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保障史考试精简资料.doc
13页古中国社会保障制度: 1、历史背景 从禹开始的夏商周是“天下为家”的时代,在此以前的时代是“天下为公”的时代 公天下是实行共产制经济体制的原始社会; 家天下实质上是最高统治者一人的私有家天下取代公天下,是与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同步完成的 2、最初的社会保障思想 (1)大同思想 ①农家的“并耕而食”理想 ;②道家的“小国寡民”理想③儒家的“大同”理想 大同社会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第一,全民公有的社会制度;第二,选贤与能的管理体制;第三,讲信修睦的人际关系 ;第四,人得其所的社会保障;第五,人人为公的社会道德;第六,各尽其力的劳动态度;(2)均平思想 ①儒家;②道家;③墨家;④法家; (3)以民为本思想 ①殷周时期是民本思想的萌发阶段商周之际,出现了萌芽状态的民本思想“敬天保民”,而后转为“敬德保民” 其思想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要体察民情,上不滥费,下无过取 第二,要正确对待民众的过失,重在教育 第三,要关注和救济弱者 “无胥戕,无胥 虐,至于敬寡,至于属妇,合由以容 第四,要法先王且慎用刑罚 “惟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求,其罪惟均” 。
②其次,春秋时期是民本思想的发展时期 首先,强调“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其次,强调民本与礼义的有机融合第三,认为“民,神之主也 “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 儒家: 孔子提出了“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的德政主张和“仁者爱人”的政治理念 孔子主张仁民、惠民、宽政,提倡“节用爱民,使民以时” ,并提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德政观 法家: 管仲认为,治理国家要以人为本,顺从民心,主张:“饥者得食,寒者得衣,死者得葬,不资者得赈,则天下之归我若流水 ③战国时期是民本思想的成熟阶段 孟子的民本思想: 第一,强调民众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得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结论 第二,强调从“恒产”即产权制度入手建立社会和谐,要求统治者对待民众要轻税薄赋 第三,认为“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4)安老怀少思想儒家: 孔子从“仁”的观点出发,提倡济众助人,提出“安老怀少”的主张孟子理想社会中的各种社会保障指标大都以老人为标准,如“五十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等。
荀子主张统治阶级应该实行爱民养民的仁政,“选贤良,举笃敬,兴孝弟,收孤寡,补贫穷”,让老百姓“有余食”、“有余用”、“有余财” 墨家: 墨家学派提出:“兼相爱,交相利”这里所讲的“爱”是爱天下,“利”是利天下 法家: 《管子》提出的“九惠之教”中有“老老”和“慈幼”两条5)救济穷弱疾困之人 孟子尤其注重对鳏、寡、孤、独等穷弱困苦之人的救济他认为,对穷弱者进救助,除依靠国家政权外,还要依靠家族和乡里组织《管子》中提出的“九惠之教”中有“恤孤”、“合独”,都牵涉到对残缺型家庭成员的救助《管子》中“九惠之教”的“养疾”、“问疾”就涉及到残疾人和病人的救助6) 荒政思想 墨子提出赈济灾民的具体措施: 一是积粟备荒 二是节用抗灾 三是发展生产备荒《管子》认为,只有推行了相关的社会保障政策,天下的民众才会归顺3、奴隶社会时期的社会保障措施 “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 一——————————————————————————————————————1. 西方封建时代的社会保障制度 1601年,为了稳定社会,政府颁布了《伊丽莎白济贫法》。
该法案规定:父母有义务抚养子女,晚辈有责任赡养他们穷苦的长辈政府有责任对没有工作能力的贫困者提供帮助,保障穷人的最低生活水平政府也有义务帮助贫困的孩子做学徒,并给身体健全者提供工作机会 以英国1601年颁布《济贫法》为标志,传统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开始进入了济贫法时期因此也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社会保障法2. 中国封建时期社会保障 A:【两汉时代】————社会保障体制1、社会优抚 (1)功臣和士卒的优抚;(2)官吏的致仕和丧葬;(3)家庭养老和宗族互助 汉代人把奉养父母视为自己在家庭中的基本义务不孝在汉代是要受到法令惩罚的2、社会福利 (1)亲亲原则,即对皇族或其姻亲进行照顾; (2 )奖功原则,即指对国家有贡献者赏赐 这种贡献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事功,二是体现了封建道德3)扶弱救贫原则,即对社会弱势人群的照顾 在汉代的赏赐项目中有专门的两项:一是赏赐鳏、寡、孤、独、高年;二是赏赐笃癃、贫不能自存者 3、社会救济(1)仓储制度 汉代的社会保障物资主要是布帛和粮食增加仓储,除了田租外,汉代还有入粟拜爵、入粟拜官、入粟除罪、入粟免役等办法 汉武帝开创了以官职奖励个人捐献的先例,后来成为汉代卖官筹款的成规。
2)赈济: ①移民就食 ;②发粟赈济;③临时养恤——————特点: 第一,社会保障水平较低; 第二,汉代社会保障的根本特征就是以家庭为基础的自保公助; 第三,汉代的社会保障具有明显的封建等级特色; 第四,汉代社会实行社会保障的机制不健全B:【魏晋时期】————社会保障体制 (一)官方赈灾魏晋南北朝灾荒赈恤以官方为主,辅以民间自救 1、灾荒赈恤的程序: 首先是地方守宰上表报告,待诏许,方可进入实际操作阶段 其次是造籍赈赡第三,按程序上报获得批准后,还必须在有关人员的监督之下方可开仓赈赡2、 灾荒赈恤的官方举措 (二)民间自救措施 1、 私人行赈 私人行赈者,按其身份可分三种类型:其一是一般富户其二为各级官吏其三是宗室诸王2、贫富间互相调剂 (三)佛寺慈善措施1、济贫救灾;2、施医给药;3、规诫杀戮 ;4、劝善修德 ————特点: 其一,建立了一套应对灾荒的反应机制 其二,建立了一套灾荒赈济的法律法规其三,形成了一套以政府为主体、各种社会力量联合的赈恤办法 其四,这个时期的灾荒赈济糅进了抵制舞弊的内容C:【唐代】————社会保障体制 1、社会救济 (1)灾后设立临时性的救灾使职 (2)设置常平仓和义仓 常平仓是古代政府为调节粮价,储粮备荒以供应官需民食而设置的粮仓。
在市场粮价低的时候,适当提高粮价进行大量收购,反之则降低价格进行出售义仓指封建社会时期仓储制度民办粮仓的一种,为官督而绅办凡义仓所以备不足,常平仓所以均贵贱也 2、社会福利:(1)设立悲田养病坊 病坊是唐代的一种“恤贫宽疾”的社会保障机构病坊主要收留乞儿、老人、穷困和残疾之人、无家可归及无以为生的人2)理丧恤葬;(3)敬老、养老3、社会优抚————总结:1、以民为本是执政者的第一理念 2、促进生产发展是执政者的第一要务 3、救助内容更丰富、救助方式更多样、救助对象更广泛 4、后期国家财政投入有限 5、保障项目不完善 6、唐代社会保障的思想基础不科学D:【宋代】————社会保障体制1、济助贫病孤老的机构 (1)福田院北宋初年,继续沿用唐代旧例,在京城开封设置东、西福田院,主要赈济那些流落街头的年老之人,以及身有重疾、孤苦伶仃或贫穷潦倒的乞丐 (2)居养院 主要收养无亲属供养的孤寡老人北宋时期,居养院遍布全国各地3)安济坊 是北宋收容病患并予以救治的机构,其收养对象为患病的贫民4)养济院 养济院创办于南宋初年,是一个兼顾居养院和安济坊功能的综合济助机构2、助葬机构 宋代助葬机构为漏泽园,它是用以安葬死亡骸骨的公共墓地。
3、幼儿救助机构 宋代专门的慈幼机构出现于南宋中期以后,主要为婴儿局、慈幼局和慈幼庄等 1)婴儿局(2)慈幼局 慈幼局是南宋政府明令建立的育婴慈善机构它的经费来源于官府,由官府补贴领养幼婴者一定的钱米3)慈幼庄建康慈幼庄是南宋宁宗嘉定十年由江东转运使真德秀创办的慈幼庄利用没官田产作为资金收养遗弃婴儿 4、仓廪制度 两宋承前代利民之仓制,重置义仓,后又设常平仓、惠民仓、义仓、广惠仓 救济方法开始以工役救荒 政府也对边陲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进行了相当程度的赈济————特点: 1、社会保障有专门的机构和官员负责,同时还有一套完整的程序来处理社会保障事宜2、范围极其广泛,除了对民休官员和军队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外,还建立了完善的福利机构 3、社会保障的建立,是通过多种渠道,由多种主体来兴办的 E:【明代】————社会保障体制 (一)贫困抚恤 1.煮赈 明代粥厂制度推行最为广泛,设立了严密的粥厂管理制度 2.助学与失业救助 明代从洪武开始,广泛设立学田没有学田的地方也依据当地的优势尽量给予学子们一定的帮助 明政府对国子监生给予了许多的优惠二) 高年与致仕(三)社会优抚 1、嘉奖阵亡将士 2、安抚家属 ———— 特点:1、维护阶级统治的需要。
1)封建统治危机四伏(2)明代有前代所不及的频繁的自然灾害2、多渠道的物资筹集1)政府资金;(2)商人出资;(3)劝民捐纳;(4)纳粟赎罪F:【清代】————社会保障体制 (一)灾害救助政策 仓储制度沿至清代,已形成“省会以至州郡俱建常平仓,乡村则建社仓,市镇则设义仓,而近边有营仓之制,所以预为之备者,无处不周矣”的局面,备荒仓储体系较为完备1、常平仓 清朝建立后,仿照历代旧制,推行常平仓建设 2、社仓 清朝社仓奉南宋朱熹社仓法为圭臬,设于乡村,由民间推举社长管理,用春借秋还方法救济贫民3、义仓 清代义仓主要由民间捐建,其具体营运办法似未有定制,往往因时因地而异二)尊老养老政策1、平民养老政策 (1)免除老人及其家庭成员差役负担2)对老人予以物质补助3)存问、族表高寿者 (4)法律及其他方面的种种优待2、清代对致仕官员的生活保障(三)养恤贫苦孤残1、养济院 养济院是由官方设立的收养鳏寡孤独以及残疾无依者的机构 2、普济堂 为补养济院不足,清代还设置了另一收养孤贫的机构—普济堂3、栖流所在社会保障系统内对流民的政策就是建立栖流所 栖流所除收养流民之外,还有限制流民人身自由的功能,在运营上得到了官府和地方善堂的共同参与,带有官督民办的色彩。
4、工艺局 收养流民晚清所建立的工艺局,不仅仅是收养流民,还带有教育性质————特点:1、对流民问题格外重视,各种社会保障机构的数量和普及程度大大超过前代 2、特别注意鼓励和利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保障事业,出现了多种民办或官督民办的慈善机构 3、晚清时期社会保障政策已开始出现近代转型的迹象,具备了现代色彩现代社会保障制度英国——————社会保障体系一、旧《济贫法》的规范与巩固《伊丽莎白济贫法》的重要地位:(1)比较系统地规定了济贫法制度2)所提供的主要是院外救济3)既体现出国家的责任,也强调政府不会为所有贫困的人提供最低生活保养4)建立了严密的管理体系5)完善了济贫税的征收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