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析鲍照乐府诗的继承创新与风格特征.doc
14页浅析鲍照乐府诗的继承创新与风格特征摘要:鲍照是南朝刘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他出身微寒,但是却以其文学天才,创作出许多优秀诗篇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和建安风骨,以其积极进取的开拓意识和勇于创新精神,对乐府诗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形成了既浓美华艳又俊逸畅达的独特风格关键字:鲍照 乐府诗 继承 创新 风格鲍照,字明远,是南朝刘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因曾任临海王刘子顼的前军参军,故世称为鲍参军鲍照生于南朝时期,在门阀政治大行其道的时代里,出身微寒的他并未引起很多重视《宋书》、《南史》中,均未为鲍照专门立传,其生平只是附在烈武王刘道规的传里纵使鲍照“文辞赡逸,尝为古乐府,文甚道丽”,但因为“身既遇难,篇章无遗”,“年代稍远,零落者多”,传世的作品大约只有总数的一半乐府诗产生于汉代,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到鲍照所处的刘宋时期,已经十分的繁荣鲍照在充分继承前代文学遗产的基础上,以其丰富的思想性和积极的创造性投入了乐府诗的创作在鲍照传世不多的诗作中,乐府诗就占有八十六首,这些作品对这一诗歌形式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萧涤非先生认为“以诗言,陶、鲍、谢三家,后先鼎足,以乐府言,则当让鲍照独步!”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1、 鲍照乐府诗的思想内涵刘宋时期,玄风渐淡,儒学复兴,思想界这一变化极大地影响了当时的文学创作。
鲍照深受儒家影响,他的乐府诗的思想内涵与儒家思想密切相关一方面,鲍照讲究“夷夏之辨”与“尊王攘夷”,对忠于君主、报效国家的将士不吝赞美,鲜明的表达了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另一方面,他又谴责君主的刻薄寡恩,不能任用贤良,但即使如此,其抒情表达也不出“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儒家诗教范畴,具有鲜明的儒家烙印在鲍照生活的时代,一方面,刘宋皇室开始重用寒门士人,使鲍照看到了建功立业的希望,另一方面,政治环境是非常险恶的,高官重臣动辄获罪被杀,士人中难以善终者也不在少数儒学思想是刘宋时期的主流思想,但却并非一统天下,当时的玄学思潮虽然其风渐退,但在社会上的影响依然很大面对社会的现实矛盾,玄学主张其避世离俗、及时行乐,以追求个人内心的安宁,鲍照也不可避免的受到这种思想的深刻投影如“遇乐当作乐,莫使候朝光”(《代边居行》)、“寄语后生子,作乐当及春”(《代少年时至衰老行》)等,正是及时行乐思想的体现,而“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拟行路难》),则是鲍照面对无奈的现实时产生的的玄学意味上的避世冲动,“人生随事变,迁化焉可祈百年难必果,千虑易盈亏”(《代邽街行》),面对人生的无常,玄学思想使鲍照获得安慰,在绝望之中看到希望。
鲍照对于儒学思想和玄学思想兼收并蓄,并加以整合,形成了特定的思想面貌,但总体看来,儒学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对建功立业的积极追求和国计民生的深切关怀,使鲍照不可能只是一个发言玄远、意尚清谈的玄学家,他评价社会的尺度仍然是儒家的标准,而对现实的无奈又使他不得不在玄学思想中寻求解脱,这种思想在其乐府诗创造上也有鲜明的体现作为思想主脉的儒家思想构成鲍照乐府诗关注现实的积极进步的基调,相信“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躞蹀垂羽翼?”(《拟行路难》),而玄学的影响,又使得他的部分乐府诗染上消极颓废的色彩作为同时代的最具代表性的三位诗人之一,鲍照与出身世族的谢灵运和官至金紫光禄大夫的颜延之不同,他积极追求功业,但微寒的出身却使他在门阀世族把持的社会上历经坎坷,终生沉沦下僚这种人生经历使鲍照走上了一条与同时代的诗人完全不同的创作道路,既不同于谢灵运的清新富丽,也区别于颜延之的喜欢用典和过分追求典雅,儒家入世之情与玄学出世之意在鲍照身上互相影响,生死之感和不遇之慨熔铸无不其中,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丰富的现实性内容,尤其是其乐府诗,可谓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为鲍照成为乐府诗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2、 鲍照乐府诗继承 (一)对《诗经》和汉乐府现实主义精神的继承 《诗经》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开篇,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特别是其中的国风部分,更是具有深厚的现实主义色彩,反映了当时底层民众日常生活的痛苦与艰难,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汉乐府本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班固《汉书艺文志》,是对《诗经》现实主义风格的继承与发展,鲍照很好的继承了这种现实主义精神 在诗歌的表达形式上,鲍照深受《诗经》的影响,如其《代北风凉行》中“北风凉,雨雪芳,京络女子多妍妆”一句,即是源自《诗经•邶风》中“北风其凉,雨雪其芳”,但是鲍照学习《诗经》,不仅是诗句的转化,更体现在学习它的现实主义精神,多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生活和人民的痛苦与挣扎,控诉沉重的劳役、兵役制度,对劳动者报以同情,对统治者进行深刻的讽刺,如《拟古》之六:束薪幽篁里,刈黍寒涧阴朔风伤我肌,号鸟惊思心岁暮井赋讫,程课相追寻田租送函谷,兽藁输上林河渭冰未开,关陇雪正深笞击官有罚,呵辱吏见侵不谓乘轩意,伏枥还至今全诗不用雕琢,也毫无夸饰,用朴素真实的画面让读者感动震撼,诗中既揭露了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也表达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与《诗经》可谓是一脉相承。
鲍照的乐府诗中充满了人生命运的迁逝与无奈、贫贱者的坎坷与悲伤、游子思妇的相思与孤苦等,将苍凉悲苦的内蕴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与汉乐府诗的基调是相同的 如《代贫贱苦愁行》:湮没虽死悲,贫苦即生剧长叹至天晓,愁苦穷日夕盛颜当少歇,鬓发先老白亲友四面绝,朋知断三益空庭惭树萱,药饵愧过客贫年忘日时,黯颜就人惜俄顷不相酬,恧怩面已赤或以一金恨,便成百年隙心为千条计,事未见一获运圮津涂塞,遂转死沟洫以此穷百年,不如还窀穸该诗语言上质朴无华,读来如叙家常,但细看来确是触目惊心,满篇皆是“死”、“贫”、“愁”、“绝”等字眼,以赋的手法铺陈开来,描写了贫苦百姓艰难无助的悲惨处境,对人世炎凉进行了深刻的揭露三)对建安风骨的继承刘熙载《艺概》论鲍照云:“明远长句,慷慨任气,磊落使才,在当时不可无一,不能有二”,而“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 刘勰在《文心雕龙》正是刘勰对建安诗人的评价,可见鲍照的诗歌具有明显的建安诗风本着“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的精神,建安诗人创作了大量反映时代动乱和人民疾苦、抒写个人理想抱负的作品,鲍照继承了这一风格,创作了大量反应社会现实、表达真情实感的乐府诗,表现了一个胸怀大志而又在门阀制度的压制下难得伸张的寒门士人的内心磊落不平之气,如《代陈思王白马篇》:白马骍角弓,鸣鞭乘北风。
要途问边急,杂虏入云中闭壁自往夏,清野径还冬侨装多阙绝,旅服少裁缝埋身守汉境,沈命对胡封薄暮塞云起,飞沙被远松含悲望两都,楚歌登四墉丈夫设计误,怀恨逐边戎弃别中国爱,要冀胡马功去来今何道,卑贱生所钟但令塞上儿,知我独为雄诗中描写了一个因出身微寒而饱受压制的战士形象,他渴望在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已如昨日之梦,“薄暮塞云起飞沙被远松”的塞外风光更添了几分悲凉之气,但这位战士仍然“知我独为雄”,扬鞭跃马奔赴边塞与曹植的《白马篇》相比,此诗少了几分豪迈雄壮,但却将豪迈之情与悲凉之气相融合,形成了感慨悲壮的艺术风格三、五丁凿山,开人世所未有——鲍照乐府诗的新变任何一个大家,在其创作中都会在汲取前贤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同样,鲍照乐府创作在题材内容上既有继承借鉴,也有开拓与创新,他既积极向前任学习,又不拘囿于前人,而是结合现实生活和个人经历,把浓烈的内心感情和瑰丽的词句融合开来,给人们提供新的诗歌形式,也带来了新的审美趣味清人沈德潜曾评鲍照曰:“明远乐府,如五丁凿山,开人世所未有后太白往往效之沈德潜《古诗源》这表明了鲍照乐府诗的非同凡响沈德潜所谓的“开人世所未有”,实际上指的是鲍照乐府诗因创新所带来的变化,即本文所指的“新变”。
在创作中,鲍照于乐府诗的新变所做的贡献,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乐府诗题材上的新变赋予这种诗体以更加丰富的题材内容题材内容上,鲍照的乐府诗在咏怀、边塞、政治等方面多有开拓和创新,大大提高了乐府诗的表现力一是对咏怀诗题材的拓展鲍照出身寒庶,在“士庶天隔”的社会里,他始终受到压抑,不但不能施展为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而且在经济生活上常常处于贫困的窘境,因此他的乐府诗中多有因仕途坎坷引发的各种激愤情怀,抒发郁郁不得志之情,表现寒门士人的生活状况,以及对门阀政治的控诉,如他的《拟行路难》其六: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这首诗一上来先刻画愤激的神态,从“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这样三个紧相连结的行为动作中,充分展示了内心的愤懑不平中间六句是个转折,想到罢官回家休息,还得与亲人朝夕团聚,共叙天伦之乐然而,闲居家园毕竟是不得已的做法,故而结末两句又由宁静的家庭生活的叙写,一跃而为牢骚愁怨的迸发,勾勒出一个不甘心却又无奈的士人悲愤形象,读来令人恻然酸怀二是体现在鲍照对于边塞题材的创新。
关于鲍照是否真正有过从军经历,由于史料甚少,无法判断,但鲍照确实是南朝时期第一个积极进行边塞诗创作的诗人长期的幕僚生涯,使鲍照至少和军旅有所接触,这便为鲍照边塞题材的乐府诗取得高成就提供了一种可能,如《代出自蓟北门行》: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征师屯广武,分兵救朔方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天予按剑怒,使者遥相望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萧鼓流汉思,荆甲被胡霜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马毛缩如靖,角弓不可张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此诗写强敌进犯,危急形势之下朝廷出师御敌,既描写了边特的生活环境,又表现了将士们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全诗格调慷慨激昂,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也表现了鲍照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积极愿望除了这些积极面,鲍照还有对边塞生活另一面的创新描写汉魏时期的乐府边塞诗,大都更注重于对对边塞风光的描写、对边疆将士献身为国的歌颂以及对征人情怀的抒情,但鲍照却在书写这些内容以外,更多的表现了征战之苦,并触及到战争背后的社会问题,对底层士兵的命运多有关注,如《代东武吟》:主人且勿喧,贱子歌一言仆本寒乡土,出身蒙汉恩始随张校尉,招募到河源后逐李轻车,追虏穷塞垣密途亘万里,宁岁犹七奔。
肌力尽鞍甲,心思历凉温将军既下世,部曲亦罕存时事一朝异,孤绩谁复论少壮辞家去,穷老还入门腰镰刈葵藿,倚杖牧鸡豚昔如鞲上鹰,今似槛中猿徒结千载恨,空负百年怨弃席思君幄,疲马恋君轩愿垂晋主惠,不愧田子魂这首诗中描写的一位战士在战场上出生入死,但最后的结局却是穷老返家,过着“腰镰刈葵藿,倚杖牧鸡豚”的生活,诗中的负有“千载恨”“百年怨”不仅是将士,更充满着作者报国无路的忧愤情感该诗反映和抨击了当时功高赏薄的普遍现实,表达了对戍边将士的同情,这种视角在当时是十分独特的,也十分的可贵三是对政治诗题材的新变作为一位不得志的文人,鲍照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一个相对于传统的乐府民歌来说崭新的领域——政治鲍照的乐府诗中涉及现实政治的内容很多,借以抒发怀才不遇的情怀,同时从侧面反映了封建官场的残酷与腐败如《代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何惭宿昔意?猜恨坐相仍人情贱恩旧,世议逐衰兴毫发一为瑕,丘山不可胜食苗实硕鼠,玷白信苍蝇凫鹄远成美,薪刍前见陵申黜褒女进,班去赵姬升周王日沦惑,汉帝益嗟称心赏犹难恃,貌恭岂易凭古来共如此,非君独抚膺该诗的前半部着重抨击了那些诽谤和排挤他的小人,可见官场中极其险恶,到处充满了尔虞我诈的残酷斗争。
后半部则以丈夫与妻子的关系来喻君主与臣子的关系,那就是绝对服从和朝不保夕,一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