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九单元第一讲课下作业.doc
7页时间:45 分钟 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共 56 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8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计 32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下图为某区域示意图,回答 1~2 题1.图示区域中,区域界线划分的主要依据及其属性是( )A.河流、明确的 B.湖泊、模糊的C.交通线、模糊的 D.山脉、明确的2.根据图示信息分析,该区域最适宜发展的是( )A.化学工业 B.建材工业C.电子工业 D.纺织工业解析:第 1 题,图示区域中的界 线是县界,属于行政区的界线,应该是明确的;该界线基本与河流的分水岭重合,因此是依据海拔较高的山脉划分的第 2 题,该区域存在高等院校,科技力量雄厚,加之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因此适宜发展高新技术工业答案:1.D 2.C读右图,完成 3~4 题3.制约图示区域城镇分布及城镇人口规模的主导因素是( )A.交通线分布及线路等级B.地表形态及土地面积C.热量条件及农作物产量D.水资源分布及数量4.该区域河流水文特征是( )A.径流年际变化小B.补给以降水为主C.水量向下游增大D.夏季流量小解析:第 3 题,由经纬度可知,图示区域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故制约该地区城镇分布及城镇人口规模的主导因素是水资源分布及数量。
第 4 题, 该 地区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气温是其主要影响因素,故河流径流年际变化小,水量向下游减小,甚至断流,河流夏季气温高流量大答案:3.D 4.A读“某地气温(单位:℃)、降水 (单位:毫米)分布图” ,回答 5~6 题5.下列关于该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位于板块的张裂边界,地壳活动频繁B.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面积狭小C.海洋运输的重要通道,航行顺风顺水D.植被以热带草原为主,雨林面积较大解析:由图可以知道该地为东南亚地区,位于板 块的挤压边 界;马六甲海峡为海上重要通道,风向随季节变化;本地植被以 热带雨林为主答案:B6.虚线框内所在半岛 1 月与 7 月降水空间分布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1 月盛行东北风,东部为迎风地区,降水多B.1 月盛行东南风,东部为迎风地区,降水多C.7 月盛行西北风,西部为迎风地区,多降水D.7 月盛行西风,西部为迎风地区,多降水解析:该地为东南亚地区,冬季盛行 东北季风,夏季盛行 东 南季风,1 月份,东部在盛行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答案:A(2012·湖南联考)读“东北地区河流封冻等日数线分布图” ,回答 7~8 题7.造成 M、P 两地河流封冻日数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①海拔高低 ②冬季风的影响强度 ③水流速度 ④纬度位置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8.松花江防汛部门密切注意 P 河段冰情,采取的合理手段是( )A.利用 GPS 技术,分析河流未来封冻情况B.利用 GIS 技术,定位冰块的流淌速度C.利用 RS 技术,确定封冻河段D.利用数字地球,虚拟河流封冻解析:第 10 题,图中 M、P 位于同一 纬度,所以 纬度位置不是两地河流封 冻日数差异的原因;M 地位于嫩江支流, P 地位于松花江沿岸, M 地比 P 地海拔高,气温低,封冻日数应该长,但实际情况是 P 地封冻日数更多,故海拔高低也不是影响两地封 冻日数差异的原因;M地位于大兴安岭东侧冬季风的背风坡,水流速度快不易 结 冰,而 P 地位于松花江沿岸平原,水流速度缓,且易受冬季风影响,结冰期较长,故②③说法正确。
第 11 题,GPS 定位技术,无法确定河流未来封冻情况,故 A 错;GIS 地理信息系统,专门处理地理数据,无法定位冰块的流淌速度,B 错;利用 RS 遥感技术,可以确定封冻河段,C 对;D 项与题意不符答案:7.B 8.C二、双项选择题(每小题 6 分,共 24 分)读“我国西部地区部分省区图” ,回答 9~11 题9.湖泊 b 的水位近年来持续下降,著名的“鸟岛”已与岸相连为半岛其原因可能有( )A.利用湖水进行灌溉较多B.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C.其流域的农业用水增多D.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大解析:流域内的农业引水灌溉增多, 汇入湖泊的水量减少,是水位下降的主要原因;其次全球变暖,蒸发加剧也可能 导致湖面下降答案:CD10.该区域农业以高寒为特色,畜牧业以耐寒畜种为主,主要分布在海拔较高的高原上,种植业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区,这反映的区域特征是( )A.整体性 B.差异性C.开放性 D.联系性解析:畜种耐寒,适应该地的高寒气候,反映了区域的整体性;畜牧业和种植业的分布差异,反映了区域的差异性答案:A11.据报道,20 世纪 50 年代修筑青藏公路时,有人有意在 a 处高原上铲过一锹土,到现在,这一锹土的痕迹依然还保留着。
这反映了青藏高原的( )A.生态系统一旦遭到破坏,难以恢复B.内力作用大于外力作用C.生态系统不易破坏D.生态系统极其脆弱解析: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非常脆弱,自然 环境一旦遭到破坏 难以恢复答案:AD12.右图是 2010 年卫星拍摄的京津地区夜景照片,从中最可能看出所示城区的( )A.空间形态 B.耗能状况C.道路格局 D.经济水平解析:照片能够反映的是直观的景象,如空 间形态与道路格局等而耗能状况、 经济水平等隐性指标很难用照片反映出来答案:AC三、综合题(共 44 分)13.读长江中游 A 湖及周边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6 分)(1)简述图示区域地形特征4 分)(2)分析该区域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6 分)(3)针对图中 A 湖区的某种生态环境问题,有关专家提出了“治湖必须治江,治江必须治山,治山必先造林”的治理思路指出该生态环境问题的具体内容并结合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谈谈你对这一治理思想的理解6 分)解析:第(1)题,根据 图中等高线特点可知,图示区域东、南、西三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较高,中北部以平原为主,地势较低第(2)题,洪 涝灾害多 发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考虑。
自然原因考虑气候和降水特点、河流特点及地形特点;人为原因考虑上游地区对植被破坏严重,导致水土流失,下游河床抬高,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围湖造田, 缩小了湖泊面积,湖泊调蓄洪水的能力减弱第(3)题,湖区生 态问题主要是湖泊萎缩及引起的洪涝频繁等问题注意首先表述地理环 境整体性的原理,然后 结合专 家表述具体说明答案:(1)东、南、西三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较高,中北部以平原为主,地势较低(答地势从东、南、西三面向中北部倾斜也可) 2)自然原因:该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且集中,夏季多暴雨;南北支流及上游汇水多;地势低平,河道弯曲,泄洪不畅人为原因:上游地区对植被破坏严重,导致水土流失,下游河床抬高,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围湖造田,缩小了湖泊面积,湖泊调蓄洪水的能力减弱3)湖泊萎缩及引起的洪涝频繁等问题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湖泊萎缩主要与入湖河流泥沙增多密切相关,入湖河流泥沙增多,又主要与上游山区因滥垦乱伐导致水土流失有关,所以必须在山区加强植被保护、植树造林,实施湖、江、山综合治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8 分)材料 1:为了搭建荒漠化治理全民参与的平台,动员企事 业单位积极投身荒漠化治理这一公益事业,中国治理荒漠化基金会与甘肃省治理荒漠化基金会 联袂打造的公益事业品牌甘青宁运营中心 2011 年 11 月 11 日上午在兰州举行了挂牌仪式。
材料 2:甘肃省地理简图材料 3:2000~2010 年甘肃省产业结构变化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2000 年 19.6 44.8 35.62003 年 18.4 46.7 34.92005 年 15.6 43.4 41.02008 年 14.6 46.3 39.12010 年 14.5 48.2 37.3(1)甘肃位于我国________部,西南以________山脉为界与青海省相邻,地处地势第________级阶梯,著名的河西走廊呈____________走向,________河流经本省省会________市6 分)(2)甘肃省气候地区差异________,大部分地区气候类型为 ____________气候,最南端为____________气候,大部分地区在温度带上属于________带河西走廊在干湿区上属于________和________地区甘肃省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7 分)(3)下列关于甘肃这个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2 分)( )A.区域界限模糊B.区域内部自然特征完全一致C.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D.和其他省市没有任何联系(4)根据材料 3,分析甘肃省 2000 年以来产业结构变化的特征。
(5 分)(5)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分析甘肃省应如何利用当地自然和人文资源发展经济100字左右,可从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和旅游业等方面任选三项回答)(8 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第 (1)题,比较简单,可根据材料 2 和所学知识进行回答第(2)题,甘肃 地处西北,属温 带大陆性气候;其最南部有部分位于秦岭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第(3)题,考 查区域的主要特征区域具有一定的界限,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具有一定的 优势、特色和功能,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第(4)题,由材料 3 可知,从 2000 年至 2010 年,甘 肃省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明 显的变化,第一产业的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上升第(5)题,该省的河西走廊利用祁连山冰雪融水发展了灌溉农业,同时又有丰富的矿产 、便利的交通和众多的文化古迹, 为甘肃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答案:(1)西北 祁连 二 西北—东南 黄 兰州(2)大(或显著 ) 温带大陆性 亚热带季风 暖温 干旱 半干旱 土地荒漠化(3)C(4)第一产业的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上升;其中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更明显,第三产业波动较大5)农业:利用河西走廊热量、土地资源和祁连山冰雪融水,发展灌溉农业( 或巩固西北地区商品粮棉基地的优势地位) ;保护水资源( 或节约用水,防治土壤次生盐碱化 )。
工业:利用丰富的有色金属矿产(以镍为主) 和能源(黄河上游的水电、石油以及风能、太阳能) 发展有色金属、石油和电力等支柱工业;防治三废污染交通:利用兰州铁路枢纽以及地处“第二亚欧大陆桥”的交通区位优势,带动经济发展;合理规划布局交通线路设施和运量旅游:利用“丝绸之路”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敦煌莫高窟、长城嘉峪关) 发展特色旅游;保护文物古迹和景区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