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幼儿教师资格证《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能力检测试卷A卷附解析.pdf
4页第 1 页 共 4 页市(区县)姓名准考证号密.封线内.不.准答.题绝密启用前2019 年幼儿教师资格证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能力检测试卷 A卷 附解析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120 分钟,本卷满分为150 分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3、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密封线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一、单选题 ( 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30 分) 1、下列哪一个选项不是婴儿期出现的基本情绪体验?()A 、羞愧B 、伤心C 、害怕D 、生气2、一个小女孩看到“夏景”说:“小姐姐坐在河边,天热,她想洗澡,她还想洗脸,因为脸上淌汗这个小女孩的想象是()A 、经验性想象B 、情境性想象C 、愿望性想象D 、拟人化想象3、急性重型腹泻对儿童的危害最主要是()A.营养不良B.内分泌紊乱C.代谢紊乱D.脱水、水电解质紊乱4、幼儿主动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最重要的方式是()A.游戏B.交往C.活动D.游玩5、儿童对会使用的实物, 能根据形状来概括,如区别耙和刷; 而对不会使用的实物, 则不能概括这属于()A.动作的概括B.生活情景的概括C.情绪性的概括D.功用性的概括6、小班幼儿玩橡皮泥时,往往没有计划性。
橡皮泥搓成团就说是包子,搓成条就说是面条,长条橡皮泥卷起来就说是麻花这反映了小班幼儿()A具体形象思维特点B直接行动思维特点C象征性思维特点D抽象逻辑思维特点7、特别适用于与不易见面的家长联系的书面联系形式是()A.家长园地B.问卷调查表C.宣传板D.联系手册8、 破涕为笑 的现象说明幼儿的情绪和意志受()影响A.记忆B.知觉C.注意D.表象9、20世纪 30年代,我国幼教界有“南陈北张”之称,即指南京有陈鹤琴,北京有()A.张汉良B.张之洞C.张宗麟D.张雪门10、儿童思维方式的变化发展,与思维所用工具的变化相联系,直观行动思维所用的工具主要是()A.感知动作B.表象C.判断D.概念二、简答题 ( 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15分,共 30 分) 1、简述陶行知提出的解放幼儿创造力的途径?2、简述有意义学习需要具备哪些条件?第 2 页 共 4 页三、论述题 ( 本大题共 1 小题,每小题 20 分,共 20 分) 1、教师如何为幼儿的主动学习提供支持四、材料分析 (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20 分,共 40 分) 1、分析如下两个场景地环境创设:场景一:某幼儿园地运动场上摆放着攀爬网、独木桥、高跷、跳袋、推车等运动器具, 小朋友们自由选择好器具后开始玩了起来. 通过观察发现攀爬网、独木桥被冷落 , 较少幼儿喜欢玩. 过了一会, 一个叫圆圆地幼儿对好朋友哲哲说:“我们一起去玩攀爬网好吗?”. 哲哲皱着眉头说:“不要, 我害怕 . ” 圆圆又指着稍矮一些地独木桥说:“那我们一起去玩那边地独木桥吧, 这个矮一点, 你该不怕了吧!” 哲哲还是一脸为难地样子说:“我不想去, 还是你自己去吧 . ”说着就去玩小推车了 . 就这样圆圆只能独自一人去玩了, 一连许多日子, 虽然老师在不断地鼓励幼儿,但是运动时段里像圆圆那样去攀爬网运动地小朋友较其他地方地要少许多. 场景二:在提供地运动器械地基础上,幼儿教师们增加了一些小道具:如瓢虫帽子、软布小花、软塑积木、用纸板箱制作地猫咪、钓竿及幼儿绘画地小鱼等, 创设出给小猫喂鱼 (设置了独木桥) 、瓢虫种花(设置了攀爬网)、造高楼等游戏情景. 经过观察发现, 这三项活动参与地幼儿人数不相上下 . 有意地观察了圆圆和哲哲, 起先是圆圆邀请哲哲:“我们去抓鱼给小猫吃好吗?”, 哲哲欣然应允 ,两人打扮成捕鱼人, 提着鱼篓 , 手拉手跑了过去. 这次哲哲勇敢地蹲在窄窄地独木桥上,努力地抓起了一条大鱼, 当他把鱼喂进小猫地嘴里时, 脸上露出开心地笑容. 接着他主动对圆圆说:“我们去当小瓢虫好吗?”他们一同来到了瓢虫种花地地方, 戴上瓢虫帽 , 把自己装扮成小瓢虫 , 背上负重地小包, 勇敢地向“小山”(攀爬网)跑去 问题:两个场景中地环境设计有何不同, 你赞同哪一种设计,说明理由。
2、材料分析:幼儿园小班上计算课,作业内容是手口一致地点数“2”老师讲完后,带小朋友一起练习老师问一个小朋友:“数一数你长了几只眼睛?”小朋友回答:“长了3只年轻老师一时生气, 就说:“长了 4只呢 那小朋友也跟着说:“长了 4只呢老师说: “长了 5只那小朋友又说:“长了5只老师气得直跺脚,大声说:“长了8只小朋友也跟着猛跺一脚说:“长了 8只!”老师忍不住笑了起来,那小朋友还以为自己回答对了,也咧开嘴天真地笑了 (1)案例中小朋友表现出什么样的心理特点? (2)老师的做法对吗?请做简要分析五、活动设计 ( 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30 分) 1、活动设计:围绕彩色的世界的主题,设计一个幼儿园小班活动方案第 3 页 共 4 页参考答案一、单选题 ( 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30 分) 1、 A 羞愧感属于高级情感,在幼儿期形成2、 A 3、 D 4、 C 5、 B 6、 B 7、 D 8、 D 9、 D 10、A 二、简答题 ( 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 1、答案如下: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启发、解放儿童的创造力,为他们提供手脑并用的条件和机会。
具体包括五个方面:1、解放儿童的头脑,把他们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和幻想中解放出来2、解放儿童的双手,给儿童动手的机会3、解放儿童的嘴,给儿童说话的自由,尤其是要允许他们发问4、解放儿童的空间,让他们接触大自然5、解放儿童的时间,给他们自己学习、活动的时间,给他们一些空闲的时间消化所学知识,学一点他们自己渴望的学问,做一点他们自己高兴做的事6、解放儿童的眼2、答案如下:1、学习材料本身具备逻辑意义2、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3、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的适当观念三、论述题 ( 本大题共 1 小题,每小题 20 分,共 20 分) 1、答案如下:(1)为幼儿提供适当的学习环境,搭建主动学习的平台幼儿的学习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的,教师应该通过环境的利用和创设来引导并促进幼儿的发展教师首先应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活动材料和操作材料;其次还要创设宽松和谐的精神氛围,使幼儿产生安全、亲切的感受,促进幼儿学习主动性的发展2)培养幼儿主动学习的态度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与特点,对幼儿的学习提出适当要求,并适时利用榜样、鼓励等方式进行强化,以此激发幼儿主动学习,培养其良好的学习态度。
3)鼓励幼儿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方式教师应鼓励幼儿选择和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活动,鼓励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方式,给予他们探索的自由,促进他们学习主动性的发展4)改变教学方法,寓教育于游戏中,让幼儿在游戏中主动学习游戏也是一种学习活动,它的内容和方法符合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能使外部的教育要求转化为幼儿内部的需要,调动幼儿的内在积极性,从而使幼儿获得自主感,积极主动地学习四、材料分析 ( 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20 分,共 40 分) 1、答案如下:(1)环境是重要地教育资源, 通过环境地创设和利用可以有效地促进幼儿地发展. 场景一是分器械运动场景, 而场景二通过情境性设计把器械运动场景变成了情境运动场景, 场景二更适合幼儿地发展和需要. (2)分析同样是攀爬网、独木桥等运动器具, 教师只是在第二个场景中添加了一些道具, 将运动地环境创设成具有情景性地环境. 情景化地运动环境更能引起幼儿地兴趣, 幼儿在一个个角色地支撑下置身于某一具体地情景中, 他们会更乐意去参与运动, 忽略或克服活动过程中遇到地困难 , 使幼儿获得更多地运动机会, 增加幼儿与器械地互动, 从而使幼儿地各种运动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地发展 . 情景化地环境把幼儿地活动与他们地运动能力水平及兴趣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地. (3)场景二更进一步证明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 在开发幼儿智力, 促进幼儿个性方面,有着非常重要地作用, 赞成场景二地设计. 2、(1) 案例中小朋友表现出好模仿的性格特点。
好模仿是幼儿小班(3-4 岁) 突出的性格特点他们最喜欢模仿别人的动作和行为2) 本案例中老师的做法欠妥,理由如下:第一,好模仿是幼儿突出的性格特点幼儿的模仿与其能力发展易受暗示密切相关幼儿往往没有主见,常常受外界环境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意见,受暗示性强而且幼儿的好模仿也和其自信心不足有关第二,利用模仿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可以获得良好成效有经验的老师特别注意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使幼儿在模仿中学习第三,本案例充分说明了幼儿的受暗示性和模仿性,同时也说明,老师坚决不能在幼儿面前做出错误榜样,不能说反话,否则将引起极其不良的后果教师应培养幼儿的认知分化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加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独立性,将会使幼儿形成善于学习正确榜样而不去模仿不良行为的性格特点和习惯否则,其性格将会受暗示性强和缺乏自信心的方向发展五、活动设计 ( 本大题共 30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30 分) 1、参考答案:活动目标:1. 通过一系列活动引导幼儿体验混色变化带来的快乐2. 在玩玩做做中使幼儿知道三原色配色的结果3. 引导幼儿根据活动内容创编儿歌活动准备:1. 三原色颜料、纸片及混色变化后的纸片颜色2. 透明玻璃瓶及玻璃纸若干。
活动过程:1. 出示三个透明的装有清水的玻璃瓶及三原色颜料,引起幼儿兴趣教师将三种颜料分别滴入三个装有清水的瓶中,请幼儿观察,水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第 4 页 共 4 页2. 教师演示实验,幼儿仔细观察今天,红黄蓝这三个颜色宝宝要来给小朋友们变魔术,他们三个相互搭配在一起就能变出一种新的颜色3. 幼儿分组进行实验活动1) 每组幼儿几个玻璃瓶,三原色颜料及纸片2) 幼儿自由搭配三原色,观察其发生了什么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