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战后日本体育的发展及其新动向.ppt

124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48882586
  • 上传时间:2018-07-21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422.50KB
  • / 12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日本战后体育的发展及其新动向日本战后体育的发展及其新动向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周爱光一、前言二、战后日本经济与竞技体育的 发展三、日本国民体育观念的变化四、日本大众体育的蓬勃兴起 五、《体育振兴基本计划》与日本体育发展的新动向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连续20多年保 持经济快速增长,今天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体育事业发展的状况与 20世纪60年代日本申办东京奥运会前后极为相似 胡鞍钢对中日社会经济发展进行了比 较后指出:目前中国的多项发展指标 仅相当于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的水平比如2000年中国农业部门占GDP比重为15.9% ,相当于日本1959年的水平;2000年中国的城 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9.2%,而日本1965年的 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已达到38.8%目前,中国人均电力消费水平还低于日本1960年人均水平;其他人类发展指标(如人口预期寿命,婴 儿死亡率),中国也只相当于日本20世纪60年 代的水平 他认为,目前中国与日本的 各种发展指标相差40年左右 ,正处在日本20世纪60年代的经济起飞期从我国体育发展现状来看,无论在竞技体 育方面还是在群众体育方面也都呈现出一 些与日本20世纪60年代相似的特征。

      1964 年的东京奥运会上,日本获得了16枚金牌 ,5枚银牌和8枚铜牌,总成绩排名第三,仅次于美国和前苏联,创造了日本奥运史上的最佳成绩 历史总有意想不到的巧合,在东京奥运会 36年之后的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我国运 动员夺得了28枚金牌、16枚银牌和15枚铜牌的优异成绩,同样也是仅在美国和俄罗 斯之后,金牌榜和奖牌榜位居第三,取得 了历史性突破 在28届雅典奥运会上,我国金牌总数超过了俄 罗斯(27枚)位居第二(32枚),但奖牌总数仍远远落后于俄罗斯(中国63枚,俄罗斯92枚 )可以说,雅典奥运会并没有改变我国在奥 运军团中位居第三的格局然而,日本奥运军 团却在雅典奥运会上异军突起,由第27届悉尼奥运会排名第15位一跃成为第5位获得金牌16 枚,平东京奥运会纪录,奖牌总数37枚,创日 本奥运史上最高纪录 在群众体育方面,据日本1997《体育白皮 书》中的统计表明,1965年日本每年参加 体育活动的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率是45%,而1996年我国每年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占 全国总人数的比率仅为33.26%近年来虽然我国体育人口有所增长,但仍低于日 本上世纪60年代中期水平 因此,以日本东京奥运会为主线探讨日本战 后竞技体育(high level sport)和大众体育(sport for all)的发展趋势,关注雅典 奥运会上日本竞技体育的新动向,借鉴其成 功的经验,为我国成功地举办2008年北京奥 运会,促进我国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战后日本经济与竞技体育的发展(一)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 众所周知,战争中日本军事经济畸形发 展,国民经济疲惫不堪以东京为首,全国 119个城市遭美军空袭,变成一片焦土,日本经济处于瘫痪然而,在一片废墟当中, 日本人民凭借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经过10 年的艰苦努力,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民经济 已经恢复到了战前水平 1955-1972年是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期在 这18年间,日本经济实际增长率年均为9.7 %,整个20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年均增长 为11.1%,其中工业年均增长14.1%1967 年日本GNP超过了英国和法国,1968年又超过了联邦德国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 位 20世纪70-80年代,日本经济进入稳定 增长期,经济增长速度年均5%,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仍属于增长最快的 国家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日本出现“泡沫经济”,之后日本经 济进入持续衰退期, 1999年以后日本经济又呈现出增长趋势纵观日本战后的经济,连续保持了45年的经济高速稳定发展,虽然因受“泡沫经济 ”影响,1990年以后经济出现不景气,但日本的总体经济实力却不断增加,世界第 二经济强国的地位并没有改变。

      这一点可 以从日本战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加情况反映出来 (见表1、图1)表1 日本GDP的增加状况(1950年-2000年,单位:亿美元)年份 1950 1960 1970 1980 1985 1990 1995 1999 2000GDP 110 430 2042 10593 13433 29701 51374 43488 47562图1 日本GDP的增加状况(1950年-2000年,单位:亿美元) 注:1950年-1960年为GNP统计 资料来源:日本总务厅统计局,统计研修所,《2001年世界统计》二)战后日本竞技体育的发展随着日本战后经济的恢复,其竞技体育也 迅速展现在奥运体坛上1951年日本再次获准进入国际奥委会,1952年战后首次派 出72人组成的体育代表团参加了赫尔辛基 第十五届奥运会,并取得1枚金牌,6枚银 牌和2枚铜牌的成绩1956年日本又派出由116名运动员组成的体育代表团参加了第十六届墨尔本奥运会 ,获得了19枚奖牌,其中4枚金牌的较佳成绩,由第十五届奥运会的第17名一跃进 入前10名,初步展示了战后日本竞技体育 的实力。

      战后日本为了加快国民经济发展,消除战败 国的负面影响,树立和平民主国家形象,不 仅积极参与奥运会还对申办奥运会表示出了 极大的热情1952年,战后仅仅7年,日本就 向国际奥委会提出了申办第17届东京奥运会 的申请,但被罗马赢得之后,日本并不气 馁,再次提出申请,1960年终于申办成功了 第18届东京奥运会 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使日本战后竞技水平 达到了顶峰在这次奥运会上,作为东道主 的日本派出了357名运动员的强大阵容,获得 了16枚金牌,5枚银牌和8枚铜牌,共29块奖 牌,总成绩排名第三,仅次于美国和前苏联 ,创造了日本奥运史的最佳成绩但是,东 京奥运会以后,尤其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一 直到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日本的竞技 体育并没有继续保持强劲的势头,而是大幅 度滑坡(见表2、图2) 表2 战后日本历届奥运会所获金牌数届数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金牌数 1 4 4 16 11 13 9 10 4 3 3 5 16图2 战后日本历届奥运会所获金牌枚数变化日本的竞技体育不仅表现在奖牌获得枚数的 减少,更明显的表现在奥运会名次的急剧下 降(见表3、图3),第25届巴塞罗那奥运会 跌至第16名,第26届亚特兰大奥运会跌至第 23名,创造了战后日本奥运史上的最低纪录,引起了日本社会巨大震动。

      这说明日本的 竞技体育已经完全失去了东京奥运会的光环 ,进入了低谷 表3 战后日本在历届奥运会中的名次届数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名次 17 10 8 3 3 5 5 7 14 16 23 15 5图3 战后日本在历届奥运会中的名次变化通过上述对日本战后经济发展和竞技体育 的考察,可以明显看到,东京奥运会后, 虽然日本的经济仍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但 是其竞技体育却一落再落,陷入低谷,形 成了一个经济发展与竞技体育的剪刀差 日本的这种社会经济发展与竞技体育的异 步现象有其深层次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 国民体育观念的变化三、日本国民体育观念的变化 (一)円谷事件与名古屋奥运申办 如上所述,东京奥运会的确发挥了促进日本 社会经济发展,振奋民族精神,改变战败国 形象等政治、经济、外交作用但是,东京 奥运会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生活的 提高,余暇时间的增多,以及国民对体育运 动参与意识的增强,日本国民也开始对本国 的竞技运动进行重新审视。

      日本著名马拉松 选手円谷幸吉的自杀事件成为日本国民及体 育界对现代奥运会反思的主要契机之一 马拉松运动是日本国民喜爱的体育运动之一, 円谷选手在东京奥运会马拉松获得铜牌后,轰 动一时,成为日本国民崇拜的偶像所在的单 位为此破格提拔了他,日本国民都期待着他在 19届墨西哥奥运会上再创辉煌然而,由于巨大的社会压力和本身的伤病,加上运动成绩每 况愈下,円谷选手已经不可能实现国民的期待 ,于是,1968年1月9日写下“我再也跑不动了”的遗书,与世长辞了事件发生后,引起了日本社会各界的关注 ,《朝日新闻》发表了“无视人性的期待 ”的评论员文章,分析了“円谷事件”发 生的社会背景,激烈批判了现代竞技运动 中狭隘民族主义的危害,痛斥了缺少人性 的竞技运动 以“円谷事件”为导火索,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影山健、中村敏雄、川口智久等不少 体育学者开始反思东京奥运会,发表了大量 的论文和学术专著,批判了现代竞技运动中 的异化,以及国家重视竞技体育而轻视大众 体育等现象日本学者影山健在《反奥林匹克宣言》一书中 指出:“东京奥运会时,仅对国立竞技场的改 造以及代代木第一和第二体育馆的建设就花了 43亿日元但是,当时文部省拨给全国的《国 民竞技运动设施费》总额每年才只有5亿日元。

      这可以明显的看出国家是怎样的对特定的体育 设施集中使用资金学者们认为,国家应当重视大众体育的开展 ,不应当只把大量经费用于少数精英的高水 平竞技运动为了解决国民体育场馆不足的 问题,与其花巨资建设一座大型场馆,不如 用同样的资金多建设一些便于国民活动的中 小型场馆他们主张,作为文化的竞技运动 应当真正归还给国民这种对现代竞技运动 的批判在20世纪70年代末引发了一场抵制申办名古屋奥运会的运动1977年日本爱知县知事发表了申办1988年名古 屋奥运会的讲话,1979年名古屋市政府公布了 申办方案,1981年日本参众两院通过申办决议但当地市民以保护生态环境,减少财政负担 ,保护市民福利、发展大众体育以及现代奥林 匹克的政治化、商品化等为理由,强烈要求取 消名古屋奥运会的申办,并得到了当时日本社 会舆论的广泛支持,最终使名古屋申办奥运会 活动没有成功 (二)竞技运动异化问题的大讨论伴随着“円谷事件”和抵制名古屋奥运会, 上世纪70年代中期日本体育理论界展开了一场关于竞技运动异化问题的大讨论,这 场讨论极大的影响了日本国民的体育观念现简单介绍一下几种主要观点影山健以马克思的劳动异化论为依 据,指出了竞技运动异化现象的三 个特征,即“外在性”、“疏远性”和“ 贫困性”,并从三个方面具体分析了竞技运动中的异化现象。

      第一,竞技运动本身的异化他认为,竞技 运动是人创造的一种文化,本来应当满足人 的各种需求,为广大国民所共享,使之成为 “万人的东西但是竞技运动的体制化却剥夺了人参与竞技运动的愉快和喜悦,使竞技 运动变成了一种与人疏远的东西 第二,竞技运动过程中的异化他认为,现 代社会中的自由竞争理论促使了竞技运动过 程中的“锦标主义”,导致了运动技术、技能的绝对化,造成失去运动爱好者、淘汰技术 落后者、盲目强化运动训练等异化现象竞 技运动过程中的商业化和政治化剥夺了人们参与竞技运动的机会 第三,竞技运动成绩的异化他 认为,在现代社会中,运动成绩与政治和经济密切相关,它往往 成为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商业主义 的手段中村敏雄对现代竞技运动中的异化现象提出 了尖锐的批判他指出:“竞技运动是人所创造的一种文化,并应当成为丰富人们生活 ,提高集体意识,使人们对明天充满希望的 东西但是,当人们希望在竞技运动中得到 欢乐时,由于他们的运动能力低(实际上是 造成了他们运动能力低)却感受不到欢乐,相反,感受到的却是强烈的劣等感和败北感 同时,中村敏雄认为,。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