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朝鲜战场上的最后一站:金城战役.doc
2页朝鲜战场上的最后一站:金城战役金城战役是朝鲜战场我军发动的最具影响的进攻战役,有步兵、火箭炮、坦克、高射炮等联合的大兵团进攻围歼战,是和平到来的最后一战在大大小小几十次大战役(两个军以上) ,数千次中小战斗(营连以下)中,毛泽东认为这是最具决定意义的胜仗彭德怀总结说我方以胜利迎来和平,敌人以丢脸结束战争 (一) 金城战役背景 1953 年 6 月朝中方面和美方经过艰苦讨价还价,基本达成停战协议内容,并开始讨论签字问题,朝鲜战场即将迎来和平曙光此时南朝鲜李承晚集团突然破坏协议,从 6 月 17日深夜起,狂妄叫嚣要脱离美军“单独干” 、要坚决“北进” ,不承认已达成的任何边界协议 此闹剧一出,立即引起国际上的强烈反响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早想脱身的侵朝联合国军成员国政府,纷纷给与谴责,并抗议他“破坏联合国军部权限” 西方媒体说它“出卖和平的叛徒” 、 “不负责任的乖戾小人” 美国政府则竭力推卸责任 军委毛泽东主席 6 月 19 日指出,此时帝国主义阵营内部的争吵和分歧正在扩大, “我们必须在行动上有重大表示方能配合形势,给敌方以充分压力,并便于我方掌握主动 ”当日我方根据毛泽东的指示,以金日成元帅和彭德怀司令员名义致函“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严正要求“必须就能能否控制南朝鲜的政府和军队,保证停战协议的实施”作出答复。
6 月 22 日 22 时,毛泽东再次肯定地指示:1. 停战签字必须推迟;2. 再歼灭南朝鲜军万余人极为必要 志愿军司令部根据毛主席的指示,立即开始部署金城战役,战役宗旨为:“配合停战谈判,狠狠打击李承晚集团,对美军和其他外国军队不主动进攻,但对任何向我进犯之敌军必须予以坚决打击 ” (二) 金城战役准备与部署 敌人在北汉江两侧的防御体系南朝鲜军重点防御金城以南西起金化、东至北汉江一线阵地,该地明显处于一个突出部,态势对我极为有利如果抓住时机给与围歼极有可能成功南军有四个师(南军第 6、第 8、第 3 、第 5 师)驻防;后战事进行中,陆续有南军第 11 师全部和首都师、第 9 师和美军第 3 师各一部 战役主攻方向定于金城以南“牙沈里至北汉江间二十二公里地段”实施进攻主要兵力为二十兵团的四个军(第 67、第 68、第 60、第 54 军) ,及加强配属的第 21 军共五个军同时为 20 兵团加强了炮兵第二师(第 28、第 30 团) 、火箭炮第 201 团、高射炮第 601 团、反坦克炮三个连、工程兵四个营使金城正面我军(包括侧翼的第 24 军)共有各类火炮一千一百余门(包括 82 迫击炮,平均每平方公里四十四点四门) ;坦克二十辆;双方兵力比为一比三。
是朝鲜战争期间,我军大兵团攻击作战的首次 为保证备战成功,志愿军司令部还筹集大批物资弹药,共调集十个汽车团共两千台汽车赶运一万五千吨作战物资(其中炮弹七十万发,炸药一百二十四吨) 第 20 兵团各部组织 13 个团 3 万余人修筑道路,保障物资运输到前线同时在敌我中间地带秘密构筑大量藏兵洞,为发起突然攻击作准备 进攻时间定于 1953 年 7 月 13 日,我军最后部署为:金城前线总指挥为第 20 兵团司令部(司令员杨勇、政委王平、参谋长肖文玖、副参谋长赵冠英) ; 分三个集团实施进攻 中集团:第 67 军为主(军长邱蔚、政委旷伏兆、副军长刘儒林、马辉、参谋长刘苏、主任钟华农) ,下辖第 199、第 200、第 201 师;第 54 军(军长丁盛、政委谢明、副军长吴瑞山、主任谢家祥)下辖第 135 师;第 68 军第 202 师中集团进攻方向:官岱里至桥岩山一线敌方守军:南军第 8 师(第 10 团) 、第 6 师(19 团) 西集团:第 68 军为主(军长陈坊仁、政委李呈瑞、副军长宋玉琳、副政委李致远、参谋长宋学飞)辖 203、204 师;第 54 军第 130 师该集团进攻方向:外也洞至古介一线。
敌方守军:第 68 军当面南军首都师主力(第 1 团) 、南机甲团(第 2 营) 、美第 3 师(一个营) 、美第 555 榴弹炮营;第 54 军当面南军第 6、第 8 师(各 1 个团)及随后增援南第 11和第 7 师(三个团) 东集团:第 60 军为主(军长张祖琼、副军长王诚汉、邓仕俊兼参谋长、副政委赵兰田)辖第 179、180、181 师;第 21 军(军长吴泳湘、政委谢福林、副军长周长胜、副政委兼主任严政、参谋长胡炜)辖第 61、63 师,另配属独立第 33 师当面敌军南第 3 师,及随后增援的南第 5、美第 3 师 为保证第 20 兵团右翼安全,志司命令第 9 兵团(司令兼政委王建安、副司令王必成、参谋长胡炳云、主任谢有法)辖第 24 军(代军长兼代政委张震、副军长李家益、张洪仁、主任李彬山)辖第 72、74 师;第 23 军(军长钟国楚、政委卢胜、副军长杜屏、参谋长贾若瑜)辖第 67、第 69、第 73 师协助第 20 兵团实施侧击,并阻击金化方向敌人向东驰援第 24 军当面敌军:南军首都师(第 26 团)南第 9 师(第 28 团) 、增援之敌南第 9 师(第30 团) 。
第 23 军当面增援敌军美第 2 师(第 38 团和工兵营) 、荷兰军(第 1 营) 我金城战役在原来一个军的防御正面(二十五公里)部署总兵力(包括预备队)先后达二十四万多人,一千三百六十门火炮而当面敌人只有五万人,包括后期增援的才八万人 (三) 金城战役(7 月 13 日至 7 月 26 日)简要经过 (1)战役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7 月 13 日至 17 日)我大举进攻,突破敌人阵地,南军迅速溃败,我向敌纵深发展;第二阶段(7 月 18 日至 7 月 26 日)我转入阵地防御,抗击以美军为主的疯狂反扑其间 7 月 17 日敌人集中六个团的兵力在 100 架飞机支援下进攻我东线集团突出部阵地,7 月 18 日敌人集中三个团和四百八十架飞机和 30 辆坦克攻击我中集团阵地战斗僵持到 7 月 26 日,在我顽强阻击下,敌人付出沉重代价未达到任何目的 截至 1953 年 7 月 27 日,志愿军 20 兵团基本全歼南朝鲜首都师,给予其他 3 个师以毁灭性的打击,共歼敌 52783 人,其中俘敌 2836 人,击落敌机 85 架,缴获飞机一架,坦克34 辆,汽车 231 台,各种火炮 245 门和大量弹药等战利品。
志愿军通过中的这最后一战,向前推进了 192.6 公里,给南朝鲜军以致命的一击此役历时 15 天,志愿军第 20兵团迅速突破南朝鲜军 4 个师防守的宽达 25 公里的坚固阵地,向南扩展阵地 140 多平方公里,将战线拉直,毙伤俘敌 5.2 万余人,有力地促进了朝鲜停战的实现作战中,第 20 兵团伤亡 2.3 万余人最终,7 月 27 日成为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天,双方(中朝方和联合国军方)首席谈判代表在板门店正式签署朝鲜停战协定,双方司令官(金日成彭德怀和克拉克)分别发布“全线完全停火命令” ,至此,持续三年的战争宣告胜利结束。
