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诊断学闻诊.ppt
28页中医诊断学1闻 诊2(一)概念(一)概念 闻诊是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来测知患者病况闻诊是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来测知患者病况的诊察方法的诊察方法二)主要内容(二)主要内容 听声音:语言、呼吸、咳嗽、哮喘、呕吐、听声音:语言、呼吸、咳嗽、哮喘、呕吐、呃逆、嗳气、太息、喷嚏、呵欠、肠鸣等呃逆、嗳气、太息、喷嚏、呵欠、肠鸣等 嗅气味:病体发出的异常气味、分泌物及排嗅气味:病体发出的异常气味、分泌物及排泻物的气味、病室的气味等泻物的气味、病室的气味等三)原理(三)原理 由于声音和气味都是在脏腑生理活动和病理由于声音和气味都是在脏腑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中产生的,根据变化中产生的,根据“有诸内必形诸外有诸内必形诸外”的道理,的道理,可知通过闻声音与嗅气味的异常变化便可诊察内可知通过闻声音与嗅气味的异常变化便可诊察内在脏腑的病变在脏腑的病变3第一节 听声音§概念:听声音指辨病人的言语气息的高低、强弱、清浊、缓急变化以及咳嗽、呕吐等脏腑病理变化所发生的异常声响,来判断疾病的寒热虚实性质的诊病方法§内容:声音、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太息、喷嚏、呵欠、肠鸣等4§原理:原理:“气动则有声气动则有声” 肺主气司呼吸 若肺肾病变 咳嗽、哮喘、声音异常 肾主纳气心主血藏神,言为心声 若心病变 言语异常脾胃为后天之本 脾胃病变,胃失和降 呕吐、呃逆、嗳气气机升降之枢纽肝主疏泄调畅气机 若肝疏泄失常,气机失调 太息等 故声音变化 诊察发音器官病变,推断脏腑和整体变化5正常声音§发音:自然、声调和谐、柔和圆润§语言:流畅,应答自如,言与意符 男:声低而浊 女:声高而清 儿童:声尖利而清脆 老人:声深厚而低沉§意义:宗气充沛,气机调畅6病变声音§(一)声音§意义:判断正气的盛衰,邪气性质及病情轻重§规律:语声高亢有力,声音连续——阳证,实证、热证 语声低微细弱,懒言,声音断续——阴证、虚证、寒证§内容:声重——语声重浊——外感风寒,或湿浊阻肺 音哑——语音嘶哑(病轻) 失音——语而无声(病重) 新病音哑失音——实证(风寒、风热、痰浊) 久病音哑失音——虚证(肺肾两虚) 妊娠失音,产后自愈 鼻鼾:并非全是病态,睡姿不当,体胖,年老之人常见。
呻吟:疼痛难忍所发出的痛苦哼哼声主痛、胀满 惊呼:多主剧痛、惊恐7病变声音§(二)语言 意义:反映心神病变 规律:沉默寡言,语声低微,时断时续——虚证、 寒证 烦躁多言,语声高亢有力——实证、热证 内容:语言表达与应答能力 8病变声音语言失常语言失常临床表现临床表现临床意义临床意义 谵语谵语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热扰心神热扰心神 郑声郑声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语声低弱、模糊语声低弱、模糊心气大伤,精神涣散心气大伤,精神涣散 独语独语自言自语,喃喃不休,见人语止,自言自语,喃喃不休,见人语止,首尾不续首尾不续心气不足,神失所养,或心气不足,神失所养,或痰气郁结,阻塞心窍痰气郁结,阻塞心窍 狂语狂语精神错乱,语无伦次,狂躁妄言精神错乱,语无伦次,狂躁妄言痰火扰乱心神痰火扰乱心神 错语错语语言错乱,语后自知言错语言错乱,语后自知言错心气不足,神失所养痰湿、心气不足,神失所养痰湿、瘀血、气滞阻塞心窍瘀血、气滞阻塞心窍 呓语呓语睡梦中说话,吐字不清,意思不明睡梦中说话,吐字不清,意思不明心火、胆热或胃气不和,心火、胆热或胃气不和,或神不守舍或神不守舍 9呼吸 呼吸气粗,疾出疾入——多热证、实证,见外感病 呼吸气微,徐出徐入——多寒证、虚证,见内伤病10§喘§症状: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则鼻翼煽动,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意义:临床表现临床表现临床意义临床意义实喘实喘发病急骤,喘息气粗,急欲呼出发病急骤,喘息气粗,急欲呼出余气(呼多吸少)余气(呼多吸少)风寒、痰热(肺)风寒、痰热(肺)虚喘虚喘病势缓慢,喘而气微,惟恐气难病势缓慢,喘而气微,惟恐气难相续(呼少吸多)相续(呼少吸多)肺肾亏虚,气失摄肺肾亏虚,气失摄纳(肺肾)纳(肺肾)11§哮§症状:呼吸急促似喘,喉间痰鸣如哨鸣音 §意义:宿痰内伏+ 感受外邪诱发 久居寒湿之地, 过食酸咸生冷诱发§哮、喘有别:哮以声响言,喘以呼吸言;哮喘常并见。
§哮必兼喘,喘不必兼哮 12§短气 症状:呼吸气急而短促,短气不足以息,数而不相连续 意义: 虚证——素体亏虚,元气大伤 实证——痰饮、胃肠积滞,气滞、血瘀阻肺§少气 症状:呼吸微弱,虚怯声低,气不足以息,言语无力 意义:主虚证(久病体虚,肺肾气虚)13§咳嗽 §含义: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有痰有声为咳嗽§病位:多见于肺,其他脏腑亦见§病机:寒热虚实 肺气上逆咳声重浊紧闷——实证咳声轻清低微——虚证咳声不畅,痰稠而黄,不易咳出——热证 肺气上逆咳有痰声,痰多易咯——痰湿阻肺干咳无痰,或痰少——燥邪犯肺;或阴虚肺燥 咳嗽14§呕吐§含义:指饮食物、痰涎从胃中上涌,由口吐出的症状有物有声为呕吐;有物无声为吐;有声无物为干呕§病位:胃§病机:寒热虚实 胃气上逆 吐势徐缓,声音微弱,吐物清稀——虚寒证吐势较猛,声音壮厉,吐出粘痰黄水,或酸腐苦水——实热证暴病呕吐——多实证久病呕吐——多虚证 15§呃逆 §含义:指胃气上逆,从咽喉发出的一种不自主的冲击声,声短气频,呃呃作响§病位:胃§病机:寒热虚实 胃气上逆 呃声频作,高亢而短,其声有力——多实证、热证呃声低沉,声弱无力——多虚证、寒证新病呃逆,其声有力——实证久病重病呃逆不止,声低气怯无力——虚证 16§嗳气§含义:胃中气体上出咽喉所发出的声响,其声长而缓§病位:胃§病机:虚实 胃气上逆 嗳气酸腐,兼脘腹胀满——宿食积滞(实)嗳气随情志而增减,声响而频——肝气犯胃(实)嗳气低沉断续,无酸腐气味,兼见纳呆少食——胃虚气逆(虚)嗳气频作,无酸腐气味,兼脘痛——寒邪客胃(实) 17§太息 §病机:情志不遂,肝气郁结§喷嚏 §含义:肺气上逆于鼻而发出的声响§意义:新病喷嚏,兼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外感风寒 久病阳虚之人,突现喷嚏——阳气回复,病情有所好转 §呵欠 §含义:张口深舒气,微有声响§意义:病者呵欠频频——阴盛阳衰,体质虚弱 18§肠鸣 §含义:腹中胃肠蠕动漉漉作响的症状§病位:胃肠 §意义:胃脘部鸣响,振动有声——水饮停聚于胃 饥肠漉漉,得温得食则减,饥寒则增——中气不足,胃肠虚寒 腹中雷鸣,脘腹痞满,大便泄泻——外感风寒湿致胃肠气机紊乱 腹中微有肠鸣,腹胀,食少纳呆——胃肠气虚 肠鸣音消失,伴腹痛——胃肠气滞不通 19第二节 嗅气味 §含义:是指嗅辨与疾病有关的气味,包括病室、病体、分泌物、排出物。
§原理:正常人脏腑功能正常,气血流畅——无特殊 气味 若脏腑、气血、津液病变——出现异常气味§意义:辨疾病的寒热虚实§规律:气味酸腐臭秽——多实热 气味微有腥臭——多虚寒20口气§酸臭伴纳少腹胀——胃肠积滞(食积)§口气臭秽——胃热§口气腐臭,兼咳吐脓血——溃腐脓疡§口气臭秽难闻,牙龈腐烂——牙疳 21汗气 §汗味腥膻,汗出粘稠——多风寒湿蕴蒸§汗出臭秽——瘟疫或暑热火毒炽盛§汗出臊臭(狐臭)——湿热内蕴 22痰涕之气 咳吐浊痰脓血,腥臭异常——热毒壅盛之肺痈§痰 咳痰黄稠味腥——肺热壅盛 咳痰清稀味咸——寒证§涕 浊涕腥秽——鼻渊 清涕无味——外感风寒 23二便之气 酸臭难闻——肠有郁热 §大便 溏泄而膻——脾胃虚寒 泄下臭如败卵,矢气酸臭——食积§小便 黄赤臭臊——膀胱湿热 尿甜伴苹果味——消渴 24经带恶露之气 §月经:臭秽——热证;腥味——寒证§带下:黄稠而臭秽——湿热;白稀而腥臭——寒湿§产后恶露:臭秽——湿热下注 25呕吐物之气 §清稀无臭味——多胃寒§酸臭秽浊——多胃热§伴未消化食物——食积§无酸腐味——多气滞§吐脓血腥臭——内有溃疡 26病室气味 §病室臭气触人——瘟疫病§腐臭气或尸臭气——脏腑败坏之危重证候§有血腥味——失血证§病室有尿臊气(氨气味)——水肿病晚期§烂苹果气味(酮体气味)——消渴病之危重证候 27谢谢观赏!谢谢观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