) ) ※※③③均田制均田制( (土地国有制土地国有制) )④④租调制租调制( (赋税制度赋税制度) )注意后三个与农注意后三个与农耕文明的关系耕文明的关系2.2.迁都洛阳迁都洛阳( (原因、目的原因、目的) ) ※※3.3.移风易俗移风易俗( (汉化政策的史实表现汉化政策的史实表现) )( (三三) )改革的意义改革的意义(3(3个促进个促进) )1.1.促进北方经济的发展促进北方经济的发展2.2.促进民族融合促进民族融合3.3.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北魏政权的封建化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年—589年年一一. .时代特征时代特征二二. .知识复习:知识复习:魏孝文帝改革魏孝文帝改革三三. .民族融合民族融合1.1.概念概念※※2.2.性质性质( (汉化、封建化、接受农耕文明汉化、封建化、接受农耕文明) )3.3.最重要的途径:最重要的途径: 不同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
不同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4.4.作用:作用:①①是有利于国家统一的重要因素是有利于国家统一的重要因素②②促进文化的多样性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四四. .魏晋南北朝的魏晋南北朝的经济与文化科技经济与文化科技经济经济 农业:农业:◎◎北方农业历经破坏和恢复;江南地区北方农业历经破坏和恢复;江南地区的农业得到开发;的农业得到开发; ◎◎灌溉工具:翻车灌溉工具:翻车手工业:手工业: ◎◎南北朝的灌钢法南北朝的灌钢法◎◎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文科技化文科技化农农书书贾思勰的贾思勰的《《 》》——我国现存最早、最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主要记录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主要记录了了 时期时期 的农业生产经验,强的农业生产经验,强调要调要 进行农业生产进行农业生产书书法法书法艺术开始进入书法艺术开始进入 阶段。
东晋王羲之所阶段东晋王羲之所书书《《 》》被誉为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天下第一行书”绘绘画画东晋顾恺之的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女史箴图》》、、《《洛神赋图洛神赋图》》,,提出提出“ ”的艺术思想,画人物注重表的艺术思想,画人物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现人的精神气质齐民要术齐民要术以形写神以形写神北朝北朝黄河中下游黄河中下游因地制宜因地制宜自觉自觉兰亭序兰亭序嘎仙洞代国·平城※※※※北魏政府与地方豪强的主要矛盾是北魏政府与地方豪强的主要矛盾是什么?什么? 豪强控制人口、赋税、基层社会豪强控制人口、赋税、基层社会激化社会矛盾激化社会矛盾※※ 北方北方““民多隐冒,五十、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三十家方为一户””,甚至,甚至““百百室合户,千丁共籍室合户,千丁共籍””豪强聚族而居 孝文帝太和十年李冲议行孝文帝太和十年李冲议行三长制:五家设一邻长,五邻三长制:五家设一邻长,五邻一里长,五里一党长,负责清一里长,五里一党长,负责清查户口、征收赋税,编户齐民查户口、征收赋税,编户齐民体制得以重建体制得以重建。
邻长里长党长5 5户户2525户户125125户户比较一下:三长制与宗主督护制有何不同?比较一下:三长制与宗主督护制有何不同?宗主督护制宗主督护制宗主控制人口、赋税、基层社会宗主控制人口、赋税、基层社会三长制三长制国家通过三长控制人口、赋税、基层国家通过三长控制人口、赋税、基层社会社会使北魏的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使北魏的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中,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西晋灭亡之后,北方长期处于战乱状态,中原西晋灭亡之后,北方长期处于战乱状态,中原地区的农业人口大量死亡或迁移,致使土地被大量地区的农业人口大量死亡或迁移,致使土地被大量抛荒,导致农业经济严重衰退抛荒,导致农业经济严重衰退…………长期的战乱虽长期的战乱虽然产生了大量无主的土地,但这些土地大多被强宗然产生了大量无主的土地,但这些土地大多被强宗豪族霸占豪族霸占, ,一般的小自耕农仍无法得到足够的耕地一般的小自耕农仍无法得到足够的耕地————许兆昌等著许兆昌等著《《魏晋南北朝简史魏晋南北朝简史》》 依据上面的材料分析依据上面的材料分析: : 有哪些原因导致了这一时期北方农业生产有哪些原因导致了这一时期北方农业生产的衰退?的衰退? 在当时的北方地区推行均田制有什么必要在当时的北方地区推行均田制有什么必要的条件?的条件? [太和]九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太和]九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 诸初受田者,男夫一人给田二十亩,课莳余, 诸初受田者,男夫一人给田二十亩,课莳余,种桑五十树,枣五株,榆三根种桑五十树,枣五株,榆三根…… 诸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 诸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魏书魏书》》卷卷110110《《食货志食货志》》 你能从上述材料中获取关于北魏均田制的哪你能从上述材料中获取关于北魏均田制的哪些规定?些规定? 北魏统治区域在北方地区,为什么还会有种北魏统治区域在北方地区,为什么还会有种桑树的桑田?桑树的桑田?北魏实行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北魏实行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和农耕文明有何关系?和农耕文明有何关系?让农民与土地结合,重建黄河流域的让农民与土地结合,重建黄河流域的小农经济,使北魏的经济基础由游牧小农经济,使北魏的经济基础由游牧完全转变为农耕,为以后的改革奠定完全转变为农耕,为以后的改革奠定基础。
基础 ※※平城位置偏北易受柔然威胁※※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 民族融合既包括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的过程,又有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 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 从从经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 经济转向经济转向 经济的过程;经济的过程; 从 从文化风俗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族 的过程;的过程; 从整体 从整体社会发展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数民族 的过程。
的过程游牧游牧农耕农耕汉化汉化封建化封建化民族大融合的途径:民族大融合的途径: ⒈⒈民族迁徙(人口迁移)民族迁徙(人口迁移)、杂居 ⒉⒉战争或者战争或者在在各族人民联合反抗各族人民联合反抗统治者统治者压迫压迫的斗争中的斗争中 ⒊⒊不同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不同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 ⒋⒋统治者的政策,如统治者的政策,如开明的民族开明的民族政策政策、汉化政策等汉化政策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