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德勒兹身体美学研究读书笔记.pdf

3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53376880
  • 上传时间:2018-08-30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10.45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德勒兹身体美学研究读书笔记这样, “意象”就构成了 “ 思想” 的“ 外在” 的但又是 “ 内在” 的契机:说是 “ 外在 的” ,因为它不是来自于思想的既定的、内在的规定性,而是从外部给思想 带来的新的冲击和新的起点;说是“ 内在的 ” ,这是因为,仅仅保持一种既定 的同一性并不是 “ 思想” 的真正的运动方式, 相反,不断地找到新的思索的起 点和方向才是思想的 “ 内在本质 ” 那么饥饿呢?饥饿是否也是一种同时属于内在和外在的契机,一种人之为人的最 原始本质结构与外界交流的需要,这种交流, 或者更合适的说法是交换, 是纯客 观的,不需要带动任何意志、 意念和主观情绪的 这是人与这个世界发生的第一 次交流,也是一种即将伴随人一生直到生命结束的交流饥饿则是这场对话中的 源动力海德格尔进一步揭示了从存在论意义上对死亡进行把握的具体结构,即,“ 对 最本己的、无所关联的、 无可逾越的、 确知的而作为其本身则是不确定的可 能性的纯粹领会 ” 最本己:向死存在, 先行对死亡的领悟使得此在从混迹于“ 常人” 的沉沦状态中解 脱出来,真正回归、关切自身的生存可能性 无所关联:这种关联并不像日常的操劳和操持一般总是指向了世界的现成状态的 因缘网络,而是指向了在本身的“ 能在” 无可逾越:只有死亡才构成了这种终极的可能性的界域,它促使人返归自己的有 限性并作出本己的选择,同样,对死亡把握一方面可以是确知的,即,此在总是 对死亡有着先行的 “ 把握” 和“ 领悟” ,否则任何从存在论意义上对死亡的思索都将 是缺乏根据和基础的,但同时,这种“ 确知” 又很显然不是 “ 明确性 ” 的“ 认知” ,因 为死不仅仅是一种经验的“ 事实”同样,对于饥饿而言,我们可以借鉴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意义上的“ 死亡” 进行分析。

      首先,饥饿是非本己的 因为向死存在是可能的, 人得以从沉沦状态中解脱和回 归然而,在领悟饥饿后,人还是得为此屈服如果说死亡使人回归关切自身生 存的可能, 那么饥饿就是把人向外推, 使人不得踏入所谓的回归之路,而是切切 实实地 “ 混迹于 ‘ 常人’ 的沉沦状态 ” ,这种状态反而是一种最一般的生存可能性 它不是具体关切到你之为你的生存可能,而是关系到人之为活着的人的生存可 能 饥饿与世界关联得最为密切 饥饿不是生命的边界, 饥饿是生命的起点 如果说死亡无法逾越, 死亡却是可以 超越的,当人做出返归自己有限性并作出本己的选择时,就是对死亡的超越 然 而这种返归势必要出卖人的生存可能,我们绕不开死亡, 更绕不开饥饿 死亡是 一生的结束, 饥饿却是每一天的开始 杜甫最后醉饱而死, 似乎冥冥中也预示这 这一点另外,饥饿作为一种每天都会经验的事实,有它和人本己之间相伴和抗 争的故事,应该得到重视 布朗肖: “ 死亡并不是自我的最高肯定,或者说最关己的可能性,而是正相反, 真正的死亡恰恰是最为 ‘ 非个性化 ’ 的,恰恰是自我失去了其最根本的基础,属我 性和同一性的状态 ”它所关注的是人类的感性和肉体层次活生生的体验。

      《理想国》这个领域只 是作为理念世界的影子与模仿才有其合法性,但美学的提出让我们关注这个 领域自身的独立性,让我们关注人类的肉体性和感性活动层次内在的逻辑尼采: “ 根本点:从身体出发,并且把身体用作指导线索身体是更为丰富, 丰富得多的现象, 它可以得到更为清晰的观察,确定对身体的信仰, 胜过确 定对精神的信仰 ” 什么东西是清楚的, 什么是被解释的?只有可以被看和被触摸的东西——任何问 题都必须从这一点上得到思索 相反的,柏拉图的思索方式的魅力就恰恰在于拒 斥明显的感觉的证据,借助一些苍白的、冷酷的、单调的概念之网,他们把这些 网撒在杂驳的感性的漩涡之上, 然而如此撒网收获的只能是空网本身,却漏掉了 最为重要的身体本身的 “ 杂多” 的经验更为重要的不是从现有的哲学的“ 概念 ” 和生理学 -解剖学的 “ 结构 ” 的角度来 理解“ 身体意象 ” ,而是要把这种 “ 身体意象 ” 的爆发和衍生状态作为摆脱了种 种身体模式的一种生成性运动, 一种身体自身的能动力的表现 它是游离在 深层的身体和高层的精神观念之间的表层,它扰乱了现有的种种身体的观 念 语言通过自身的意义的增殖来拓展身体的意象? 杜甫诗歌中写饥饿, 写的是他自己的饥饿, 但是这种意象借由语言得以拓展。

      从 一种身体上的饥饿上升到心理的罗兰巴特: “ 作为增补,身体是叙事布设在作品的情节内的侵越的处所:正 是在身体的层面上,对立的栅栏将要被一跃而过,对照之两不相容(里外, 暖寒,生死)缠结为一体,于复合(非凝合)体状态,产生接触,混成最令 人惊愕的形象1”不是凝合,就是说这不是身体和语言的机械的相加而成的杂合体,而是一种积极 的双向的运动所产生出来的极具“ 表现力 ” 的艺术的 “ 意象” 此段适用于杜甫写饥饿时总是形成一种意象群来写,形成对比来写精神能够忍受最高的矛盾,而那软弱的肉体便不能忍受矛盾,只要有一个个 别的东西(对方)接触它,它便消逝了2从本体论上说,自为正是一种 “ 欠缺” ,而此种“ 欠缺” 正是存在的 “ 欲望” 自身, 所以 “ 欲望 ” 不可能是心里实在这种“ 欠缺 ” 所揭示的正是欲望的虚无化本 性,因而从这个角度来说, 不能说这种 “ 欠缺” 是存在的一种消极和被动的状 态,相反,作为欠缺的欲望正是人的最根本性的自由 作为“ 欠缺” ,这种根本性的存在的欲望之所欲者正是“ 可能性 ” ,而非某种具体的 实在的对象这并不是说欲望是一种抽象的、超越的精神活动,相反,存在的欲 望并不存在于种种具体的欲望活动之外,因而“ 可能性 ” 作为“ 所欠缺者 ” 所强调的 正是所有欲望活动在存在论上的根源,即每一种欲望都是根本性的、 总体性的生 存还凑乎啊的实现。

      1罗兰巴特, S/Z,屠友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第 96 页 2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第 216 页欲望是存在自身固有的缺乏, 而这种缺乏就使得它始终需要在对自在的超越 的过程中趋向自身理想价值, 因而欲望总是表现着自为和世界之间的一种根 本性的关联, 而语言正是这种关联的本质性的手段即,语言不仅仅是一种 自在的符号系统,而更重要的是,它是自为的内在化的一种根本途径 【萨特:为什么写作】。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