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朱熹的理学教育思想及实践 2.docx

9页
  • 卖家[上传人]:天****步
  • 文档编号:289728504
  • 上传时间:2022-05-0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0.93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朱熹的理学教育思想及实践 2 朱熹的理学教导思想及实践 一、生平和教导活动 朱熹(公元1130—1200年),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江西省婺源县)人他是南宋出名的思想家、教导家,宋明理学四大学派闽学的奠基人和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教导思想对宋以后有很大的影响,更加是他关于教导目的和教导方法的论述,对今天的学校道德教导仍有借鉴价值 二、理学教导思想的主要内容 1. 关于教导的作用和目的 朱熹重视教导对于变更人性的重要作用他从“理”一元论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启程来解释人性论,提出了人性就是“理”,就是“仁、义、礼、智”封建道德模范的观点他说: ① “性只是理,以其在人所禀,故谓之性”又说:“性者人之所受乎天者,其体那么不过仁、 ② 义、礼、智之理而已这里就产生这样一个问题,既然“性即理”,“性”的概括内含是“仁、义、礼、智”,那么为何还会有各种不同的人性呢?在这个问题上,朱熹采纳了张载、程颐的观点,把人性分成“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两种所谓“天命之性”(又称“天地之性”、“义理之性”或“道心”),是“专指理言”,它是禀受“天理”而成的,所以浑厚至善,完备无缺;所谓“气质之性”(又称“人心”),“那么以理与气杂而言之”,就是说它是禀受“理”与“气”,两者杂然相存而成。

      由于“气”有清明、浑浊的识别,所以“气质之性”有善有恶假设所禀之“气”是“极清且纯者”,那么“气与理一”,“理”在“清气”中,就好比宝珠在清水里,光泽透彻亮堂;反之,假设所禀之“气”是浑浊的,那么“理”在“浊气”中,就好比宝珠在浊水中,看不到宝珠的光泽他认为教导的作用就在于“变化气质”,发挥“气质之性”中所具有的“善性”,去蔽明善,就好比下功夫把浊水中的明珠揩拭明净,恢复宝珠原有的光泽一样他说《大学》中所说的“明明德”,就是这个意思而且,他还进一步指出,要“明明德”,就务必“复尽天理,革尽人欲”由于在他看来,“天理”与“人欲”是两相对立,水火不相容的人之一心,天理存,那么人欲亡;人欲胜,那么天理灭,未有天 ③ 理人欲夹杂者所以,他告诫道:“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朱熹就是这样用理学的观点来论述教导的作用在于“变化气质”,“明明德”,以实现“明天理、灭人欲”的根本任务 与关于教导作用的思想相联,朱熹看法学校教导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他说:“古之圣王,设为学校,以教天下之人必皆有以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 ④ 伦而后已焉在朱熹看来,要抑制“气质之偏”,革尽“物欲之蔽”,以恢复具有的善性,就务必“尽人伦”。

      所以,他强调“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挚友有信, ⑤ 此人之大伦也庠、序、学、校皆以明此而已在《白鹿洞书院透露》中,也明确把上述五伦列为“教之目”,置于首位,指出“学者学此而已” 从教导的目的在于“明人伦”的思想启程,朱熹严肃抨击了当时以科举为目的的学校教导他认为:“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然而,当时的学校教导却反其道而行之,士人“所以求于书,不越乎记诵、训诂、文词之间,以钓声名,干利禄而已”,完全违背了“先王之学以明人伦为本”的本意他尖锐地指出:这样的学校,其名“虽或不异乎先王之时,然其师之所以教,弟子之所以学,那么皆忘本逐末,怀利去义,而无复先王之意,以故学 ①② 《朱文公文集》卷五十九 《朱子四书或问》卷十四 ③ 《朱子语类》卷十三 ④ 《朱文公文集》卷十五 ⑤ 《孟子集注》卷五 校之名虽在,而其实不举,其效至于风俗日敝,人材日衰”。

      因此,他要求改革科举,整顿学校朱熹针对当时学校教导忽略伦理道德教导,诱使学生“怀利去义”,争名逐利的现实,以及为了变更“风俗日敝,人材日衰”的状况,重新申述和强调“明人伦”的思想,在当时具有确定的积极意义同时,他对当时学校教导和科举制度的批评也是切中时弊的 2.论“小学”和“大学”教导 朱熹在总结前人教导阅历和自己教导实践的根基上,基于对人的心理特征的初步熟悉,把一个人的教导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既有识别,又有联系的阶段,并分别提出了两者不同的任务、内容和方法 8岁至15岁为小学教导阶段朱熹特别重视这个阶段的教导,认为小学教导的任务是 ② 培养“圣贤坯璞”他说:“古者小学已自养得小儿子这里定,已自是圣贤坯璞了”同时指出,\蒙养弗端,长益浮靡\,若儿童时期没有打好根基,长大就会做出违背伦理纲常的事, ③ 再要弥补,就极为困难了,“而今自小失了,要补填因而,他认为小学教导对一个人的成长分外重要,务必抓紧,抓好 关于小学教导的内容,朱熹指出,由于小学儿童“智识未开”,思维才能很弱,所以他们学习的内容理应是“知之浅而行之小者”,力求浅近、概括。

      为此,他提出以“教事”为主的思想他说:“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事兄,处友等事,只是教他依此法则做去④ 强调让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概括行事,懂得根本的伦理道德模范,养成确定的行为习惯,学到初步的文化学识技能因此,他在《小学书题》中说道:“古者小学,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在《大学章句序》中又说:“人生八岁,那么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梦想儿童通过“学其事”,在实际活动中得到磨练,增长才干,成为“圣贤坯璞” 15岁以后为大学教导大学教导是在“小学已成之功”根基上的深化和进展,与小学教导重在“教事”不同,大学教导内容的重点是“教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朱熹在《小学辑说》中说:“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兄等事大学是研发此事之理,就上面讲究所以事君、事父兄等事是如何又说:“小学之事,知之浅而行之小者也;大学之道,知之深而行之大者也,”大学教导任务也与小学教导不同小学教导是培养“圣贤坯璞”,大学教导那么是在坯璞的根基上“加光饰”,再进一步精雕细刻,把他们培养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他写道:“国家建立学校之官,遍于郡国,盖所以幸教天下之士,使之知所以修身、齐 中,积累了大量告成阅历,其中两点值得留神:其一,重视自学他曾对学生说:“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某只是做得个引路底人,做得个证明底人,有疑难处同磋商而已⑤ 在教师指导下重视学生的自学与研究,确是大学教导中一种重要的方法其二,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相互交流淳熙八年(1181年),他邀请持不同学术见解的出名学者陆九渊到他主持的白鹿洞书院讲学,并称赞其讲学“切中学者深微隐痼之病”,使“听者莫不竦然动心焉”,还将其讲稿刻石为记朱熹不囿门户之见,举行不同学术观点之间交流的做法,长期以来一向是学术史和教导史上的美谈 朱熹认为,尽管小学和大学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教导阶段,概括的任务、内容和方法各不一致,但是,这两个阶段又是有内在联系的,它们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它们之间的识别是因教导对象的不同而所作的教导阶段的划分,并不是像“薰莸冰炭”那样截然对立朱熹关于小学和大学教导的见解,反映了人才培养的某些客观规律,为中国古代教导理论的进展增 ①② ① 《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八 《朱子语类》卷七。

      ③ 《朱子语类》卷七 ④ 《朱子语类》卷七 ⑤ 《朱子语类》卷十三 添了崭新内容 3.关于道德教导的思想 道德教导是理学教导的核心,也是朱熹教导思想的重要内容朱熹特别重视道德教导,看法将道德教导放在教导工作的首位他说:“德行之于人大矣??士诚知用力于此,那么不 ① 唯可以修身,而推之可以治人,又可以及夫天下国家故古之教者,莫不以是为先”就是说,德行对人有重大意义,不仅可以修身,而且还可以推而广之去治人、治国,因此,古代的教导者都把道德教导置于优先地位反之,假设缺乏德行而单纯追求学识,人就会迷失方向,而找不到归宿 道德教导的根本任务是“明天理、灭人欲”朱熹说:“修德之实,在乎去人欲,存天理② 朱熹所说的“天理”,是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对此他说得特别明确:“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挚友,岂不是天 ③ 理!”又说:“三纲五常,礼之本也他所说的“人欲”,那么是指“心”的毛病,是为“嗜欲所迷”的心譬如,饮食“要求美味”,穿着“必欲精细”,言行那么“非礼而视听言动”,等等。

      因此,要实现道德教导“明天理、灭人欲”的根本任务,就务必举行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教导,这是朱熹道德教导的根本内容,也是他道德教导思想的重要特点朱熹关于道德教导的方法,可以概括为立志,居敬存养,省察,力行 4.论读书法 朱熹强调读书穷理,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他自己一生又酷好读书,对于如何读书有深切的体会,并提出了大量精辟的见解他的弟子将其概括为“朱子读书法”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 ④ 志这是朱熹教导思想的重要组成片面兹逐条简析如下 总之,朱熹是中国古代教导史上继孔丘之后的又一个大教导家他的教导活动和教导思想,大大地丰富和充实了我国古代教导宝库,对于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教导的进展曾产生过重大影响因此,专心研究朱熹的教导活动和教导思想,不仅是研究宋朝教导的重点,而且也有助于了解元、明、清时期教导的进展 ①② 《学校贡举私议》 《与刘共父》 ③ 《朱文公文集》卷五十九 ④ 《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朱子读书法》 — 9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