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docx

4页
  • 卖家[上传人]:pu****.1
  • 文档编号:452391290
  • 上传时间:2022-11-20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9.56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1. 该项目建立在社会认同基础概念研究,社会认同和归属感 相关性的基础研究之下,探索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农民工的社 会认知与归属感问题,积极关注城镇化和农民问题在我国经 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影响2. 社会认同和归属感为研究视角,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大 背景下城市中农民工为研究被试,探索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农 民工的社会认同与归属感问题,与更广泛的研究问题相结合, 不断扩展,为国家的城镇化建设提供合理的建议3、 国内社会心理学、社会学及认知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思 想和方法,分析城镇化建设中农民工的社会认同与归属 感问题及影响因素,为社会认同与归属感的研究提供新 视角社会认同的英文是socialidentityIdentity的原意是指身份,在汉 语中,身份一词泛指个人在社会上的地位和资历,溯其源,北齐 颜之推的《颜氏家训,省事篇》云:“吾自南及北,未尝一言与 时人论身份也但在社会认同理论中,identity —词的意义却与 此不同 Identity 的动词为 identi-fy;identify 有两重意义其首 义为鉴别、辨认,也就是把某人或某物在众多人或物中辨认出来社会认同论采纳了这个词义,把identity定义为可以将个人与他 人分辨开来的个人和社会特征社会认同理论由Tajfel于1986年提出,为解释群体行为提供了 新的思路。

      它认为社会认同是一个人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会影响到他们的社会态度和行为在塔弗尔开启了社会认同研究 新思维的三十多年来,先后在欧洲、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得 到充分重视和大量研究它的提出促进了社会心理学在相关领域 的发展,为群体心理学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对社会认 同理论的历史做一简单回顾,再对其研究成果和面临问题探索的 基础上对它进行评价和展望归属感亦称隶属感是个体对自己有所隶属的一种心理体验,强调 个体的自我感知,是个体被接纳和认同而产生的感觉归属感可 以简单理解为归于或属于某种事物所产生的情感;隶属于社会 文化心理范畴订不易感知;却客观地存在并影响着人的行为表 现归属感是外界环境作用于人而产生的一种内部主观意识,这 种作用结果又进一步影响着人在环境中的行为归属感在美国心 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 )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有所 阐述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其 中社交需求又可称为归属与爱的需求归属感不仅仅是个体身份 的机械归属,而是一系列复杂的心理过程当个体归属于某个群 体后,参与群体活动过程产生的社交欲望和对爱的需求才是本质 需要。

      社交欲望指个体以一定的身份参与群体活动,在活动中和 其他成员保持联系,形成合作关系,自由平等对话:并可以对群 体中的事务发表自己的意见,推动群体进步,也能听取群体内部 人员的意见和建议,获得自身的提高社交需要同个体的生活经 历;性格:所在区域,民族传统习惯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有关 系爱的需要,指人与人交往过程中,期望在群体中获得友谊, 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给予的一种需求;不是单纯的攫取利 益:而是能在获得帮助和关爱的同时也积极付出:并且为付出 而感到快乐的一种需要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第四层需要一 ――尊重的需要和第五层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以归属感的需要为前提的个体只有在具有归属感的前提下才会要求尊 重和自我实现个体首先有了自我归属才可能获得自我尊重,对 自己的思想意识和言行产生认同有了群体归属感,获取他人的 尊重才有意义,自我实现所获得的心理满足也更强烈在不同的社会活动领域,形成了不同的归属感,包括国家归 属感、城市归属感、群体归属感群体归属感又可细分为教育领 域的学校归属感、班级归属感,组织行为学领域里的组织归属感, 管理学领域的企业归属感,社会学领域的社区归属感、群类归属 感、家庭归属感等。

      当前,归属感的缺失是严重的社会问题,对 国家而言,归属感的缺失造成爱国主义的沦丧;对城市而言,归 属感缺失造成市民主人翁精神的衰退;对企业而言,归属感缺失 造成员工消极工作,漠视群体利益T人员流动频繁,不利企业发 展就个体而言则表现在:社会性交往较少,社交范围小,缺少 朋友三生活模式单一;生活内容单调,个人爱好少;学习能力不 强,不注重个人发展;漠视群体观念,对社会问题不关心;时常 感到孤独、无助,极易引发心理问题,产生抑郁情绪这些个体 如果得不到社会关心和帮助,长此以往T极有可能因心理障碍而 引发过激行为,对个体身心造成不良影响,进而影响社会由于 归属感的产生是人的先天需求和生活环境共同作用产生的.:是 可以通过某些措施培养的,也可以在学习生活环境的改变下产生 变化所以,在了解了归属感的基础上找出针对性的方法T制定 可行的措施,培养、增强归属感将成为人力资源部门的重要工作。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