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课标试题2012.doc
19页新课程理念试题-选择题1、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 )① 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② 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③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④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A.①②③④ B. ①② C. ②③④ 2、课程改革要改变原有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 )A. 均衡性B. 综合性C. 选择性3、新课程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倡导( )A.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B.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C.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4、新课程在课程管理方面为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实行( )A. 国家统一管理课程B. 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C. 学校自主管理课程5、下列属于课程改革提出的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的校内外课程资源有( )A. 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B. 各种社会资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C. 信息化课程资源6、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 )A. 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B. 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C. 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7、新课程体系下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 )A. 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基础上的教师自评为主B. 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C. 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8、学校在课程开发中的任务有( )A. 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B. 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C. 学校有权力和责任反映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9. 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应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衔接,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 考试、选拔方式A. 学生自由选择B. 提供多次机会、双向选择C. 综合评价的10..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可以逐步实现( )A.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的变革B.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变革C.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1-10 a abc abc b abc ab abc abc abc abc 11、课程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历史的(A)选择A必然 B必要 C必需12、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场广泛深入的教育(B)A改革B创新 C变革13、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A)A发挥 B发展 C发扬14、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C)。
A变革 B改变 C变化15、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B)条件A重要 B基本 C必要16、改变应试教育模式下的学科本位课程体系,建构与时代精神相适应的旨在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的课程体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C)环节A重要 B必要 C首要17、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我们首先确立起(B)A、先进的教学观念B、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学观念C、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D、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教学观念18、教育的根本功能是(C)A、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B、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C、促进人的成长与全面发展 D、为了一切学生19、在新课程改革中,对“课程”含义的理解应该是(D)A、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等文件B、课程标准规定的各学科课程C、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的课程D、包括学科课程、综合化课程、实践活动类课程和潜隐形课程四大类课程20、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是(A)A、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B、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C、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过程D、是知识传授与学生能力发展的过程21、教学关系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B)A、师生对话 B、师生交往C、共同讨论 D、课堂活动22、学科教学要以(C)为本。
A、教科书 B、提高课堂教学质量C、人的全面发展 D、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23、课程不是教学的(A)A、权威 B、方向 C、目标 D、计划24、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师要用(C)去实施教A、嘴 B、耳 C、心 D、眼25、学习的主体是(C)A、教师 B、家长 C、学生 D、学校26、对待师生关系上不应当强调(A)A、服从 B、尊重 C、赞赏 D、引导27、教师是学习的(D)A、组织者 B、引导者 C、合作者 D、以上都是28、新课程主张课堂让学生至少有(B)时间的活动A、1/3 B、2/3 C、1/2 D、1/429、开展教育工作,首先需要( a)A、确立教育目的 B、设计课程体系 C、加强德育工作 D、选择教学方法30、教师提高研究技能的三种途径是(b )A、自主、合作、探究 B、阅读、合作、行动研究C、学习、讨论、创新 D、兴趣、发现、研讨31、许多人利用早晚时间学习、记忆,其效果优于白天,这是因为早上和晚上所受的抑制的干扰是( a)A、双重抑制 B、单一抑制 C、前摄抑制 D、倒摄抑制32、所谓在教学时要“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是指教师要有( )A、针对性 B、逻辑性 C、知识性 D、创造性33、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 ( a )A时代的要求 B教学要求 C家长的要求 D学校的要求34、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 c )A教材改革 B课堂教学改革 C课程改革 D教师素质提高35、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的依据是 ( c )A教学大纲 B学生发展特点 C国家课程标准 D课程改革纲要 36、制定国家课程标准要各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加强德育工作的(d )A积极性、主动性、有效性 B针对性、时效性、积极性 C针对性、科学性、主动性 D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37、为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本次课改实行 ( b )A国家、自治区、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B省、县、乡三级课程管理C教育部、教育局、教务处三级课程管理 D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38、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 ( c )A保持距离,建立威严 B加强了解,打成一片 C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D相互尊重,共同提高39、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有利于 ( c )A教学方法的变革 B教学过程的变革C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 D学习方法的变革40、下列不属于校外课程资源的一组是 ( d )A科研院所、科技馆、多媒体教室 B教科书、实验室、博物馆C家长、教师、工厂 D自制教具、校园草坪、阅览室41、下列对教材理解正确的是 ( b )A教材就是教科书 B教材是指与教科书有关的教学资源C教材就是课程 D教学参考书不属于教材42、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转变的基本精神是 ( b )A自主、合作、创新 B自主、合作、探究 C主动、合作、改革 D提高、发展、创新43、下列关于多元智能理论论述正确的是 (b )A人类至少有7种以上的智能,每一种智能作用不同,有的重要,有的是次要的。
B教育评价应该是多渠道的,采用多形式在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景下进行评价的C每一个人的智力都有统一的表现形式,每一种智力都有统一的表现形式,所以存在统一的评价标准D各种智能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他们有共同的发展规律44、关于教学策略的认识正确的是 ( d )A教学策略即教学方法 B制定教学策略就是做好教学计划C能够找到统一的适用于所有的教学的教学策略 D教学策略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典型的灵活性45、下列关于教学设计的论述错误的是 ( b )A教学设计具有灵活性的特点 B教学设计的方案一般不能修改C在教学设计过程的模式中包括学习目标、内容、学生特征、教学策略、教学评价D教学设计需要用系统的方法进行设计46、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转变正确的是 ( a )A.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B.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成果推广者C.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模仿者D.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者型的独立的教师47、在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变化中正确的是 ( a )A.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B.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权威、批评C.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教导、答疑D.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独立自主精神48、面对新教材,教师首先要做的是 ( a )①研究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 ②研究教材。
③教师要从课程整体设计高度、从学科知识技能整合视角、从教材知识技能的体系编排审视教材、灵活运用教材 ④研究学生特点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49、新教材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新的要求是( b )A教师对教科书的忠实取向B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恰当的选用教材、灵活地增删教材C不需要教师重新学习,并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引入教学D只需掌握具体性的专业知识,不需要掌握方向性的专业知识50、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是 ( d )A 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B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课堂统一C让学生学会知识 D师生的交往互动51、体现今后考试改革方向的是( c )①突出考试的诊断、选拔和发展功能 ②考试的内容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新的人才观和教育观 ③改进考试的方式,倡导灵活多样、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的原则 ④考试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52、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不包括(d )A问题性 B开放性 C过程性 D综合性53、新一轮课程改革所遵循的主导理念是( c )A.科学、人文融合的理念 B.终身学习、教育的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