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土地与土地资源.docx
15页第一章 土地与土地资源第一节 土地的概念及其特性一、 土地的概念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进行生产活动的场所,是自然资源和物质生产所必需的物质基础,是社会生产的重要生产资料,又是产生土地关系的客体,当然土地还是土地管理的对象对土地这一概念,由于认识的不断深化以及各学科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而对其有不同的解释,如土壤工作者认为土壤就是土地,而土壤是处于地球陆地的表层,即土地仅是陆地表面的一部分地学和生态学者则普遍认为:土地是地球表面陆地部分的整个立体系统,是一个自然、经济、历史综合体 我国地理学家普遍赞成土地是一个综合的自然地理概念认为土地“是地表某一地段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多种自然要素在内的自然综合体”经济学的观点,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经济学所说的土地是指未经人力作用而自然存在的一切劳动对象……,土地在经济学中包括着水” 西方经济学把陆地、水面、地上空气层、地下矿物及附着地上的阳光、热能、风力、地心引力、雨水等一切自然物和自然力,都列入土地范畴之列由于土地概念涉及并影响世界各国,所以联合国也先后对土地给出定义197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荷兰瓦格宁根召开的土地评价专家会议上对土地下了这样的定义:“土地包含地球特定地域表面及以上和以下的大气、土壤及基础地质、水文和植被。
它还包含这一地域范围内过去和目前人类活动的种种结果,以及动物就它们对目前和未来人类利用土地所施加的重要影响”;1975年,联合国发表的《土地评价纲要》对土地的定义是:“一片土地的地理学定义是指地球表面的一个特定地区,其特性包含着其地面以上和以下垂直的生物圈中一切比较稳定或周期循环的要素,如大气、土壤、水文、动植物密度,人类过去和现在活动及相互作用的结果,对人类和将来的土地利用都会产生深远影响一般地,我们可以把土地的定义粗略的划分成狭义的和广义的概念1、狭义的土地概念仅指陆地部分较有代表性的是土地规划和自然地理学家的观点土地规划学者认为:“土地是指地球陆地表层,它是自然历史的产物,是由土壤、植被、地表水及表层的岩石和地下水等诸多要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自然地理学者认为:“土地是地理环境(主要是陆地环境)中互相联系的各自然地理成分所组成,包括人类活动影响在内的自然地域综合体2、广义的土地概念不仅包括陆地部分,而且还包括光、热、空气、海洋……较有代表性的是经济学家的观点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指出:“土地是指大自然为了帮助人类,在陆地、海洋、空气、光和热各方面所赠与的物质和力量美国经济学者伊利认为:“……土地这个词……它的意义不仅指土地的表面,因为它还包括地面上下的东西”。
3、土地管理所研究的土地概念从土地管理角度应当怎样定义土地呢?原国家土地管理局1992年出版的《土地管理基础知识》中这样定义土地:“土地是地球表面上由土壤、岩石、气候、水文、地貌、植被等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它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活动结果 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将原地矿部、土地局、海洋局、国家测绘局四部合一,成立了现在的国土资源部如今,土地管理的范围已不仅仅是陆地区域,已经从沿海滩涂扩展至海洋因此,综合上述观点,近年来土地资源管理学科,从土地资源管理的学术研究角度和土地管理所涉区域对土地给出如下定义:土地是指地球表层陆地和水面的总称,它是一个空间概念,是由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岩石、植被、人类活动成果等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在这个概念中把土地看作自然历史综合体,由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岩石、植被、人类活动成果等七个构成要素组成其中:气候是指农业气候;地貌是指地表的形态(如山地、丘陵、平原、盆地等);土壤是指地球陆地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水文是指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岩石是指地表岩石;植被是指地面植物覆盖层;人类活动成果是指人类投入土地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如,施肥、耕作、排灌、土地平整等)。
4、如何理解土地的概念土地作为自然历史综合体与构成要素间关系密切,各构成要素均有各自的地位和作用土地质量和用途取决于全部构成要素的综合影响,然而,离开整体,单个要素都不能理解为土地管理学意义上的土地正如我们不能将单棵树木称之为森林一样,我们也不能将土壤、地貌、或岩石等理解为土地水域(包括内陆水域和海域)作为土地的主要部分,实际上就是地表被水覆盖的低洼区域水在这里被看作是水域土地的覆盖物或附着物,所谓沧海桑田,水陆是可以互为演化的也就是说,土地由陆地土地和水域土地两大部分构成目前而言,我国土地管理考虑的重点区域主要是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陆地与内陆水域土地成为空间概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类对土地的利用已从地表迅速向地上空间和地下空间发展,如摩天大楼、海底隧道、城市地铁、立体农业等等因此,对土地的利用与管理是不能离开土地的上下空间的二、土地资源与土地资产1、土地资源理解土地资源概念,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资源所谓资源是指“资财之源”,即人类社会财富的源泉马克思认为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是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劳动和土地,是财富两个原始的形成要素恩格斯的定义是:“其实,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它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373页,1995年6月第2版马克思、恩格斯的定义,既指出了自然资源的客观存在,又把人(包括劳动力和技术)的因素视为财富的另一不可或缺的来源可见,资源的来源及组成,不仅是自然资源,而且还包括人类劳动的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还包括人力、人才、智力(信息、知识)等资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认为,自然资源是指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要素和条件据此,所谓资源指的是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称,资源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是一种自然存在物或能够给人类带来财富的财富或者说,资源就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一种可以用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具有一定量的积累的客观存在形态,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石油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我国学者刘书楷认为,土地资源是指土地作为生产要素和生态环境要素,是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的物质基础和来源土地资源是土地成为资产的基础综合以上论述,对土地资源概念可得出以下认识:土地资源是将土地作为自然要素看待的;土地作为自然要素通过人类劳动加以利用能够产生财富;土地资源是土地成为资产的基础。
所以,土地资源是指,土地作为自然要素,于现在或可预见的将来,能为人类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那部分土地具体而言,作为土地资源的土地,是那些可供农、林、牧业或其它各业利用的土地土地资源作为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料和劳动对象,具有质和量两个内容在其利用过程中,可能需要采取不同类别和不同程度的改造措施土地资源具有一定的时空性,即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历史时期的技术经济条件下,所包含的内容可能不一致如大面积沼泽因渍水难以治理,在小农经济的历史时期,不适宜农业利用,不能视为农业土地资源但在已具备治理和开发技术条件的今天,即为农业土地资源由此,有的学者认为土地资源包括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两个方面2、土地资产土地资产是指土地财产,即作为财产的土地财产对象实体最重要的属性是有限性(稀缺性)、有用性、可占用性和具有价值土地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基础,当人类对它的需求越来越大时,土地资源出现稀缺性现象,因而,被一部分人当作财产而占有从这个意义上说,土地资产是指具有明确的权属关系和排他性,并具有经济价值的土地资源是土地的经济形态,是资本的物的表现从法律角度看,财产并非是由物组成的,而是由“人对物的权利”所构成,即财产意味着一种控制经济财物的权利。
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地产是产权主体对土地的独占权,或是产权主体对土地资源作为其财产的占有和排他性权利土地具有资源和资产的双重属性,前者是指土地作为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根本源泉;后者是指土地作为财产,具有了经济(价值)和法律(独占权)意义三、土地的自然与经济特性土地具有一系列与其它事物相区别的特性,这些特性可以分为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两大类土地的自然特性是土地固有的自然属性,与人类对土地的利用与否及利用方式没有必然的联系,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土地的经济特性则是在受到人们利用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方面的特性,这些特性在土地尚未被利用之前是不存在的1、土地的自然特性(1)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土地面积在地球形成后就基本确定了人类的移山填海等扩展陆地的活动,大多都只是对土地形态、土地用途的改变,而不能增加土地的总量或者增加的数量很少这种改变即使是几百年也只是微乎其微,而且往往耗资巨大,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土地面积有限性这一特征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土地不可再生的特征,迫使人类必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不断提高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使有限的土地生产出更多的财富,以满足人类社会的需要2)土地利用的永续性土地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只要处理得当,土地就会不断改良。
在合理使用和保护的条件下,农用土地的肥力可以不断提高,非农用土地可以反复利用,永无尽期土地的这一自然特性,为人类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提出了客观的要求与可能土地是一种非消耗性资源,它不会随着人们的使用而消失,相对于消耗性资源而言,土地资源在利用上具有永续性土地利用的永续性具有两层含义,其一是说土地作为自然产物,它与地球共存亡,相对于地球而言永不消失;其二是指土地作为人类的活动场所和生产资料,在使用过程中,只要合理利用,其生产力能够得到保持或不断提高,土地可以年复一年使用下去土地利用上的这一特性和其他生产资料完全不同,它为人类提出了尊重客观规律、合理利用和科学保护土地的要求,也展示了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3)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土地的空间位置是固定的、不可移动的,因此人们把它看作不动产的代表土地只能就地利用,地理位置不同,土地的有用性会发生很大变化因此,土地利用与改良的方式方法有着鲜明的地域特点土地的这一特性要求人们必须科学地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因地制宜地利用土地资源4)土地质量(的区域性)差异的普遍性土地自身条件(地质、地貌、土壤、植被和地理位置等)及所处的气候条件(光照、温度、雨量等)不同,必然造成土地功能和质量上的差异。
例如,农业上根据土地生产力的高低将农田划分为高产田、中产田和低产田当然,这种差异是以土地的特定用途而言的,譬如,某一地块作为农业用地是劣等地,但若用于工业则如其地理位置优越可能就是优等地1、土地的经济特性(1)土地经济供给的稀缺性能够供人类从事各种活动的土地面积是有限的,即在特定区域内可用于某种用途的土地面积一定,往往不能满足人类对土地多方面的需求土地经济供给的稀缺性造成土地供不应求,而随着人类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这种供求矛盾会日益尖锐,这就要求人类必须节约用地,努力提高土地的有效利用率和生产力2)土地用途的多样性对于某一地块而言,不仅可以用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还可以用于公共用地、居住用地、商业用地等土地的这一特性使得土地可以从一种用途转换到另一种用途,它要求人类在利用土地时,要本着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力求使土地的用途、利用规模和利用方法等均为最佳3)土地用途变更的困难性土地用途的变换有时比较容易,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十分困难的,这不仅是说变化过程需要付出较大的代价,而且甚至是办不到的例如,在宜林的山地,经过努力改种农作物是可能的,但某一地块一旦建设成工厂或者矿区,再改作他用如恢复为农田就相当困难了。
因此在决定土地用途时,要认真调查研究,充分论证,慎重从事,科学、合理决策,谨防造成损失和浪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